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广东 广州510610)
构建现代海洋教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李飏(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10)
海洋教育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生命的起源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海洋。近年来,随着陆地资源过渡开发导致日益稀缺枯竭,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更加重视海洋,我国也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本文从现代海洋教育的内涵及其历史演进的角度,提出海洋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借鉴国际海洋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海洋教育的目的及内容,指出以青少年为目标人群来开展海洋教育成为提升全民海洋意识与海防能力的重要突破口。
海洋强国战略;海洋教育;对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战略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重要衡量指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教育和人才支撑,海洋教育肩负着提高全民族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文化知识的双重使命。几千年来,我国受陆地中心文化的影响,海洋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十分重视海洋教育,恢复和重建了一批海洋院校,形成了海洋专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海洋成人教育等完整的海洋教育体系。
但由于一直以来海洋教育资源的匮乏或仅限于某几个专业性的海洋大学中,社会公众对海洋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急需建构面向社会大众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新时期海洋教育的完善不仅能提升公民国防安全意识,而且能够推动中国教育打破传统的理念框架,走出法律、体制、资源、队伍等制约困境并实现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功效。基于此,本研究对现代海洋教育的内涵、定位及海洋教育等相关内容及意义进行了梳理,并借鉴国外相关案例对我国海洋教育未来的发展重心、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探讨。
(一)海洋教育的内涵
狭义海洋教育即学校海洋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开办的海洋专业教育机构或海洋职业培训机构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有关海洋自然特性与社会价值认识、海洋专业能力和海洋素养的培养活动。广义海洋教育是指能够增进人的海洋文化知识、增强人的海洋意识、影响人的海洋道德、改良人的海洋行为的活动。这一定义覆盖各种各类的海洋教育。
海洋教育是以提升人的海洋素养为目的的。人的海洋素养包括海洋意识(观念)、海洋知识(文化)素养、海洋道德素养、海洋政治素养等。伴随着生态危机环境破坏的加剧,人类海洋灾难形式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海洋开发保护重点的调整,海洋教育的含义经历了从“自然知识”到“社会知识”、“海洋生态”的拓展和延伸。海洋教育的内涵又不断趋向多元与综合而逐步演进为“现代海洋教育”,包含了“海洋生态”、“海洋生活”等新的内容。
(二)海洋教育的意义
1.海洋教育是国防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政府以及公民的重要权利与义务
海洋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组织开展海洋教育,增强公民国防观念。国防是立国之本,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重要保障,开展海洋教育,能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保家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海洋教育是综合性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海洋教育涉及政治、军事、自然、地理、经济、社会、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知识性、实践性特点,符合青少年的学习认识规律。通过有计划的系统学习,能够使青少年增强海权意识、国防意识,了解战争与和平、国家利益与个人安危、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增强建设祖国、保护祖国、热爱人民的责任心。通过掌握实战技能,能激发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自信心,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危机应变能力、抗挫折能力、救护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由于开设海洋相关专业的院校有限,且门类专业较为精细,难以进行通识化的海洋教育的科普工作,不能仅仅依靠专业教育解决。需要建立适合普通人群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将海洋教育作为通识性的素质教育组成部分,借培育海洋意识来提升公民综合素质。
中国“重陆轻海”的思想导致公民的海洋意识不强,《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只知道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但对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根本没有意识。[1]传统海洋教育偏重海洋自然知识的传授,除了高等教育设置了各类海洋专业课程外,中小学海洋教育还比较薄弱,海洋教育仅存在于地理课堂上。针对当前国内海洋教育与科普研究的不足问题,国内一批学者开始酝酿海洋社会学理论体系,以马克思大社会系统观为指导,提出人类社会的大系统除了陆地系统外,还有太空社会与海洋社会的观点,由此出发,推演出海洋社会的子系统又包括海洋历史、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军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规等主要的客体性领域,以及处于这些领域中的海洋个体、海洋群体、海洋组织、海洋社区等这些主体性的存在。[2]
现代海洋教育必须要在传统的偏重自然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海洋社会系统理论及分析框架。海洋教育包括海洋知识传授与海洋意识的培育。其中海洋知识是基于人类对海洋自然属性和社会价值的认识。海洋意识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海洋的自然规律、战略价值的反映和认知。[3]
近年来,随着南海岛屿主权争议、东海油气田开发等与海洋相关争端事件的出现,海洋的问题研究成为理论与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海洋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海洋意识,重视海洋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了解并学会运用海洋资源。因此,海洋教育有三大内容。
第一,海洋自然知识与技术:从海洋自身系统的自然属性来讲,它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因此,海洋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还原海洋的自然属性,着力于介绍海洋自然科学知识与开发海洋的技术。
第二,海洋社会知识与责任:从人—海关系看海洋的社会价值与经济功用,海洋以其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维系着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浩瀚的海洋世界因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增添人的社会性内涵。它包含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历史、海洋文化、海洋外交、海洋生活、海洋军事等知识以及保护海洋权益的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2]
第三,海洋生态知识与意识:从海洋—地球系统关系看,整个地球系统表面的海陆分布是陆地占29%,海洋占71%[4],海洋对地球环境有巨大的调节作用,以其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维系着地球生态系统。海洋是一个具有巨大时空特性的开放性的复杂系统。因此部分海洋知识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领域,它既包含海洋的自然属性又包含海洋的社会价值属性。海洋生态知识就概括了海洋系统的自然生态与人类社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兼容,包括海洋生态资源、海洋自然现象、海洋生态环境和系统、人海共存的海洋生态意识与责任等内容。
(一)构建跨学科教育体系
海洋基本知识不仅包括天文、地理、地质、生物等自然科学认知体系,还包括海洋史学、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法律、海洋生态等社会人文化科学认知体系,是一个综合的学科范畴。单靠某一学科难以完成了解海洋全景观透视的任务,因此海洋教育需要跨学科整合。只有借助多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的整合与齐头并进,才能全方位认识海洋的方方面面。
(二)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也在不断拓展,海洋教育的内涵日益丰富。从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也可以借助高新技术、多媒体教学方法及互联网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以期满足人们对海洋世界的无限想像。海洋教育秉承与时俱进的原则,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要将海洋教育活化成一系列的体验馆科学馆,除课堂教学外,可采取建设实训基地、海洋教育科技馆,按“海洋生命”、“海洋特种”、“海洋乐土”、“海洋文化”、“海洋科技”等主题展区,利用高科技手段全面介绍海洋作为人类的生命摇篮,她的起源、演进与发展前景。强调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让受教育者体验海洋的魅力,珍惜海洋,从而建立起现代的海洋生态伦理意识。
(三)树立永续发展的海洋生态文明观
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技术手段日益增多,开始对包括海洋在内的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与掠夺,造成了全球性的海洋环境污染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引发了海洋灾害,包括赤潮、海水入侵、海洋生态退化、海洋生物濒临绝种等危机。要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重构海洋生态伦理道德观。反思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态度与行为,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演至包括海洋在内的世界万物生灵,重新审视人与海洋的关系,倡导热爱海洋、尊重海洋、保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以可持续发展视角来唤醒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行为特别是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反思,建立人类对海洋自然环境的道德意识及责任感,规范约束人类与海洋关系的一切行为。通过树立海洋生态文明观,拓展提升海洋教育的内涵。
(四)重视海洋空间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日益重视海洋空间开发利用,了解海洋空间发展前景的海洋教育受到人们重视。人类在争取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中,日益面临土地稀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能源浪费等矛盾,相对于陆地空间开发,海洋空间具有现实的开发前景。在资源紧缺的当代,海洋蕴藏的丰富资源,将有助于缓解资源紧缺。国际上有学者预测21世纪是全球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世纪,届时人类会将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活动转入海洋,乃至海洋城市规划被定为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土地紧缺问题、推动海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战略性方向。在工程实践方面,已有加拿大、日本、美国、法国、瑞典、挪威和芬兰等国提出了可借鉴的国际经验。伴随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者、经济决策者开始看到城市土地资源的约束,开展一系列海洋资源、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人们开始认识到海洋空间资源蕴含的巨大潜力,海洋教育能让决策者看到海洋空间的功能价值,促进城市建设管理者、高层决策者开展海洋资源的调查研究、形成统一的有序开发,实现陆地与海洋紧密结合的集约化管理。随着海洋空间功能价值的被发现,相应的海洋教育也会受到重视。
(五)海洋教育进学校
在中小学设制海洋教育课程。青少年发展是国家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海洋教育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如何增强青少年海洋知识,提高青少年海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理念,不容懈怠。针对青少年的海洋教育内涵广泛,且传统教育偏重海洋自然科技知识的倾向,笔者着重强调关于海洋社会的教育,涉及历史、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学校目前的海洋教育浮于理论表面,缺乏实践演练,未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建议丰富现有的海洋国情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传授海洋世界的奇妙性。教育要常态化,形式应多样化,不仅有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有生动真实的现场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海洋教育进社区
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以推动更广泛的公民海洋教育工作。从青少年教育入手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将海洋教育融入到社区建设与管理中。青少年接受新鲜事物快,其从小树立的海权意识、国防意识能在相关人群中,为其父母、老师、社区物业管理人员树立榜样,帮助人们理解海洋强国的意义、树立海洋生态文明观,通过“小手”带动“大手”,增强整体社区的海洋意识。要以社区为单元,由青少年带动社区资源建设以“海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海洋教育体系,成立社区海洋教育讲师团,使社区具备宣讲、推广、应用等三大功能。社区公众安全教育体系承担着本地区居民的海洋知识教育培训普及工作,鼓励各地区或社区组织和居民自主自发成立海洋社会组织团体。
[1]吴卫卫,王勇军.试论发展海洋教育的时代价值[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
[2]范英,江立平.海洋社会学[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3]何海伦,岳庆来,邵思蜜.海洋通识教育探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
[4]冯士筰,李凤岐,顾育翘.海洋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改革的要求[J].中国地质教育,2001,(2).
□责任编辑:温朝霞
G710
A
1003—8744(2016)04—0111—05
2016—6—26
李飏(1969—),女,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化战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