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叶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也谈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归属之争
——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科学”二重性
张桂叶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归属之争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学术公案。之所以会有这场公案,一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把唯物史观称为哲学,反而多次公开宣称要消灭哲学,并多次提到要用实证科学代替哲学。二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思辨哲学时经常把其简称为“哲学”,从而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笔者认为,在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学科性质时,必须将具体的观点置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做具体考察。遵照这个原则,可以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属性并不是一个必须“二者择其一”的二元对立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兼具“哲学—科学”二重性。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实证科学;“哲学—科学”二重性
虽然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归属之争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但事实上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早在马克思逝世不久就开始了。从那时开始至今130多年的时间里,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真正停止过,代表性的观点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
1.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实证科学或社会科学)。持这种观点的人抓住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某些只言片语的表述,并脱离这种表述的具体语境进行解读。最先持有这种观点的是被普利汉诺夫誉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中最好的而且几乎是惟一的哲学通”——梅林。在《保卫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梅林断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哲学而是一
种社会科学或实证科学。理由是通过对比,梅林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与费尔巴哈一样否认一切哲学。不同的是,马克思“超过费尔巴哈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而奠定了社会科学的唯物主义。”[1]进而,梅林认为马克思“完全撇开哲学,而只在历史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实践工作中考察人类的精神进步。”[1]由此,复旦大学教授吴晓明认为“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的理解开始具有了实证主义(或经验实证主义)的方向。”[2]这种完全无视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辩证法思想,只从实证主义方向去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路径成为第二国际期间一些理论家的主流倾向而为当时以正统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一些理论家如普列汉诺夫、拉法格和考茨基等接受和延续。
在我国,曾一度流行一种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部分学者如刘丹岩、高清海等人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他们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虽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不能简单地视为一体,更不能混为一谈,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意味着使社会学或社会历史观变成了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解决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这就奠定了社会科学诞生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产生了一门新的科学,关于社会的一般联系及一般规律的科学”,[3]因此应该把历史唯物主义独立出来构成马克思的社会学,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哲学的一部分“既歪曲了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又歪曲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4]近年来,这种观点在中国学术界被段忠桥和庄忠正两位教授所接受。
2.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完整的马克主义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科尔斯、卢卡奇等人。对于梅林、普列汉诺夫等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解读倾向,他们提出质疑并极力恢复其“哲学”本质。卢卡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的核心是辩证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运动及全部历史性存在的批判性审视,而不是第二国际所谓的实证的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任务不是消极地反映对象,而是对现实进行积极批判和改造。科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也对这种把历史唯物主义实证化的倾向进行了抨击。他认为,费尔巴哈不是阐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必要通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直接衔接,而且就其基本性质来说,是彻头彻尾的哲学。但此时,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谁也无法说服对方,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权威性的结论。
打破这个僵局的是斯大林。斯大林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应用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5]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体系。这一由斯大林确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二分结构由于斯大林和苏联在国际社会的特殊威望和地位而迅速得到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可并在这些国家广泛传播。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定性成为20世纪30-80年代的“权威定论”而使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近年来,复旦大学的愈吾金教授从分析哲学和实证科学的研究对象这个角度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属性。
3.历史唯物主义介于哲学和科学之间,具有“哲学——科学”二重性。就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来看,这种观点在现实中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所谓显性,即是说明确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不能单纯说是哲学,也不能简单说是科学(或实证科学),而是具有“哲学―科学”二重性。这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中,哲学和科学是并存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中既有哲学也有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同时采用了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那么我们就应该正视这一事实,不能机械地分割取舍。不是二者择其一,而是二者兼得。”[6]之后,他们又从方法论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这样复杂的问题”时开辟了一条“把科学实证与哲学思辨有机结合的科学的社会历史研究之路”,[7]并且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哲学和科学交叉互补的方法论空间,并自觉地、创造性地实现了哲学和科学的联姻”[7],从而使他们的社会研究能够超越西方以往社会历史研究而成为后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援背景。
所谓隐性的观点,是指虽然没有明言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哲学―科学”二重性,但是却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和科学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联系。如徐长福认为,“在马克思学说的纵向发展中,
有一个从哲学到科学的过程,有一个显性科学和隐性哲学的关联。……哲学和科学在马克思学说的整体中存在着巨大的张力”[8],并把历史唯物主义定性为“显性的科学”和“隐性哲学”。而武汉大学的邓晓芒教授则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隐性的科学”和“显性的哲学”。两位教授虽然对于哲学和科学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谁是“显性”谁是“隐性”持不同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两个人同时关照到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哲学和科学并存的客观事实,事实上认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科学”二重性。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归属问题之所以有这么多争论,原因主要有二:
1.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原因。应该说,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其学说时的某些表述是造成此学术公案的原初因素。首先,从目前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发表的著作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没有明确地把他们的理论称为哲学。相反,马克思曾多次强调,哲学的思辨只不过是关于意识的空话,所以他们终将终止。而“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9]这一段话作为证明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证科学而不是哲学的证据被大量引用。因为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自己认为,哲学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实证科学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这就给人一种印象:马克思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可能是他极力否定的等于“空话”的思辨的“哲学”而只能是作为真正知识的“实证科学”。不仅如此,马克思在创立自己学说的过程中,曾多次使用“哲学的丧失”、“否定哲学”、“代替”哲学、“取代”哲学、“消灭哲学”等表述表达了要“消灭哲学”的意愿。所有这些给人一种印象:马克思恩格斯所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可能是他们一直高调宣称要“否定”、“替代”乃至最终要“消灭”的“哲学”,他们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是实证科学而不是哲学。这为后来的争论埋下了伏笔。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唯心史观、寻求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双方你来我往的论战中,马克思恩格斯把以黑格尔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为核心的德国哲学简称为“哲学”(或“独立哲学”),淋漓尽致地批判它的缺陷和不足并预言它终将消逝,这就给人造成一种误解:马克思是哲学的终结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没有哲学,只有(实证)科学。从而产生了后世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争的第一个标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实证科学。
2.特殊政治环境下苏联的权威解读与定性。1938年,第一个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现实的国家——苏联的、也是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权威领导人斯大林的一篇文章为这个争论暂时寻找到一种权威的定论——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并建立起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但是在特殊年代的特殊政治环境下的这种解读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还是斯大林本人的“为我所用”的发挥性的阐释?而且“当固定模式逐渐积淀为人们书写与阅读的厌烦情绪时,一场体系反叛运动也就不可避免。”[10]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苏联的意识形态发生松动并提供了思想解放的契机。由此关于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定性问题再次走进大家视野并成为学术界至今未有定论的前沿性问题。
探究历史唯物主义学科性质之争的由来,考察各家观点及其论据和论证,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各家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中找到了相应的依据,但综合看来,各家观点基本上都是在“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路径下的“各说各话”。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一夜之间诞生,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观察、思考、寻求当时以无产阶级为主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路的过程中,在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论战中产生的,因而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表述如“否定哲学”、“消灭哲学”、“哲学的终结”甚至“哲学”一词本身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因此,在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归属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回到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时代,对一些曾经引起巨大争议甚至误解的术语进行语境语意的重新分析和解读。
1.“哲学”、“消灭哲学”等表述的语境语意解读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多次倡言要“消灭”的“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更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建立的新哲学,而是专指德国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纯粹思辨的旧哲学,即形
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哲学。这种哲学认为,要改变现存的世界,拯救广大人民的命运,不需要进行现实的社会变革,而只要进行“思想”的革命即可。这种建立在臆想基础上的“旧”哲学不消灭,就无法实现以“变革不合理的现实”为目的的“真正”的哲学。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所要消灭的“哲学”,是所谓的“哲学的哲学”、是“传统思辨哲学”,“消灭”这样的“哲学”,是为了用以变革现实为目的的新哲学代替“离开了现实的历史”[11]的旧哲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他们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时认为它是“实证科学”而不是“哲学”。离开这个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语言环境,孤立地去谈论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哲学”和“消灭哲学”,无异于瞎子摸象,容易以偏概全,甚至会南辕北辙。
2.“科学”、“实证科学”的语境语意解读
首先,正如“哲学”、“消灭哲学”、“哲学终结”等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有特殊的语境和特定的含义一样,“实证科学”一词亦然。如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用“实证科学”来指称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哲学,主要是为了澄清历史唯物主义与德国纯粹的思辨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区别,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变革现实社会的强烈的实践性和革命性。即是说,“实证科学”一词的运用,只是要建立起“德国旧哲学”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对立,而不是建立“一般意义上的哲学”与“实证科学”之间的对立与区分。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实证科学”,不同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实证科学”。马克思在其早期哲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实证的”这个概念主要是指“经验性的”、“现实的”(与纯粹思辨性的、臆想的对立),他所说的“实证科学”指的是从经验性的、现实的东西出发进行思考的哲学,即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进行扬弃而形成的唯物主义哲学。[12]
列宁曾经告诫我们:“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3]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的解读,必须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进行全面的考察。遵照这个原则珲看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性质,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之中既有哲学的思辨又有科学的实证,哲学和科学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中不是“二者必须择其一”的“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二者兼得”的“补充并存”关系,我们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科学”二重性应是其最本真的面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问题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归属问题是两个密切联系的问题,新时期对这两个问题展开研究和探索,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胜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必须坚持历史的观点,把其放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中,严格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对相关问题进行本真面貌的还原而不是“为我所用”的主观阐发。
[1](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高清海,邹化.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哲学与社会学的统一与分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7,(1):11-59.
[4]刘丹岩.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7,(1):1-9.
[5]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李娟.哲学抑或科学?——试论麦克森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科学二重性”[J].社会科学家,2008,(1):11-15.
[7]李娟.刘永福.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学科之争的再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2):57-61.
[8]徐长福.求解科尔斯问题-论马克思学说跟哲学和科学的关系[J].哲学研究,2005,(6):3-11.
[9]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李荣海.“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建[J].求实,2006,(4):32-36.
[1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王晓升.哲学或实证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性质热讨论之后的冷思考[J].哲学动态,2011,(6):5-13.
[13]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娄 刚)
A Study on the Dispute over the Subject Categ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Philosophy-Science dualit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ZHANG Gui-ye
(Hunan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Changsha 410004,China)
The dispute over the subject categ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a longstanding academic case.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is dispute.Firstly,Marx and Engels never calle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hilosophy,but once declared many times to destroy philosophy or replace Philosophy with positive science.Secondly,German Idealist philosophy whose representative was Hegel was called simply as philosophy by Marx and Engels when they repudiated it,which led to the misunderstanding.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suggest:When interpreting the nature of HistoricalMaterialism,we must place the specific point of view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conditions.According to this principle,it is true that 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not a binary opposition problem which has to be chosen between two alternatives.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of Philosophy-Science duality.
Historical Materialism;Philosophy;positive science;the Science Philosophy duality
B03
B
1009-3583(2016)-0036-04
2015-12-16
张桂叶,女,河南汤阴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讲师,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