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孝感日报社,湖北 孝感 432000)
办好地市报副刊“四要”
□徐敏
(孝感日报社,湖北孝感432000)
一份成功的地市报副刊,必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具备了“四要”即定位要明、栏目要好、格局要大、格调要高,才能做到特色鲜明。
地市报副刊 “四要”
一份成功的地市报副刊,必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笔者认为,具备了“四要”,才能做到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副刊作为报纸的一部分,其编辑思想和价值取向必须与整个报纸的格调保持一致,时刻高扬主旋律。而作为大众性的文学版面,又必须做到雅俗共赏,因而其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
作为地市报副刊,地方特色是其最为有力的拿手好“戏”。因为读者对自己周围事情的兴趣和关注往往超过其它,而贴近性是地市报的一大优势。
地市报副刊的内容定位,要以反映该地方的社会生活为主。报纸副刊作为报纸新闻版面的补充和延伸,应该让每一位读者从中获得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使本地的读者一看报纸就产生亲切感。多说“身边事”、“身边人”,多反映重要的、新鲜的、与大多数人密切相关的生活内容,切忌陷入“孤芳自赏”的小圈子。
版面是副刊稿件的载体,地市报的地域性决定了地市报副刊的地域性,必然要相应设置富有地域特色的专刊和栏目。
以湖北《孝感日报》、《孝感晚报》为例。孝感自古有“天仙配”传说,境内也有不少与董永、七仙女、槐荫树相关的遗迹遗址。所以《孝感日报》文学副刊就以“天仙”命名,《孝感晚报》文学副刊就以“槐荫文苑”命名,显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久远的文化传统。
如果把副刊比作一幢建筑,那么一个个富有特色的栏目则是一扇扇明亮的窗户。
“天仙”副刊上长期设置有“天仙茶座”言论栏目,是以“一事一议、街谈巷议”为主,让读者对生活中碰到的事件、遇到的问题,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富有特色的栏目要常办常新。在栏目设置中,副刊要注意调整老栏目,开设新栏目。
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形势,增强副刊的厚度,进一步做好文化报道,2010年,“天仙”副刊策划了“地灵文杰”文化栏目,探访孝感特色文化。刊发了8篇系列报道,分别介绍了孝昌读书人的生态环境,大悟的山水文化,云梦的皮影、楚剧、黄香文化,应城的诗文,安陆的水墨漫画、小说、李白文化,汉川的善书、民歌、楹联,孝昌的书法、湖北大鼓、孟宗文化,孝南的雕花剪纸、楚剧、民间文艺等。
这组报道新闻性、时效性、深度性,三者合一,对于本地文化的传播是一次极大的促进。先后获采写、编辑2011年度湖北新闻奖二等奖、2011年度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
强调副刊的地方性,并不是要求把读者的目光局限于狭窄的一隅,而应该以开放的视角立足本土,将开放性与本土化相互结合。立足地方,也要面向全国,拓宽视野,提升影响力。
“天仙”副刊,2015年新开“对话”专栏,以问答形式,采访孝感籍或与孝感有关联的名人、作家、艺术家等。立足本地,面向全省、全国,立意高远,突破局限,大胆创新。刊发时间不限,精耕细作,力求打磨精品。报道他们的近况和成就,使他们感到离家乡近了,而家乡的人们则为他们的成就感到自豪。这样报纸副刊就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每推出一篇,反响热烈。
而活动策划对办好副刊很重要。一个成功的策划活动可以集中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同时吸引一大批市内外、省内外作者和名家提供许多高水平的稿件,对提升副刊的品位和吸引力有很大的帮助。
《孝感晚报》副刊,经常与孝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合作,拿出专版推出一期期本土作家作品研讨会,刊发专家的评论稿件,让无缘参会的读者共享。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对纸媒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近几年,不少纸媒停刊。副刊的地位也受到影响,一些纸媒甚至取消了副刊。
除了大环境因素,纯文学副刊作品受众“缩水”,副刊功能削弱,深层原因在于这些副刊格调不高,“游离于一张报纸总的个性之外的孤芳自赏。”主要表现为:大题不作,小题大做。
有些地市报副刊,在办刊中存在一些误区。题材面窄,稿件主题肤浅,内容重复,文学韵味淡。如刊发抒写自身小情趣的东西多,紧贴现实的少;反映浅层事物的作品多,触及人的文化、道德、观念的少;内容上总随着季节走,跟着节日转,立意、角度、语言,年年都是老一套。
高雅的副刊能够成为读者“精神的领地、思想的家园”,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而低级庸俗的消遣则具有危害性,腐蚀人心,毒化社会。作为地市党报副刊,应尽可能地把社会政治、思想内涵通过更加艺术、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提高报纸副刊的文化品位,要新闻性、文艺性结合,主动干预、反映社会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要精选格调高雅、刚健,文风清新朴实的精品力作,以此提高版面质量,使副刊水准突破“地市级”局限,具备“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