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军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汉英“红色”文化对比分析与翻译
马庆军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300350)
科学表明颜色能诱发“通感”。“红色”词汇已经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在中西方文化中形成了相似和不同的文化关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结合语篇语境,采取合理的翻译技巧和策略,以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红色;文化差异;直译;意译;归化;异化;期待视野
科学研究表明颜色具有使人产生心理联想和唤起情感的作用。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人眼受到颜色的刺激时会诱发其它感觉系统产生反应,即“通感”。它与情感紧密关连在文学作品中一直都不乏文字描述。实际上,对于不同文化的人而言,红色可能会表达不同的信息。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红色”词汇已经远远超出了本身的意义,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关联。
颜色本身并无情感,但由于其物理属性,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红色波长最长,最为醒目。在国际上红色被用来象征危险和警示。如东西方的交通灯都用红灯表示危险,行人和车辆要停下来。生活中危险的物品也都粘贴red label。除此之外,汉文化与西方文化中都用红色来表示人的尴尬和激动的情绪。汉语中有“脸红”来表示难为情,英语中有Tom becomes red-faced.或He clenched his fist and went very red. 等诸如此类的描述; 英语中有red with anger,汉语中有“面红耳赤”。
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情感关联可能有所不同。但人类文化的一般特性使得红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1.红色总是跟喜庆的场合关联
在中国文化中,每逢过年都要挂红灯笼,张贴红色的对联和福字。在日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的假期,比如星期天和新年的第一天,总是用红色来印刷,这在英语中叫做“red-letter days”,而普通的日子都是用黑色来印刷。英语中用“to paint the town red” 来表示满城狂欢;用“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omeone” 来迎接某位重要人物,以示好客和尊重。
2.“红”代表爱情与幸福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谁家娶媳妇都要张贴红色的喜联和红囍,以示喜庆祥和。新娘子要着红衣,盖红盖头。红色代表着爱情,并预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红红火火。在西方文化中,红玫瑰代表坚贞的爱情。罗伯特·彭斯曾有一首著名的爱情诗a red red rose流传于后世。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有了邰正宵原唱的《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来歌颂爱情。
红色在汉文化中具有情感关联,这在诗歌中多有反映。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红”常常承载着快乐向上的情绪。如: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千里鸳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中国人有浓厚的尚红情结,这源自于太阳崇拜。从旭日东升到红日西坠,太阳把光明和温暖送给人类,才有了世间万物的生生不息。在中国人观念中,神圣的红色自古就代表着热情和力量。
中国的考古学家曾经在古墓的残骸中发现了赤铁矿。研究发现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红色能释放先人的灵魂并能使其得到教赎,所以用赤铁矿石来给先人随葬。
红色是暖色调,是火的颜色,被人们认为可以驱除灾祸。一直以来,在中国民间都可以见到一些未成年的孩子脖子上戴着红布缝制的小囊,里面装以朱砂。
红色,在中国被赋予了成功与顺利的寓意。在国内,生意开张,亲友会祝愿“开门红”;新年伊始祝福亲友“走红运”。单位年终结算要发“红利”。中国的股市上涨用红色表示,而股民炒股时图吉利要穿红衣。“学院红”也反映了各大学校长希望自己领导的学校能长盛不衰和希望自己的学子能走向成功的美好愿望。“大红人”一词被用来指代那些深受领导喜爱的人。“红得发紫”用来形容一个人走红,到了过分的地步。取得显著成绩的人受到表彰会上“红榜”并被颁发“红色证书”以示鼓励。
红色在中国政治中也备受推崇,它总是跟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革命精神联系在一起,比如:“红军”、“红旗”、“又红又专”等。现在政府部门颁发的文件由于大标题常用红色印刷,所以叫做“红头文件”。古代达官贵人家的大门都涂以红漆以示荣耀和权威,这在杜甫的诗中有例证:“朱门酒肉臭”。
实际上红色在汉语中也并不是总和喜庆关联。“红眼病”和“眼红”是典型的双关语,指害眼病,另一指嫉妒。由于跟血液的颜色相同,在汉语中红色也用来警示危险,是警示的最高级别。
西方人对红色有恐惧感。他们常把red视作邪恶或危险的象征,这与西方文化源于古罗马文化不无关系。英语文化中dragon 就是红色的,代表着邪恶;迄今为止,西班牙斗牛士仍然采用红布去斗牛,以示挑衅。
红色在西方有放荡与淫荡的象征义。霍桑小说《红字》(The Scarlet Letter)中,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但她从奇灵渥斯那里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爱情。白兰在孤独中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白兰被当众惩罚,戴上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小说的标题中,scarlet是“暗红色”,引申义为“放肆;不忠”。
红色在西方国家还跟经济和金融关联,表示消极意义。
in the red表示“亏损”。如:But most of them are now deeply in the red and officials in Washington appear to be turning cautious. “但如今这些投资多数出现严重账面亏损,华盛顿的官员们似乎开始变得谨慎起来。”
to get out of the red 表示“盈利”。 如:We have to produce new products to get out of the red otherwise we will go bankrupt. “我们必须生产新产品来谋求盈利,否则我们就会破产了。”
red还代表着政治上的激进,如red ideas指的是 revolutionary concepts。
另外red代表残忍,如a red battle意思是 a cruel battle in which a lot of lives have been lost。
red还含有令人讨厌的意思,如red tape指的是“繁文缛节”。
由于文化差异,对译者而言,翻译时需要精准地把握红色所承载的文化寓意,不能望文生义。如:
be caught red-handed: 意思是be caught on site “被抓个现行”。
to have red hands不是说“某人的手是红色的”,而是指 to commit a murder“犯谋杀罪”。
在英汉互译中,直译和意译的选择要结合语篇语境,不能千篇一律的直译或意译;还要根据读者的“期待视野”,采用合理的归化和异化策略,拿捏分寸,不走极端。
“期待视野”指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的。期待视野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这三个层次与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是相对应的。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
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所以,译者一定要重视潜在读者的“期待视野”,运用翻译技巧,使译文让读者在最大程度上理解。
由于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在英汉互译中有关“红”和red的短语,要把握其中的文化寓意,采取合理的归化和异化策略。以《红楼梦》的翻译为例:
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教授在翻译《红楼梦》时,由于意识到red可能使西方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放荡,不忠”,所以翻译小说的名称时,采用了归化策略,把小说原来曾使用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而杨宪益夫妇为了弘扬中华文化,采用异化策略,将《红楼梦》译成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再看看两位大家对小说中部分涉“红”的翻译:
例1.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第5 回)
Jia Baoyu visits the Land of Illusion; And the fairy Disenchantment performs the Dreams of Golden Days. (霍克斯 译)
The Spiritual Stone Is Too Bemused to Grasp the Fairy’ s Riddles;The Goddess of Disenchantment in Her Kindness Secretly Expounds on Love(杨宪益 译)
例2. 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第41回)
Jia Baoyu tastes some superior tea at Green Bower Hermitage; And Grannie Liu samples the sleeping accommodation at Green Delights. (霍克斯 译)
Baoyu Sips Tea in Green Lattice Nunnery;Granny Liu Succumbs to Wine in Happy Red Court(杨宪益 译)
英语中的green 和 golden具有和汉语的“红”类似的联想意义 ,象征着青春和活力。所以汉学家霍克斯教授将例1“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的“红楼梦” 译成了dreams of golden days. 杨宪益先生显然对此的诠释与霍克斯不同,他将此处的“红楼梦”译成了love,而没有像自己给出的小说的标题那样,一味采用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对“怡红院”的处理,霍克斯把它译成了green delights,采用的归化策略,而杨宪益先生给出的是happy red court,采用的是异化策略。
例3 滴不尽乡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第28回)
Still weeping tears of blood about our separation: Little red love-beans of my desolation. Still blooming flowers I see outside my window growing. (霍克斯 译)
Like drops of blood fall endless tears of longing;By painted pavilion grow willows and flowers untold. (杨宪益 译)
“红豆”又称相思豆,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相思。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在中国家喻户晓。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红豆词》也有“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的的描述。中国的“红豆”如直译成red bean,在西方恐会造成文化误读。因为在西方, red bean有贬义的象征。《圣经》记载了以扫(Esau)为了一碗红豆汤(red-bean stew)把长子的名份卖给了弟弟雅各(Jacob),所以red bean在西方文化中就有了“愚蠢”的文化寓意。这与“此物最相思”的中国“红豆”文化大相径庭。所以要表示出相思,对“红豆”的处理可采用意译。中西合璧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对“红豆”没有给出具体翻译,而是采用drops of blood fall endless tears of longing来诠释“相思血泪抛红豆”。霍克斯教授也为了避免英文读者对“红豆”产生“愚蠢”的文化寓意,创造性地使用 red love-beans来进行诠释,既保留了“红豆”的颜色又避免了歧义,让人拍案叫绝。
“红”和red所体现出的不同内涵源自中西方民俗和社会文化信息等方面。可以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文化融合中,“红”和red会不断沉淀出更为深广的内涵,产生出更多与红色相关的情感联想,这必将更加丰富中西方文化,也使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们通过“红”和red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变迁。译者更应该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采取合适的直译和意译,将归化与异化优势互补,尽可能准确地诠释“红色”文化,来迎合读者的“期待视野”。
[1]陈荔.浅析颜色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6).
[2]韩婧.英汉翻译中“红色”的情感色彩差异[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3]李群.颜色词与英汉文化差异[J].开封大学学报,2001,(02).
[4]王海燕.跨文化交际中汉英色彩文化浅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03).
[5]张德鑫.中外语言文化漫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of “Red”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MA Qing-jun
(TianjinMaritimeVocationalCollege,Tianjin, 300350)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shows that color can trigger “synaesthesia”.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red” has exceeded its original meaning, which forms similar and different culture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ranslators should take the context into consideration and adopt proper translation skills and strategy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o cater to the “expecting view” of the readers.
red; cultural difference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naturalization; alienation; horizon of expectations
2016-03-16
马庆军(1973-),男,山东省人,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育。
G04:H315.9
A
1673-582X(2016)07-0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