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理论视角下企业智慧型领导模式的构建研究

2016-02-13 16:04郭砚君祁大伟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年4期
关键词:属性构建路径

● 郭砚君 祁大伟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企业智慧型领导模式的构建研究

● 郭砚君 祁大伟

内容摘要 社会系统环境的快速变迁,导致传统的管理理念以及领导方式已经无法支撑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试图构建企业的智慧型领导模式,以使企业拥有适应快速变化环境与应对复杂境遇的能力,从而适时进行自我创新规避外界风险。通过延伸企业边界、去除企业控制中心以及扩大企业跨界合作三条路径,将自组织属性嵌入到企业中,以构建企业智慧型领导模式。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 智慧型领导模式 属性 构建路径

郭砚君,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社会学博士。

祁大伟,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电子邮箱:qidawei@blcu.edu.cn。

本文受“北京语言大学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号:15YJ0420)资助。

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共同作用下,现阶段所常见的诸多社会事实不断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从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宏观变革,到组织形式、结构的中观改变,再到个人工作生活的微观变化,各个层面间的潜在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嵌入、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样的环境中,原有的观念、认知以及实践在面临考验和危机的同时,也随着情境的变迁有所发展。其中,社会系统的日趋完善使组织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作为连接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过渡变量,一方面适应并内化宏观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满足并引导微观个体的需求,以保障整个社会系统的顺利运行。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可谓是维持经济增长、维护社会安定的中坚力量,它们的发展状况会直接对职业结构、消费指数等产生影响,因此,探讨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微观经济效益是管理领域中长盛不衰的重要问题。然而,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或是管理者对企业本质的理解不同,会出现不同的领导模式,企业会因领导模式的差异而呈现多元化的组织结构,这为企业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路径。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试图构建企业的智慧型领导模式,以便让企业拥有适应环境快速变化与应对复杂境遇的能力,从而适时进行自我创新规避外界风险。

一、相关文献回顾

自组织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们也能轻易地将自组织现象与非自组织现象区分开来。在纯粹的自然界中,人类的外力无法介入,万物依靠自身内力演化,能够自觉地组织发展起来,并与周遭自然环境协同,最终使自然系统在宏观上表现为一种有序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然生态的平衡。然而,在社会系统中,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人的能动性决定了组织的规模、目的、形式等,但是,当组织成长壮大后,会对社会系统与个人产生结构性的影响,此时组织自身已经拥有了内在的规则,如何看待理解这一现象就是对自组织思想的思辨。将自组织思想引入到社会领域研究中,势必引发理论和应用上的争论与探讨。

(一)有关自组织的理论研究

自组织理论是一种系统理论,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复杂自组织的形成原由和发展机制,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兴起。对自组织理论研究对象和应用范畴的界定,涉及到个体在哲学上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如何看待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科学领域对自组织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理论基础、思想演化过程、自组织的概念与特征,以及与非自组织的区别联系等几个方面。

1967年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此后便逐步发展,形成了以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为基础的自组织理论,用来解释自然科学中出现的自发组织过程或有序结构形成的机制,随后也用来解释社会中变迁与秩序并存的原由与机制。孙锐、王战军(2003)梳理了自组织思想演化的四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中自组织思想变化的原由。总体来看,自组织思想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深入的,特别是在历经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自组织思想占据了系统研究的主导地位。另外,判别是否是自组织的关键要素是其演化或发展动力的根源处,倘若来源于系统内部便是自组织。但与自然系统截然不同的是社会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必然带有人类意识的痕迹,可不能因此就断定社会中的一切都是非自组织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中人为的安排设计越多,越符合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也就越为进步。艾仁智(2005)运用自组织理论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对自组织的涵义以及理论共识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自组织理论阐明如下思想:存在于系统外部的力量并不能对系统内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仅是一种诱因,即引入序参量改变系统内部,系统则通过这一系列变化自然组织起来,虽是大量微观个体的随机过程,但最终会表现为有序的宏观现象。自组织理论所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熵减机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序参量以及随机涨落是其基本理论共识,也是自组织特征的来源。魏道江等(2014)认为自组织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于社会系统中,但不能因此便无视他组织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通过对社会情境中组织、自组织、他组织三者关系的分析,提出一种新的在社会系统中对自组织与他组织的方法。厘清自组织与他自组织的关系是为了使两者之间更好的配合,以最小的外力或是投入实现最理想的组织功能。对两者关系的探究也是对管理、领导、战略等本质的剖析,组织在形成过程中都受到一定的干预力,让组织的内在构成要素在对他组织最小的依赖下,充分利用自组织的优势,让组织目标得以实现是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效益的方式。

(二)有关自组织的应用研究

对于自组织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用自组织理论解释现有的社会现象;其二是依据自组织理论提出社会问题的解决机制或是某些目标的实现路径。

在解释社会现象方面:陆园园、张阳(2007)认为企业创新网络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并从自组织理论视角探究了企业创新网络的自组织特征,继而建立了企业创新网络模型。孙振雷、刘家俊(2014)将产业集群视为自组织现象,分析了产业集群所具备的自组织特征,提出了集群在遭遇外部风险时可采取的措施,有效缓解并降低集群风险。郭永辉(2014)运用自组织思想分析了企业共生关系,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探究了自组织生态产业链的网络结构和治理问题,并为生态产业链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高亢(2014)将互联网视为一个自组织系统,认为互联网技术的传播和普及是其进化发展的结果,犹如自组织系统一般,拥有开放性、远离平衡状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随机涨落四大特征,由此推演出互联网从技术到经济,再从经济到管理的进化过程。互联网的简便、快捷、高效的信息传导方式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今后的发展发现,能为人类提供更为优质、更具效率的服务。在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方面,李久鑫、郑绍濂(2000)提出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与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趋势相匹配,因此提出了组织与自组织相统一的、新的管理理念,针对企业自身与企业中员工的特性构建了适宜高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组织形式。钱宁、田金娜(2011)将自组织理论应用到农村社区建设中,认为社区的发展应以内源为核心,但是也不能忽视社区以自组织模式发展出现的问题,而是应该采用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结合的方法。何跃、岳德顺(2015)比较了自组织与他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通过对两者差异的分析指出自组织方式的内在优势,提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构建自组织路径的基本思路。宋爱忠(2015)认为在探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时,应放置在特定性质的经济类型中。经济系统是自组织系统,其中,政府代表的他发作用和市场代表的自发作用应分别置于引导性和主导性地位,他发作用和自发作用都应重视。

从上述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来看,之所以认为自组织理论是一种系统理论,是具有自组织属性特征的事物可以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最终在宏观层面上表现出有序的状态。在社会领域中,自组织现象的呈现是相对的,站在不同层次去审视,便会有不同的看法,区分与研究自组织与非自组织是认知社会,更好掌握社会系统运行规律的需要,而如何使用或发挥自组织的功能则是价值判断的问题。源于自组织内部的发展力量,首先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随后才形成自身的反馈逻辑,继而做出改变以适应外部环境。自组织的四大特征也是其理论共识,即开放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内部要素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随机涨落是使自组织拥有快速反应,并且积极回馈外界变迁能力的关键。因此,对自组织在社会系统中应用的探讨,其实就是在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怎样的安排设计能赋予具体事物自组织的特征,使其成为一个具备创新力、对外部风险与不确定性能及时反应的系统。

二、智慧型领导模式赋予企业的属性

论及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制度环境、技术环境、经济发展趋势等外在多重因素的影响,还与企业的管理理念、领导模式、经营战略等息息相关。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快速变化的环境为企业带来的广阔商机与巨大威胁,创新、转型与可持续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与此同时,互联网在个人社会生活中的渗透与商业模式的持续更新,也使企业陷入了两难的窘境,如若没有任何改变或创新,最终结果只能是被市场淘汰;但是,改变、创新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加巨大的风险,投入成本之后若无法赢得市场,企业则会面临迅速的失败。构建智慧型领导模式是欲将自组织思想嵌入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与发展战略中,使企业拥有灵活、适宜的创新力,从而让其在适应特定情境的基础上反作用情境,最终引领环境的改变。要达成上述目标,智慧型领导模式的设计应使企业具备开放系统、持续非平衡状态、内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随机涨落的属性。

(一)企业整体的开放系统属性

对企业概念理解的不同引发了其后续发展侧重点的不同,从理论层面分析,企业是组织中的一类,可基于理性系统、自然系统、开放系统三种视角去界定:理性视角强调企业内部制度的固定与自身目标实现;自然视角强调企业是具有相同目标个人的集合体,企业内部的秩序通过强制性规则实现;开放视角强调应根植于企业的运行环境中,企业在依赖和环境之间交换物资的同时又被环境构建,企业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三个视角分别呈现了企业的制度、人员与技术要素,但很大程度上企业依旧是理性设计的结果。

在开放系统视角下审视企业,智慧型领导模式的构建应能让企业快速吸收外部环境中的新技术、新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提高工作效率与经济效益的能量,以减少企业成本的内耗。此外,企业还应展现出其内部要素或部分的协同性,各部分之间在特定时期里以大致稳定的方法相联系,在宏观层面,即社会系统与经济子系统层面表现出企业组织的有序状态。

(二)企业内部结构的非平衡属性

企业的内部结构是企业的组织化设置,是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各个要素之间分工协作的制度化框架。内部结构的非平衡属性,实质上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即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状态,保持这一状态意味着企业内部的不断调适,给予了企业发现不足、找到潜在问题的空间,也能保证其灵活性。而内部结构的持续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各个部门间关系的固化以及企业制度的僵化,面对变化中的环境未能做出及时地、相应地改变。如此一来,会降低企业整体对环境的敏感程度,继而导致分工协作框架与外界变化的脱节,无法跟上时代变换的步伐。

使企业内部结构具备非平衡属性,也就是让企业时刻保持活动状态,通过不断地从不平衡向平衡过渡实现结构的优化,当量变积累到质变的临界点后,内部结构再次达到平衡状态则使企业进入到下一个发展阶段中,新的发展阶段又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内部结构,这样便形成了促使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三)企业各生产要素间的非线性属性

简单概括,企业中关键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员、资金以及工具。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以上三种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地位也有所相同。例如在工业时代,企业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产品价格,丰富的商品满足了当时人们对消费领域的需求;而进入后工业时代,知识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显现出来。当然,企业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其中任何一种生产要素,对企业进行领导、管理的任务之一便是协调各生产要素,获取最大经济利润。

生产要素间的非线性关系表明各要素之间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一个要素的变化会牵动其他要素的改变,这是企业整体系统性的体现,也是内部结构维持非平衡状态的需要。企业中各生产要素间的非线性关系,犹如拥有结点、中介、纽带等的网络一般,能将各微小要素有机的联接在一起,保证每个要素不被边缘化。

(四)企业与市场的随机涨落属性

不论企业自身运转的如何顺畅,如果其产品或是服务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不能诱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就依然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对经济体制不断地深入地改革,使得买方优势更为显著,消费者对产品以及服务的期望指数随之增高,多元化、差异性的需求给企业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创新风险。创新可以贯穿企业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管理策略、领导战略、经营计划等等,但是,能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对消费者有实际意义的创新还是企业最终输出的产品与服务。市场需求的宏观体现是个体消费行为的微观集合,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受到经济收入的影响,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亦有导向性,智能手机的普遍流行便是好的例证。

企业输出与市场需求的随机涨落就犹如商品价格与产品销量之间的关系,能依据供求关系来调整商品供应数量与价格。企业决定输出何种产品、输出量多少以及何时输出才能较好的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参与其中的主体和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都非常多。企业需要收集与之相关组织域的信息,需要对市场状况有敏锐的判断,需要符合社会文化的导向,从供给侧的改变扩大消费需求。

智慧型领导模式让企业拥有了更为灵活,更具体系的分工协作方式,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联系以及交换资源更为频繁,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挖掘形成其内在发展动力,让自身的有效创新与市场需求协同一致,最终成为塑造新生活方式的能动者。

三、企业智慧型领导模式的构建路径

从智慧型领导模式赋予企业的属性来看,是将企业变为了一个有机体,能依据外部特定的刺激及时形成反应方案,从而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实际上,与个人在各种具体情境中遇到各种状况的时候,能依据以往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迅速做出处理相似,而因为个人拥有的“类型化与配方”不一致,所以处理之后的结果也不会千篇一律。这也解释了为何企业的发展也是各有特色、各有特点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构建起企业的智慧型领导模式。单从自组织理论来看,虽是系统理论,但解释的是组织内部各要素对外部特定刺激的反馈方式,以及这些方式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何形成组织内生动力的,是对微观层面的个体行动形成宏观层面的有序状态的研究。在自组织系统内部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对立双方,各组成部分的自我领导能最大限度发挥知识、技术的作用,而各个要素的协同造就了系统的有序发展。参照自组织理论的切入点,结合企业的组织特征,构建智慧型领导模式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得以实现。

(一)延伸企业实践边界:从组织域层面思考企业的系统环境

组织的边界问题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理论上的组织边界限定了研究范围,当把这一范围应用到实践中时,会出现许多无法解释与解决的问题,如此便造成了争论的根源。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他组织的供应与购买,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纽带联系更为紧密。如何能与其他企业更好的合作,形成良性的商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根植于环境,并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意义所在,也是企业具备开放性的重要表现。

域是一种由不同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构成的网络,马吉奥和鲍威尔(1983)的在研究中指出:组织域是由那些聚合或集群在一起的组织——重要的供应者、资源与物品的消费者、规制性机构,以及其他提供相似服务与产品的组织——构成的一个被认可的制度生活领域。这些处于同一组织域中、拥有特定利益和目标的组织,既受到更广泛的社会制度的影响,同时又通过域进行互动。企业若能处理好与之有重要联系的上下游组织的关系,不仅能节省各种成本,还能输出更好的产品以及服务。在海尔转型的过程中,通过改变企业组织方式即由串联变为并联,成为了与供应商利益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在这个利益共同体里面,实现了各种资源可以无障碍进入,同时最大化了各方利益。过去,海尔在采购原料时,将供应商视为利益的瓜分者,认为两者是博弈关系,哪个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价格低廉就用哪一家的,因此海尔每次采购都要收集信息,比较价格,无疑会花费了更多的成本。现在,海尔将供应商纳入到自身的前端设计中,比如上游的钢铁厂,对各种钢铁适用的范畴、设计、领域等都比海尔更为专业,钢铁厂在前端设计中的参与能够让物尽其用,提出更具实操性的方案,在产品端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此外,还有购买企业产品以及服务的消费者,他们是企业最具价值的人力资源库,也是企业创新力的根源,在买方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的今天,维护消费者的忠诚度,积极听取消费者的意见,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海尔现阶段创新的做法就是欲打造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型企业,探索“人单合一双赢”的商业模式,即大规模定制,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

(二)去除企业控制中心:形散神不散的中心分散化多元化

组织的控制中心是科层制的产物,要达到控制目的,必然出现层级,这样便会降低组织的效率。过去,中国企业发展一直依靠规模速度型的增长方式,在迅速取得规模上的优势后占领市场,但依赖这种增长方式的前提是市场整体规模持续增长。在如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之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企业若不能及时调整并有所回应,或是落后于其他企业的速度,就会失去自身的优势。去除企业的控制中心并非是指企业中不存在任何中心了,而是将中心分散下去,让企业扁平化,各个部门沟通起来更为畅通,信息传递也更为直接。企业中心的多元化是指业务布局涉猎到不同的领域中,降低企业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中的风险。不论是将企业中心分散化,还是多元化,均要遵循形散神不散的原则,这样才能维系企业内部的紧密联系,表现为企业在宏观层面的有序运作。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蔓延,并且扩大其影响程度与深度时,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借鉴互联网思维壮大企业成为管理、领导的新议题。海尔是中国第一个过千亿的传统企业,规模与市场份额的庞大注定了它在互联网时代转型中会遇到一家制造型企业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海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法,期望自身的转型能换来可持续性的发展。海尔对内部结构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创新,将一个8万多人的大企业改组为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这就将一个控制中心变为了2000多个分散中心,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而原企业的领导力及其隐藏于背后的企业文化、企业战略被分散到这2000多个中心里。这样的做法难免会带来一时的混乱,因为分工是清楚了,但是如何协作才能代表整体的海尔依旧不清楚。传统的海尔是部门明确,层级清晰的组织,每一个部门、层级都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问题与矛盾自然多,领导的核心放在协调上,往往忽视了海尔的整体利益。中心被分散后,层级被去掉了,2000多个小海尔依靠品牌力量凝聚,其规模依旧不可小觑,但对市场的反应更为快速灵敏,消费者成为真正的领导。

海尔内部实施的创客项目是海尔中心多元化的表现,这并非海尔原创,在很多高技术企业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员工创新,甚至会提供专项的资金支持。海尔的“雷神项目”是由三位员工发起的内部创业组织,产品是游戏笔记本电脑。秉承“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超值我分享”的理念,三位员工发现了笔记本中游戏本的市场机遇。通过整理与游戏本有关的3万多条差,汇聚了潜在消费者发现的13类问题,创造了新的游戏本。新游戏本的诞生是资源整合的结果,三位员工是一个被分散出来的中心,通过发动用户全程参与,投入资源最大限度地延伸了中心边界,在耗费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达成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目标。提及创造自己的用户,苹果公司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智能手机概念的提出与最后苹果系列产品的出现,可谓是彻底改变了电子行业的潮流,改变了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方式。

中心多元化的代表性企业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业务包含了我们颇为熟悉的淘宝、天猫、支付宝等,这个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企业,开拓了中国网上购物的新市场,不仅为小企业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广阔的创新空间,更是重新塑造了我们的消费行为。

(三)扩大企业跨界合作:输出产品及服务在更多领域的渗透

这里所谓的扩大企业跨界合作,不是扩张业务的领域范围,而是以企业原有的业务为核心,寻找与其他企业、其他业务相结合的方法。这样的合作就是借助各自优势的整合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形成双赢或是多赢额局面,让消费者更频繁地使用企业所输出的产品以及服务,使市场份额在稳固的前提下继续扩大。

支付宝与智能手机的结合,改变了人们的付款方式,扫码即可付款成为了一种时尚,特别是在青年人之中。当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支付宝在实体店面消费,与支付宝合作的商业组织也会日益增加。如同银行与各商业组织的合作类似,不少餐饮、酒店、零售店面都有用特定银行卡可享受优惠或是积分的信息,银行卡不再只是存取款的工具,支付宝也不仅限于在淘宝、天猫等平台上进行支付,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型,从虚拟到实体的过渡,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更为依赖这一付款方式,不仅是简化、方便了生活,更开启了一种新的消费体验。企业输出的产品及服务能在更多领域渗透,意味着企业在更广阔层面上的扎根,预示着能够直接收集到的信息更为全面,也越能准确了解市场状况,预测消费者的需求情况。如此便能实现企业与市场的随机涨落。

四、总结

正如迪依·霍克在探究了诸多出现在社会中的组织,以及探讨了众多案例之后所总结的:“人们并不缺乏认识问题以及如何处理问题的知识。其实,问题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没有一个现行组织,更准确地说,没有一个组织概念能够把组织的巨大复杂性与执行它的人不可或缺地联系起来。”对企业的管理、领导,是对企业的执行,而这里执行的主体究竟是谁,应该执行什么,如何去执行是最为需要探究的管理问题。企业中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出现绝不是从局部层面上就能充分理解,尔后得以成功解决的。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问题演化成更为复杂的事实,其演化速度亦更加迅速,使得任何科层化的、机械的或是中央制定的方案没有丝毫取得成功的概率。现实情况是,任何一个问题出现的根源往往与各层次都有关系,因此,在解决问题时也需要各个层次相互作用,协同一致,以避免控制与支配的出现。将自组织思想与企业领导模式相结合,是对管理涵义的反思,是对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新认知。然而,解决问题的源头还是在于我们如何看待社会系统中的事物,它们的演化发展必然要考虑人类意识的作用,干预与否则要认清所处的具体情境。

参考文献

1.艾仁智:《自组织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载《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第107-115页。

2.高亢:《从互联网的进化发展看自组织系统的层级过渡》,载《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第2期,第68-72页。

3.郭永辉:《自组织生态产业链社会网络分析及治理策略——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1期,第120-125页。

4.何跃、岳德顺:《社会管理创新的自组织路径研究》,载《系统科学学报》,2015年第1期,第65-69页。

5.陆园园、张阳:《自组织理论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研究》,载《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2期,第27-30页。

6.李久鑫、郑绍濂:《高技术企业的组织与自组织管理》,载《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5期,第32-37页。

7.钱宁、田金娜:《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自组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载《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第29-34页。

8.宋爱忠:《自组织理论视阈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载《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57-64页。

9.孙锐、王战军:《“自组织悖论”与社会组织进化动力辨识》,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第66-70页。

10.孙振雷、刘家俊:《自组织扩散机理:产业集群风险演化研究的新视角》,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年第3期,第101-105页。

11.魏道江、康承业、李慧民:《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及其对管理学的启示》,载《系统科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45-48页。

12.章凯、李朋波、罗文豪、张庆红、曹仰锋:《组织—员工目标融合的策略——基于海尔自主经营体管理的案例研究》,载《管理世界》, 2014年第4期,第124-145页。

13.DiMaggio, P.and W.W.Powell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147–160.

14.李朋波:《关系视角下的组织领导力形成路径:理论探索与案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

15.曹仰锋:《海尔转型:人人都是CEO》,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16.沈华篙:《经济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湛垦华:《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陕西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李崇阳:《自组织理论与新经济发展》,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王石:《徘徊的灵魂》,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20.王俞现,《凭什么要学张瑞敏:互联网时代企业转型的海尔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1.[美]迪依·霍克著:《隐性VISA:面向未来的混序组织》,张珍、张健峰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版。

22.W·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F·戴维斯 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 责编/李朋波 E-mail:lpbup@sina.com Tel:010-88383907

The Construct of An Intelligence Leadership Pattern for Enterpris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Guo Yanjun and Qi Dawei
(School of Business, Renmin University ; School of Busines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ethods and leadership patterns have been unable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s, to which was leaded by rapidly changes of social environment.Based on self-organization, this study constructs an intelligence leadership pattern for modern enterprises what makes them to have abilities to adapt to changing environment and to cope with complex situations.Taking the intelligence leadership pattern, enterprises can do suitable innovations for themselves to avoid external risks and uncertainties.Through three paths, namely extending boundary, removing the control center and expanding corporation embed characteristics of self-organization in enterprises to construct the intelligence leadership pattern.

Key Words:Self-Organization Theory; Intelligence leadership Pattern;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ed Path

猜你喜欢
属性构建路径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
互联网时代的生成性教学属性分析与实践研究
对两种实体观的探析
用好文件“属性” 解决实际问题
Winsock控件的属性及应用方法
企业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