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短片剧本人物形象造型设定

2016-02-13 16:48
关键词:人物形象动画

王 鹏



【艺术学】

动画短片剧本人物形象造型设定

王鹏

(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山西晋中030619)

在现代动画艺术短片剧本创作中,人物形象造型日益趋向创意奇特和形式多样化,因而角色的造型设定也逐渐成为剧本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人物形象的造型设定涵盖传统动物形象、真人和实物形象、符号形象,以及奇物异兽等多种造型创意样式。但是,人物形象的外在造型并非剧本角色的创作归宿,而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故事主题、强化剧情艺术感染力,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人物形象;造型设定;动画剧本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类型

美国戏剧教育家和理论家乔治·皮尔斯·贝克在他的《戏剧技术》(《Dramatic Technique》1919)一书中提出剧本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三种类型分别是概念人物、类型人物和个性人物。

概念人物和个性人物是角色塑造的两个极端表现,通常情况下,这两类极端性角色会导致影视作品中角色形象的呆滞化和孤立化。不过,二者的运用是以剧情需要和故事主题为前提的,并非塑造手法本身的缺陷问题。概念人物将角色形象近乎机械定型化,这种角色体现的是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性普遍性,是一种抽象的角色同化“傀儡”。例如,美国安东尼·伯吉斯编制的影片《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2)中塑造的极限化机器工业时代下的人性被扭曲的变态市民形象,正符合故事剧情需要,这是角色概念化或定型化在影视作品中的极致表现。个性人物(或圆型人物)则是相对于角色的概念化而言,它将角色本身与其他同类相区分,甚至到细微之处近乎绝对孤立,是另一种抽象的角色异化“寡人”。例如,美国杰罗姆·比克斯编制的影片《来自地球的男人》(《The Man From Earth》2007)中,主角John Old Man以自称经历万年岁月的自我命题和超凡的思辨驳倒了各领域学者专家,主角形象被异化为不食烟火的孤人,正好烘托故事主题,这是角色个性化在影视作品中的完美塑造。类型人物是影视戏剧的常用类型,它介于定型角色和个性角色之间,强调人物性格思想的典型性,具有社会群体生活的普遍性和虚拟角色性格的鲜明性。例如,美国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影院动画《疯狂动物城》(《Zoo Tropolis》2016)中的主人公朱迪·霍普斯(Judy Hopps),与当今社会中一些怀才不遇的优秀人才一般,才华横溢却难以得到施展的机会,这是典型人物普遍性的表现,同时主人公积极勇敢、直率坦诚的性格也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绵尾兔警官英雄形象,这又是典型人物性格独特性的表现。由此,人物形象的塑造类型在艺术性上没有高低之分,而是应该根据剧情和主题,以及角色表现的需要巧妙地运用,从而塑造出鲜活、合理又富于想象的人物艺术形象。

二、人物形象的造型设定种类

动画属于一种特殊的视听表现艺术,特别是在艺术性较强的实验动画或先锋动画中,视觉的表现力度往往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对人物角色的造型表现关系到整个影片的叙述质量。因此,在三种人物形象塑造类型的基础上,对角色外在造型进行多角度多样化的表现,是剧本人物形象设定的重要环节。相对于其他影视剧本,动画故事中的人物造型更富有想象力,他们不拘于人的形象,其造型表现也异彩纷呈,形式多样,写实、唯美、夸张、异化、荒诞以及解构等艺术手法,都可以成为角色外型塑造的切入点。通常,动画剧本人物造型主要包括动物形象、真人和实物形象、符号形象以及奇物异兽等。

1.动物形象

动物是动画故事角色最常见的类型,尤其是卡通风格的动画作品。从世界动画史的角度而言,动物可以被认为是动画故事最早的角色造型和动画明星。被称作是“主流动画奠基者”的现代动画先驱温瑟·麦凯是最早提倡动画故事情节的美国动画家,他的代表作是1914年拍摄的动画短片《恐龙葛蒂》(《Gertie》),影片主角就是一只顽皮可爱的卡通恐龙。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60年制作的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也是关于动物的角色形象。即便是偶类动画,最初也多是以动物作为角色。例如,东欧捷克斯洛伐克的木偶动画先驱贺明娜·泰尔洛娃于1944年制作的捷克第一部木偶片《蚂蚁费尔达》、伊里·特恩卡于1948年制作的《国王与夜莺》,以及布雷提斯拉夫·波杰于1960年制作的《狮子与音乐》等均是动物角色形象。再如,前苏联时期动画家拉迪斯洛夫·史塔威奇于1911年创作的《蚱蜢与蚂蚁》)(《The Grasshopper and the Ant》)和《摄影师的复仇》(《The Cameraman’s Revenge》)被称为是犹如“卡夫卡式的梦魇杰作”,影片用缩小逼真的模型真实地再现了动物昆虫鸟类及其建筑景观。美国漫画家奥托·梅斯莫创造的最早的动画明星“菲利克斯猫”(Felix),以及迪士尼公司出品的至今享誉全球、家喻户晓的“Mickey Mouse”和“Donald Fauntleroy Duck”等都是以动物作为动画核心角色的经典案例。即便是世界最早的以真人形象呈现的动画明星,其最初的原型也是由动物演变而来,例如美国动画师戴维·福勒斯奇尔在20世纪30年代创造了“贝蒂·波普(Betty Boop)”形象,最初贝蒂是一只法国波特尔犬,长着一双下垂的耳朵和一只黑色的小圆鼻子,是一只卡通趣味和人格化的狗,之后经过不断改进,逐渐转变成一位成熟女士的形象。在国内,以动物作为动画角色最为常见,我国影视制作商生产的主流商业动画作品重在寓教于乐,其受众群多以孩童为主,而卡通风格的动物形象正好迎合了朴质、童真、浪漫的孩童气息,既实现了动画故事对少年儿童的思想教育,也为他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精神乐趣。

2.真人形象

动画最初脱胎于真人影视,因而真人角色也是动画故事中常见的角色类型,特别是成人动画、小众动画或OVA动画,以及一些异端动画的故事作品。动画的特性是想象,因此,动画故事里的真人形象往往不同于一般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在造型上通常是采取夸张、极度修饰,甚至是异化和解构等多种创意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与影视人物形象区分开来。当然,也存在一些特例,如欧美多国联合拍摄的影院真人电影《逆世界》(《Upside Down》)与英国偶动画短片《头朝下的生活》(《Head Over Heels》)在人物设置创意方面如出一辙,二者都将一对情侣分别安置于正反相对的引力空间,借着不可思议又合乎逻辑的情景,叙述着凄美而温馨的爱情。真人形象在动画作品中的经典案例是获得1983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由波兰导演萨比格尼·瑞比克金斯基制作的特摄短片《探戈》(《Tango》),影片将各种重复性动作的人物随着音乐节奏的进程而相互交替穿插,同时角色之间的行为活动互不影响,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时空交错氛围。1989年西德动画艺术短片《平衡》(《Lauenstein》)中的角色形象属于定型人物,他们处于超现实空间的一块悬浮地板上,其造型修长、着装统一且编码,面无表情却若有所思,头顶无发,这种造型使人联想起二战时期瑞士超现实艺术家贾科梅蒂的人体雕塑,也与当今美籍华人舞蹈家沈伟的名作《声希》(《Folding》)里的舞者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处。2003年英国动画短片《无奈的上帝》(《poor God》)将上帝塑造成一座疲惫、犹豫、无法行动的巨大雕像,并将其头无力地靠在墙角,嘴唇耷拉,喃喃自语,由上帝的无奈讽刺人类战争的愚蠢。2005年美国动画短片《玩偶的脸》(《Doll Face》)中的主角是一台具有玩偶脸的机器,它模仿电视上的各种图像,寻找自己满意的容貌,表达人们对视觉官能的盲目追求和科技功利贪欲下的自我丧失。2012年丹麦动画短片《负荷》(《load》)中的角色是一个周身贴满便签纸的男子,重荷之下艰难地行走,暗喻现代市民对来自外界生活压力与苛责重荷的呆滞麻木和自我迷茫。

3.实物形象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形角色,都是在故事中叙述着生命体本身的命运和情感,相对于此,将生活中的客观物体直接设定为动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则成为一种另类而富有创意的角色塑造技巧。1982年捷克动画家杨·史云梅耶的影片《对话的维度》(《Moznosti dialogu》)将各种司空见惯的生活日用品通过“异质同构”式的解构创意手法塑造出耳目一新的角色造型,以真实客观的物体表达抽象深刻的寓意,与此同类的影片还有1988年的《男性游戏》(《Virile Game》)、《另一种爱》(《Another Kind of Love》),以及1989年的《黑暗/光明/黑暗》(《Tma/Svetlo/Tma》)、《肉之恋》(《Meat Love》)和《花神》(《Flora》)等。2013年法国的一部动画短片《home sweet home》讲述了拟人化的房子外出旅行的温馨故事,其角色造型几乎就是真实的房子样式,但编剧却巧妙地赋予窗户眼睛般的神态特征,这种将实物人格化的造型样式所流露出的情感韵味甚至超越了人形本身,耐人寻味。同年上映的美国艺术短片《蓝雨伞之恋》(《The Blue Umbrella》)也是在故事中将两把伞人格化,通过伞与伞之间的位置距离和摆动幅度等细微的动作变化,表现红蓝两伞之间细腻而唯美的爱情。

4.符号形象

将动画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造型符号化,在现代艺术短片中屡见不鲜。如2010年法国动画短片《无尽》(《Accro》)将人物设置成黑色骨骼线,与机器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个人与机器相互牵制的循环世界。2015年中国动画短片《出路》(《Way Out》)中的人物被手机屏幕的反光全部掩盖,人形几乎完全被触屏光电所笼罩,甚至被替代,这种角色形象用暗喻的手法强烈地讽刺了当今社会人们被困在手机牢笼里的窘态。2015年美国微动画《Shiny》别出心裁地用服饰着装替代了人体本身,甚至是行为动作,只现衣冠不见人,创意味十足。2015年法国高布兰(GOBELINS)动画短片《Made in China》,将人物角色塑造成一个个僵硬的、木头玩具般的符号样式,颇为奇特。

5.异兽形象

当今动画故事中角色造型的想象往往汲取了一些载录怪异灵兽的古籍和图卷中的故事。例如,先秦佚名奇书《山海经》,楚国诗人屈原作《楚辞·招魂》篇目,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淮南子》(《淮南鸿烈》)、文学家东方朔的《神异经》和《海内十洲记》,东汉时期志怪笔记《汉武洞冥记》、杨孚《异物志》,三国魏时张揖撰《广雅·释兽》篇,西晋张华编撰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东晋干宝《搜神记》、王嘉志怪小说集《拾遗录》,南朝宋时期佚名作《录异传》、刘敬叔撰《异苑》,南朝梁文学家任昉编《述异记》,唐朝段成式著《酉阳杂俎》,南宋时期萧照绢本设色图卷《中兴瑞应图》,清代袁枚志怪异短片小说集《续子不语》等。另外,日本也有诸多志怪志异类书籍和图录。如江户中期画师鸟山石燕的《画图百鬼夜行》、《今昔画图续百鬼》、《今昔百鬼拾遗》等,日本妖怪民俗学者柳田国男的《远野物语》、《妖怪谈义》和《日本の昔话》等,日本妖怪研究学者京极夏彦的《妖怪画卷》、《晓斋妖怪百景》等,以及当今日本怪异漫画家水木茂的《日本妖怪大全》、《妖怪画谈》、《妖怪天国》等著作。怪异志的古籍文献与图鉴,不仅拓宽和丰富了编剧对人物形象造型设定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也深化了剧情的想象力度。2001年日本东宝映画出品了影院动画《千与千寻》,影片中“油屋”里面各种千奇百怪的神仙造型,营造出一个极富想象而形态迥然的天人社会,同时也是对人间百态的映射。日本森田修平(Shuhei Morita)编导的日本短片动画《捉迷藏》、《别有洞天》等影片中也有精灵古怪的角色造型。2014年日本加藤タカ导演的动画短片《东京妖怪图鉴》中别具一格地将奇特怪异的鬼怪角色卡通幽默化。再如,2014年法国短片动画《EXODE》中的超时空巨型怪物在亦兽亦山的变幻中象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三、结语

动画人物形象的造型创意不是剧本角色塑造的目的,更不是剧本故事创作的最终任务,而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故事主题、强化剧情艺术感染力、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因此,不能脱离故事本身而孤立地构想人物造型。如果一部动画剧本中设定的人物造型,可以用其他类型的角色样式所替代,那么,至少可以断定这种人物造型的准确性或合理性还有待完善,或者说,只有当剧本中的人物造型与故事剧情达到一一对应、完美嵌合的时候,角色的塑造才是成功的。

【责任编辑冯自变】

2016-05-22

王鹏(1985-),男,山西吕梁人,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硕士。

1672-2035(2016)05-0103-03

J905

A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动画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动画发展史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我的动画梦
好莱坞动画与中国动画对比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