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昊(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广东 广州510405)
对音乐艺术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
□杨昊(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系,广东广州510405)
“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巨大工程。中国古代的“乐教”,接近于现代美育的内涵。从以往音乐审美教育实验的案例来看,音乐的巨大教育功能与音乐审美的直接性、灵活性、持久性是其他形式的艺术不能比拟的。音乐课程作为美育的承载主体优势突出,应在体系构建中起主干作用。鉴于学校当前美育课程的贫乏、缺失,应开设音乐美育课程,发展音乐艺术审美教育。
美育;“六艺”;音乐艺术;音乐公共课
音乐艺术在美育和人的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音乐艺术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但是,当前在大中专院校的美育中普遍存在音乐美育教学不足的情况,应借鉴我国历史上音乐审美教育的经验,发展音乐艺术审美教育。
音乐的审美教化功能我们古人认识得很早,在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官学教育体系“六艺”中,音乐居二:“礼、乐、射、御、书、数”[1]。“六艺”的“艺”指“技艺”,非“艺术”、“文艺”,“六艺”与现在的职业教育性质基本相同。词典将“六艺”的“乐”直接解释为“音乐”有失偏颇,准确解释应为“音乐(舞蹈)技能”,从教学角度可理解为“音乐(舞蹈)技能教育”,着重于音乐(舞蹈)的艺术功能,亦可表述为“实践性音乐(舞蹈)审美教育”。
“六艺”的“乐”特指《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祭祀用的礼仪性乐舞学习,这样乐舞一体的课程教学自然不能简单在教室开展。“六艺”六个专业均为实践性教育:“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数学、算术,“结绳记事”的“结绳”的发展。“礼”(德育)教学内容有五:“吉、凶、宾、军、嘉”,处理这些事情的方法或可以图片示例理论灌输,但其中的仪式举止仍只能实践教学。
教育为社会服务,又受社会发展制约,整个“六艺”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均为“职业化”,与当时文字理论不够发达不无关系,周王朝后期孔子办私学,课程设置也叫“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内涵拓展很大,不再能单纯用“技艺技能”说明。方式方法的原始并不代表落后,现在的器乐演奏等许多东西许多领域的学习仍只能用实践教育。近些年批评职业教育为工具教育的声音颇大,周王朝培养贵族子弟的官学“六艺”即“职业教育”,说贵族们把自己的子弟培养为没有灵性的工具显然不能成立,而以孔子为首的诸子可大都是“六艺”教育的硕果。
孔子字(“书”)写得如何、车(“御”)“开”得如何不清楚,但年轻时的孔子只是位“三月不知肉味”、“不知为乐至于斯也”的超级乐迷,开办自己学校时的孔子已成为音乐家却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孔子擅作曲,精通多种乐器演奏,且善吟唱,晚年回到鲁国的孔子将余力放在因王朝衰微而见废的礼乐整理上,《诗经》因此而又有了完整的乐谱,可以和弦歌唱。(绝大多数唐宋诗篇早已不能歌唱,不知道它们的乐谱还有没有恢复的希望?)七十三岁去世前几天,预感到自己一生即将终结,孔子拄着拐杖在家门口放歌:“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2]
从乐官师襄子教孔子学琴曲《文王操》的事例可大略了解“六艺”的“乐”教路径,开始少不了手把手的点拔,能完整弹奏后,以学而时习之为快乐的孔子反复学习训练。一段时间,老师认为弹好了,孔子不肯停,认为自己“未得其数”;老师认为已“得其数”时,孔子却又认为“未得其志”;老师说“得其志”时,孔子又认为“未得其人”、“未得其类”,直弹到文王的音乐形象在琴音中跃然,师襄子避席再拜始罢[3]。
沃尔夫冈·韦尔施曾经担忧审美的泛化[4]、经济的文化化,但今天的中国,沃尔夫冈·韦尔施的担忧早已成为现实。高科技发展、技术创新、产品生产为了占有市场,都在努力寻求与文化的渗透,向人接近。全球化市场条件下的产业化生产与人们越来越广泛的文化服务的需求相互促进,美从文学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走下,进入人们日常社会生活,走进学校成为教学课程,孔子的贵族子弟琴曲学习成了普通家庭扛着大提琴培养孩子艺术细胞。我们千千万万的家长或许不会有把自己的孩子培养为另一位千古师表的奢望,但家长和老师都会极为关注考级、关注技术技能的掌握,往往忽视或根本不知道审美内涵的教育把握。结果常常是:孩子历经折磨哭丧着脸能弹几首曲子,没两年大提琴却变成蜘蛛结网平台,孩子依旧缺乏艺术素养。
古代“六艺”的“乐”教,基于工具教育,又达到了审美教育的效果。反观当代社会的大量艺术教育,却是工具性超越了审美性,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就是对学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开展音乐美育的重要启示。
笔者一直在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本节讨论只能围绕职业院校展开,深知普遍性的欠缺,但期引玉。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在通常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前面加上了“具有审美修养”字句,表述为“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国家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有针对性的重大战略调整。前面笔者认为不能将职业教育与工具教育相提并论,但出于就业工作的生存第一需要,职业院校难免对“技术技能”过分强调,有的学校甚至打出“知识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旗号,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综合能力不强,有的学生因此干脆纯粹为掌握技术而学习,沦为工具。美育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的功能[5],列入“审美修养”旨在开阔学生眼光与胸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纠正偏差。
“六艺”的“乐”教证明了音乐审美与技能学习融合渗透的可行性,在职业院校的一些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教学里有意识地进行审美强调,同时进行审美教育同样可行。以笔者开设的“影视动画音乐课”为例,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先声夺人的授课方法,首先简介范吉利斯(Vangelis)、埃尼欧·莫里科内(Ennio Morricone)、Brand X Music、X-Ray Dog、Immediate Music等世界著名配乐大师或配乐工作室,播放一两首这些大师的配乐代表作。强烈的音乐审美感受,学生脸上流露出课程学习期待。在学生了解了影视动漫作品的声音概念、分类、声音的造型作用、配音的基本方法后,笔者又挑选出审美性突出的经典影视动画片给学生观看,然后展开片子声音效果、音乐节奏讨论,进而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分析音画关系。讲解结束后,学生们在审美的陶醉中积极动手创作动画,完成作业。
俗谚谓“闻其声如见其人”,听觉与视觉相辅相成,事实证明,如果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关涉两者,充分挖掘其中的视、听觉艺术因素,利用两者的共通性强调审美教育,学习效果显著。许多职业院校都开设了与动漫相仿的着重为眼球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如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等,这些专业的不少课程都与视、听觉艺术有关联。“色彩与线条”、“旋律与节奏”,“色彩好比旋律”、“线条好比节奏”是课程内容、老师教学的常用语,它们都是各自领域的灵魂,“闻其声”而联想、想象,“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是《意见》对美育提出的具体要求[5]!
除了艺术设计类专业,音乐审美教育同样可以在职业院校其他专业切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有的专业的音乐审美教育已不是切入问题,而是显得越来越迫切,甚至不可或缺,旅游专业即如此。旅游本来就是实践性审美活动,旅游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建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艺术知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风景同样是凝固的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少地域、民族都形成了彰显风土人情的音乐形式,作为导游不能一问三不知,作为景点设计师更应该是专才。与音乐相结合的旅游项目已经出现,并受到热捧,开设音乐课已成为旅游专业的迫切要求。
与其他艺术一样,音乐有自己的形式局限,在专业课中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要注意扬长避短,有机结合,承载美育任务的艺术课程还很多,不能为审美而审美,影响专业课学习。
“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与其他艺术(文学、书法、绘画、摄影、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爱好相较,音乐爱好有先天特点。千百万不会作曲、不会演奏、不懂曲谱、甚至连歌词也听不懂(外语歌曲)的人也像能弹会唱的孔子那样爱上音乐,甚至比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更加狂热。我们不难想象其他艺术类型,比如书法,比如绘画,甚至极大众化的戏剧、电影,没有相关的基础知识能有如此多的爱好者。揆诸“六艺”,不能说古人列入音乐而不列当时已十分成熟的诗歌或舞蹈不是出于这样的“音乐无国界”之原理。其他艺术爱好也有与生俱来的,但往往是少数个别情况,不是音乐爱好的几乎整个的“类”。1977 年8月22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天,中国的古琴曲《流水》被录成镀金唱片,作为与宇宙星球高级生物沟通的工具,显然,在这个意义上,音乐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无国界”的范畴。
因为无国界的“共同”,音乐审美教育更容易为学生特别是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高职职业院校学生接受。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5]不是一年半载的事,在目前学校美育普遍缺失的情况下,有必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引,先开出一两门艺术审美公共课,这在强调技术技能学习的职业院校显得尤为迫切。因为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职业院校不少专业的大部分课程往往过于强调技术技能的学习,忽略这些课程所应有的审美属性,如不迅速以课程改革的方式干预,必然导致课程教学“工具”性的过度泛滥,人文性、审美性的严重缺失。
音乐艺术的审美作用无形无影,似乎不可言表。但我们看到,所谓“治愈系音乐”、“疗伤歌手”之类关于音乐艺术审美作用的说法,早已为人们所承认。所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的美育功能,在音乐艺术中更加强大,作用也更加直接。较之于别的艺术形式,音乐(审美)欣赏还有不受场地和时间影响的灵活性等特点。
基于上述论述,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首先尝试开设音乐艺术审美公共课程,最具可行性。
音乐艺术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具有接受(爱好)的先天性,有审美迫切需要的目的性,有音乐爱好的多样性,有音乐接受的主观性,有公共课要求的普适性。惟其如此,如果开设音乐艺术审美课,那就既不能开成音乐乐理基础的,也不能开成技法欣赏的,只能而且必须开成简介式书单式的。所谓简介式书单式的,是指课程内容设置应该尽量减少乐理、乐器、歌手(艺人)介绍等方面的内容,直截了当直奔审美主题。具体地说,既要介绍音乐艺术的主要种类、风格、流派,以满足爱好的多样性选择,又要简洁精当,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来欣赏,吸引学生,以达到从课内引到课外、校外,到受教者终生的目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作为美育的主要目的,音乐艺术审美的课程设置首先就得“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像《意见》说的“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把优秀民族音乐和优秀外国音乐引入课堂。就教学材料而言,目前国产音乐档次高、审美功能强、又能为人们广为接受的尚不多。京剧戏曲等并不具备所谓“共同语言”特点;古琴、琵琶、二胡等器乐一定程度上算“共同语言”,但题材极窄,可选择性不多;歌曲则绝大部分是情歌。因此,如何广泛“拿来”外国优秀音乐材料,是音乐美育课程应该重视的问题。要把音乐审美公共课开成“书单式”的,开成《张之洞书目答问》式的。比如,使学生在失恋(消沉)时可以拿出“书单”找寻解药,不喜欢听赞菲尔(Gheorghe Zamfi)排箫,听Kenny G的萨斯,不然,听班得瑞(Bandari)新世纪,再不然,听黛妮Denena、听丹.吉布森(Dan Gibson),找国际音乐治疗师Erik Berglund,如此等等;需要提奋斗志时,如在马克西姆·姆尔维察(Maksim Mrvica)的钢琴声里找不到感觉,会找安德列·里欧(André Rieu)的小提琴,或Era或格里高利(Gregorian)的合唱,或全世界没几个能听懂歌词(拉丁文)却有无数受众的艾玛夏普兰(Emma Shapplin),再不然就听贝多芬的《命运》……
作为音乐艺术审美公共课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音乐审美欣赏品位的提高不是一两节课的事。要使学生接受古典音乐审美,至少须从古典跨界讲起,然后才能是肖邦、肖斯塔科维奇。另外,歌曲特别是外国歌曲审美主要在嗓音和唱法,不要因自己不懂外语而不敢入室登堂,王世襄先生有言:真正懂京剧的一杯茶半侧身,偶尔瞟一眼,正对舞台的是看热闹的。[6]
美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仅仅期待以有限的篇幅,简略阐述当前高职院校美育课程设置中,应该以音乐美育为首的理由与建议。根据上述分析,高职院校音乐艺术审美课程的开设完全可行;作为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以音乐
艺术为主干课程,同样可行。
[1]孙诒让.周礼正义[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2]孔子.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书店,1988.
[4]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2015〕71号).
[6]田家青.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M].北京:三联书店,2014.
□责任编辑:温朝霞
G710
A
1003—8744(2016)04—0116—05
*本文系2015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基于“立德树人”目标下的高职院校美育教学研究》(编号:15Y64)的阶段成果。
2016—6—26
杨昊(1978—),女,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