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凤(贺州学院图书馆)
信息化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代转型
白明凤
(贺州学院图书馆)
当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已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需要升级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协同信息素养教育力量,共同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现代转型。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转型
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是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础。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当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仍停留在旧有形态上,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促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代转型,是信息化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信息素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它直接关系到信息素养教育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长期以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局限于向大学生传授信息素养的一般性知识和技能,对信息素养的许多新领域关注不够,如数据素养、媒介素养、信息安全素养等。
1.1数据素养教育
数据是信息的基本内核,大量的信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数据素养又称数据信息素养,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据探究科学素养,包含了对数据的敏感度、数据的收集能力、数据的处理能力、数据的利用能力和对数据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素养联系密切,是信息素养的扩展和深化,是专业人员必备的一种能力。[1]它更加强调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和对信息道德规范的遵守,因而提升了原来仅注重检索、评价及使用信息为特征的信息素养的内涵。[2]
高校数据素养教育主要是指导大学生如何科学认识数据、有效利用数据、创新发展数据。数据素养教育的内容包含在数据产生、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共享之中。数据收集阶段,表现为对数据类型、格式、收集方式等的认知,要能够从浩瀚的数据海洋中拾取自己所需的数据信息;数据管理阶段,表现在对数据的保存位置、保存方式、数据架构等的理解与运用,能够按照元数据的需要进行组织、描述、储存,并可以顺利地提取使用;在数据的保存和共享中,需要掌握数据保存方法、安全控制知识、数据共享规定等内容。[3]数据素养教育中应重视数据分析技能的培养,教会大学生用可视化工具分析、重现和解释数据。
1.2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形式,人们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获取信息。媒介素养又称媒体素养,是人们获取、理解、评判、传播和应用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不仅仅关注信息本身,还包含了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媒介相关知识,掌握大众媒介的类型、性质、功能、用途、传播途径和方法,明白大众媒介的双面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识读媒介,科学利用媒介。②批判教育。媒介所承载的信息是繁杂的,需要人们用批判性思维作出理性判断,科学地取舍和应用。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批判思维、批判行为和批判语言。③行为教育。一是掌握基本的媒介操作技能,如电子邮件的拟定和发送;二是学会监督媒介,如遇到新闻媒介道德失范时,能进行意见的反馈和投诉,维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是通过媒介完善自我,丰富自身的媒介情感,提升媒介审美和媒介道德。
1.3信息安全素养教育
信息安全素养是指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以及各种综合能力,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4]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较低,在信息的识别和判断中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加上没有信息安全技能,容易造成个人和组织的信息泄露和丢失,甚至危及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
当前,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①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安全威胁意识、安全标准意识、安全策略意识、法律法规意识、执行信息管理制度意识、安全事件的报告意识等。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清楚地了解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从而激起他们的信息安全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消费习惯。②网络安全防范教育。当前,大学生大都使用网络技术设备进行通信、交流和传递信息,需要加强他们的网络安全防范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和网络信息安全规定,加强日常信息安全防范,杜绝网络犯罪。③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了解信息安全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强化自己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自觉按照信息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信息消费,坚决抵制不良信息消费行为。④信息安全技能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信息安全技能知识,具有信息安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掌握必要的信息安全防御技能,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技术。[5]
长期以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和培训,采用集中传授的方式,教育效果不理想。
2.1在线开放教育模式
在线开放教育模式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心理学、行为学、现代教育学等理论,创建的一种新型、开放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规模大等特点。学习者借助网络系统,登陆发布网站、平台,便可观看课堂视频,参与课程讨论,打破了传统课程的时空限制,提高了教学的时空性和实效性。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实施在线开放教育模式,是教学观念转变的最大体现,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也是学校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网络资源、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升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施在线开放教育模式,必须做好三项工作。①建立在线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图书馆服务窗口,如文献与数据库检索、网上课程学习和交流互动平台,突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个性化和特色。帮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检索技术,帮助学生查阅本校图书馆以外的文献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②建设在线学习课程。在线学习课程的建设,是将知识主题中的各种媒体表现形式、策略、情境变为现实的网络学习环境,如文本、视频、动画、多媒体应用程序等,集成于Web应用程序中,[6]并根据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将课程划分成若干模块,形成优质、有序的课程集群。③实施在线学习培训。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结合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习课程、学习时间和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自主评价。在实施在线学习培训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优化在线学习过程,提高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成效。
2.2学科融合教育模式
实施学科融合教育模式,是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优化选择,可以为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知识和技术,形成良好的信息消费习惯。
首先,要转变图书馆员和学科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素养教育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最初是文献检索教育,发展到信息技术教育,再到现代的信息素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图书馆员和学科教师受文献检索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很深,不容易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对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清楚地认识到信息素养是专业素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科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信息素养的培养。图书馆员应当全力配合学科教学教师制定包含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在内的学科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为学科教学提供不间断的协助服务。[7]
其次,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嵌入到学科课程中。针对学科课程性质、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目标,提炼学科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相互融合并形成同构关系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信息知识传授、专业信息意识和能力培养、专业信息检索技能训练,在学科评价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全面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专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再次,开设信息素养教育选修课,形成信息素养教育选修课程体系。该体系应注重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结合,突出差异性、选择性和个性化,既有通识性课程,又有提高性课程。
3.1整合校内教育力量
3.1.1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管理协调机制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工作主要包括教育与管理两个子系统。就管理系统来说,管理机构的一体化和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是其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为此,高校应建立全校性的信息素养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制定统一规范的信息素养教育规章制度,协调好校内、校外各方面的关系,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该机构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挂在教务部门或图书馆,机构负责人应是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参与学校教学工作咨询和决策。
3.1.2整合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往往分散于各个院系、各个部门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育人的整体功能被弱化。对此,要统筹安排好校内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构建起全校性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比如,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和文献信息检索教育两门课程整合为信息素养导论课程,融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增加信息社会、信息系统、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教学内容。[8]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技术和人力优势,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文献信息服务、技术支持和人力保障。
3.1.3加强校园信息文化环境建设
信息文化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9]在校园信息文化环境建设中,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丰富的馆藏资源保障和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通过举办学术讲座、信息座谈会、各种读书和竞赛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努力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环境。
3.2加强校外教育力量的协作
我国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共性很多,通过共建共享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用,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高校信息素养协同教育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3.2.1建立信息素养协同教育机制
我国各高校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主体,各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资源和实施方式也不尽相同,因而需要成立一个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组织协调机构,统筹各成员单位的行动。作为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组织协调工作的正常开展。当前,应充分依托CALIS和省级高校图书馆学会,成立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委员会,制定统一的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和标准,建立保障体系,协调联盟内各校的资源建设,指导和开展课程开发,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信息素养协同教育有序、有效开展。
3.2.2共建共享在线协同教育平台
共建共享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是高校开展信息素养协同教育的有效办法,也是国外高校开展在线信息素养合作教育的主要形式。合作高校在组织协调机构的主导下,集合各自教学科研和文献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合作构建一个集网络授课、媒体播放、自助学习、在线测试、在线交流、教学信息和教学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在线信息素养协同教育平台。该平台一般包括在线课堂、案例实践、网上测试、交互空间四大模块,各大模块可根据不同类型用户设计内容,向各类用户提供不同层次的网上教学与自助学习服务。[10]
3.2.3实施校企合作
实施校企合作,扬长避短,高校将信息素养教育课堂转到生产现场,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技术设备进行实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知识和技术,学以致用,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提供平台,也为教师的实践锻炼提供机会和条件。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经营优势,联合开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邀请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参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增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当前,应加强与信息供应商的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合作开发信息教育课程资源、构建教育平台,开展联合教育培训,甚至可以将某些服务项目“外包”给校外的信息技术公司或信息服务公司,提高投入经费的使用效益。
[1]张晨.大数据时代的图书馆与数据素养教育[J].图书与情报,2014(4):117-119.
[2]叶兰.欧美数字素养实践进展与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7):17-22.
[3]张静波.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素养教育[J].科学,2013,65(4):29-32.
[4]刘枫.大学生信息安全素养分析与形成[J].计算机教育,2010(21):77-80.
[5]罗力.国民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3):81-86.
[6]杨鹏越,冯东华.基于网络平台的在线学习课程开发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5):64-65.
[7]刘淑贤.高校图书馆嵌入学科课程教学服务模式及实践探讨——以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嵌入式服务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4(6):117-120,90.
[8]朱亚莉,刘亚彬,马欣.当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245(11):63-64.
[9]王京山.向着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前沿不断求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专业2001、2002届博士论文评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1):86-90.
[10]陈晨.天津高校图书馆联盟在线信息素质合作教育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Transformation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ai Ming-feng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is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talents in information age.We need to upgrad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ontent,innovate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collaborate with the power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and jointly promot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Keywords: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Transformation
G
B
1005-8214(2016)09-0087-04
白明凤(1962-),男,贺州学院图书馆馆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图书馆管理与信息素养教育。
2015-09-19[责任编辑]刘丹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用户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消费能力长效互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3XTQ002)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