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明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
李玉明
摘要:考察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存在着研究成果过少、参与研究院校过少、研究的范围过窄等实际问题。对此,提出八个方面的相关建议,对进一步深化民族教育改革,促进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研究反思;研究展望;少数民族地区
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对健康的定义不仅指肉体的疾病或虚弱,还把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列入健康范畴。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有所起色,但比起普通高校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考察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对进一步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提高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就目前有关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来讲,大多运用测量法、实验法、分析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工具主要有自编消费心理问卷调查表[1]、大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2]、大学生人格(UPI)问卷[3]、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编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压力应对调查表[4]、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5]、自编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及职业心理素质调查表[6],等等,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十二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
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少数民族高职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相对全国大学生呈较好状态。有研究者用SCL-90量表对甘孜卫生学校、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4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各因子水平均低于全国常模,存在心理健康问题。[7-9]在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样本中,有心理问题的高职生比例为55.7%,中度以上为12.7%,轻度为43%;在贵州省4所高职样本中,中度以上为14.05%,相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较好状态。
(二)心理健康水平与性别关系
有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性别无关。少数民族高职院校男女生除躯体化外,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等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7]女生心理健康水平(14.24%)略高于男生(13.85%),但无显著差异。[9]
(三)心理健康水平与族别比较
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族别相关。如,藏汉高职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敌对、精神病性等项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汉族高职生分值较高,而焦虑、恐怖、睡眠及饮食等因子均无显著差异。[7]另有研究结果表明,汉族高职生在敌对、偏执等因子上得分高于其它民族高职生,苗族、侗族高职生在恐怖因子、强迫因子上得分高于其它民族高职生。[8]
(四)心理健康水平受应激事件影响
有研究者自编一套量表,对广西4所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学习负担重、教师讲课枯燥、想家、对学校不满意、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知道学习重要但学不进、睡眠不好、学校环境不好、被人误会或错怪等生活应激事件对心理健康都会产生间接影响,二年级高职生心理问题最为严重,并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与普通高校也存在差别。其中,主要生活应激事件有学习、就业、对学校不满,高职生的主要应对方式有向他人求助、逃避、渲泄放松、问题解决、压抑等。[4]
(五)消费攀比心理
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一项研究显示,少数民族高职生消费观念多元化、水平不平衡、结构不合理、攀比心理严重。攀比心理主要表现为:服饰消费名牌化、饮食消费高档化、科技消费新潮化、恋爱消费追风化。其内因是虚荣爱面子、理财意识差、自控能力差,从众、模仿、炫耀、掩饰自卑、讨好异性、贪图享乐;其外因是家长溺爱、学校教育实效性不高、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其危害是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不利于高职生成长成才,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诱发犯罪。[1]
(六)自卑心理
有人针对湖南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做过专门调查,环境变化、动机与期望过高、过早断定不行、性格怯懦等都可引起少数民族高职生的自卑心理,其中,选择“动机与期望过高”的有81.26%,选择“环境变化”的有7.76%,选择“过早断定自己不行”和“性格怯懦”的各有9.37%和1.61%。四种自卑心理分布均衡,男女高职生无显著差异。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高职生因“环境变化、动机与期望过高”而引起的自卑高于就业前景不好专业的学生;城市高职生因“环境变化、过早断定不行”而引起的自卑高于农村高职生;农村高职生因“动机与期望过高、性格怯懦”而引起的自卑高于城市高职生;高职生干部因“环境变化、过早断定不行”而引起的自卑高于普通学生;普通高职生因“动机与期望过高、性格怯懦”而引起的自卑高于学生干部;学生干部没有因“性格怯懦”而引起的自卑,大多表现得自信有主见。[2]
(七)跳槽心理
有学者专门研究过少数民族高职生跳槽的心理原因,结果认为,怕苦、自卑、急躁、攀比、自负、依赖等是造成少数民族高职生就业初期跳槽的主要心理因素,并建议从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加以克服和纠正。[10]
(八)心理健康课
有研究者指出,在少数民族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心理健康课无用论及万能论等认识偏差、教师比例偏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师生互动效果差等问题,并强调,心理健康课要关注学生发展性目标和调适性目标,运用情境创设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团体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11]教学效果考核应注重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灵感悟,要建立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
(九)职业心理品质
一项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般心理素质方面,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形成、情绪意志品质调节、生活适应、耐受挫折以及失恋调整等5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职业心理素质方面,不同年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表现不同,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在职业的适应性、责任感、稳定性、事业承诺、自信力以及利他性等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效能、宽容性等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6]
(十)心理特点
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是研究者的普遍观点。如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特点整体上朴实耿直、与人为善、因循守旧、不善创新。有24%的高职生自我评价不高,38%的高职生在适应新环境、60%的高职生在与人交往中出现不适,15%的高职生不善控制情绪,30%的高职生进取意识淡薄、自卑敏感、不善交往。[12]另有一项研究认为,高职生心理问题严重,缺乏自信心(45.7%),自卑(20.18%)、迷茫、烦躁、失望、忧虑、悲伤、恐惧、愤怒等负性情绪突出。[10]
(十一)心理问题成因
研究者发现,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问题成因是由多方面造成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差异、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质量、高职生心理特点、社会现实大环境,等等,均对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受地理环境、教育基础、家庭熏陶、隔代教育、专业差异、遗传因子等的影响和制约。[11]另外,社会变革加剧和少数民族高职生学习特殊性也使他们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凸显。[13]
(十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研究者普遍认为,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把心理问题等同于思想问题,忽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转化,教育效果缺乏实效性。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面小、开展时间较短、教育形式局限于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档案、聘请心理专家讲座、成立咨询中心等,深层次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较少;缺乏制度保障、经费落实不到位、人员不足素质不高。[4]于是,从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建议教师要满足高职生爱与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12]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咨询、倡导正面教育、开展挫折教育。[7]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区别对待不同族别、性别和不同层次的高职生。[13]要重视面上教育,开设生心理健康课;落实线上服务,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实施点上关注,做好个别心理咨询。[6]有人更提出了读书疗法,并通过实验对照研究后认为,阅读对提升心理素质有显著疗效,同时还指出开展阅读治疗服务应注意的问题。[5]
到目前为止,关于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综合来看,还存在着研究成果过少、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内容过窄等实际问题。
(一)成果较少
以知网期刊为资源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13 年1月19日),只检索到16篇直接与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比较少。
(二)力量薄弱
参与研究院校仅限于贵州、湖南、广西、四川、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十余所高职院校,且撰文数量不均衡,主要研究者(第一作者)学术经历也不同,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不多。
(三)内容偏窄
在研究内容上,多侧重于关注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程度、心理健康教育在少数民族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及作用,地域上仅限于西部,东部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参与不多,更缺少东西部高职院校的合作研究。
(四)方法单一
研究方法局限于心理测量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大多借用普通高校量表,缺乏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研究的民族性、职业性特点,关注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心理纠正与矫治的个案研究比较少。
综上所述,可见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相对薄弱,今后仍有可以改进的很大空间。
(一)注重整体性的民族高职院校协作研究
建议在国家层面成立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研究机构,组织成立研究团队联合攻关,对各种心理量表进行修订,体现民族性、职业性特点;在研究领域上不断扩展,在研究内容上不断深化,在研究方法上不断改进,在影响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各个领域开展协作研究。
(二)注重人本性的高职生个性心理研究
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情境、不同条件,要将少数民族的共性与学生个性人格特征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创业、同伴交往、跨文化适应、自我概念学习等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指导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三)注重实践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研究的价值取向要以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为落脚点,关照民族的差异性,注重情感交流与心里疏通的有机结合,突出高职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心理能力培养,运用实验个案研究、现场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使用民族性、职业性的研究工具,构建符合少数民族特点和学校实际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注重特色性的校本心理健康课程研究
诱发高职生心理障碍的民族性因素不可忽视。民族传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与伦理思想,融汇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文化教育、宗教习俗以及传统习惯之中,要本着突出民族性、教育性、引导性的原则,研究开发多形态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鉴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活化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在增强民族认同心理教育的同时,体现本民族的自豪感。
(五)注重专业性的心理健康队伍建设研究
目前,针对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研究尚处于空白。研究的重点应结合民族地区高职生的特点,研究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探索专业化心理健康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方法与途径,推动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六)注重师本性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立足本校的师本研究成果不多。教育实践证明,校本研究对促进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要鼓励心理健康教师立足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七)注重整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研究
要借助高职院校内部德育链建设,研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形成人人参与的全员氛围;研究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链建设,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学生家庭,形成积极互动心理辅导、心理疏通的教育机制;研究学校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链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触角延伸到社会,缝合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上的裂痕。
(八)注重互补性的民族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少数民族有宗教信仰传统,要给部分高职生“信”的认同心理和“仰”的认同心理留有时间和空间,重视信仰认同心理和民族认同心理研究。研究高职生信仰与社会主流伦理的重叠与共识部分,突出互补性,通过平等对话、团体辅导、情感交流、干预疏导、心理咨询,引导高职生在社会主流认同心理体系内自主建构、合理选择,承认认同心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体现民族认同心理的“中华一体、文化多元”,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民族高职生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庞小芳,游春花,万春贵,黄美莲,陈成志.民族地区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探析——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传承,2011(5):52-54.
[2]刘磊.高职学生自卑心理调查分析——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2009(35):65-67.
[3]张海燕,谢枢,吴嵘.高职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咨询三例[J].校园心理,2010(3):211-213.
[4]杨小青.广西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应激现状调查分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85-88.
[5]黄红.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问题阅读治疗的研究[J].图书馆界,2008(1):77-79.
[6]李斌.高职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心理品质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2-74.
[7]师显跃,任晓萍.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5(3):77-79.
[8]屈维彪,芮银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究[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3):3-6.
[9]康小华.贵州少数民族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19-120.
[10]宋清华.民族地区高职毕业生就业初期频繁跳糟的心理原因与对策[J].职业,2007(16):57-58.
[11]徐海燕.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20):171.
[12]杨云.对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探究——以湖南西部职业院校为例[J].职业2009(2):113-114.
[13]李黎炜.浅谈少数民族高职学生心理教育和疏导的方法——以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20):125.
[责任编辑金莲顺]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教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ZJ12120)
作者简介:李玉明,男,吉林省延边州教育学院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4-00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