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推进和深化高考改革必由之路

2016-02-13 17:21冯成火
中国考试 2016年6期
关键词:考试信息化改革

冯成火

信息化:推进和深化高考改革必由之路

冯成火

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抓手,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目前的高考改革正置于两大背景之下:一是贯彻和落实“选择性”教育理念的高中课程改革;二是伴随信息技术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为此,要全面落实和深化新一轮高考改革,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是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高考改革信息化建设表现在三个层面:考务、录取、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推进高考改革过程中,要围绕上述三个层面,重点做好软硬件的基础建设、考务管理系统的整合与升级以及底层数据与信息的构架与采集,推进命题与评价系统的科学化与信息化,改进和提升评卷系统,加大录取系统研发与高考改革目标的对接力度,切实提高信息安全的评估与预警能力。

高考改革;互联网+;信息化建设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抓手,它上联高教下牵基教,既直接影响高校的起点质量,又对中学教育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作用。[1]同时,高考既有教育功能,更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是社会公平正义重要标杆。正因为如此,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上海、浙江作为全国指定的“一省一市”先行试点者,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以钉钉子的精神,狠抓试点方案的落地生根。目前,总体评价是“社会认可好于预期,社会关注低于预期,整体进程好于预期,遇到的问题未超过预期”。

但是,要全面确保有效平稳地推进高考改革,需统筹兼顾,多头并进。研究如何充分发挥与提升信息技术在高考改革中的作用与能力,进而推动我国考试招生制度走向“世界一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重大命题。

1 “选择性”与“互联网+”双重背景下的高考改革

与以往历次高考改革不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源于“选择性”教育和“互联网+”两大背景。

1.1 “选择性”教育理念下的高考改革

对浙江而言,这一轮高考改革的直接背景源于落实“选择性”教育理念,源于深化高中课改。受芬兰等北欧国家的“选择性”教育启发,浙江近十年来高中课改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配合高中课改,浙江的高考在2009年和2014年相应进行两次配套改革。这既体现了高考服从、服务于高中课改的教育观,又是为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面导向功能,助推和倒逼高中深化课改。[2]这是一种完全的因果对应关系。从某种角度上说,高考改革更多的是一次被高中课改“绑架”了的改革。无论人们承认与否,这是事实。当然,这里所谓的“绑架”并没有什么贬义。

为呼应高中课改,这次高考改革对“选择性”理念也贯彻得淋漓尽致。浙江方案的“选择性”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科目选择,“3+3”模式中的后一个3是7选3,相应即有35种组合选择,比上海多15种选择;二是考试模式选择,浙江共有统一招生、三位一体、高职提前招生和单独考试招生四种模式;三是考试时间和次数选择,学业水平考试每年两次全科开考,每个考生每科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由学生择优而定;四是专业和学校的充分选择,志愿以“专业+学校”方式投档,志愿数量将考虑40~60个。可见,考生的选择权得到有效扩大。

显然,扩大选择权,对考生而言是种福音。但所有这些选择必须依托计算机及互联网加以实现,否则一切选择都无从谈起。

1.2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高考改革

所谓“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3]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是社会发展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它与新一轮高考改革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高考改革离不开或摆脱不了“互联网+”这个共同的时代背景。“互联网+”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时代背景,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高考改革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不仅是政策的调整与管理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创新和理念的重构。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或进化的过程,由低级进入高级,由操作进入理念,由技术走向思维。高考改革也不例外。

1.3 高考信息化建设的三重境界

从高考改革的视角和信息技术的路径分析,放眼全球较有影响力的大规模教育考试和相应的招生录取体系,主要有三个层面的议题:一是考务管理,包括报名系统、考场监控系统和多级联合指挥系统等;二是网上录取,包括录取章程依据、综合素质信息、多元评价路径和一档多投规则等;三是教育测量与评价技术,主要涉及教育心理测量的命题理论体系、数学模型、技术方法等。

当前,高考信息化建设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是考务管理系统比较成熟而超前。对于考务管理的技术与实践,我们可以比较自信,尽管在这份自信中夹带几分无奈与复杂心情,但毕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即时考试指挥与实时监控系统,这在国际上是罕见的,也是很了不起的;二是与高考改革配套的录取系统正在研发中,但最终该系统的性能和水平还不得而知;三是有关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系统基本处于空白。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要解决“考之务”问题,还要解决“录之务”问题,更要解决“评价”问题。因为信息化不是简单的实现劳务(劳动力)的转移或解放,更重要、更关键的是要解决高考制度中的深层次问题,解决“含金量”更高的问题,而这又恰恰是核心竞争的象征。

2 以信息化推进和深化高考改革的路径选择

根据高考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发展趋势,信息化建设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2.1 加强基础数据采集和信息平台建设

加强学生电子信息档案建设,并在局部尝试开展在线申请入学。通过建立统一、综合化信息平台,包括全省历年高中学生基础信息、会考成绩等内容和高校、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数据以及招生录取信息,以提供给三位一体、自主招生、高考统一招生等招生录取的学生和院校使用。同时,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已非常普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和各高校招生服务系统,在线向高校填写和递交报名信息与申请要求,高校和学生的信息交往全程都应该基于信息与网络平台系统,无需通过其他途径。要重视信息系统安全性、保密性和先进性,网站应该采用https加密协议传输,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对跨平台的主流浏览器也要全线支持,同时支持各种安卓系统、苹果系统等移动终端,适应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需求。

每所高校可从自己的服务终端查阅学生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历年学考成绩、高考成绩、获奖情况、综合素质表现等。通过身份信息确认后学生可以登录该平台,查询各院校各层次学历的招生要求,也可查询自己的关键考试成绩,并通过该平台向各高等院校提出入学申请。各院校通过平台发布招生要求,下载申请学生的背景资料和学习成绩,审核学生的入学申请,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学生是否通过入学申请。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其强大的后台数据库的支持以及高效、灵活、友好的应用系统。系统应该集成身份认证、信息查询、数据交换等相关功能。

2.2 推进命题与评价系统的科学化与信息化

科学研究必须要有超前意识。“嘴里吃着一个,手里拿着一个,心里还想着一个”是一般规律。就像当下空军武器的装备与发展,列装的是三代机,研发的是四代机,规划的是五代机,只有这样才能在该领域保持领先或一流的境界。在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现在美国人相信项目反应理论(简称IRT),英国人坚守经典测验理论(简称CTT,也叫真分数理论),而我们国内相对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中国恢复高考制度近40年,但对命题与测验理论的认识与实践进步并不显著,大多还停留在“拍脑袋,凭经验,靠运气”的境界。这既令人遗憾又让人担忧。命题是门科学,要加快理论指导下的题库建设。从学术角度说,国际上总体认为真分数理论比较适合常模参照性考试,如高考、公务员招考等,而项目反应理论更适合那些目标参照性考试,如学业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最近风靡全球的OECD组织的PISA评价体系是建立在Rasch理论模型基础上的。参数不同,意义就不同。[4]当然,也有学者指出,把两类考试做绝对化区分不是十分合理,大多数考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非是谁为主要特性而已。联系我们实际,以前可以说高考是常模参照,学考是标准参照,但现在呢?现在学业水平考试是“一考两用”,既是高校招生依据,又是学生高中毕业的依据,套用上述所言,既是常模参照,又是目标参照。实践已走在前面,需要理论研究的跟进和突破。紧随的问题是,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应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没有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等,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与航空航天领域需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道理是一致的。

切实重视对等值问题的研究,这点非常重要。多次考试必然有一个等值问题,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你喜欢与否,它总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因等值问题过于敏感,现在不宜公开评论或讨论,以防被人为炒作而干扰高考改革,影响人们的视线。但建议在考试机构内部一定范围内(或在适当保密状态下)分析跟踪世界各国现行的实践与方法,为将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打下些基础、创造些条件。而除教育统计与测量专家的专业知识外,矩阵的计算与转换更需依靠信息管理系统支撑。

另外,在适当的时候,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计算机自适应测试的试点工作,以便为大规模实现人机对话积累经验。

2.3 改进和提升评卷管理系统的人工智能化水平

评卷与命题一样,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网上评卷已实行多年,但现行的网上评卷只解决从有纸化到无纸化的过程。一是自动校验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大规模的国家教育考试,计算机评卷、统分、发布成绩存在系统性风险,稍有不慎会铸成大错,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国内有些地方已有这方面的教训案例。对于现有的系统,人工又往往难以判断、识别和检验,这就需要提高计算机系统自动校验和修正能力。如对于零分题目,是没答、答错还是答题位置迁移(错位),系统应该能自动识别;二是要考虑怎样解决自动评卷这个关键问题,即计算机系统能否替代人工进行智能阅卷评分。美国早已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取得很大进展,其最大的好处是提高公平、客观和准确性,同时最大程度解决人工阅卷者的数量和素养问题。当然这也是个国际性的课题,但我们得有人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关注和思考这个问题,并不是说我们考试机构要直接解决之,而是要把它纳入系统战略谋划的内容范畴。

2.4 加大录取系统研发与高考改革目标任务的对接度

按照新高考的进程,浙江、上海、山东、北京、四川等省市的招生机构和相关高校正在配合教育部和清华大学课题组做好招生录取的管理系统开发。对此,我们总体持乐观态度。但系统毕竟要考虑到全国普遍情况,对于全国东、中、西部极其不平衡的现状,难以逐一照顾到。对高考改革和信息管理走在前列的浙江,可能会出现“吃不饱”现象,如一档多投、综合评价等问题。2015年浙江已在高职提前招生中进行了“一档多投”的试点,并大获成功。2016年浙江开始全面实施高职提前招生模式。同时,要积极研究在普通本科院校招生中实施“一档多投”,重点研究信息技术配套如何跟进。要积极主动思考信息管理系统如何实现“综合评价”这个命题。从学生个体角度说,所谓的综合评价的本质涵义包含两方面:一是从横向角度说,评价应该涵盖学生各方面的智力与情感各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独特的个性、特长作出描述、分析、诊断与评价;二是从纵向的角度说,就是要以学生个体的成长发展过程维度作出跟踪性的描述、分析、判断与评价,这是一种依据学生的成长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显然,开展综合评价的基础是数据信息的不断积累、筛选、比较和处理过程。当然,在现有的条件下,首先要与高校一起重点研究如何落实“两依据一参考”中的“一参考”问题,包括三位一体中的深化和统一招生中的“破局”。

新的录取系统应该彰显功能的综合性,不能仅为“录取”而“录取”,更多的是要为构建大数据打下基础。通过对已有的数据统计分析的深度处理,挖掘潜在信息价值,实现信息的增值导向功能。比如,与录取密切相关的是招生计划管理系统,在要求“实现三年早知道”的前提下,有关招生专业、招生人数、招生要求规则等数据的采集与发布,全国招生计划的流转等,这些都是基础性的信息化工作。要根椐教育综合改革的发展趋势、政策导向、社会需求等,通过大数据分析,为高校的招生专业设置和计划管理提供相应参考,使之更合理。

2.5 切实提高信息管理风险自动评估和系统预警能力

必须切实加强对整个考试招生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评估和自我预警的建设。除信息系统本身架构水平和研发质量外,风险来自三方面:一是监守自盗;二是“黑客”,这点已有过苗头或教训,每当关键节点时期也常受到攻击;三是“特定客户”。信息管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绝大多数的系统开发都需通过招投标方式依靠专业公司完成。这些专业公司掌控了大量的命脉与要害,只要有少数或极个别心术不正或协作变故,就可能产生巨大破坏力,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对此要高度重视,并早出对策。而所谓自我预警机制主要是指:一是在系统内建立起能自动分析、判断安全风险并能自动自我报警的程序;二是通过不同的合作模式,与现有专业安全检测机构建立网络运行预警系统。这好比单位日常治安系统(监控探头)与派出所、专业保安公司进行联网。最后,还要高度重视备用数据库的建设。

总之,高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个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而且,高考改革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化解为具体操作细节,并最终必须依靠计算机与互联网系统运行而实现。在“选择性”教育和“互联网+”的大背景、大趋势下,必须要战略性地思考和设计,必须要遵循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趋势,最大程度地实现高考信息化,进而以信息化带动实现考试现代化。

[1]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对中学教育的影响及因应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5(7):16-21.

[2]刘希平.选择,让教育回归本原[N].中国教育报,2015-12-22(1).

[3]林其玲.“互联网+”助力中国经济“弯道超车”[N].新京报,2015-3-16(2).

[4]王蕾.Rash客观等距测量在PISA中国试测研究中的实践[J].心理学探新,2007(4):69-73.

Informatization:the Only Way to Advancing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FENG Chenghuo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is the core content and key point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reform of our country as well as the focus of our society.At present,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is in two big backgrounds:one is to deepen the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which is to carry out and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idea of“selectivity”;and the second i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which is called“internet plus”era.Therefore,in order to fully implement and deepen the new round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stimulate modernization is the only choice.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lies in three aspects:test affairs,admission,educa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In the process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we should focus on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frastructure,examin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es and the structure and acquisition of underlying data and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ity and informatization of tes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improve and promote scoring system,strengthen admission system research’s docking with the targe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assessment and early-warning capability.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Internet Plus;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G405

A

1005-8427(2016)06-0003-5

(责任编辑:周黎明)

冯成火,男,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研究员(杭州 310012)

猜你喜欢
考试信息化改革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改革之路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