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
——以《艺术概论》为例

2016-02-13 08:14吴衍发
统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概论理论教材

吴衍发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财经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
——以《艺术概论》为例

吴衍发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从财经高校《艺术概论》的教学现状看,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观念意识;教师受不同艺术门类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等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深入浅出;教材内容繁多庞杂、缺乏趣味、艰深难懂;课程安排未考虑相关学科和课程知识的关联性,不够合理。所以,要从学生、教师、教材和课程安排四个方面改善财经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同时将理论教学贴近学生的专业实践,但改善教学现状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理论;艺术概论;财经高校;教学现状;兴趣教学

DOI编码:10.13782/j.cnki.2095-106X.2016.03.0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艺术教育发展迅猛,逐渐从专业艺术院校扩展到综合性大学,并进入理工类和财经类高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虽然艺术教育发展空前繁荣,但艺术理论课程教学不容乐观。近年来,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把建设应用型大学作为转型发展的目标,使得多年来重技能技法而轻艺术理论和人文素养的传统功利主义观念更加深入,也使艺术理论课程的处境更加艰难,许多高校的一些艺术理论课程被相继停掉,课时也相继减少。与艺术专业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财经高校艺术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令人堪忧。财经高校以经济和管理类专业为主,大部分学科和专业都具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特征,直接对应学生的未来就业。因此,财经高校的学科性质和办学特色对艺术教学产生直接影响。艺术理论课教学压力大,教学状况不能令人满意。本文以艺术基础理论课《艺术概论》为例进行研究,希望对艺术理论课教学有一定的意义。

一、《艺术概论》的教学历史

《艺术概论》是我国现代艺术教育中开设最早的艺术基础理论课程,有近百年的历史,是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中开设最为普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门艺术公共基础理论课。《艺术概论》的开设,可以使学生了解艺术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论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曾在《在探索和反思中行进——对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思考》一文中(吴衍发,2011)[1],对中国近百年的现代艺术学史进行探讨,从中亦可略知大概。接下来,本文对《艺术概论》教材的演进进行回顾。

1922年,我国留日学者俞寄凡先生将日本学者黑田鹏信的艺术学著作《艺术学纲要》翻译成中文,同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成为我国出版发行的第一部艺术学著作。1928年,我国学者丰子恺先生将黑田鹏信的另一部艺术学著作《艺术概论》翻译成中文,并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吴衍发,2012)[2]。《艺术学纲要》和《艺术概论》的译介、出版和发行,开启了我国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和艺术学研究的先河,它们“所提出的基本框架和基本问题不仅在当时为中国艺术理论体系提供了范式,而且其中的主要部分至今仍沿用在中国艺术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彭秀银、李颖,2007)[3]。”1930年,日本青野季吉等人编著的反映无产阶级新兴文艺观的《新兴艺术概论》,由王集叢译介、上海辛垦书店出版发行。1932年,俞寄凡先生编著的《艺术概论》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1948年,萨空了编写的《科学的艺术概论》由香港春风出版社出版。这些艺术概论书籍的出版,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启蒙、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后,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文学艺术的总方针和根本指南,其作用和影响十分深远。上世纪80到90年代,我国出现多部教材,包括由《艺术概论》编写组主持编写、《艺术教育》编辑部刊印的《艺术概论提纲》(1980),由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写组主持编写、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出版的《艺术概论》(1983),由学者个人编写的《艺术概论》等。如顾永芝的由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1989),孙美兰的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1989)。90年代,我国也先后出现多部教材,包括哈九增的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教程》(1990)、彭吉象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学概论》(1994)、梁玖的由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1995)、欧阳中石的由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1997)、王宏建的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艺术概论》(2000)等。这些艺术概论教材的出版,促进了我国艺术教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发展。

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和艺术教育的空前繁荣,出现了一大批《艺术概论》教材,多达几十个版本。2011年,艺术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之后几年时间便出现了很多版本。目前,高校教师和学生们经常用到的《艺术概论》教材就有十几种。这些《艺术概论》教材,对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繁荣与推动我国艺术学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从《艺术概论》教材的发展看,这门课程把人类艺术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教材体系完备,内容全面,基本包括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特性、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艺术的种类与特征、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艺术的传播与接受等方面。

建国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组织召开了多次《艺术概论》教学研讨会,影响较大的有1981年青岛《艺术概论》教学研讨会和①1998年北京《艺术概论》修订会。②从历次《艺术概论》教学研讨会看,研讨会主要就《艺术概论》的学科性质、教学大纲、功能、任务以及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这些会议对于《艺术概论》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意义重大。

二、财经高校《艺术概论》教学现状

财经高校艺术学院多数是在我国艺术教育大繁荣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大学的扩招和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部分财经高校先后建立了艺术学院。所以,财经高校《艺术概论》教学的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

重视技能技法而轻视理论和人文素养、从功利和就业出发有选择性的学习等成为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所在的安徽财经大学,把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专门人才作为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应地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模式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和调整,如增加艺术实践与技能课程和课时、减少艺术基础理论课程和课时。对艺术专业来讲,目前作为艺术公共课或基础理论课的部分课程被停掉,如《美学》、《艺术美学》、《艺术批评》等,只保留了《艺术概论》和《中外艺术史》课程,同时《艺术概论》和《中外艺术史》的课时也相应减少到30个课时,并且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修读。

从《艺术概论》教学效果看,教师教学质量不高,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教学趣味性不够;学生对《艺术概论》缺乏应有的认知和兴趣,积极性不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度较低,因而学生旷课、缺课、课堂玩手机等现象较为常见,使得学生缺乏勤奋刻苦精神。这些不良现象,导致《艺术概论》课堂经常出现教师很积极而学生却比较消极的状况。《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状况不容乐观有其主客观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大一学生的高中应试教育模式体验在《艺术概论》课程学习中仍在延续。首先,《艺术概论》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需要学生有大量的相关知识储备。众所周知,自从大学本科扩招以来,艺术学院盲目扩招,致使当下艺术招生面临一个问题,相当多的艺考生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才被迫选择艺考,而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甚至部分艺考生的艺术功底相当薄弱,通过参加考前短期培训班才进入大学。而且,这些艺考生在高中阶段专攻艺术考试科目,其文化课主要在考前依靠“短、平、快”方式进行恶补,因此文化课在高考过后自然容易被忘记。所谓“无文则鄙,无艺不立”,艺术需要天赋,更需要文化素养。相当多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薄弱,很难适应相关文化课程的学习,需要弥补人文知识。其次,《艺术概论》课程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念准备。由于大学一年级艺术生自身主观方面的限制,他们高考前就重视技能技艺,进入大学后无形中延续了这种观念意识,漠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艺术理论修养对于艺术技能的重要性,短时间内也难以体会到理论修养对提高艺术整体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对《艺术概论》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敷衍了事。

我国转型中的艺术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比如,“艺术学科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综合文化进入学科教育视野、技巧之外的文化素养的迫切性要求加强、认可培养艺术家需要综合功底的认识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艺术专才为唯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吴衍发,2012)[4],对此大学生们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大量事实证明,漠视艺术理论的观念必然影响到艺术理论学科的发展和学生创作实践能力的提高。理论与实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艺术与科技亦步亦趋,艺术中的诸多技术要素已经被科技所替代,使得艺术的衡量与评判标准由传统的“唯技艺论”转向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获得,要求艺术创作者有宏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积累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实际上,通过《艺术概论》等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艺术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而正确的艺术观,学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原则和方法为指导运用所学艺术基本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艺术现象、艺术问题、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并作出科学评价。同时,学生学好《艺术概论》等基本理论知识,还可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二)教师方面

教师在《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趣味性不够、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满意度较低等,在很大程度上与授课教师有关。教师要有胜任教学工作的各方面知识素养,也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同时“具有心灵育化、情感滋养、求知激发和形象示范等方面的美育功能”(吴衍发,2009)[5]。

高校教师除了要完成一定课时量的教学任务外,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许多财经院校教师缺编严重,而且学院在引进人才时倾向于引进艺术专业实践教师,致使艺术理论课程教师比较缺乏。比较而言,艺术理论课教学难度大,专业课教师一般不会选择理论课进行教学。所以,艺术理论课教师需要负担全院、全校的基础理论课程或公共课教学,教学任务繁重。有些基础课教师一个学期需要讲授七八个课程,备课工作量大,往往力不从心。就《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环节来说,一方面,由于授课对象分属于绘画、书法、雕塑、建筑、设计、音乐、舞蹈、戏曲、影视等不同的专业方向,需要教师具有不同艺术门类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由于授课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具有局限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相较于艺术专业实践课教师来说,理论课教师擅长系统的理论思维训练,理论视野比较开阔,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强,但很难将抽象的艺术理论与感性的艺术实践相结合,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三)教材方面

在中国百年现代艺术教育史上,作为艺术基础理论课程的《艺术概论》教材历经多次修订、补充和完善,到目前已有几十个版本之多。然而,从实际教学来看,很难发现一种教材既适合教师讲授又适合学生学习。现在,艺术专业院校通常使用自己编订的教材,一般院校多数使用北京大学彭吉象主编的《艺术学概论》和中央美术学院王宏建编写的《艺术概论》等。从多年实际教学效果看,这些教材虽然体系完备、知识范畴广博,但是同质化程度高,特色不强,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和示范性不够,远远滞后于发展迅速的艺术教育,无法全面解释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和适应蓬勃发展的艺术市场。这些教材涉及的知识范畴大致相似,包括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艺术的功能与价值、艺术种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风格流派、艺术的传播与接受等内容。艺术概论体系庞大、内容繁多,写作体例上更倾向于宽泛的铺陈式结构,偏重于抽象的理论性阐述,使得各种各样的理论观点表述过多、形象化的描述过少,往往会把一些生动朴素的艺术现象或艺术事实用枯燥晦涩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利于唤起初学者的学习兴趣。

所以,与艺术实践等专业课相比,《艺术概论》等艺术理论课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深奥、枯燥、难懂,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尤其对于一年级新生而言,面对如此繁多和陌生的内容,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概论课是比较难以教授的课程,内容几乎要面面俱到,教师想要讲得味重色浓、从容酣畅比较困难,因此往往是浮光掠影,很难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四)课程安排方面

近年来,多数财经高校改革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按专业大类招生,学生进校学习一到两年后再次进行专业分流,以全面显示“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努力实现“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化,形成培养与学校办学特色相适应、适合社会转型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将得到加强和提升,并在全面拓展素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并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下,学校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在课程教学安排上,第一学年在全校开展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必修专业课和核心专业课等在第一学年学生分流后逐步开设。

按照专业大类招生与相关课程教学安排,《艺术概论》作为艺术专业公共基础课,应被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事实上,这种课程安排不利于学生对《艺术概论》的学习。一方面,《艺术概论》是艺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甚至全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它与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和相关知识结构紧密关联,比如除了涉及诸多门类艺术和相关学科外,还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相关,同时还是联系公共文化类课程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桥梁,因此它范围广博、内容庞杂,艰深难懂。另一方面,艺术专业的大一新生文化课基础十分薄弱,缺乏必要的与《艺术概论》课程密切相关的知识储备和观念准备。例如,学生在对中外艺术史、各门类艺术、哲学和艺术美学等课程内容缺乏学习和了解的情况下,他们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对于从宏观角度去理解的艺术基本原理更是困惑。所以,很多艺术专业的大一学生认为,《艺术概论》这门课程十分艰涩难懂。而且由于扩招,艺术理论课教师缺编严重,学校教室也十分紧张,往往需要几个艺术专业的学生合班上课,通常200人一个班,致使课堂纪律难以维持,师生互动等常规教学活动难以展开,从而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发挥,难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财经高校《艺术概论》教学现状的解决办法

基于教学现状的分析,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学习艺术理论课程的观念意识、合理安排课程教学时间、优化教材、解决教师缺编等问题。同时,我们还需要贴近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拓展提供指导。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长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学术界关于《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改革等文章已有很多。但是,无论何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无论如何进行教学改革,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艺术概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那些抽象、深奥的艺术原理和理论观点,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强行灌输,需要用大量的材料实例作支撑,并尽可能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表达。实际上,教师列举艺术实例的过程,就是对某一理论观点进行展开的过程。当然,只有艺术实例越恰当、越典型、越透彻,才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教学效果也就越好。所以,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

例如,我们在阐述王宏建编著的《艺术概论》中的“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或者强调艺术形象是“在个别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中表现普遍”时,学生们可能对感性与理性、个别与一般等概念的辩证关系不甚理解。我们不妨引用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中的一则笑话,柏拉图有一次派人到街上买面包,结果那个人到了街上后又空着手回来,说没有“面包”,只有方面包、圆面包、长面包,没有光是“面包”的面包。柏拉图说,那你就买一个长面包吧。结果那个人还是空着手回来,说没有“长面包”,只有黄的长面包、白的长面包,没有光是“长面包”的长面包。柏拉图又说,那你就买一个白的长面包吧。结果那个人还是空着手回来,说没有“白的长面包”,只有冷的白的长面包、热的白的长面包,没有光是“白的长面包”的白的长面包。就这样,那个人跑来跑去,结果总是空着手回来,于是柏拉图就因饿离世(冯友兰,1985)[6]。通过这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学生就能够对哲学或艺术学中关于感性与理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有了很好的理解。

再如,在讲解艺术作品“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时,可将理论阐释与艺术欣赏相结合。王宏建编著的《艺术概论》在讲述“意境”时,编者宏观地从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文艺创作与批评中的“意象”说和“境界”说谈起,到中经唐代的“取境”、“缘境”理论,到明清两代朱存爵、叶夔、王夫之、笪重光等人的意境关系及其相关主张,再到近代文学家林纾对于“意”的重视和美学家王国维的“境界”说,直到现代美学家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关于“意境”的阐释,其间涉及许多相关概念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是纯理论性陈述,没有与具体作品相结合。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进行研究,但用于教材编写有些深奥。这种纯研究性的艺术史论文章,一般具备相关知识储备的研究生也无法全部理解,对于大一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更加困难。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所提供的原理、知识点或相关线索,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和引导。如果不结合具体实例而是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灌输,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只能让学生丧失兴趣。其实,艺术作品的“意境”是艺术家借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营造一种含蓄蕴藉、意味无穷的审美境界。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把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等灌注到客观景物当中,通过虚实相生等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一种能使欣赏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心驰神往的审美境界。我们以元代画家倪云林的《幽涧寒松图》为例,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言外之味”三个方面深切剖析这幅作品意境的内涵,把学生带入到比较真切的艺术氛围中,再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到他们在以往欣赏其他艺术作品时所产生过的感受。比如,在中国画史上,北宋徽宗年间的翰林画院经常以诗题作画的方式招考画师,一些优美的诗题,如“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竹锁桥边卖酒家”等,诗词和意象优美,意境深远,给作画者留下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无限的艺术创作空间。这种诗题作画方式,就是要求考生根据所给诗题创造绘画意境以表达诗意。据宋人邓椿《画继》记载,宋代宣和画院曾将寇准的诗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应试者中有的画一只空船系于柳岸,有的画一只孤鹭立于船舷,还有的画一只乌鸦栖于篷背,凡此种种皆不中意,最终夺魁者是画一船夫卧于船尾,手横一支孤笛,正悠然自得,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显然,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题画诗所营造的艺术意境给学生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这样欣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理论解析,告诉学生们“意境”重表现、重抒情,并以创造景物意象为主,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让人们感悟出无穷的意味。艺术作品的这种意境之美正在于其若有若无的朦胧美,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和天然、朴素、纯真之美。我们如此解读《艺术概论》中的抽象概念,就可以避免空洞式阐述,学生们也容易理解。所以,对艺术理论课程教师而言,我们需要在纷繁复杂且宏大无比的艺术宝库中反复爬剔、选择和比较艺术实例,而不是把太多精力耗费在排列和组织那些远离具体艺术实践的抽象艺术概念上。

注释:

①《戏剧艺术》,1981年12月31日。

②《艺术教育》,1998年6月15日。

[1]吴衍发.在探索和反思中行进——对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思考[J].美与时代,2011(5):17-23.

[2]吴衍发.中国艺术学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黑田鹏信“一般艺术学”思想述略[J].美与时代,2012(7):20-25.

[3]彭修银,李 颖.日本作为输入西方文艺思想的“中间人”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的影响[J].文艺理论研究,2007(4):106.

[4]吴衍发.试论当下社会语境中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功用[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5):68.

[5]吴衍发.教师角色的美育功能[J].美与时代,2009(1):122.

[6]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陈冬博]

Reflection on Art Theory Teaching Situation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Taking Art Introducticn as an Example

WU Yan-fa
(School of Literature,Art and Media,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233030,China)

Viewing from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Art Introduction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students are lack of necessary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concept consciousness;teachers are subject to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different art categories a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humanities cultivated knowledge structure,their teaching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understood easily;the teaching contents of textbooks are complex,they are lack of interest and esoteric;curriculum arrangement is not reasonable enough because of not considering the relevant disciplines and curriculum knowledge.Therefore,We should improve art theory teaching situation from four aspects above.What’s more,art theory teaching should be closed to students'professional practice.But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s to improve students’learning interest.

art theory;art introduction;universiti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eaching situation;interesting teaching

G420;J0

A

2095-106X(2016)03-0044-05

2016-08-12

江苏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艺术学经典理论文献研究”(2010JDXM002)

吴衍发(1974-),男,安徽金寨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讲师,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学理论、艺术美学。

猜你喜欢
概论理论教材
坚持理论创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教材精读
青铜器辨伪概论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