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立岗 孙佳艺
让个性化学习数据在云端流淌
仇立岗 孙佳艺
锐捷“云课堂”有别于传统桌面虚拟化教学软件的特性,将软件的服务焦点聚合在普通学科的常态化应用上,将个性化学习、分组教学、课堂评价管理以及学习社区的新理念进行了整合。从教学实践的视角,分析了“云课堂”的教学支持特点,让更多的基础教育同行借此了解并敢于尝试这一新技术。
“云课堂”;个性化学习;课堂评价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入基础教育课堂,诸如慕课、微课、电子书包、个性化学习、智慧教室、学习分析、未来教室、学习管理系统等教育技术名词不断挑动着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神经,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在不改变现有教学流程和习惯的基础上,让课堂真的因为技术的存在而高效起来,成为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
作为中央电化教育馆“2015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的承办单位,我校有机会搭建了山东地区第一间“云课堂”教室。共有3位教师参与了“云课堂”的教学试点工作,并参加了中央电教馆“2016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推荐的3节应用“云课堂”进行教学的课例,从一万余节参评课例中脱颖而出,获得2个一等奖、1个三等奖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我校推送的《泥地救援》一课还受邀参加了现场展示和评奖活动。这让我们有了分享使用收获的冲动,希望能给有兴趣尝试这一新技术的同行以启发。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学业水平等方面本身就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而我校的小学部建立伊始,为满足周边居民的入学需求,大量的学生是从周边学校的生源中拼凑的,因此这些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出合作与竞争意识不足、学习动机不强等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不能兼顾班上所有学生,难免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写生“吃不了”的情况。
为了解决学校课堂教学面临的这些具体问题,学校探索实践了一种新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即“三人行”合作学习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学生发展系统。“三人行”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异质构组的办法建立起来。首先,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特点、个性特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将这些学生分为三大组。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组出一人,自由选择搭配形成三人学习共同体。教师在课上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通过以小组为整体、分级错位赋分的方法激励学生互学、共享成果。每个小组中,如果学业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踊跃回答问题,则给予小组更多的分数,以此激励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云课堂”内置的课堂分组教学及评价管理系统,很好地支持了“三人行”合作学习小组的课堂实践。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按照课堂需要的人数进行自由分组,目前我校采取的是3人一组,学生登录后,教师进行点名,然后就可以根据情况,用鼠标在学生管理界面对学生进行编组,保存分组后,数据化的“学习共同体”瞬间完成。课堂教学中过程中,教师可以进入分组管理界面,对不同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赋分。我们学校的做法是:组内学习能力最弱的学生答对给3分,中等学力的学生答对给2分,学力最强的学生答对给1分,“云课堂”对不同权重的赋分有着良好的支持,同时在各组间切换实现了同屏现实,避免了很多移动端评价软件来回翻阅查找小组浪费课堂时间的问题。
在“云课堂”错位赋分的功能支持下,既发动了小组内的合作,又充分利用了小组间的竞争,实现了合作与竞争的和谐。在这个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学优生往往通过指导、帮助学困生学习,在获得组内高分的同时,实现了由“学会”到“会教”,再到“会学”的转变,而学困生在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帮助下实现了从厌学到想学最终显现了乐学和学会的转变。极大地改善了课堂学习气氛以及学习成效。
当然在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云课堂”在课堂教学和评价管理时存在的一些设计问题。例如,软件目前支持的最大分组数为12组,对于4~6人的分组支持较好,而对于2~3人的大班额分组时,则会遇到了一些操作问题。再如,积分赋分后,反馈界面重叠,需要多次关闭方可返回教学界面,降低了教学操作的流畅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困扰于如何将课堂延伸,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并锻炼其运用知识能力。传统的课堂目前是用书本及提前预习的方式由一个点向另一个点的延伸,而不能由点及面,特别是缺少对浩瀚的网络资源的引入。虽然平板电脑也能支持个性化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制作的丰富的电子书中学习,但复杂的前期准备、不确定的网络可靠性,往往让教师苦不堪言。而云课堂稳定的网络连接,多系统的可靠支持,不同用户界面的灵活切换,资源获取途径的畅通,让众多学科教师真正可以“无忧”地调用信息媒体。
例如,在我校推送的《夕阳真美》课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尝试让二年级的学生由课文延伸到课外,在“云课堂”这种稳定的环境中让学生在浏览器中尝试寻找自己的需要的诗句,并学会自己进行分析处理,去掉无用的留下有用的并在“三人行”学习共同体里进行分析交流进行碰撞。突破了线下教学资源的局限性,让线上资源融入课堂被师生充分利用。可靠的网络环境,实时的屏幕转播和分享,是很多平板系统很难稳定实现的,而“云课堂”却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如今,大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同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判别,也不再是通过反馈系统获得的一个统计表,而成为按学生、按知识点的一种系统分析,这一分析数据不仅仅是一个评价结果,而成为重要的课堂生成元素,重新作用于学习本身,甚至延伸成为到下一步教学改进的重要参考。
“云课堂”不仅支持分层、分组的资源发布,同时支持个性化的反馈测试,既支持个别抢答,也支持全班必答。模板化的检测设置,让教学反馈变得非常简单和明了。例如,在我校推荐的《泥地救援》课例中,教师发布了不同的任务要求,要求不同小组,向处于各自不同位置的机器人发出操作指令,让他们完成救援任务。学生获得了不同的位置信息,反馈回来的解决方案也是丰富和有创造性的。“云课堂”在资源分发和学情反馈中给予了很好的支持。在课堂最后的知识检测环节,教师很快就获取到了班级内的个性化学习数据,如“传感器模块”的学习情况全班掌握得很到位,“参数设置”的学习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教师根据数据分析情况马上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补救措施,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在使用中,如果能让每节课的学生检测数据,从课内向课外打通,在现有的师生账号系统外,增加家长或第三方分析账号,或许课堂学习数据的价值将会被挖掘的更加有效。
在“云课堂”学生端有“朋友圈”功能,每一次教师的评价都以积分兑换勋章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的账号里,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在我校推送的《夕阳真美》案例中,学生从网上搜集出自己喜欢的有关夕阳的诗句后上传给教师,教师进行批复后就呈现在作业空间内,同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可以查看并进行回复,甚至还可以点赞。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云课堂的学生社区进行共享,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同时让不同学习小组间得学习资源得到共享,实现了“1+1大于2”的作用。
“云课堂”除了建立学生社区,让学生在社区内实现无障碍交流和进行生生评价之外,学生个人获得的活动积分可以在学生社区累计显示,学生可以根据积分获得各种荣誉勋章,勋章是可以长期在账号里累计,并在学生社区里进行排行,增强评价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积分、勋章以及排行榜的功能设置,完全将孩子们最热衷的“网游”模式迁移到现实的课堂中,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学习成为学生欲罢不能的“游戏任务”。
“云课堂”的引入,给我校参与试点的教师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课堂感受。它既能兼顾传统课堂教学的需求,又针对现有的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课堂教学及管理模式给予了高契合度的研发;同时让有想法进行个性化学习实践和游戏化学习社区建设的学校有了一个基础的工具和抓手。当然,由于试点的时间尚短,我们对“云课堂”中“作业空间”“数据挖掘”等功能还没有充分研究;对于如何开展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应用,以及课内外学习数据的打通都有待锐捷研发部门和学校应用人员的协同创新才能完成,但我们相信,“云课堂”必将在未来的基础教育阵地发挥出更有实效的作用。
作者信息
仇立岗,在读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副校长。孙佳艺,大专,二级教师。山东省青岛沧口学校,26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