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 需要 体验
——中职德育变革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2016-02-13 06:21施云耿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育人德育

施云耿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浙江 湖州 313000)

做事 需要 体验
——中职德育变革的创新思考与实践

施云耿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浙江 湖州 313000)

文章以传统德育模式“说教、兴趣、环境”为比较,创造性地提出了中职学校“做事、需要、体验”的新德育模式;以“行动德育课程”的创新理念和高度,诠释了“做事、需要、体验”的新德育功能;并以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一个体系、三个模块,三大目标、五级育人”行动德育课程的创新开发与实践为例,解读了行动德育课程的创新内涵与操作程式。

行动德育;新德育模式;新德育功能;做事;需要;体验

一、中职德育“做事、需要、体验”的德育创新思考

一直以来,传统德育遵循着一个约定俗成的程式:说教、兴趣、环境。“说教”就是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兴趣”就是培养学生在做事之前产生想做、要做的冲动,“环境”就是把学生带入到做事的环境中熏陶。这样的德育是我们大家乐于接受、习以为常的,也是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德育遵循的一个常态。但是,这种传统德育的“去生活化”“去行动化”等缺失也造成了很多时候德育效果不佳。

中职学校的德育要面对一个主体、内容、方法、过程、评价及其最终效果都不一样的特殊教育群体,需破解“三大难题”:(1)中职德育要面对一些不太“讲道理”的学生。这些学生是基础教育“讲道理”的不适应者。九年义务教育的“说教”也没有让他们完全明白,因为一些学生不具备把话听“明白”的能力。面对少数无法实施“说教德育”的学生,中职德育该怎么办?(2)中职德育要面对一些不太有兴趣的学生。中职学校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没有兴趣。他们对文化理论课不感兴趣,操作技能不感兴趣,体育课也兴趣不大,甚至玩游戏的兴趣也不专一。面对无法实施“兴趣教育”的学生,中职德育能怎么办?(3)中职德育要面对一些很难用教育环境来影响的学生。育人需要环境,我们历来崇尚“环境育人”。环境育人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即受教育者必须首先具备能够接受教育影响的能力和涵养。我们建设了琳琅满目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等等环境文化,但这些文化就是不能有效地影响这些学生。面对“环境育人”效果不佳的状况,中职德育想怎么办?

“三大难题”降低了原有中职德育的效度,加大了中职德育的难度,给我们提出了中职德育改革创新的急切要求。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德育的创新,要在传统德育“说教、兴趣、环境”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做事、需要、体验”的新模式,以“行动”的策略去提高中职德育的效度与高度。

1.从“说教”到“做事” 思想成行为,行为成习惯,习惯成素养。人形成素养依次有三个起点:思想、行为、习惯。思想及道理,有些中职生不能理解道理,那就把“思想(道理)”这个起点放一放,多注重行为,多次重复行为训练,形成条件反射,促成习惯养成,最终成就素养。这样做的理由来自“企业生产流水线操作”的思路。企业生产流水线某个节点的工人,你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可能讲不明白,但他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就像小孩进家里刚装修好的房子,小孩没有养成进门换拖鞋的习惯,家长培养孩子习惯最简单的方法是:只要孩子进门不换拖鞋,大人就对孩子说:“别进来!”连续100次,到第101次,孩子就会自觉换拖鞋。在这里,孩子自觉换拖鞋就是一种文明素养的产生。中职学校既要坚持传统的说理德育,更要注重“做事”,创造一种“做中学”与“动中悟”的新德育[1]67。

2.从“兴趣”到“需要” 兴趣本身就是老师,学生有兴趣就可以少教育,甚至不教育,最高明的教育就是“无为教育”。对待一些不太有兴趣的中职学生,教育不能因为他们不太有兴趣而推卸责任,或者向学生妥协。中职教育要让这些学生懂得:今天的学习由不得你的兴趣,不是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学习不是兴趣,而是需要。我们要从学生需要的角度生存生活的需要、学习工作的需要、未来发展的需要——去开发“需要教育”,为学生的“需要教育”准备可供学生选择的“教育需要”内容。告诉学生,学习是一种需要!学校为他们准备了许多学习的内容与项目,可以让他们自己选择,但前提是必须要学,学到一定的程度。“需要德育”与“兴趣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强调人要适应环境的“必为”(一定要做),后者注重人走向环境的“可为”(有兴趣做)。无论愿不愿意,人一定要深入环境,在这里,“必为”的比重要大得多。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学会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兴趣所致快乐地做,第二件事情是需要就是即使痛苦也要做。兴趣所致的事情,人会自觉地去做。教育要教会这些中职生去做第二件事情——做起来痛苦但还是必须要去做的事情。“需要德育”是一种必须的教育,是教育的底线,由不得“兴趣”决定,就像人一定要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

3.从“环境”到“体验” 文化育人是个永恒的主题。倡导文化育人,有的人习惯地认为,学校文化就是把校园建设得有文化氛围,班级文化就是把班级布置得漂漂亮亮。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文化育人,至少不能说是全部的文化育人。就目前情况看,建设一个环境美丽的校园,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校园具有文化氛围,学生就一定能受到了影响和教育,学校就一定能达到了文化育人的目的。试想,一个小伙子穿上军装进了军营就等于是“真正的军人”了吗?不是,他需要较长时间的军营体验。因此,“体验”才是“环境”的根本。目前职业学校建成的有高度的“环境”文化,或者“高、大、上”的“环境”文化,多半是“粘来的”“空降的”。这样的文化还需要学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去内化,才能产生作用。而实现“内化”的过程就需要“体验”,因为文化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实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和“落地、落细、落小、落实”,真正达到文化育人的深度与效度[2]127。

因此,“做事、需要、体验”的中职德育新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延伸,它将建构一种中职德育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将实现三个突破:(1)新模式将建构起一个德育课程体系。因学生需要而设置德育内容、程式与评价,实现中职德育系统化、课程化。只有用课程定格教育才能到位。(2)新模式将实现德育的“选择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互通。教育因学生的生活、工作与发展需要而生成,为学生提供教育内容,供学生选择。学生在“做事、需要、体验”中选择自己学习需要的内容,接受个性化的“缺什么补什么”的教育。(3)新模式是基于传统教育之上的“行动德育”的新常态与变革,“做事”生“需要”,“需要”生“体验”,“体验”生“素养”。其目的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做事”,促使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一个体系、三个模块,三大目标、五级育人”的新德育开发性实践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以“行动德育”的新课程理念,实践“做事、需要、体验”的行动德育课程新体系,开发与创造了“一个体系、三个模块”的行动德育新课程,践行与培育了“三大目标、五级育人”的行动德育新模式(参见图1)。

(一)“一个体系、三个模块”德育新课程的开发与创造

1.“一个体系” 学校把德育规划成一个基于“行动”的课程体系,即“行动德育课程体系”,以行动课程的高度与确定性把德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之中,不再让德育“可有可无”。学校把德育计划编入学校教学计划中,把每周周一、周四下午确定为行动德育教育时间,采用“超市式选课平台+限定班额+走班选课+必选课程+专向特长”“五位一体”教育模式。学校在各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德育组,组成专、兼职的德育师资队伍,编写课程大纲。以56个学生社团、职业能力训练中心16个工作室、现代学徒制课程等为基础,又开发了《演讲与口才》《礼仪与修养》《环境与生活》《健美操》《心理健康》《音乐欣赏》《国学欣赏》《一技之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与法》等19门德育场景体验新课程,形成了行动德育课程体系,并从教育机制、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空间上保障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正常运转。学校“一个体系”的德育课程建设,为浙江省中职教育“选择性教育”新课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改革方向。

图1 新德育流程图

2.“三个模块” 行动德育课程体系以“做事-需要-体验”为程式,设计开发成“做事德育课程系列(简称做事德育)”“需要德育课程系列(简称需要德育)”“体验德育课程系列(简称体验德育)”三大课程项目,并以三大课程项目为抓手,发挥其德育功能。(1)“做事德育”抓“落点(落实)”。学校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做事德育”课程项目,并抓活动的落实,比如56个学生社团、学生创业园(SYB创业培训课程)、“罗爱儿爱心行动小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黄丝巾行动、德育实践周行动、红十字文化教育基地、安全与消防教育基地、校园警务广场与110等学生群众性行动德育课程,让学生“做中学”,培养学生“想做事、要做事、能做事、做成事、长本事”的生活与生存本领,让学生在“做事”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在“做事”中形成“需要”[3]63。学校配置了专门的活动指导和授课导师,建设了各项活动的教育目标与考核标准。这些目标和考核标准由学生处与团委两条平行线分项目落实,让活动常态化、目标化,以确保“做事德育”落地,形成常态。(2)“需要德育”抓“重点”。面向学生“当下”与“未来”,学生“需要”的内涵其实很多,比如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德育不能“泛”,“泛”则“乱”,则“虚”。学校实施的“需要教育”,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核心,以学生将要走向生活、工作、社会的“必修”素养为内容,把“需要教育”定位在学生当下与未来最需要的“做人”与“做事”两大“重点”上。以“做人”为内涵的德育重点内容,如《中职生职业素养标准实践》(做“合格职场人”),《魅力中职生评选实践》(做“合格中职生”),《绅士淑女标准实践》(做“合格社会人”),《“五位一体”毕业生评价体系实践》(做“合格毕业生”)。以“需要”为内涵的德育重点内容还有“弘毅职业能力训练中心课程”。学校提出了学生“职业发展+技术成长”双重并举的教育理念,建立了学生“职业性向分析-职业素养标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训练”的育人路径和课程模块架构,实施了“就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迁移能力”三个板块16项能力训练。“弘毅职业能力训练中心”已建成“通用技术”“解决问题”“创造发明”等16个工作室,开发了跨专业、超学科的《日常通用技术》《设疑与解疑》《从制造走向创造》等数本校本教材和课程,开展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实施了“能力为重、作品为果、创新为优”的评价方案,并将此落实在德育新课程的建设之中。(3)“体验德育”抓“亮点”。学校“体验教育”有“校内阵地”“校外基地”两个方面,并形成“6S管理”与“现代学徒制”两大亮点。“校内阵地”以“6S标准化管理(简称6S管理)”为核心,实施从实训基地到教室再到寝室,从办公室到食堂再到校园外环境,从工作目标到办事流程再到绩效评价的全员、全时空标准化管理,化“管理”为育人的“体验”,把“管理”的目标、标准、过程与评价创新创造成育人的全新“体验”。学校建立起从校级层面到中层专业部到年级组到班级,再到实训小组的“6S”工作小组,制定《学校6S管理标准手册》,实施“标准”育人的“体验”模式,实现“标准成行为,行为成习惯,习惯成素养”。学校把“6S标准化管理”发展到“5W2 H精细化管理”,并向“生态,智慧”的“精益德育”推进。学校6S管理育人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省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管理现场会、全国职业院校管理现场会等分别在我校召开,学校的管理从标准到精细再到精益的实践引领浙江,辐射全国。6S管理使“体验德育”有了可落实的平台。“校外基地”以现代学徒制形式和节假日、寒暑假学生勤工俭学为通道,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施岗位“体验式德育”模式。学校创新开发了机电专业和烹饪专业的“1+1+ 1”模式、化工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2+0.5+0.5”模式,实施“真项目-真设备-真要求”“三真体验”德育进课程计划,让学生完成“学生-学徒-准员工”“教室-基地-车间”和“作品-产品-商品”的三大专业内涵体验式学习,以领悟岗位能力的真正内涵。例如,2013年,学校与浙江大东吴汽车电机有限公司共建中职教育校外实训基地。基地实现“公司,学校,学徒,家长”“四方联动”“四位一体”的育人实践,创新创造了一种现代学徒制育人的“大东吴汽车电机”样式。“大东吴汽车电机”现代学徒制样式取得了以下成效:①创新创造了全新的企业学徒育人样式。公司改变了学徒学习带教的方法、学习的内容与评价的方法,涌现了现代学徒制育人实践的先进个人与团队。2015年1月20日,浙江信息工程学校组织了市各大企业共36位代表,在浙江大东吴汽车电机有限公司的会议厅就“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样式”,进行了互相交流、沟通与学习。该公司被评为2014年度湖州市优秀学徒制试点单位,该公司的王惠成工程师被评为2014年度湖州市学徒制优秀带教师傅。②学徒形成了岗位“赶、帮、超”意识。例如,月考核中,吴平学徒在前三个礼拜落后同伴200多个零件,从第四周开始,他放弃多个中午休息时间,争分夺秒,最终赶上并超过同伴产量。没有评上优秀学徒的张伟向公司陈建辉副总经理发来短信:“陈副总:对不起,我没有评上优秀学徒,辜负了你的关心。但我有信心下次一定争取评上!”展现了不甘落后的精神。③学徒企业忠诚度提升。与2013届没有进行学徒制试点的实习生比较,2014届学徒对公司的忠诚度明显提升。到2015年6月为止,2014届学徒的巩固率为100%,无一名学徒转换企业。这种“企业即学校、车间即教室、生产即培训”的“体验式德育”正逐步显现其正面效应。

(二)“三大目标、五级育人”行动德育新模式的践行与培育

1.“三大目标” 学校行动德育课程体系实践,实现了三大德育课程核心目标;(1)建成“美丽校园”。通过行动德育课程实践,学校建成集“国学展厅+企业文化+职校客厅+技能花园+艺术长廊+创新时空”六大功能为一体的德育文化空间,让学校的全时空都发挥着德育功能。2012年6月18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率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一行20多人视察学校,高度评价了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成就。学校哲学统率、文化引领、战略规划、精细管理,铸就了中职德育创新的品牌。(2)培育“阳光学生”。学校“阳光学生”的内涵是“四满意”,即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全校5 000多中职学生在学校“学得欢、学得到、学得好”。学校德育内容通过行动德育体系向专业课程、文化课程全面渗透,倡导“做事先做人,做人看做事”的中职德育新理念,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学校通过《毕业生评价实践》了解到,企业对学校毕业学生的满意率在95%以上。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各项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7项、银奖12项、铜奖14项,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46项、二等奖82项、三等奖98项;同时,品牌学生大量涌现。(3)实施“幸福老师”工程。德育的主体是学生,但德育的主导是老师。“阳光学生”的背后要有“幸福老师”去支撑,这才是“生态,智慧”的德育。行动德育课程体系是全员德育,也包涵了教师自身的德育。我们对“幸福老师”有三个“同步”的解读:①学校发展与老师成长同步;②学生成长与老师付出同步;③老师付出与岗位回报同步。三个“同步”实践建起了一支“忠诚服从、勤奋耐劳、弘毅知行”的教师队伍,然后由这支教师队伍去践行行动德育,由此,涌现出如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省劳动模范张良华,全国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省特级教师姚志恩,湖州市教学名师、省特级教师李真,全国成人教育优秀工作者朱云,湖州市教学名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方蓓蓓等一批优秀教师。教师的经济福利待遇稳步提高,幸福指数不断上升,这为搞好教育教学奠定了基础。

2.“五级育人” 行动德育课程体系实施“五级育人”,而“五级育人”则推进“三大目标”。第一级是培养“合格学生”。学校通过行动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德育学分制”考核,培养学生“爱学校、爱教师、爱学习”,对学生起点身份进行定位,让每位学生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应该要做的事。第二级是培养“合格中职生”。学校通过行动德育课程体系中的“魅力中职生实践活动”“一技之长”“社团活动”等课程,让学生明确到中职学校来学习的目标与方法,培养学生中职学校学习与生活的能力。第三级是培养“合格企业人”。学校通过行动德育课程体系中的“职业素养标准实践活动”“现代学徒制实践”“寒暑假勤工俭学”“实习”等课程形式,让学生亲临岗位,感知企业文化与岗位胜任力,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人。第四级是培养“合格职业人”。学校通过行动德育课程体系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创造发明教育、职业能力训练中心课程等,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力、企业适应力、行业适应力、社会择业能力等。第五级是培养“合格社会人”。学校通过行动德育课程体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活与法”等场景体验课程,培养学生成为“会生活、能工作、可发展”的社会人。人离不开社会,行动德育课程体系整个架构最终要去帮助学生成就一种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与交往的综合能力,其中包括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生命的能力等。

三、结 语

我们创新创造了中职校“做事、需要、体验”的行动德育新模式,建构了“一个体系、三个模块、三大目标、五级育人”行动德育课程体系,并进行了深入切合的开发性实践,实现了中职德育的落地,抓住了中职德育的重点,展现了中职学校德育的亮点,为创建全国一流的高品质中等专业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邹六根.行动德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

[2]周瑛仪.立德为先德技双馨 建章立制规范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

[3]葛伯炎,杭 强,张振军,等.职业学生积极德育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

Working,Requiring and Experiencing——Innovative Thought on Moral Edu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HI Yun-geng

(Zhejia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Huzhou 313000,China)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new model of medal education as working,requiring and experienc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expounding,interest and environment.Furthermore,the paper explains the new function of this model from the view of action in curriculum of moral education.Finally,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novativ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forms from the Zhejiang 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s experience named one system,three modules,three goals and education with five classes.

action moral education;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new functions of moral education;working;requiring;experiencing

G711

A

1672-2388(2016)04-0037-04

2016-05-26

施云耿(1956-),男,浙江杭州人,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学校文化和德育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