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导引策略初探

2016-02-16 04:09方尔政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预设阅读教学思维

◆方尔政

(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导引策略初探

◆方尔政

(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

以问题为起点的组织教学,已成为当今阅读教学的一种常态。教学过程中问题如何设计,提出问题后如何引导学生流向,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否正确开展,进而影响到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针对教师在对学生思维导引过程中存在的使学生思维虚化、弱化、散化、异化等主要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实践探究,并就以上问题,分别采用了一系列的具体策略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引导,以实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的目的。

阅读教学 思维导引 策略

一、学生思维导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提问随意,学生思维被虚化。教师提问随意,忽视检查学生思维的方法或过程,仅以“是”或者“不是”这样的判断性结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尤其是那种脑子几乎不需要转弯的问题,不仅激发不起学生的欲望,更谈不上让学生学到思考问题的方法,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

2.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思维被弱化。阅读教学中,有的老师习惯自己抛出问题,自己给出答案;或是提出问题后,给出两答案,让学生从中作选择,如此提问,忽略了学生主体性需求,教师替代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因教师的包办行为而弱化,思维得不到激励和发现。

3.问题预设不明确,学生思维被散化。教师问题的预设如果不能围绕教学目标来预设,则学生思维易被分散,教学目标难以达成,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受到干扰,思维涣散,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进行思考。

4.问题预设缺乏深度,学生思维被异化。在阅读教学中,有些老师为追求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思维只放不收,热热闹闹后,教学效果丝毫未能达成,学生思维常常被引向歧路,思维难免异化。

二、阅读教学中教师展开思维导引的策略

(一)教师预设问题明确,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1.讲究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维走向。教师在提问时要讲究提问方式,尽可能少用是非问、选择问,即使要这样问,要紧追问“为什么”,以此让学生在寻找答案依据的过程中,思维自然而然进入运转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引导和训练。

2.避免无疑而问,引领学生踏实思考。浅显的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的直接观察状况,教学中,为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预设问题时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度,是需要大脑对已有信息进行分析、推理等处理才有结果的问题。因此,要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做到踏实思考,就应当避免将文本中轻易就能直接找出答案的假问题提出让学生思考。如教学《散步》一文时,如果教师就文章开头这样提问:“文章的标题是‘散步’,请问在哪里散步?有几个人散步?”这样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对引导学生思维几乎不起作用的假问题。如果教师换成这样提问:“第一段中的两个‘我的’去掉好不好?为什么?”在这样步步深入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起来,学生的思考围绕着问题运转起来了。

(二)创设问题情景 强化导引学生思维

1.合作探究,营造强化学生思维同伴氛围。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分组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与他人切磋、辩论中用心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强化。如在教学《咏雪》时,为引导学生掌握诗文赏析的常见方法,我提出问题“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充分讨论,最后各小组选代表发表看法。通过合作探究,学生最终明白:‘撒盐空中’强调的是形似,‘柳絮因风起’表现出的则是内在的神韵,文学性上要高出前面的比喻一头。正是同伴合作探究,隐晦高深的问题才得以顺利突破。

2.预设问题梯度,螺旋强化学生思维。设计问题要充分考虑学情,讲究问题的梯度,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信心,从而愿意迎接挑战,以此让他们的思维得以强化。教师在评价中应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让他们在收获成功的同时有继续思考的兴趣,以此强化他们的思维接受训练。如教学《华南虎》时,由于学生对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缺乏了解,要让其直接领会诗歌主题,是极不容易的,为突破这一难题,我在问题的难度设计上,先让学生思考“笼中的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再让学生思考“观众对待笼中的老虎持什么态度?”最后“结合作者的表现说说华南虎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由于预设的问题讲究梯度,学生有步步深入思考的激情,感受到作者是借华南虎的遭遇控诉制造苦难历史的政治运动,嘲讽冷漠与麻木的“围观者”,同时也倾诉了自己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三)咀嚼文本语言,确保思维导引的学科性

1.还原语文本味,引导学生思维流向。一堂语文课是否具有“语文味”是语文课其内在本质所决定。通过紧扣文本,咀嚼语言,引导学生思维流向,让学生深入体会语文文字丰富的内涵,让学生思维时有据可循,透过文字去品读作者的思想和人生,确保学生的思维导引的语文学科性,避免学生思维异化。如在教学《故乡》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迅擅长用简省的词语表达丰富的内容,把你认为他写得精妙的地方圈画出来,说说好在哪里?”很快,学生说出:“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中“横”字用得好,发现“横”有躺着之意,进一步表明村庄是“没有一些活气”的,给人悲凉的感觉,也为下文奠下了基调。也有学生说:我发现中年闰土对鲁迅的称呼很值得推敲,闰土称呼我“老爷”,形象写出闰土见到儿时伙伴因地位、遭遇的变化而产生的矛盾复杂的心理,一声声“老爷”宛如一把把锋利的刀刺向了“我”的心理。正是引导了学生品味语言本味,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文章的精妙。

2.关注时代背景,确保思维导引的客观性。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作者结合自身经历或思考而设计出来的艺术品。因此,作品本身不可避免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和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在其中。阅读中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主题、领会文章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就能让学生在思考时懂得将问题置于特定的时间、场合和作者的创作目的下去思考,确保思考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防止学生思维异化。如,在教学《答谢中书书》时,为引导学生领会文章主题,我问道:“陶弘景为什么要给一个掌朝廷机密文书的官员回信中大谈‘山川之美’?”学生直接回答,只能靠设想,于是投影出示背景资料:

资料一,梁武帝萧衍早年与弘景交往甚密,欲聘其入朝为官,亲手写诏召之,屡加礼聘,弘景终是不应,并画双牛图与武帝,其图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见图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

资料二,齐高祖问之曰:“山中何所有”?弘景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有了背景资料,学生就能明白本文主题是通过描写山水之美,表达自己沉醉于山水的愉悦和与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委婉拒绝帝王邀请其出山做官的想法。

3.注重文本逻辑,明晰思维导引。阅读思考必须具有文本意识,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有必要做到“言必有据”,学会用文本中的理据来支撑自己思考结论,在思维引导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事物间的逻辑关系,做到思维过程明晰,既有详实的依据,又有用严密的推理过程,就能有效防止学生思维异化。如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时,我问到,“文中这样写道,‘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觉得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初看确实让学生觉得自相矛盾,逻辑混乱。我引导学生集中阅读第二节,让学生先分别思考文中让人觉得悲哀的是?让人觉得美丽的是?让人觉得真实的是?让人觉得荒谬的是?学生分别思考后就知道,原来它们各有侧重,但又有机结合,看似矛盾,实则合理。

三、阅读思维导引探究取得的成效

1.正确的思维导引让课堂充满了更强的张力。阅读课堂中,从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更多体现学习目标的达成,每一堂课都有较为清晰的课堂学习路径,课堂教学成为互助主动的师生间、生生间立体的、多元化的对话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2.正确的思维导引使学生展现出更多的活力。为有效引导学生思维流向,强化学生思维意识的宽度和深度,阅读教学中更多是学生以个体、小组等为形式进行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每一个都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有一定收获,有一定成长。学生在课前、课中变得投入,学生完全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正是在一种不动声色中慢慢浸润,从语言、内容、主旨、手法中培养了学生的语用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四、结束语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有效导引,笔者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尝试。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大提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其他各种教学书籍,力求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达到对学生个人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个性化理解,对学生所能提到的问题有更多的预设。阅读教学还有更长远的路要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究,努力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能力导引向更高的层次。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2]杨联.将“导疑”与“启思”真正落到实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9).

[3]许昌良.自我救赎:语文课堂应当实现华丽的转身[J].初中语文教与学,2012,(9).

猜你喜欢
预设阅读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