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西方医德教育过程比较研究

2016-02-14 21:00雄,傅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熊 雄,傅 琛

1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办公室;2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1000



当前中西方医德教育过程比较研究

熊雄1,傅琛2

1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办公室;2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1000

在当代医学教育发展中,中国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同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体现在医德教育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专业课程的设置制度、教育方式的出发点、教学内容的专业程度和教学成果的测评方式等四个方面来认识。文章分析对比了中西方医德教育在这四个方面的异同,提出应结构化地认识医德教育过程、研究差距存在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医德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中西方;医德教育;比较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世界权威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2015至2016年世界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专业排名的前400所院校中,美国以112所大学上榜,排名第一;英国、德国以30所大学上榜并列第二;其后分别为:澳大利亚19所、加拿大18所、日本17所、意大利17所、中国15所(不含香港4所、台湾7所)、韩国13所、荷兰10所。中国尽管以15所大学上榜进入前十名,但同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医学教育研究中,中国在很多地方需要同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同美国等国家进行比较,找寻异同,发现差距的根源,以便更加系统、科学地研究医学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国在医学教育领域的不断突破和前进。

2 中西方医德教育过程比较

当前的医学教育,既包括对医学生专业知识、业务技能方面的教育,也包括对其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医患关系和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的情况下,为更加系统化、结构化地认识整个医德教育过程,研究适应中国医德教育变革与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和认识中西方医德教育过程存在的异同和差距。

2.1专业课程的设置制度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课程教育模式一直是模仿前苏联开展的,即专业规定课程模式,在固定专业类别下要求学习的课程早已是国家设置并规定好的。而教育部于1999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明确要求了高等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及审批权限和流程。因此,医学院校必须按照国家制订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工作,全国医学类专业的大学生学习的课程也基本相似,医学院校的教师自主制定适合该校学生医德教育的专业课程是比较困难的。医学院校能做的主要是遵照国家的政策要求,再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这些课程计划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具体的、凝固的系统,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和指令性。

国家制定的课程计划非常详尽具体,包括了专业简介、专业目标、学位授予、学分考核、课程设置等具体要求[1]。在这种条件下,医学院校实现医德教育的方式更多的是依附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过程,尽管一些院校开设了诸如《医学伦理学》方面的专业医德教育课程,但从事医德教育相关理论研究的,更多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师,并且在医德专业课程设置的自主性上受到较大的限制。

同中国不同,美国教育学者莱文(Levine A)对美国大学课程模式进行了研究,将不同课程模式名称确定了下来:自由选修型、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美国大学现行本科课程结构已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2]。在医学研究生教学阶段,不同学校课程的设置也不尽相同,学校可以自主决定以系、专业为主体设置研究生课程,或以学校层面设置主干课程,学校各系在增设专业课程上拥有极大自主权[3]。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学课程设置制度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这对医德教学来说,无疑能够提供更加宽阔的平台和环境,对医德教育的发展有更好的推动作用。

2.2教育方式的出发点

系统化、结构化的认识医德教育过程,就必须认识到医德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既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实施医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其根据自身偏好接受、吸收、内化医德知识的过程。当学校设定教学目标和计划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同既定的教学目标,更要引起学生学习医德知识的自主性。

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医德知识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中西方医学院校及相关研究对其重要性均有普遍的共识。在具体的教学和研究中,中国更多的是使用新的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尽管可以达到一定效果,顺利推动教学计划和目的的实现,但对这种思路的普遍领悟,容易把教学工作的方向带到仅为完成教学任务上,使得对学生本身的关注减少。

在美、英等国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过程中,同样也提倡教学课程方式的变革,但更进步的是:医德教育不管选择和使用何种教学方式,其出发点和目的都应在医学生本身,即通过对医学生本身道德发展、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研究,了解医学生所处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如通过应用“道德两难法”来引导医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自主的提升。教育过程中教学方式并不是本质所在,出发点和目的在人本身而不是教学需要。正如弗雷德里希·包尔生所说:“所有的技艺根本上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的—人生的完善”[4]。因此,在道德发展及其教育研究领域,西方的“道德发展阶段”“道德两难”等理论,都要比中国对道德及其发展的认识更为深刻。

2.3教学内容的专业程度

中国传统中医学在从医目的、对患者的态度、对自身品质的要求和对医术精神的学习等方面规范了医德的内涵,传承留下的《论医》《黄帝内经》《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医工论》《医学入门》《本草纲目》等著作都极大地丰富了当前的医德文化知识,1988年12月15日发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也从职业道德角度规范了医德内涵。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过程中,主要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贯穿医德文化知识,讲解《大医精诚》等传统医德著作,进行专门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等方式传授医德文化知识。

同中国相似,不管是《希波克拉底誓言》《最好医生也是哲学家》《迈蒙尼提斯祷文》等文章和著作,还是美国1643年的医学道德文件,德国胡弗兰德的医德十二箴,都是西方及阿拉伯国家医德教育的传统理论基础。随着近现代教育学说的确立及教育体制的完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体系不断走向系统化、理论化和专业化,西方医德教育和医学伦理学伴随这一过程也在不断地前进。从1803年出版的《医学伦理学》、1823年纽约医学会和1846年美国医学会订立的相关医师道德规范,到1884年万国红十字会共同订立的《万国红十字会公约》,都极大丰富了西方医德的内容。此时开始出现的知名医学期刊也一直不断地对医学伦理学开展研究,如1812年创办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1823年创办的《柳叶刀》、1840年创办的《英国医学杂志》,等,西方医学道德内容及其教育学说都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

1949年的《医学日内瓦宣言》、1953年《护士伦理学国际法》等各国医学会共同组织制定的国际医学道德条例,将医学道德的内涵从价值观、社会责任、人类健康的道德原则、研究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极大的延伸,使得医德所包含的内容逐步走向国际化、体系化、结构化。而在此过程中,中国一直是处于学习和追赶西方的进程中,尽管具备丰富的传统中医学文化知识优势,但同日渐专业化和系统化的西方医德教育内容相比,中国在医德教育的内容上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即就是《医学伦理学》等专业书籍和权威期刊出现,中国在医德教育内容上的努力上仍显不足。

2.4教学成果的测评方式

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过程并不是一个显性的过程,医德教育的效果体现在不同医学生身上也各有不同,医学院校更不能从医学生是否完成学业任务,来考量他们对医务工作中价值观、社会责任、人类健康原则等方面的认识是否到位。医学生接受医德文化知识、吸收并内化的过程是渐进性的,医学院校应当在多长周期下,使用何种专业的方法进行医德教育成果测评,显得十分重要,但比较困难。

在这一研究中,中国同西方也存在一些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方法上。中国的医学院校考察医德教育效果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多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式进行研究,缺乏足够一定的定量研究。西方医德教育研究除了定性的分析和研究外,多进行大量数据收集、实证分析的定量研究。如英国、澳大利亚的Julian Savulescu、Roger Crisp、KWM Fulford和Tony Hope[5]等专家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跟踪研究,通过专业的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评估医学伦理学教学对医学生的影响,以及测试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在医学伦理学上的表现是否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研究方法相对合理科学,令人信服。

中西方医德教育成果测评使用方法的不同,与西方重视和擅长使用数学模型、实证分析等计量方法进行学术研究是分不开的。并且在医德教育领域研究队伍上,西方对跨学科、跨专业研究团队建设的重视,比中国研究中多局限于文科领域也要更强一些。

3 结论及建议

在医德教育过程的对比研究中,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如对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医德教学方式变革的思路,等,但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如医德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制、教学和研究的出发点、教学成果的测评方式,等,这些不同之处也是当前中国医学教育水平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在这些不同中把握差距的根源,并在发扬传统中医文化优势的同时,对医德教育过程存在的不足进行变革,才能实现医德教育过程的系统化、结构化。为此,可以从以下思路中探索方向:

提倡建立更加开放的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制度。医学院校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灵活、自由的设立、调整医德教育专业课程,适当模糊医德教育的专业界限,让更多跨专业的优秀教师能够参与到医德教育的过程中来,为医德教育过程创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医德教育应当明确树立以“医学生为目的”的教学观。其本质既不是为了实现教学任务,也不是为了迎合社会需求,而是为医学生在自身价值观、社会责任及人类健康道德原则认识的提升确立教学观。

充分发扬传统中医医德知识内容上的优势,并加强医德教育同哲学、法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学习。积极推进医德教育理论创新,争取在该领域内创办并发展权威性质的学术著作及期刊,为医德教育过程的进步提供理论基础。

在医德教育成果的反馈上,应结合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科学、严谨的收集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反馈信息,选择恰当的计量工具进行统计分析,让医德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更加结构化地展现出来,从而为医德教育过程的改善提供现实依据。

[1]常思亮.我国大学专业规定课程模式及其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76

[2]张凤娟.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模式、特点与发展趋势[J].教育发展研究,2011(3):76-80

[3]崔爽,段丽萍.浅谈美国大学医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108-109

[4]弗雷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自,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7-8

[5]Savulescu J,Crisp R,Fulford KWM,et al.Evaluating ethics competence in medical education[J].J of Med Ethics,999(25):367-374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cess ofm 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Xiong Xiong1,Fu Chen21Xinji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fice of Nanchang;2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1000,China

Although China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there is still gap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uch as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gap reflected in the process of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can be see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perspectives:setting system of specialized courses,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method,professional degree of teaching content,and means of teaching achievement evaluation.This pap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Then it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a structured way,identify roots of the gap and then propose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China and the West;medical ethics education;comparative study

G642.0

A

1004-5287(2016)03-0249-03

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3004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院校医学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