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劳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强动力

2016-02-13 19:18黄伟峰
中国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逻辑性导向劳动

□文|黄伟峰



让创新劳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强动力

□文|黄伟峰

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呢?广泛的共识即是以创新为导向。那么,创新的本质是什么?创新导向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创新型劳动、创新型产业的内容与种类都有哪些?如何实现创新劳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裴小革所著的《论创新劳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驱动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一书,从理论层面解答了上述问题,并将创新劳动作为具有丰富内涵和外延的理论体系来研究,为创新劳动提供了学理基础,阐述了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劳动时代,创新劳动将成为引领经济增长乃至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作者长期致力于创新劳动理论研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创新劳动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独到的认识。书中,作者在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前提下,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指明创新劳动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当前“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必须从现在的生产要素导向型和投资导向型向创新导向型转化”,“创新劳动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的根本差异”,并将创新劳动定义为“能够创作满足人们新型需要的新型使用价值的劳动”。进而追溯了创新劳动的理论渊源,探讨以提高社会生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的的创新劳动的具体种类,研究了如何开展创新劳动,以及创新劳动驱动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路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指明了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思路。

书中提出,只有以创新劳动为引领,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个信念的指引下,作者介绍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其对创新劳动的时代需求,梳理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范畴内分别阐释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型、服务型、经营型、管理型、文化型、制度型、创业型、就业型创新劳动等各种创新劳动的研究范式,并重点解读了每一种创新劳动研究范式的概念、功能、价值、形态及其发挥作用的领域,详解了每一种创新劳动的研发、推广和成果转化的规律,为创新劳动找到具体路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概念到内涵,从特征到功用,作者以创新劳动为研究对象作出了体系性、严密性的理论架构。理论支撑使得创新劳动更加具体鲜活,而具象化的创新劳动及其体系的构建,为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找到了严谨的理论依据。

本书坚持了合历史性与合逻辑性相统一的原则。作者强调开展创新劳动,是结合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把握时代精神所作出的思想理论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更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根源的实践创新。这说明创新劳动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综合性的属性,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逻辑性的。也就是说,创新劳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客观需求,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对经济发展现实和趋势的本质认识,具有逻辑上的自明性,即合逻辑性。同时,创新劳动是对历史运动规律的理性归纳,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必然性选择,即合历史性。合历史性与合逻辑性的统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域下的创新劳动理论具有其自在的逻辑必然性和自为的战略性功用。

本书坚持了实践论与认识论相结合的学术观。作者寻求促进提升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的实施方法,充分体现了思想对研究对象的客观定性和深刻领悟,具有强烈的认识论特色。同时,作者强调创新劳动理论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新型劳动价值理论,是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前提下作出的兼顾整体与局部、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所得出的结论,具有浓厚的实践论特色,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实践凝练。

(作者单位:广东电网公司)

猜你喜欢
逻辑性导向劳动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偏向”不是好导向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逻辑性
热爱劳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