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互动机制研究
李慧敏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野日趋明显,这表明在涉及公共利益问题上两者在价值观、立场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分歧。舆论场的分化意味着影响力和认同的缺失,长此以往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只有从互动平台的搭建、考核评价机制的形成、多维联动统筹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形成两个舆论场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官民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改造,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公共事件;良性互动机制;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
有人戏言“一上网就好像要天下大乱,一看新闻联播就感觉天下太平”,“看半天微博,要用看七天新闻联播来疗伤”,舆论场的分野由此可见一斑。“所谓舆论场,就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1]关于舆论场的分类目前学界并无统一的标准,本文依据传播主体的不同分为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各级党委、政府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或政务微博等新媒体,根据执政党意图发布权威信息、解读公共政策而形成的“官方舆论场”;另一个是网民和社会公众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就公共事件和社会事务表达意见的“民间舆论场”。当下中国两个舆论场在舆论表达方式、内容、观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分歧,两个舆论场呈现分化的局面。
一、两个舆论场分化的原因
目前,两个舆论场在公共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上交流互动少,交合面小,相互认可度低,甚至对立冲突。究其原因,一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点,打破了官方“舆论一统”的局面,普通民众有了话语权,政治权利意识增强,有了参政议政的愿望和可能性,围绕公共信息和公共管理权可以利用自己的舆论阵地与政府博弈。如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中,网络成为普通民众表达民意、争夺话语权的主要阵地。之后的宜黄拆迁等公共事件中,网民们通过发帖、回帖、讨论等方式形成了舆论的场域效应,与官方舆论相抗衡。究其原因,随着近年来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增多,许多仇富仇官的普通民众天然地对官方产生怀疑甚至对立的情绪,民间舆论场也就自然成为民众泄愤的场所。二是官方舆论场舆论表达方式和态度引起民众反感甚至是对抗式解读。在公共事件中官方舆论场或单向度进行灌输式宣传,语气生硬,过于政治化;或三缄其口无可奉告;或避实就虚,掩盖真相,推脱责任;或消极被动敷衍,造成普通民众对此认可度低,日益对官方舆论场产生抵触情绪。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为反对而反对的倾向,以抵抗官方舆论的方式来倾泻不满。而官方舆论场尚不习惯民间舆论的批评,对民众的批评常常产生对立情绪,加剧了两个舆论场的分化。两个舆论场的弥合难度加大,更加难以形成共振,也由此加大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与不信任。三是两个舆论场传播的目的有所不同。官方舆论定位于党的喉舌,因此在公共事件中,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倾向于弘扬主旋律,减少负面信息的影响,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民间舆论则因关乎切身利益,为维护知情权,力求还原事实真相,更倾向于挑剔与批评,从而造成两个舆论场之间缺乏交集而日益分化。
二、两个舆论场分化的危害性
两个舆论场的分化表面上看是关于公共话语权的争夺,实则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人群及其价值观在公共平台的聚合和交锋。它不仅涉及话语权之争,也包括公众知情权、民主参与权、社会管理权、公共监督权在舆论领域的博弈和冲突。[2]因此两个舆论场分化越严重,交合面越小,良性互动越少,社会共识也就越难以达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就越难以形成,长此以往,社会各方面利益将难以协调,各方面矛盾冲突将越来越难以调和,而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各种利益群体纷纷出现,伴随群体分化而来的利益分化在舆论平台上凸显出来,并形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裂痕,如不加以重视,整个社会将产生结构性断裂以及难以预估的严重后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舆论场分化带来的群体分化极易产生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屡屡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不少是线上线下联动,网上舆论集结最终引发现实的群体性事件。这与两个舆论场缺乏交集和良性互动有着极大的关系。由于缺乏良性互动,泾渭分明的两个舆论场陷入相对封闭的状态,自说自话,舆论只能在一个封闭场域内不断地生成、发酵、强化、放大,从而形成“自我印证”的怪圈。随着分歧及情绪对立的加剧,矛盾更加激化,此时一旦有刺激性因素的出现,极易煽动情绪,引爆不断累积的不满和怨气,发生群体性事件。而且一旦形成相对封闭的舆论场,对其他舆论场的议题、话语形式易于产生天然的抵触情绪,形成社会价值观的分裂、断层,如此恶性循环,两个舆论场将形成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负向运动。
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越多,重叠的部分越大,表明相互认同度越高,舆论环境越和谐,价值观弥合的可能性越高,官方舆论场引导民间舆论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越强;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越少,交合面越小,表明相互认同度越低,官方舆论引导的指向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完全没有交集,官方舆论场舆论影响力将无从谈起。
舆论场的持续对立随之而来的是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官方媒体的信任缺失。长此以往,将造成政府部门权威性下降和可信性缺失。而政府公信力强弱与执行力大小成正比。政府公信力强则执行力强;反之,则执行力弱。如果政府和公众之间缺乏互动、合作和信任关系,公共政策的决策与执行成本将大大增加,进而加剧公共治理的难度和阻力,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不仅政府形象受损,官民之间关系紧张,社会治理效果也不佳。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分化还将增加政府危机决策的难度。民间舆论场负面情绪的扩散、理性的降低,使得政府难以准确地了解民情、判断民意,造成政府决策成本和执行成本都将大大增加。
和谐的舆论关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动力,而缺乏良性互动的官民关系也会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性降低,政府部门政治劝说失效,公民主动执行公共政策的可能性变小,化解政治僵局的可能性变小,而良性的互动与沟通却可以增进相互的理解,政府部门可以了解普通民众最真实、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并把它内化到公共政策中去,使公共政策与民意相结合,增强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既可以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又有助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共识的达成,赢得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同。
三、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机制建立的路径
两个舆论场的对立和博弈削弱了官方舆论场的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要想有效地化解矛盾,规避舆论场博弈带来的危机和风险,关键在于政府部门转变舆论引导方式,建立良性双向对话机制和互动机制。
1.搭建互动平台,打通两个舆论场
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都相继开通了政府网站、论坛、政务微博等互动平台。就政务微博而言,据人民日报和微博联合发布的《2014年度政务指数报告》称,2014年经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就达130 103个。这些平台的建立旨在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加强官方舆论与民众的沟通与交流,然而实际情况是这些平台大多形同虚设,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是政府部门往往把这些平台作为宣传和发布新资讯的平台而非与民众沟通互动的平台。以福州官方微博“福州发布”为例,该微博从命名上看,就带有明显的信息发布和传达的目的。从其内容来看,大致包括新闻资讯、管理规定、天气预报、休闲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转发和评论都只有几条而已,并不具有实质性的互动性。
要想沟通两个舆论场,首先政府部门在社会议题的设置上要贴近群众,了解老百姓最关心、最实际的需求,在所关注的问题上与民意相契合。有了共同关注的议题,才能改变“各说各话”的尴尬局面,实现良性互动。在突发性事件或与民众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件中,尤为重要的是政府及时公开信息,增加透明度,公开事实真相,积极回应民众关心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切忌转移话题,答非所问,或避重就轻,回避关键问题掩盖事实真相。同时,政策决策者要参与舆论场和政民互动,使得互动平台不仅仅是收集民意、反映民意的桥梁,而是能够与民意形成深度沟通、有效互动的平台,能够就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实质性的同频共振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政策决策者不仅要介入官方舆论场中,而且还要介入民间舆论场中,深入民间舆论场域的各个结点,与民间舆论场形成一定的关联和互动关系并产生多次的甚至是持续性的互动共振。尤其是在公共突发性事件中,由于事件的突发性、潜在的危害性,如果不能在舆情潜伏期及时回应舆情,研判舆论,及时决策,错失与民间舆论场进行有效互动的时机,待舆情转到爆发期和蔓延期,很可能丧失引导舆论的最佳时期,将不利于公共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危机事件的平息。反之,若政策决策者能够借助互动平台及时发声,在需要权威声音时不缺位,对民众舆论因势利导,化解对抗情绪,互动效果将大大提高,可以将危机事件遏制在萌芽状态,避免事件进一步恶化。以江西宜黄拆迁事件为例,从信息公开、应对媒体的行动上来说,宜黄县政府采取了 “不说、不睬、不让”(即不主动说话、不回应质疑、不让报道)的策略,并因此造成了自身形象的损害和事态的进一步恶化。[3]
2.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罗素·哈丁区分了三种政府与民众互动战略:冲突互动、协调互动和合作互动。[4]政府部门往往在政民互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政府部门对于民众的质疑和批评要虚心接受,耐心解释,避免与民众形成冲突,同时要主动地在互动平台中征询民意,倾听民意,表现出积极互动的诚意,就分歧进行协调,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避免互动平台流于形式。目前政府回应民间舆论的态度并不积极,不少政府网站或政民互动平台活跃度不够,对民众的留言较少回复,或者只是例行公事般进行敷衍式回复。对此,有关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对于民众的舆论关切和疑问、诉求要规定回应时间,并落实责任到人。社会资本理论指出,社会资本和社会信任是经过累积而形成的,如果政府忽略或辜负了发帖提问的市民的初始信任,则会降低这部分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也会影响其他市民对政府的信任。这就是社会资本理论所指出的,社会资本、社会信任具有规模效应,其收益和影响具有扩散性。[5]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中,公众往往会习惯性地质疑政府,表现出本能的不信任,而在此类事件中,舆论的负面作用和破坏性往往比事件本身更难以应对和处理。因此只有政府部门做出积极有效的回应,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提升政府公信力,才能构建良性的合作互动关系。合作互动是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的最佳结果。政务微博“福州数字城管”建立的回音壁是个很好的范例,该微博对民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回复并将案件处理前后照片进行对比,具有较好的反响。制度的建立并不能保证其有效落实,只有将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建立问责制才能督促相关责任人员落实到位。具体地说,要从对公众留言的态度、回复时效性、回应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估,同时建立有效问责制度,对态度恶劣、回复拖拉、敷衍塞责、群众满意度低的责任人员要进行相应的惩处。问责制必须是双向的,对民间舆论场中恶意散布谣言和蓄意挑起事端的人也要进行惩处或追究责任。
3.建立多维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已然呈现出网上网下联动、相互强化的特点。一些现实中本可以在小范围内或萌芽阶段解决的事件,由于相关政府部门回应滞后和处置失当,再加上网络媒体和社会化媒体的舆论动员和舆论“麦克风”的推波助澜,最终使得事件演变为恶性群体性事件,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政府形象。宜黄拆迁事件即是典型。2010年江西宜黄钟家因抵抗政府拆迁,家中3人自焚1人跳楼,欲进京接受媒体采访的钟家姐妹在南昌昌北机场被宜黄书记围追堵截躲在女厕所,用手机向媒体求援,新浪微博的直播引发网络舆论沸腾,成为轰动全国的重大公共事件。
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互动仅仅解决了意见交流、民意沟通的问题,民众所反映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在现实中通过行政手段加以实质性解决。针对群体性事件网上网下联动、相互强化的特点,各级政府部门要相应地建立线上线下联动、虚拟现实联动、官方媒体与社会化媒体联动、舆论场内外联动的多维全方位联动机制,形成合力,促进事件的快速有效解决。政府相关部门应在收集整合民众所反映的问题后立即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妥善处理并及时反馈回复,防止网络舆论与现实群体性事件互相交融、互相强化,防止由于网上舆论的负向助推作用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
4.建立多部门协调统筹机制
民间舆论场以网络、微博、论坛等新媒体为主要阵地,没有属地划分和部门划分,但在现实中各部门是按照属地原则和部门职责划分原则进行行政管理的,一旦出现某些涉及多部门的问题时,往往因为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相关部门间信息混乱,行动难以协调统一,也容易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诿、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因此要建立一个具有专业媒介素养、熟悉新媒体表达的多部门协调统筹机制。面对突发事件,各部门可以形成迅速反应的联动机制,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在关键时刻不失语,有效地协调统筹各部门力量,及时高效地与民众互动。
四、结语
当前在部分地区的公共事件和危机事件中,尤其是群体性事件中,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呈现非理性博弈甚至对抗冲突、缺乏交集和良性互动的局面。这表明,在涉及民众公共利益的关键问题上两个舆论场没有达成共识且相互影响力弱。这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心态的失调与错位、执政者传播意识与技能的缺乏与两极化的不信任。[6]
两个舆论场良性互动和对话的终极目的是构建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互惠互动和合作互动,而非零和博弈。尽管在互动的过程中有时是某一方胜出,但理想的结果是双赢,是双方的相互协调和相互改造,而这需要制度和机制的保证。而在中国,两个舆论场的互动却呈现出冲突对抗的面貌,这不仅不利于公共对话空间的形成,也不利于公共事件的解决,更为严重的是摧毁了官民之间本不牢固的信任。
只有建立长效的互动机制才能形成两个舆论场的良性互动,且互动必须是双向、平等的。平等并不否认官方舆论场的引导作用。官方舆论场实际上掌握着主动权,并且政府互动诚意的表达和相关机制的建立是互动过程的关键。互动的过程可能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多轮往返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两个舆论场在公共对话空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改造。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3][6]卞清.民间话语与政府话语的互动与博弈——基于中国媒介生态变迁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2.
[4]郑永年.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5]赵国洪.我国政府网站政民互动模型及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2,(2):200.
责任编校:裴媛慧,孙咏梅
收稿日期:2015-11-28
基金项目: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2014年一般项目(2014B009)
作者简介:李慧敏,女,湖北蕲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734(2016)01-0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