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才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朱正才
摘要:介绍了“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情况,通过设计典型案例,设置相应的课业活动,营造真实工作氛围,把教学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典型案例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的核心课程不同,该课程类似于本科的相同专业课程,所选内容和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与本科院校的差不多。[1]主要教会学生掌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般复杂程度冲压模具设计的程序、规范、方法和技巧,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2]因而教学方法也一样。但是,高职的学生与本科的学生基础能力不同。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有职高单独招生的学生,有的是没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有的是经过高考的学生。各类学生基础不同,能力也不尽相同。如果按照本科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实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课程内容进一步的精简,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满足新时期的要求。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冲压工艺规程编制,二是冲压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应用最多的是冲裁、弯曲和拉深,因而冲压模具设计重点是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的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讲具体的设计知识,最后集中进行两周的课程设计,然后期末考试。但是课程结业后,学生对模具设计能力仍然很欠缺,到企业后不能及时上手,还需要企业长期的培训才能工作。[3]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依据计划,课改的主要内容为3次大的课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在教中学,在学中做,达到技能提高的目的。
(一)课业活动
既然课程的重点之一是模具设计,那么教学活动就应该紧紧围绕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身份而展开,将学习目标锁定为会设计。为此,课程设计了3次大的课业活动。课业活动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但从题目来源、内容的系统性、程序的规范性、活动输出的可用性等方面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作业。课业活动力求接近于企业的模具设计,但从设计任务的真实感、活动输出的完整性等方面看,与实际设计还略有差距。
(二)题目设计
依据冲压工艺的3个重点,设计3次大的课业活动:课业一:简易通用冲裁模设计;课业二:弯曲模设计;课业三:落料拉深复合模设计。题目来自生产实际,以实用为主;模具结构为一般复杂程度,设计工作量适中;体现综合训练的特点,题目应涵盖主要工艺分析、工艺规程编制、工艺计算与结构设计;从资料提供、条件给定、设计要求、设计完成后应提交的资料、完成日期及签批手续等方面,都与企业实际尽量接近。题目以设计任务书的格式由任课教师设计,教研室主任审核签批。
(三)课业布置
坚持尽早布置的原则,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结合课堂学习及时进行训练。拉长活动过程,以充分消化知识、掌握技能。坚持一次完整地下达任务,让学生依据学习进度自行安排课业活动进程,既分段完成、目标明确,又有科学、正确的顺序,活动完成后回头一看,实际上已完成了一项较大的、系统的设计任务。
(四)课业辅导
充分发挥教师在课业活动中的指导作用,重视设计计算过程现场指导;重视设计思路的开拓与引导;重视设计方案技术经济分析与研讨;重视设计风格熏陶,责任心、精品意识的培养;鼓励求新求异,训练创造性思维。
(五)课业活动输出资料
每次课业活动完成后应及时提供如下资料:(1)工艺分析、方案论证、工艺计算等资料;(2)冷冲压工艺规程(必要时);(3)模具总装图样;(4)主要零件(凸、凹模)零件图样。
(六)课业活动评价
在评价中,重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学生自身评价与相互评价。对于工艺计算及方案分析可组织学生讨论,交叉审核批改;对于设计图样,提倡学生相互交叉、自找校核人员审阅校对,并在校核栏内签字。任课教师对每次课业活动提交的资料都应认真评改,并做好记录。提倡设计现场及时地、面对面地辅导、评估、纠错活动。
因为3次课业活动的内容涵盖整个课程的主要范畴,所以3次课业活动的总评成绩即为该课程的考核成绩。其分配比例是课业一占30%,课业二占20%,课业三占20%,其合计70%作为课程的平时成绩,主要反映了过程评价及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取消传统的、广泛使用的课程结业考试,代之以讨论、交流和答辩作为终结评价结果,占课程总成绩的30%。
(七)设计讨论与答辩
1.基本思路。按情境教学模式,针对3次课业活动设计一次讨论与答辩活动。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每一个主体获得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建构出自己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学为每一个主体提供主动作用的空间和机会,提供对每一位主体都开放的、充满选择机会的情境。[2]情境教学的基本要素有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3]关键是紧紧围绕3个中心(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让交互主体互动。教师同样是情境教学中的事件探究者或问题解决者,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2.活动目标。对设计活动进行评价考核;师生互动,交流学习,自评、互评结合,取长补短;扩充知识,提高话语能力。通过考核,协助学生建立自尊,通过交流、评估等方法来界定成功和失败的标准,使学生根据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来掌握模具设计的技巧和方法。
3.参与活动人员。由全班参与课业活动的学生、任课教师及从事模具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一个接近实际的实践社群。在这一实践社群中,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机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获得不同的经历,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4.活动内容与程序。对前述3次大的课业活动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本课程的课业成绩,取消传统的课程考试,该讨论与答辩活动单独计分,计入总评成绩中去。
讨论与答辩活动之前,教师应先阅完学生3次设计活动的全部资料,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做好记录,有所准备,并将带有修改意见或疑问的设计资料及时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时间认真修改或重做。采取集中、公开答辩方式,模拟技术讨论会现场情境,师生平等,主体互动。让全班同学参与,共同受益;活动程序为学生先简单介绍自己的设计概况及特点,教师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与其他学生一样,提出质疑,参与讨论。教师也应发挥其鹰架作用,给学生的讨论给以支援,引导、肯定其解决问题的方案。注意应用问题导向、选择性、建构性、启发性等原动式思想观点,创造轻松和谐的讨论环境,排除一切干扰,让学生真正进入职业情境,进入工作状态。提倡使用普通话,使用工程语言表述,让学习在话语中发生。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满意度达到了85%,特别对设计完成后的答辩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感觉受益匪浅。测试结果表明,35%的学生达到了优秀程度,良好占30%,整体优良率达到65%,改革比较成功。
参考文献:
[1]朱正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2008(6):72-75.
[2]王伟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
[3]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0-01-03(13).
[责任编辑陈国平]
作者简介:朱正才,男,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具设计及制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12-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