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五双”育人机制对中职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2016-02-15 12:22
职教通讯 2016年5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岗位胜任力中职生

林 芳



现代学徒制“五双”育人机制对中职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林芳

摘要:对现代学徒制对中职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进行探讨,从双主体育人,渗透专业知识;双导师指导,传承技能与经验;双身份成长,促进角色定位;双基地保障,培养职业特质;双制度奖励,激活职业动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有效地论证了现代学徒制对中职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实现人才岗位零对接,促进中职生高水准就业。

关键词:中职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现代学徒制;“五双”育人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并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创造了现代学徒制。[1]学校在积极响应湖州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从对中职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开展了实践与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12年,湖州市开始积极推行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学校积极响应,在部分专业实行湖州现代学徒制“334”模式,即“政府、学校、企业”三元合一的管理体系下,通过“在校学习、轮岗培训、顶岗实习”三段式的育人机制,实现从“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径。

在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发现岗位胜任力对中职生毕业后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以及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了对中职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二、概念的界定

“胜任力”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David· McClelland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其个体特征分为五个层次:知识(个体所拥有的特定领域的信息、发现信息的能力、能否用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技能(完成特定生理或心理任务的能力);自我概念(个体的态度、价值观或自我形象);特质(个体的生理特征和对情景或信息的一致性反应);动机/需要(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2]在“现代学徒制度”试点工作中我们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来培养中职生岗位胜任力,从而促进中职生毕业后顺利地走上岗位并在自己专业领域取得较好的发展。

三、“五双”育人机制对中职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一)双主体育人,渗透专业知识

在现代学徒制下,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从单一的学校一方转向学校和行业(企业)双方联合培养,实现双方从“招生—教学—考核—招聘”的全程深度合作。双主体育人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作,能够较好地对中职生渗透专业知识,特别学生在亲临岗位中能够有效地渗透默会知识①,同时提升对知识的运用与提升能力,从而提高中职生的岗位胜任力中的知识层次。

1.传授显性知识。现代学徒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教师与学生、师傅与徒弟之间可以充分相互了解,教师(师傅)根据学生(学徒)在现场掌握知识和理解能力特点进行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在行业师傅的指导下,能够接触并掌握行业一线最前沿、最有用的知识,很好地做到了知识学习的“动态更新”,使自己的知识能够紧跟行业的发展,及时、有效地掌握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今后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某一专业领域具体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提升中职生的岗位胜任力。

2.传递默会知识。在现代学徒制下,学校的专业教师、企业的师傅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边教、边学、边做,通过反思和概念化的体验到实践,再到进一步体验的学习循环模式,强调教学互动、自主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在体验情境中,学生能够将教师所传授的明晰知识内省化为自身的默会知识,同时,将教师与其他同学的默会知识通过体验、交流、共享而扩展和吸收,并进一步升华情感、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二)双导师指导,传承技能与经验

在现代学徒制下,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企业安排技术骨干担任实训课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完成对学徒的实训操作指导。企业实训期间,学校安排专业实训教师、企业安排技术骨干担任学徒的生产指导师傅。校企双方采用双导师管理的模式,加强学徒的专业教学。在双导师的指导下,手把手教会学生专业技能,面对面传授专业技能,有效地促进中职生具备胜任某一专业领域具体工作岗位必备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中职生的岗位胜任力中的技能层次。[4]

1.手把手教技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情境教学,无论是在校内的实训工厂还是在校外的真实车间,校内的专业教师、校外的行业师傅都手把手传授专业技能,学生从“做中学,学中做”,及时地训练专业教师、行业师傅所教的专业技能,而专业教师、行业师傅能够及时地把握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时地给予反馈、指导和帮助,相比“纸上谈兵”,学生能够更加轻松、迅速地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具体工作岗位必备的专业技能,使毕业生今后能够有的放矢地运用这些专业技能,较好地来胜任岗位,从而提升自身岗位胜任力。

2.面对面传经验。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中,专业教师、行业师傅都与学生同时处于同一工作现场,面对面的交流使得师生(师徒)双方可以对工作中存在的疑虑进行及时沟通,学生可以随时提出疑问和困难,师傅可以及时地对学生提出指导和建议,特别是可以传授学生自身通过长期时间总结的经验。例如,酒店的厨师经过多年的钻研得出了用“生抽调味,老抽调色”的方法将菜肴烧得红亮的经验,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平台,直接教会给学生,使中职生可以直接获取本行业的经验。中职生在校内实训工厂、在企业里得到实际工作锻炼,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和工作经验,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在毕业后可以被原培训企业录用或自主创业,有利于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中职生的高水准就业,有效地提升中职生的岗位胜任力。

(三)双身份成长,促进角色定位

在现代学徒制下,中职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行业(企业)的学徒。这一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压缩饼干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作为一名准员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体验企业文化,从而明确学习的指向性和社会性,增强学生工作经历和职场经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促进学生对某一专业领域具体工作岗位的角色定位并能够较好地来胜任岗位,从而提高中职生的岗位胜任力中的自我概念层次。

1.环境熏陶。在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在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充分感受浓厚的工作氛围,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以此来了解一个企业,了解一个行业,了解一个职业人该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施展才能、发挥价值,有效地促进中职生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定位。在环境“场”的作用下,学生向专业教师和师傅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体验、模仿他们的角色,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角色,同时接受专业教师和师傅的指导,学生之间也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指导,形成符合某一职业独特的角色特征。因此,在学生、学徒这一双身份下,中职生能够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和环境的熏陶,毕业后能够顺利地适应并融入企业的文化、环境,促进自身角色的定位,使自己的职业角色与自身的岗位相匹配,从中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2.角色体验。现代学徒制下,中职生的两种身份——学徒、学生,都能够亲身体验、感受、实践自己即将从事岗位的职业角色,特别是在教学见习、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中,潜移默化地了解职业角色的特点、行为方式、社会期望等,循序渐进地使自己进入并且成为这一角色,从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态度、价值观、自我形象,使自己能够较好地来胜任岗位,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5]例如,导游专业的学生通过带团实习,能够逐步进入“导游”这一角色,有意识地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时刻保持警惕,确保游客安全,同时也懂得如何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在这份责任感和求知欲的驱使下,逐步形成自己对“导游”这一职业角色的有效定位,使自己更好地来适应“导游”这一职业,从而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力。

(四)双基地保障,培养职业特质

在现代学徒制下,中职生在学校—校内实训基地、企业—校外实训基地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理论学习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企业生产无缝对接。在工学交替的模式下,通过教学见习、半工半读、轮岗培训等形式,完成学校专业课学习任务和企业中各生产岗位的轮训培养,通过顶岗实习强化中职生完成专业发展岗位的培训任务,在岗位的实践中形成对信息与情境的一致性反应,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中的特质层次。

1.养成行业共同特质。现代学徒制下,中职生与专业教师在校内的仿真实训基地进行仿真的实训、实习、实践,接触工作的氛围和环境,同时与企业师傅在企业真实车间进行真实的教学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感受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对岗位的要求,剖析自己与企业员的差距,积极主动学习、模仿专业教师、一线工人对生产作业中的信息与情境所做出一致性反映。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感受到会计办公室内严谨的工作氛围,学习企业会计在办公时的职业特质,能够逐渐形成并践行客观公正、诚实守信、循规蹈矩、程序化的职业特质,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促进中职生养成行业的共同特质,并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和实践中将这些共同特质逐渐内化。

2.形成个人职业特质。现代学徒制下,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共同保障下,中职生与专业教师、行业师傅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不仅促进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有利于促进中职生个人职业特质的形成。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将所见所闻内化吸收,与自己的个人特质相结合,形成自己独有的个人职业特质,同时,专业教师、企业师傅能够及时地加以引导、催化,使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拥有自身独有的特质优势,来积极地面对和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做出与职业岗位相符合的反映,促进今后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的独特成就,从而提升自己对职业岗位的胜任力,做到更好的“人职匹配”。

(五)双制度奖励,激活职业动机

在现代学徒制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以及奖励。一方面学校根据优秀学生奖励制度,对德、智、体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实施奖励,同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专业技能训练、教学见习、半工半读、轮岗培训、顶岗实习表现优异的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职业动机,在这一职业动机的驱使下,学生能够在职业岗位上积极进取,在职业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中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中的动机层次。

1.驱动外部动机。在现代学徒制下,学校和企业双方面都建立了对学生的奖励机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驱动学生的外部动机,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教学见习、半工半读、轮岗培训、顶岗实习都力争突出的表现,从而获得奖励。例如,在杭州新侨饭店“创新风、展新姿”技能大比武中,学校2011级酒店专业实习生陈洁获“中餐宴会摆台”项目一等奖(第二名),烹饪专业实习生潘明亮获“中厨切配刀工”项目三等奖,水平超过了许多在职员工,获得奖励的同时,提升自我,激励自己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攀登事业的高峰。

2.激发内部动机。在现代学徒制下,在教学见习、半工半读、轮岗培训、顶岗实习中学生以一名准员工身份来立足工作岗位,与在职员工“同台竞技”,能够真实地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对企业、对行业,甚至是对社会的价值,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驱使学生在岗位上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来胜任自己的职业岗位,做出更大的成就。

注释:

①默会知识,就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它将于无形之中影响着企业员工的职业行为。

参考文献:

[1]黄汝群.高职院校互动融合式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J].新教育,2012(9):15-18.

[2]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182.

[3]魏华飞.基于默会认识论的创新创业体验式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2013(11):29-31.

[4]胡蓓.岗位胜任力测评[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3-4.

[5]刘志麟.创设虚拟职场提升岗位胜任力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0):7-8.

[责任编辑秦涛]

作者简介:林芳,女,浙江省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5-0028-03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岗位胜任力中职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护生“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水质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