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露华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202)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改革研究
——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范露华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350202)
[摘要]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及问题,通过剖析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实践,旨在探索适合我国应用民办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新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近年来,民办本科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根据教育部2015年发布的《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统计,截至2015年5月21日,我国民办本科院校达到416所,已占本科院校总数的1/3。这些民办本科院校一般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更强调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由于过分强调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在该类院校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强,但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较弱。笔者通过考察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通识教育实施的经验,以及对通识课程体系进行重构、整合与提升,旨在探索适合我国新建民办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新模式,构建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文理渗透融合、灵活自主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完整而健全的人才,主张个性的解放,强调全面发展,使学生获得适当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拓展性的思想与学术视野、健全的人格与心理和谐、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具备理想的通识教育人格的学生,不仅仅能掌握一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带着对不同生命和文明价值的尊重,探索未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对自身、对自然、对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了解、体验和精神感悟。笔者认为,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应牢固树立三种理念:
一是“全人教育”理念。即完整人格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避免学生由于接受过度且狭窄的专业教育而导致人格发展偏差,旨在充分尊重个体生命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健全人格,挖掘个体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和持续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和谐发展的“全人”。
二是“终身学习”理念。指学生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自发、主动且持续地继续学习的过程,使其学习和成长成为一种终身的习惯方式。
三是“教育即服务”理念。高等教育的职能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通过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与成长,这是一个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学习服务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服务性。
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比较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识教育在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相比较,地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可能会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水平师资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创建时间短,师资底蕴尚未沉淀,教师知识过于专业化,比较缺乏学科科际整合和交融的能力,再加上新建本科院校强调专业教育,专业课课时系数较高,科研压力大,教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通识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导致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能力不足,通识教育课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课程体系不完备
目前,大部分新建民办本科尚未形成健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由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简单叠加而成。其中,占绝大比重的是由国家规定设置的公共必修课,而学校自行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数量很有限,课程覆盖面狭窄,缺乏生命关注、文化传承和艺术体验类课程,课程的文化底蕴和育人功能明显不足。
作为一所新建的民办本科院校,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自2011年升本以来,以就业为导向,立足海西,面向全国,注重专业教育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海西建设培养了不少应用型人才。然而弊端也同样突出:过强的功利主义导向,过度的专业教育,过少的人文底蕴培育,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综合能力不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十二五”期间,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尝试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本科人才培养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秉承“教育是一种大爱”的情怀,积极倡导“善心、善言、善行”的办学理念,以“在课堂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环境中熏陶”为指导思想,重新整合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开始了一系列通识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划分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遵循基础性与广博性相统一的规律,重新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来说,通识课程体系包含三大模块,即通识必修课程模块和通识限选课程模块、通识任选课程模块,自此形成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1)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为国家平台类课程,即国家教育部规定应修的公共必修课,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军体类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等。
(2)通识限选课程模块,是为彰显学校“外语特色”和“创业特色”开设的一系列素质拓展类课程。其中,外语特色课程有雅思英语能力训练系列课程、英语读写提升课程、非外语类专业通修的外教口语课程等;创业特色课程有“互联网+”系列课程、大学生学业指导、大学生心理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
(3)通识任选课程模块,是指跨学科、跨专业、全校性的选修课程,主要涉及领域可按不同的学科性质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艺术与人类文明系列等五个领域,形成相互关联的若干模块和系列。
2.通识教育课程学分要求
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2015级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通识必修课程模块合计36学分,含思想政治教育课4门,14学分;国防教育(含军训)2学分;大学英语4门,16学分;计算机课程1门,4学分;通识限选课程模块8学分,其中外教口语和创业基础为必修课程,计4学分;另外4学分,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在“外语特色”和“创业特色”两个课程库里进行选修;通识任选课程模块10学分,学生可在上述的5系列中任意修读5门。由此可得出,该专业通识课程教育学分总计54学分,约占总学分170 的31.76%。
3.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类型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目前开设的通识课程门数达200多门,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来分,可以分为四个主要课程类型。一是功能性的通识课程,主要是指为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技能和关键能力而开设的一些基础性、技能性课程,涵盖语言与写作、数学能力、信息处理、体育技能等各个方面,通识必修课程模块中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军体类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等也可以归为这一类;二是分类性的通识课程,通识任选课程模块中的大部分课程属于这个范畴,按学科性质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艺术与人类文明系列等五个领域,形成相互关联的若干系列;三是专题性的通识课程,主要以主题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轻松灵活,不拘一格,既可以是课堂辩论、专题讨论,也可以是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和趋势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等;四是体验性的通识课程,主要以生活体验和环境熏陶的方式进行教育,如社会调查与实践、企业参访、勤工俭学、社区服务、爱心接力帮扶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等活动。
4.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对策
(1)优化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坚持“中西贯通、古今结合、少而精、广度与深度相辐射”的原则,在通识课程设置上应着重增加人类文明、历史文化、伦理道德、艺术感悟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比重,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统一结合起来。
(2)重视文本阅读。启动实施“百部文化名著读书工程”与“百部学科经典著作修读工程”,精选100部左右的哲学、文学、历史、艺术与社会类名著,向广大学生推荐,并逐步开设相应的名著导读类课程,同时,根据各教学单位推荐,确立各学科的经典著作共100部左右,逐步开设学科系列的经典著作修读类课程。
(3)丰富课程形式。通识教育类型丰富,其课程形式也应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一是整合优质资源,对部分功能性的通识课程开展分级、分项教学;二是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以分科课程为主体,凝练本学科最具有价值的内容,整合其他学科的精华,融会贯通,提高课程的深刻性和综合性;三是知识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相结合,积极开发素质拓展、主题探讨、文学与艺术赏析、道德讲坛、反思与批判、企业参访等一系列体验性通识课程,实现课堂教学与养成教育的有机结合。
(4)强化探究式教学,增强师生互动与沟通。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加强探究式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名师授课、大班教学、小班研讨、经典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师生互动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5)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强化实践教学作为通识课程改革的重点,深化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把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在课堂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环境中熏陶”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起包括第一课堂训练、第二课程活动、社会课堂实践“一体两翼”的大课堂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各种奖励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校级的各类各项赛事,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慧洁,孙中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4- 0095- 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2014CG1408),课题名称:新建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