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苏苏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唐苏苏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民向新市民的转变。在这一背景下,尤其应关注对本土农民和新市民的教育问题,这是成人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成人教育部门应遵循以人为本、资源均衡和尊重地方特色等原则,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方面构建适合新形势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并完善与其配套的教材、教师和规章制度等,更好地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构建策略;配套措施;新型城镇化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提出五大发展目标和四大战略任务。其中,尤为强调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这里的人,主要指原来是农民的一类人,他们要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要么是已在大城市打工的农民工。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他们可能要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或者工作岗位,去适应新的环境。在这一形势下,成人教育更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完善自己,担起时代的重责,解决新市民的培训问题。
成人教育要担负起对新市民的教育培训责任,首先就要构建一个符合新型城镇化形势要求的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这个体系时,要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凸显新市民的主体性地位
中国历来有人本思想,强调把人的价值、人民的价值放在首位。《规划》中也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1]教育对象是新市民,构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应首先从新市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满足他们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切实需要,促进其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发展。要减轻他们物质以及心理方面的负担,让他们感受到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实惠,而不是来自各方面的问题以及压力,使他们更有信心面对新型城镇化建设。
另外,舒尔茨关于人力资本的观点告诉我们,人力资本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教育就是投资的一个关键途径。农民可以通过教育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与基础教育相比,成人教育作为延续和补充,显示出更直接、更迅速的功能。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应该更加注重对进城农民的培训,增强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同时,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均衡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中国自古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作为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默默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和中国的发展。如今中国已经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也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成人教育在资金和内容等方面都应适当向农民倾斜,培养其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成人教育要克服农民接收信息渠道有限等障碍,加强硬件方面的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图书馆、活动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等包含教育意义的资源,弥补自身的资源劣势,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传承文化,尊重地方特色
《规划》强调:“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1]成人教育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地方传统及特色传播新知识、新技能。例如,有些地方渔业养殖业发达,并且,该地本身很适宜养殖,那么,就要把养殖技术、科学养殖等内容列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的重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已有的课程内容。
在上述原则下,从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及评价等四方面具体构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
构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必须首先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纵观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课程目标将从当前的知识本位转向素质与能力的有机统一。[2]顺应这种趋势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成人教育课程目标应坚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整合,既要满足农民的需要,也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人教育课程要传授给农民恰当的职业技能,使脱离了土地的农民仍能在社会立足,帮助仍留在农村的农民摆脱小规模生产和自给自足的桎梏,以及生产盲目性和经济效益低下的困境;成人教育课程既要立足于农业、农村的发展,也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市民化,既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要服务于县城、小城镇及农村新社区。一句话,成人教育要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服务。
(二)课程内容:满足职业和生活需要
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并服务于课程目标。成人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具有针对性,要适应农民职业的变更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培训、道德观念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四方面的内容。
1.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长期务农的农民大部分不具有成为新市民所需的职业技能,他们在第二、三产业再就业的能力相对较弱。推行新型城镇化,让他们突然变为新市民肯定会有些无所适从。成人教育要帮助农民学会一门职业技能,使其能尽快就业。大多数新市民文凭不高,接受培训之后主要会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就业,包括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餐饮业等,这会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产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并非全盘城镇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自古就是个农业大国,很多人世世代代务农,祖祖辈辈靠土地生存。新型城镇化也伴随着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因此,成人教育也要考虑有关农业发展的内容,教授农民一些农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农民提高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掌握从事特色产业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尽早适应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趋势,并有所作为。
2.道德观念方面。“德育正是成人教育系统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手段。”[3]近些年,农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很多旧有的封建思想残余尚存,搞封建迷信、重男轻女、游手好闲的大有人在,这不但扰乱了农村治安秩序,还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对此,成人教育也需有相应的对策。
3.政策法规方面。成人教育在教授新市民一技之长的同时,也要积极向他们宣传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如户籍政策、社保制度、低保及失业保险等社会福利,帮助他们改变传统观念,尽早适应城镇化的大趋势。同时,成人教育还要向新市民传播法律知识,加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履行应该履行的义务,保证新型城镇化的有序进行。
4.生态文明方面。成人教育在教授农民职业转化技能的同时,还要兼顾提高他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保证他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促进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面广,必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成人教育要关注生态文明教育,帮助人们提高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有利于创造一个越来越适合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生态环境。
(三)课程结构:优化各种形态课程配置
农村成人教育对象多为农民,他们参加成人教育培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是为了掌握职业技能就是为了学习农业知识。因此,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农民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以及地区的特殊性,应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这样对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很大帮助。此外,还要提高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以供新市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为他们以后谋生打下良好基础。尤为重要的是,选修课程要融合本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应把地方历史文化及企业特色都纳入选修课范围。这样,既能满足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能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四)课程评价: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成人教育有其特殊性,主要是为受教育者的当下及以后的生活服务,因此,应该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发展性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理念,其优秀性更多地表现在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尊重和认可学员个性化的价值取向,根据学员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正确判断每个学员的不同发展潜能。同时,发展性评价比较注重评价过程,注重学员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4]它以“人”为出发点,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着眼于个体价值的实现。评价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譬如观察法、访谈法、情境观测法、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等,可根据具体要评价的内容和对象的特点来选择使用。
(一)编写合理的教材
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是指在课内和课外,学生和教师所使用的一切教学材料,既包括课本、练习册和录像带、光盘等摸得着的学习材料,又包括计算机网路中摸不着的学习材料。成人教育教材是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材料,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重要工具,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构建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势在必行。由于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农民,而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因此,教材在包含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前提下,尽量编得形式多样且通俗易懂。
(二)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我国农村成人教育长期存在师资队伍素质不高、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低、流动性大等不足,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所需要的优质师资队伍相距甚远。[5]这严重影响着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成人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经迫在眉睫。首先,可以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来稳定一支教师队伍,其中,既包括专职教师,也包括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要针对农民的现实需要通过课堂讲授、专家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来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理论知识和思想素质。而从外部聘请的兼职教师,如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则主要传授职农民所需的职业技能,当地有名的种植能手、养殖能手也可以向新型农民传授致富之道。聘用兼职教师,既能保证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也可以满足农民多方面的需求。
(三)制定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
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在实践中的运用,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监控和保障。国家在制定农村成人教育规范性政策、法规时,要立足于现实,使之具有操作性,还要放眼未来趋势,使之具有一定的预见性。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区域、城乡不平衡的现实,各地也要根据国家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实施细则,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农村成人教育法规体系。作为调整、规范和保障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必须以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实际水平为依据,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6]
(四)加大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各方面认识的偏差,直接影响着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但用于成人教育的经费不超过教育总经费的5%,而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就更少,加上欠款与挪用等现象,连2%的比率都不能保证。[6]足够的经费是成人教育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否则,不但会影响农村成人教育硬件设施的配备,影响教师队伍的建设,基本条件都得不到满足,而且,也会新型城镇化建设。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资力度,所投资金也要保证被用在刀刃上,切实为农民教育培训服务。另外,也要调动社会方面的力量,要拓宽融资渠道,组织联合办学,鼓励和引导个人以及企单位事业投资成人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Z].2014-03-16.
[2]柳士彬,朱涛,等.现代成人教育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64.
[3]叶忠海.成人教育学通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72.
[4]于晓霞.传统学生评价与发展性学生评价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104-105.
[5]叶忠海,等.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4):100-110.
[6]苗培周,赵冬云.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3):54-57.
[责任编辑金莲顺]
作者简介:唐苏苏,女,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0-0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