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颖
(六盘水日报社,贵州 六盘水 553001)
浅议基层新闻采访的技巧
□彭颖
(六盘水日报社,贵州六盘水553001)
自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一批来自基层、清新朴实、生动鲜活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笔者意识到,新闻记者只有到基层,才能寻找到新闻的活水源头,但走基层容易,要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还需掌握基层采访的技巧,这对于新闻作品的质量至关重要。那么,记者到基层进行新闻采访时该如何做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采访之前,记者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常常会很被动,采访效果一定不好。因此,在接到去基层采访的任务后,要先对采访地点、采访对象、采访事件有所了解,做好案头工作。可以通过被采访对象提供的相关资料,或通过事前走访相关部门或人士掌握有关情况。2015年,单位领导带队去采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八大代表余留芬,为了将这个“老典型”写出新意,我们在采访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大量有关余留芬的报道,并加以研究琢磨,最终以“绿色标杆”为采访的切入点,拟定了细致的采访提纲才前去采访。这么做的目的就是通过充分的准备,“打有准备之仗”,便于在采访过程中“问什么、怎么问”做到心中有数。
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般来说,采访提纲要尽可能的详细、具体,可以通过对人和事件的了解以及对线索的整理,进行问题的设计。在有充分调查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采访,往往能唤起被采访者的信心、激情,也能够帮助记者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更顺畅,采访结果更富有成效。因为准备充分,我们采写的稿件《“绿色”标杆:余留芬的“第三板斧”》获2015年度贵州新闻奖。
到基层采访是否顺利,取决于和被采访对象的沟通。记者到基层采访时,往往面对的是乡镇干部、村民等,无论是何种身份,都应做到礼貌待人、态度和蔼,尽量营造和谐的气氛,这样有助于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选择合适的采访环境也十分重要。面对不善社交活动,性格内向,或者对采访问题没有思想准备的采访对象,一定要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可以在被采访者熟悉的环境进行采访,比如采访乡镇干部,最好是在办公场所;采访农户,最好在他劳作的地方或是家中;采访学生,最好是在学校,恰当的采访场所能让被访人毫不拘束,兴致勃勃地谈话,配合采访,从而使整个采访变得更加顺利。一名合格的记者一定是站在和被采访者平等的角度进行采访,关系融洽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和村民攀谈,如果记者高高在上,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在“问话”,不仅惹得村民反感,不愿意和其交流,还听不到真话、实话,了解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样就难以写出贴近群众的作品。反之,记者为拉近和村民的距离,深入其家中或田间地头,与他们拉家常,打成一片,采访就成功了一半,写出来的稿件也会出彩。
在与基层工作者或村民交流的过程中,记者要对必须掌握的情况了如指掌,提问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提问时,切忌使用比较专业的语言,应尽可能多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话语,让基层老百姓听得懂、能理解。比如采访村民参加农技培训,如果记者问“请您谈谈参加这次培训的体会”,难免让村民感到紧张,不知怎么回答才好。如果换成“我看您刚才听得很认真,都学到哪些有用的方法,给我们说说吧”,这样口语话、聊天式的提问,能引起被采访者回答的兴趣。
此外,记者提出的问题不宜过长,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应运用巧妙地提问题、侧面提出问题、引导和启发对方回答问题等灵活多样的方法,获取大量信息。如果面对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知识的采访对象,记者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记者坦率有效率,直奔主题可以使对方觉得记者懂行,值得交谈。在提问过后,记者要学会聆听,做一个有心的听众,减少对对方的干扰,在聆听的过程中从对方的回答里再寻找、提出新的问题,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如果被采访对象有些拘谨,不擅长交谈,则应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可以利用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来切入,或旁敲侧击,引出未知的细节,激发采访对象的交流愿望。
细节决定成败。到基层采访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记者的敏锐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注重细节十分重要。把握好细节,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技巧,鲜活的细节把人们带到现实的情景之中,让人们更真实地感受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在一篇短小的新闻中,要完美地表现新闻人物,就必须格外注意每一个细节,想法设法抓取细节中的精彩亮点。只有善于捕捉细节,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基层新闻稿件。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入一线,记者在现场,仅仅是为获取新闻细节创造了条件,如果走马观花,还是无法获取新闻细节。所以,记者在现场,必须用眼、用耳、用脑,多多地感受现场,从而获取新闻细节。在和基层老百姓打交道时,记者应留心观察,当时所处的环境,对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经意的一个动作或眼神,或许都透露着被采访者的内心情感。对采访现场进行恰当的细节描写,现场感强,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等作用,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可以突出被采访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将其活脱脱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在《羊小平砸缸》一文中,作者借助扶贫政策,即将搬出大山的羊小平作了这样的描述——“搬家的前一晚,吃过晚饭,看着太阳离地山头还有几米高,羊小平又习惯性地拿起扁担。直到走出家门,羊小平才愣怔过来,他在原地站了半袋烟的工夫,突然嚎了一嗓子,把扁担甩向山沟。”正是对环境和人物作了生动、独特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在甘肃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羊小平一家不再为水所困,感受到精准扶贫给贫困地区带来的生机与希望,使得稿件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引起读者共鸣。
总之,在基层采访过程中,一定要多注意技巧的应用,各种采访技巧是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摸索才能掌握的。只有善于总结得失,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用各种采访技巧,才能在采访过程中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料,为采写一条基层好新闻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