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庆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分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徐晓庆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分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正成为各类教学的一大趋势,由于《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具有内容繁多、知识面广、考点多、记忆难度大、知识单调、部分内容抽象晦涩等特点,因此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激发出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加互动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弥补了景点实地考察难的缺憾。本文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了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环境中,《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模式
2015年在青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的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重大课题。教育信息化建设也与时俱进地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教师如何在信息化的环境中,高效并智慧地对数字化资源加以利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概念阐述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多媒体教学材料。[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支持教育教学实践。
(二)种类
数字化教学资源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幻灯和数字化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等。[2]
其中,在建设数字化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时,通常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验实训大纲、案例库、习题库、教学课件、教学素材、常见问题解答、文献资料、教师讲课视频、教案等。
(三)特征
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使用的便捷性
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师生都不用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重复多次的使用数字化资源。方便快捷的实现信息的传送,师生的交流。
2. 内容的丰富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图片、视频、音频、课件、教案、案例、题库、动画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3. 资源的共享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比起传统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师生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搜索到大量的别人共享的资源,也可以上传共享自己的资源,便于相互学习交流。
4. 师生共建型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师生共同参与,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共同建设的平台。有利于知识的更新和资源的扩展。
《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导游证考试的必考科目。该课程知识量大,覆盖面广,所包含的内容是学生今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时必备的。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法规》和后续课程《景点讲解》、《导游业务》、《旅游文化》等相衔接,是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支撑性课程。《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内容繁多,知识面广
该课程涉及的领域非常丰富,包括中国历史概述、年节民俗、自然景观、四大宗教、古代建筑、古典园林、现代建筑、主题公园、旅游文学知识和其他基础知识等,既有自然景观知识,又有人文景观知识。
(二)考点多,记忆难度大
由于该课程属于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而且考试题量大,重点章节过细、过多,学生感觉记忆难度较大。
(三)与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相违背
该课程知识的主题具有吸引力性,但由于知识的琐碎性和理论性较强,使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出现厌学的情绪。
(四)与部分课程内容有重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游基础知识》与《旅游地理》、《中国历史文化》等课程有重复的内容,因此,当学生对部分知识重复学习时,特别是地理、历史等,学习兴趣不浓,甚至表现出厌烦。
(五)部分内容抽象晦涩,学生不易理解
本课程涉及到的民族风情、宗教、古代建筑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宗教知识,内容抽象晦涩,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不利于记忆。[3]
(一)必要性
1. 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内容多,教师备课量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学负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资源库中的课件、案例、习题等进行组合、完善和加工,方便高效率的为自己的教学服务,避免了在基础性工作上重复消耗大量时间。
2. 多种教学设备的连接,激发出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改革
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使师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通过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 方便灵活地获取信息。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以书本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变教师逼迫学生背书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全新的、开放的课堂教学。
3.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互动性
该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重复较多的如地理、历史等枯燥的知识不感兴趣,但是利用数字化资源中的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资源库中大量的习题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竞赛和检测的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以“中国古代建筑”这一主题为例,该主题涉及到彩画、须弥座、斗拱等构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而在数字化资源环境中,大量图片的展示、视频播放等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建筑构件的形态如彩画、须弥座、斗拱等直观的展现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会更好。学生在数字化资源平台上的学习和讨论更是互动性的体现。
4. 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古代建筑的形式、等级,宗教的发展、民族民俗等是较为难理解的部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大量的图文并茂的课件、视频,直观的了解到不同等级的屋顶的形式、特点和区别。清楚的了解宗教发展的脉络。佛光的形成,通过动画展示得清清楚楚。民俗风情通过视频动画展示有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
5. 弥补了实地考察难的缺憾
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学习中,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希望能够走进景点,实地考察,身临其境的感受比背书的效果要好得多。但是出于经费和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实际操作中,频繁走进景点的机会并不多。数字化教育资源中的3D效果,弥补了这一缺憾。例如,在涉及到佛教寺院的布局,佛教供奉的对象等知识上,学生通过3D效果就可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D效果看一遍比教师讲十遍的效果都要好。而且这种资源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便于学生的复习。
(二)应用原则
1.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是旅游服务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内容,考核教师教的好不好,不如看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好不好。因此,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用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服务于学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选择、使用应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想要学什么,如何使学生掌握得更好。
2. 有效性原则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一个浩瀚的知识的海洋,如何撷取合适的内容,就必须遵循有效性原则。教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应考虑到是否有利于突破重点难,是否是学生感兴趣的或者是学生正需要的。只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才能保证资源的有效性,使课堂不仅仅注重形式,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效率。
3. 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其最大效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典型的教学程序。[4]
(一)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是基于数字化资源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认为教师不是单方面的传授知识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学习资料、老师和学生帮助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在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与授课主题相关的情境,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同时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5]
2.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发展,强调学生的潜能发挥和情感教育,如责任心、创造性等。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探索知识的心理需求,加大对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可以更新,但是素质是在平时形成的,这点显得尤为重要。[6]
在基于数字化资源的《导游基础知识》课堂教学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大量的数字化资源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迫切想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加以创造,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并向师生展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也会得到激发。
3. 协作学习理论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参与, 各小组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共同的激励机制,为获取最优化的学习成果而开展的互助合作的学习行为。[7]该理论非常重视培养协作能力,而协作能力对于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模式中, 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通过游戏、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取长补短,注重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
(二)教学目标
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利用信息化技术,在自主、开放、协作、共享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掌握旅游从业人员应必备的基础知识,顺利通过导游证的考试。同时,加深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热情和成就感也得到加强。
(三)操作程序
每种教学模式有特定的步骤,在操作过中规定着每一个程序的先后顺序和应该完成的任务。[8]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以学习佛教寺庙的布局为例,应做到:
1.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通过QQ群、学习空间、微博等平台,提前三天至一周的时间,向学生提供与授课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地图、案例、视频、往届学生作品、学习网站等,以便学生预习,了解本课的学习主题。根据主题可适当布置各小组任务,使各小组成员能相互督促,相互激励课前的预习工作。教师可在课前提供给学生多个著名寺庙的视频资料或图片信息,让学生找出其布局的共同点。
2. 课中学习
课中学习时,教师引入情境,例如作为导游如何带领游客参观佛教寺庙。呈现学习目标为佛教寺庙的布局、供奉的对象和著名的佛教之旅。对寺庙的相关知识进行导入,向学生提供有关寺庙的图片、视频、导游词等数字化资源,让学生利用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分组活动,协作学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和答疑解惑的作用,学生起着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合作、探索、竞争、互助等形式学习新知识。但课堂组织要避免学生放任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这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小组在课上通过PPT进行展示或者是竞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录像,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作品可以上传到数字化资源的平台上。教师对某个难点进行多媒体展示和重点讲解。最后是评价反馈、总结。此处的评价为多元评价,包括学生的自评,生生间的互评,教师的点评,甚至上传至数字资源平台的作品可以邀请家长的点评。在总结阶段,教师不仅要对知识进行总结,对大家的难点共同答疑,更要对小组协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职业素养进行总结和引导。
3. 课后反思拓展
向学生提供课后拓展的学习资源,如寺庙礼仪等内容,作为本课延伸。学生完成作业,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学习知识的迁移。学生在课后通过数字化平台发表学习感受和知识拓展的相关补充,教师进行评论,对学生更是有效的鼓励。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留言板平台对课堂上没有掌握清楚的知识点提出疑问,教师利用数字化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答疑解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对于性格内向,不好意思当面提问题的同学是很好的机会。也弥补了有时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问题未讨论清楚的遗憾。
(四)实现条件
实现条件包括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该教学模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支持。课前的准备,课堂的学习,课后的知识拓展都需要网络来拓展师生的视野,增加学习的信息量。如果说计算机、白板等是硬件条件,那么教师和学生熟练的信息化操作水平则是软件条件。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尤其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教学方法变了,教学环境变了,教学评价也应与之相适应。
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评价,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家长点评外,还可以邀请合作的企业单位参与到平台中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学生讲解的录像、设计的作品等资料,有企业的评价,能与行业与岗位相结合,使教学不脱离于实际,受到学生和企业的欢迎。
当然,数字化资源环境的《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彻底否定,而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要兼顾导游证的考试,两者应取长补短,不断整合。
参考文献:
[1]鄂义太,陈理.加强教学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M].北京: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方圆媛,黄旭光.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的研究现状[J].中国远程教育,2012,(1).
[3]杨国丽.高职《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改革探索[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4]杨晓芳,任向阳.从体育锻炼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论高校体育改革[J].湖北体育科技,2012,(7).
[5]江净.基于数字化资源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Schunk D.H.&Zimmerman B.J.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4:14-20.
[7]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185-186.
[8]杨立军.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责任编辑:董 慧)
收稿日期:2016-01-17
作者简介:徐晓庆(1984-),女,江苏扬州人,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商务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学会2015年度“国示范”课程建设专项课题“《导游基础知识》核心课程及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编号:XHZX2015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