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6-02-15 08:43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微文化视阈政治

聂 彬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微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聂 彬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微文化”是互联网技术与人文社会并行发展、高度融合的时代产物,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积极影响的同时,亦会使其功能受到削弱、权威受到挑战、内容受到冲击,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教育者观念滞后、“微文化”与教育未紧密衔接造成的。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师“微文化”素养、优化教育内容,是解决“微文化”带来的系列问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之策。

“微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伴随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在大学生中甚为盛行的、以微博为始的“微文化”异军突起。“微文化”相对传统文化而言,以“微”为特点,内容简短明了,传递快速便捷。“微文化”活跃于社会舞台,无论是影响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优于传统文化,将其合理运用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势必激发其强大的活力。

一、“微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微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潮流,已逐渐改变大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微文化信息包罗政、经、文、社等方方面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这些“微文化”信息加以了解,但与此同时,“微文化”所引起的大学生与教师之间信息获取的不对等现象,却难以规避,这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难度。大学生不再依赖传统的书本教育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微文化”使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自由和便捷,但是,这些“微文化”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无法对这些信息是否真实加以辨别,此时,他们便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高校应趋向“微文化”对大学生有利的一面,避开“微文化”对大学生有害的一面,合理运用“微文化”信息,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最大限度上的发挥。高校可以借助“微文化”特有的时效性,将“微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衔接,帮助大学生提升思维层次、开拓眼界视野,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二、“微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微文化”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积极影响的同时,亦会使其面临以下现实问题:

(一)功能受到削弱

划定了时间、指定了空间的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明确、氛围浓厚、方法直接,亦可以使大学生的动态时时掌握在教育者手中,同时,高校通过适时召开主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确保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但是,“微文化”的到来,恰恰突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微文化”信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课内外生活,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夹杂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职业的人群的不同观点,个人色彩浓厚,学术观点尚浅。这些“微文化”信息真伪难辨,如潮水般向大学生涌来,并没有将大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它们给大学生带来的思维困惑毋庸置疑,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严重削弱。

(二)权威受到挑战

高校可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键枢纽和重要基地,它能够源源不断地向大学生输送正能量,唤醒大学生的人性之善。但是,大学生往往难抵“微文化”幽默化、生活化语言的诱惑,不禁在严谨、严肃的学术探讨路上渐行渐远,使得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一定程度被消解。与此同时,大学生对“微文化”信息的真伪难辨,也导致大学生在无意中成为新的网络“意见领袖”或其他网络“意见领袖”的跟随者,他们不加考虑地收、传“微文化”信息,充当着网络中的“水军”,一旦这些“微文化”信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理论知识不一致、犯冲突,就会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干扰,亦使教育的权威深受挑战。

(三)内容受到冲击

“微文化”信息来源广泛、形式简洁、内容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诙谐幽默的语言也易于大学生接受,但是,“微文化”信息中,往往夹杂着许多诸如将“中国梦”解读为 “宪政梦”、鼓吹“市场万能论”等错误认识,这些错误认识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悖离,极具迷惑性,导致大学生对高校所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产生困惑。在这些与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有着本质区别的“微文化”信息的长期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极易“跑偏”,思想上不能明辨,立场上飘忽不定,亦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实在效果的难度。

三、“微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微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教育者观念滞后、“微文化”与教育未紧密衔接造成的。

(一)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

传统“单向灌输”教育模式在高校教师心中根深蒂固,忽视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微文化”视阈下,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大学生即使不通过教师、不走进课堂,也可以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且这些教育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前瞻性,弥补了书本知识更新速度慢的不足,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重新被审视。“老师讲,学生记”、“满堂灌”、“背书本”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微文化”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引发大学生的反感。

(二)教育者观念滞后

部分教育者对“微文化”认识不足,他们的教育观念滞后,没有意识到“微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少教育者至今仍未开通微博、微信,而开通微博、微信,并将“微文化”信息应用至实际教学中的教育者,亦少之又少。大学生正恰恰相反,他们热衷于对新事物的追求,往往通过微博、微信这样简洁、快速的方式获取多元的“微文化”信息,并利用“微文化”平台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教育者若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自身的“微文化”素养,就难以实现教育的与时俱进,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就会严重影响教育的效果。

(三)“微文化”与教育未紧密衔接

“微文化”信息发布的门槛较低,平台宽广,所以,置身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微文化”平台向外传播,“微文化”也由此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生活,实现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高校应合理运用“微文化”信息,借助“微文化”平台,在“微文化”视阈下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实证明,一味掌握“微文化”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积极探寻“微文化”信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契合点,才能利用“微文化”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实现“微文化”与教育的紧密衔接,才能真正地让“微文化”以大学生为主,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

四、“微文化”视阈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对策

“微文化”视阈下,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师“微文化”素养、优化教育内容,是解决“微文化”带来的系列问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有效之策。

(一)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微文化”视阈下,高校应致力于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摒弃教师主导和强制灌输的教育模式,利用“微文化”平台,借助高校公众号、微群等“微文化”方式,把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并针对大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社会民生等问题,创设师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微文化”平台,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高校要敏锐洞察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微文化”信息,并致力于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变,鼓励教师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忠实执行者,逐渐转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拓者与建设者;鞭策教师由“教书匠”,逐渐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钻研者与创新的践行者;促使教师由高校的教师,逐渐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场所上和时间上的局限。

(二)提高教师微文化素养

受长期以来“书本教学”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师手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手资料,决定着大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应该忽略什么,这种教育方式并没有对高校教师的“微文化”素养提出明确的、较高层次的要求。但是,“微文化”的到来打破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等的局面,大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不再依赖于教师的讲授。故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从提高自身的“微文化”素养做起,努力提高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增强驾驭“微文化”的本领。教师首先要对大量的“微文化”信息加以辨别和筛选,再将辨别、筛选后的“微文化”信息传授给大学生;其次,要善于将“微文化”信息与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天衣无缝的衔接,助推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化;最后,教师要善于将微博、微信等“微文化”平台功能发挥至最大化,增进与大学生的沟通互动。

(三)优化教育内容

真伪难辨的“微文化”信息不断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取“微文化”中精华、去“微文化”中糟粕,引进“微文化”中有益于大学生成长的内容,剔除“微文化”中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的内容。除此之外,在“微文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应立足于大学生对“微文化”的好奇心、新鲜感,借助微博、微信等“微文化”平台,适时地增加与大学生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并将“微文化”信息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结合,以满足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求,解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让“微文化”真正以大学生为主、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

[1]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61.

[2]童卫丰.“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3):121-124.

[3]张宝君,刘小乔.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载体的功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16-119.

[4]曹林.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J].新闻记者,2011(9):29-34.

[5]钟媛媛.以优良的“微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29-30.

[6]刘宣文,张英萍.我国媒介识读教育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3(6):93-100.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 Culture”

NIE Bin

(School of Marxism,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Micro culture” is the higher mix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internet, which not only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to th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has negative effect to the func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authority, and the content. This is caused by the deeply rooted traditional education.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education, raising the teacher’s “micro culture”quality, and optimizing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are the key solutions to fixing the problems that the “micro culture” brought.

“micro cultur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2016-11-04

聂 彬(1992-),女,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08-8156(2016)04-0041-03

修回日期:2016-12-01

猜你喜欢
微文化视阈政治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