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品第定位

2016-02-13 04:26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钟嵘上品陶诗

李 悦

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思想文化探赜

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品第定位

李悦

南开大学,天津300071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诗歌评论专著,钟嵘在《诗品》中关于诗人的品评定位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书中关于陶渊明诗歌品第的定位及论证,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后世学人对此问题的研究角度也多种多样.而探究钟嵘的诗学理想和文学观便不难发现其对五言诗的艺术理想和要求在于"文"与"质"的统一以及"雅"与"怨"的统一.陶渊明诗歌在创作水平上并未达到钟嵘所期待的风力与丹彩的结合,距离"体被文质"的要求尚有词彩平淡、表现力欠缺方面的差距.而从宗源出处看,"李陵-曹丕-应璩-陶渊明"这一线的脉络可知,钟嵘将陶诗列为中品是合乎逻辑的.由此看来,钟嵘将陶渊明列入中品,是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与钟嵘个人诗学理想、诗歌审美角度相融合的产物.

钟嵘诗学理想;陶渊明诗歌;宗源;品第

[Abstract]As China's earliest poetry comment monograph,the rating positioning from"Shi Pin" by Zhong Rong had a great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However,the positioning and argument on Tao Yuanming's poems caused great controversy and the research angles from later scholars are diverse. The artistic vision and claims in Five-character poems can easily be found in Zhong Rong's poetics ideal and literary concept,that is,the unification of"style"and"content"and the unification of "elegance"and"simpleness".Tao Yuanming's poems did not reach the integration of strength and magnificent style expected by Zhong Rong.Also,there was a gap with dull words and the lack of expressions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the combination of style and content",Based on the provenance from"Li Ling-Cao Pi-Ying Qu-Tao Yuanming",it is found logical for Zhong Rong to rank Tao's poems as intermediate,which is the product of an era integrating the aesthetic taste with Zhong Rong's personal poetics ideal and aesthetic view.

[Key words]ZHong Rong's poetic ideal;Tao Yuan-ming's poems;provenance;literary ranks

钟嵘所著《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关于诗歌评论专著.这部书分上中下三品,品评了自汉末至齐梁时期共一百二十三位诗人.钟嵘本着"溯留别"、"掎摭利病"、"显优劣"的原则,以"列品第"的方法,指出其各自特点和创作水准.钟嵘在《诗品.序》中说:"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又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不录存者.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阐明了甄选诗人的准则和同一品第内排列顺序的基本法则.该书对于大多数诗人的评价定位都得到了后世学人、读者的赞同,但也不乏可商榷探讨之处;正如《诗品.序》中所说:"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其中关于陶渊明位列中品这一问题,就是后世学人一直争论不休的学术话题.

一、目前出现的五种主要学术观点

参考曹旭先生《诗品研究》①对此问题的归纳,当前学术界对此命题的主要意见有以下五种.

(一)置陶渊明于中品不当

这一派以明代学人闵文振《兰庄诗话》、沈德潜《说诗晬语》、王士禛《渔阳诗话》以及日本近藤元粹《萤雪轩丛书》为代表.这一派意见能够代表众多学人关于陶渊明品第的主流意见.他们大多从诗歌鉴赏的主观视角出发,或从艺术欣赏、中国传统释道两教哲学思想的追求"清净宁远"的审美气质出发,来强调陶诗应置上品,或反过来直接嗤笑钟嵘"眼光如豆"(近藤元粹语)以发表对于陶诗定位的不满.总之这一派没有提出客观论据,其论多限于审美范畴,主观性过强,属一家之言,不具有充分的科学性.

(二)钟嵘不如二萧(萧纲、萧统)

这一派也提出了陶渊明诗位置中品的偏颇性,以一种比对的方式,间接提出了从钟嵘到二萧时代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为后来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开拓了新的道路,使得陶渊明品第问题能够从宏大的中国诗歌批评思想进程视角重新被审视提供了可能.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钟嵘评渊明诗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余谓:陋者.斯言岂足以尽之!不若萧统云:'渊明文章不群,词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此言尽之矣".②钱钟书《谈艺录》也说:"钟记室之评渊明曰:'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词兴婉惬.'又标其'风华清靡'之句,此岂上品考语?固非一字之差,所谓'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故最尊陈思、士衡、谢客三人"③;"当时推渊明者,惟萧氏兄弟."④这代表了相当多的一派意见.

(三)陶渊明原在"上品",今在"中品",乃是文本讹误

古直《钟记室诗品笺》、陈延杰《诗品注》持此意见.古直在《钟记室诗品笺》⑤提出从版本学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他在书中说: "……钟嵘《诗评》曰:'古诗、李陵、班婕妤、曹植、刘桢、王粲、阮籍、陆机、潘岳、张协、左思、谢灵运、陶潜十二人,诗皆上品.'据此,则陶公本在上品.今传《诗品》列之中品,乃后人窜乱之本也."⑥在这里,古直提出今天通行的《诗品》经后人篡改,以至于原书中位列上品的陶渊明出现在中品,如果能够亲眼得见古直所言版本,则这个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但今人王叔岷在《钟嵘诗品笺证稿.中品.宋徵士陶潜诗》中说:"车柱環云:'《四部丛刊影宋本御览》五八六有云:'古诗、李陵、班婕妤、曹植、刘桢、王粲、阮籍、陆机、潘岳、张协、左思、谢灵运、陶潜十二人,诗皆上品.'清鲍刻本《御览》'灵运'下双行注'陶潜'二字,乃不知所云十二人包括古诗之无名氏,而因尊陶观念妄以陶潜充数.得影宋本《御览》之铁证,则陶潜本在中品之疑案可得而定矣.'一九四八年二月三日,岷撰《论钟嵘评陶渊明诗》短文,载《学原》第二卷第四期,曾云:'《御览》引陶诗在上品,疑经后人改窜,非《诗品》之旧也.'得车君说之印证,可谓不虚矣."⑦王叔岷先生通过版本考证否定了这一观点.许文雨先生《钟嵘诗品讲疏》云:"《太平御览》刊上品末一人,虽陶潜名,显是后人添入,果属原有,何至次谢灵运下."⑧这是根据《诗品》对于诗人排位的原则做出的逻辑性判断.钱钟书先生综合两家之论证,其分析最为成熟,其见解也最为深刻有力,他在《谈艺录》也提出类似质疑: "余所见景宋本《太平御览》,引此则并无陶潜,二人所据,不知何本.单文孤证,移的就矢,以成记室一家之言,翻徵士千古之案.不烦旁引,即取记室原书,以破厥说.记室《总论》中篇云:'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而今本时有错乱,如中品晋张华,乃置魏何晏、应璩之前.作笺者以《御览》所引为未经窜乱之原本,何以宋之谢客,在晋之陶公之先,与自序体例不符.岂品第未乱,而次序已乱乎.则安知其品第之未乱也……记室论诗,每曰'某源出于某',附会牵合,叶石林、王渔洋皆早著非议.然自具义法,条贯不紊.有身居此品,而源出于同品之人者:如上品王粲之本李陵,潘、张之本王粲,陆、谢之本陈思;中品谢瞻之等五人之本张华,谢朓之本谢琨,江淹之本王微、谢朓,沈约之本鲍照,其例是也.有身例此品,而源出于上一品之人者:中品魏文之本李陵,郭璞本潘岳,张、刘、卢三人本王粲,颜延本陆机;下品檀、谢七人本颜延,其例是也.有身列此品,二源出于一同品、一上品之人者,鲍照本张华、张戴是也.若夫身居高品,而源出于下等,《诗品》中绝无此例……使如笺者所说,渊明原列上品,则渊明诗源出于应璩,璩在中品,璩诗源出于魏文,魏文亦只中品.恐记室未必肯自坏其例耳."⑨这就不但发展了许文雨先生一派推论式的理性判断,也从根本上按照《诗品.序》里钟嵘所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品第归置原则提出了陶潜位列上品的逻辑性错误,说明陶渊明位列上品则《诗品》全书的结构性混乱,然后又从版本考证的角度以事实否定了古直的见解.当然,我们无法猜想古直提及的版本是否其虚构或真有孤本而他人未见,依目前所有版本所存证据,这种假设是不成立的.

(四)"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品语有问题

有人以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问题,非《诗品》原文,而是后人读《诗品》时的批语, "古今"一词不合齐梁人的习惯,均为不实之词.此论已为曹旭博士《诗品研究.品语发微之二---钟嵘、二萧与陶诗显晦》所驳⑩,不加详述.

(五)钟嵘置陶诗于中品,是其裁论不公,品评失当

这一派与第一种学人的观点主要区别在于,避开了单纯从普世文学观、诗学观的审美角度为陶诗鸣不平,这应当予以肯定.因为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宏观概览中国文学批评史,不难发现,讲求诗歌声律和谐、对仗工整的形式美与言之有物、内容激昂有力甚至要求"不以文害意"的观念往往不是兼容共存,而是交替占据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先,甚至向颓靡或质木的极端发展而后改革的.这就说明,我们不能以当世文学观强求钟嵘,而应当站在魏晋时代历史的角度,重新认识问题.从这一点说,这一派是进步的.但是问题在于,这一派由于时代的局限,又陷入了"阶级分析法"的窠臼,主要以段仲熙先生的《钟嵘与<诗品>考年及其他》和李伯勋先生的《三品论士不公的秘密》⑪为代表.

李伯勋先生认为,钟嵘拔擢陆机、潘岳、谢灵运,贬低左思、陶渊明、曹操、鲍照的原因在于,钟嵘本身出自魏晋门阀之家,属于士族阶级;他的七世祖钟雅,在东晋王朝任御史中丞、骁骑将军、侍中等要职.而在司马氏政权南渡之后,门阀的社会地位急遽下降,使得钟嵘对蓬勃发展的下品寒门文士产生恶感;这倒并非完全臆想:据《南史本传》记载,天监年间,钟嵘向梁武帝萧衍上书,称"若吏姓寒人,听极其门品,不当因军,遂滥清级".段仲熙先生也指出,钟嵘在《诗品.序》中把"三品品诗"与"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相提并论,正是当时"门阀制度的反映"和钟嵘"阶级意识的流露".

这种论证方法是建国以来长期流行的一种定点透视的"阶级分析法",以分析对象的阶级性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我们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失当,也不论这种主观性很强的因素是否存在于钟嵘的文学批评中,就以曹丕、曹植所得的批评就可知这种方法的不正确:曹丕虽然接过了曹操的权位,却废除了曹操确立的法家路线,通过推行九品中正制而获得门阀士族的拥戴,方能完成乃父未竟之事业,彻底推翻东汉王朝自立为帝,他采取的选官制度为两晋沿用,成为门阀士族长期活跃于历史舞台的奠基石,但受曹丕政策恩泽而世代为官的门阀之后钟嵘反称其诗"鄙质如偶语",这就显然不是以阶级性划分文学水平的批评;而同作为"阉宦遗丑"之子的曹植,从这一角度说,尚不及曹丕对于士族的贡献大,却被钟嵘论为"譬人伦之有周孔"的文学大宗匠,实在可以明证二位先生这一方法之谬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为了公平论士,钟嵘甚至将自己的恩师王俭以及宋孝武帝都放在下品,足见钟嵘论诗人不以亲为高,不阿贵胄,实在没有以阶级划分成分的行为.

以上五种意见基本代表了历代历家学者对于《诗品》中陶诗品第问题的见解,其中版本差异所提出的猜想和假设在三、四两条中已为前人所解决.因此可以认为,《诗品》置陶渊明于中品,出于钟嵘本意.那么,钟嵘关于陶诗品第的根本看法以及置于中品的逻辑关系就值得后人探究.由于篇幅和个人水平所限,研究陶渊明品第问题,只能暂且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不能在进行同品或跨品比较时生出诸如"曹操位列下品不公"或"李陵位列上品有不当"这样的问题,因为这些源出钟嵘本人手笔的评论是我们照见其诗学理想的线索,也属于探究钟嵘文学观、审美角度的可借鉴之处,强行以后世文学观武断其非,势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又脱离了钟嵘《诗品》所构造限定的文学观,掺入了后世文学审美观,难以考究出钟嵘本意所在.正如罗宗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所指出的,钟嵘所论之品第高下并不带有一些可以操作的硬性指标,也就是感性色彩更为浓厚,只是对诗人诗作的一种印象式的肩上,钟嵘的评价"还带有某种随意性",也就是说,钟嵘的诗歌品评活动带有很强的主观能动色彩,是一种精神活动的外现;尽管他有确定的筛选标准和评价标准,但这并不等于说钟嵘能够将这一批评方法严格为一种逻辑性缜密的理性机制,这对于文学批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钟嵘的《诗品》在品论诗人的审美过程中必然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感性因素.

二、钟嵘诗学思想

从根本上来说,首先应该探究钟嵘的诗学理想和文学观.钟嵘《诗品.序》曾提出他有关五言诗的艺术理想和要求:"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钟嵘对于传统的"赋比兴"进行了新的定义,但透过全书的评论,不难发现其重点却在于"文"与"质"的统一以及"雅"与"怨"的统一.

"文"与"质"的统一,即所谓"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就是要求诗歌应当文质兼备、文情并茂,既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又有华美的语言和辞藻,也就是文与质的结合.这不仅仅是钟嵘诗歌创作的理想和要求,也是诗歌批评的标准和尺度,集中代表了钟嵘的文学观.通观钟嵘对一百二十多家诗的品评,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风力与丹采兼备不偏的批评标准是贯穿始终的,而且还可以发现品评批评的标准与品第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钟嵘于历代诗人中最推崇曹植,认为他源出于国风,且在文学上"譬人伦之有周孔,麟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之所以将他列于上品,其原因在于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完全符合钟嵘提出的风力与丹采结合的批评标准,也就是文与质的统一(体被文质).又如被称作"太康之英"的陆机、"元嘉之雄"的谢灵运和"旷代之高手"的张协,他们所以被置于上品,仍旧是因为他们才高词瞻,风力与丹采兼备,符合钟嵘的诗学理想;而部分符合这个标准的,则大多列于中品.如曹丕的诗尽管与李陵、王粲的风格相近,多凄怨愀伧之词,且颇具风力,但由于"鄙直如俚语",文采不够,所以只能居于中品.张华则相反,其诗辞采华艳,但"风云气少",故同样只能列于中品.与此相类的还有:晋郭泰机、顾恺之,宋谢世基、顾迈、戴凯等五人的诗"气调警拔",宋谢瞻、谢混、袁淑、王微、王僧达等五人的作品多"风流媚趣",在风力与丹采上各有偏胜,所以均列于中品.至于完全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则只能列于下品.如西晋王济、杜预,东晋孙绰、许询等四位玄言诗人的作品,因"贵道家之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既无风力,又乏丹采,理所当然地要被列入下品.由此可见,钟嵘对诗人及其诗作所作的等级高下的评定,是严格遵循他提出的文与质相兼、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批评标准的.而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被钟嵘认为"源出于应璩",而应璩就被认为"善为古语",且应璩源出魏文帝曹丕,曹丕被认为"鄙质如偶语",陶诗则"为田家语",这一条脉络的特色在于语直味淡,尽管在内容上较为优秀,但文采不足也是事实,所谓"质胜文"也.既然从"曹丕---应璩---陶渊明"这一脉络都不够风力与丹彩相合,体被质文,那么被列入中品,也情有可原.

关于"雅"与"怨"的统一,主要源于钟嵘将诗歌感情分为两种不同的诗歌美:以《诗经》为代表的"雅"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怨". "雅"为雅正,代表典雅和高层次、高品位的美学追求;"怨"为"悱恻",代表了汉魏以来以悲为美的理想.

"上品"中:古诗"意远而悲"、"多哀怨";李陵"文多凄怆,怨者之流";班婕妤"怨深文绮";王粲"发愀怆之词";阮籍"洋洋乎会于风雅".

"中品"中:秦嘉、徐淑"文亦凄怨";嵇康"伤渊雅之致";刘琨、卢谌"善为凄戾之词"、"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鲍照"颇伤清雅之调";郭泰机"孤怨宜恨"、颜延之"经纶文雅";任昉"拓体渊雅";沈约"长于清怨".

"下品"中:曹操"有悲凉之句";曹彪、徐干"亦能闲雅";缪袭"唯以造哀";谢庄"气候清雅";谢超宗七子"得士大夫之雅致";毛伯成"文多惆怅".

以上诗人非雅则怨,但"雅""怨"只能顾及一个方面,只有曹植一人"情兼雅怨",将两种不同的美结合于一身,写出《白马篇》和《吁嗟篇》这样风格迥异的诗作,故钟嵘将曹植列为诗人之首.

三、陶渊明诗歌特色与钟嵘诗学理想的对照

通过进一步分析陶渊明的诗歌特色,关照其在钟嵘时代被突显出的特征,对照两者之吻合,就能得出陶诗与钟嵘诗学理想的差距.钱钟书先生认为:"记室之评渊明曰:'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竺意贞古,词兴婉惬';又标其'风华清靡'之句.此岂上品考语.固非一字之差,所可矫夺.记室评诗,眼力初不甚高,贵气盛词丽,所谓'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故最尊陈思、士衡、谢客三人.以魏武之古直苍浑,特以不屑翰藻,屈居下品.宜与渊明之和平淡远,不相水乳,所取反在其华靡之句,仍囿于时习而已."⑭虽然重点在于评述钟嵘论诗有偏差讹误,但从侧面道出了陶诗词彩未优之劣势.这就说明陶渊明诗歌在创作水平上并未达到钟嵘所期待的风力与丹彩的结合(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距离"体被文质"的要求尚有词彩平淡、表现力欠缺方面的差距.北齐阳修之虽说陶渊明"往往有奇绝异语",但他的《陶集序录》仍说陶诗"词彩未优";萧统虽为陶渊明编集,并在《陶渊明集序》中表现出对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敬仰,但《文选》仅收陶诗8首,远少于陆机、潘岳、谢灵运、颜延之等人,并且所录诗歌多为表现其高洁志向的诗歌,这也间接证明了陶诗在语言词藻上的缺陷.因此,从钟嵘诗学审美观出发,陶渊明位列不居上品,是有一定道理的.

四、陶诗在批评史中地位差变

以曹旭为代表,其主要入手点放在了钟嵘所处时代的大背景下和萧统、萧纲在文学批评中所起作用,并从陶诗对后世隐逸诗的开创性分析当时受冷落的原因.曹旭将陶诗的受冷落归结为社会审美观和《诗品》品评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应当肯定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沈约,在《宋书》中将陶渊明载入《隐逸传》,《宋书.隐逸.周续之传》记载曰: "(周续之)入沙门侍释慧远,时彭城刘遗民遁迹庐山,陶渊明亦不赴征命,谓之'浔阳三隐'."⑮《宋书.谢灵运传论》记录了东晋、刘宋间文学发展情况:"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元大变太元之气,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范垂后昆."⑯谢灵运、颜延之、殷仲文、谢混作为一时之选被提及.曹旭也指出,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提及晋宋间作家,张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鲍照、郭璞、孙绰、许询、汤惠休、谢庄皆在列,均不提陶渊明,只《文心雕龙.隐秀》提及(但该篇为伪作).沈约、萧子显、刘勰等人所以不提及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绝非一时的疏漏,而是某种文学观念和批评法则的体现.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谈当时文章的三种体貌,曾说鲍照"雕藻艳绝",也就不会其重视师法陶渊明的写作风格.而刘勰为自己的《文心雕龙》构建了庞大谨严的文学框架,在罗列众多诗人的同时忽略陶渊明,恐怕也是因为陶渊明诗名不如隐逸之名,因此可进"隐逸传"而不归为"文学传".这说明陶诗在南北朝时期并未得到普遍认可,他的创作风格虽然开时代之先河,但明显与当时文学创作和鉴赏审美取向相悖.

及至唐代,陶诗虽逐步被人认识,但杜甫《遣兴五首》说:"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因为唐代总体上是一个生气勃勃、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社会,抑扬顿挫的声律,翩翩奕奕的词藻,诗歌的各种形式美学在唐代形成一个高峰,并最终发展成词藻华茂、对偶工整、格律谨严的近体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只要看唐代取士试排律,仍重视用典、对偶、词藻和声韵等形式要素,就可以知道在兼备风骨的前提下,声律和丹彩的运用方兴未艾,诗歌所属的形式美学正在走上坡路.可见陶诗虽然从梁代至唐,一直被公认为隐逸诗之宗,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是说,他的开创性地位是公认的,但社会主流审美观对这种诗本身是并不重视的.直到北宋时期,陶诗才得到空前的高度认可.处于那样一个时代的钟嵘,必然要受到当时社会审美指向的影响.从这一点来看,钟嵘将陶诗位列中品,就并非不公,甚至可以说是慧眼拔擢.

五、宗源角度对于品第问题的再认识

从宗源出处看,陶渊明位列中品也属正常.从论证逻辑上,需要首先证明"李陵---曹丕---应璩---陶渊明"这一条宗承线路的合理性.从生活时间上,李陵早于其他三人,且其忠心祖国、无奈离乡的生活背景以及幽怨凄旷的文风确实有同屈原相似之处.不严格地说,李陵的诗尽管不够上乘水准,但观其《别苏武诗》确实文质并有,而且既表达了对于祖国的怀念,又有对自身不幸的哀怜愤懑,符合"雅怨兼备"的要求.这几乎就是钟嵘置李陵于上品、以李陵为众诗人之宗的原因了.对于魏文帝的诗,钟嵘仅评"鄙直如偶语"⑰, "鄙直"即粗俗直率,如对话般缺少文采.这还是根据"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这一基本要求做出的判定,从用语的情感色彩上看,曹丕的语言风格是不合钟记室口味的:在文与质的统一辩证鉴赏下,钟嵘认为曹丕的五言诗失之俗陋.曹丕努力向汉乐府学习,他的诗深受乐府诗歌的滋养,有浓厚的民歌风调.虽然钟嵘不太满意他的"鄙直",但这正是曹丕诗歌成就的重要方面,这一成就也确实为陶渊明所间接承继.而追寻李陵与曹丕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对曹丕诗与《诗品.上.汉都尉李陵诗》"文多凄怆,怨者之流"的比较,得出两者宗源上的一点逻辑关系.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尽管钟嵘推崇建安文学,但是钟嵘所推崇的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是曹植.其次是王粲、刘桢,而未提及曹操和曹丕.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要追问"曹公古直,有悲凉之句"和曹操位列下品之间的矛盾(其实上一点论证就可间接明证:曹操和陶渊明一样,其诗在钟嵘及其所处时代的文人看来,质朴而少雕饰,必定非上品),只看序中所言就能发现,曹操曹丕的诗在钟嵘这里不能成为建安时代的代表,所谓"三曹"之称,也是后人的文学史观,并非钟嵘提出.尽管前文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但是这里钟嵘强调的是曹氏父子对于文学的喜爱和大力创作,至于孰优孰劣,是否齐名,没有提及.

至于应璩,钟嵘以为他"善为古语,指事殷勤,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⑱其论析更为全面、深刻."古语"是"偶语"为基础的蕴涵古朴之气的语言,这已经委婉地道出了其诗语源在"汉古",陶诗的"田家语"的朴风也正是得力于语言的这种"古"味,钟嵘为五言诗的语言发展画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殷勤"、"深笃"的论断概括了应诗的情感特点:真切、深挚,这一发现同样为我们求证钟嵘关于陶诗的诗学定位提供了一丝微妙的线索. "意雅"之论,承认了应璩诗作符合儒家思想的"雅正","得诗人激刺之旨"也正是李陵诗歌"怨"情的承继与发展.王运熙先生的《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当时诗风的关系》、《钟嵘<诗品>陶诗源出应璩解》明确指出了两者间的关系:陶诗源出应璩,既不是题材上同用饮宴、从军的相似,也不是二者多用"鱼""虞"韵的类似,更不是应、陶二人多用《论语》典故的缘故,而是"体貌"、风格和美学形成创作特征上的源出.具体来说,陶、应二人都"语言通俗,口语化,有时还带有一些诙谐的风趣",都"喜欢用通俗的语言说理发议论".所以,"曹丕---应璩---陶渊明"一脉络"三家的诗,其体貌特征就是质朴少文,从这个角度来说明三家诗的渊源关系,从《诗品》全书的义例来说,是完全讲的通的".

论证到这里,已将"李陵---曹丕---应璩---陶渊明"一线的脉络和宗属关系厘清,就可以明白,既然陶渊明源出于应璩,应璩源出于曹丕,以曹丕尚且位列中品,源出于曹丕的应璩、陶渊明,更不会位列上品,中品是合乎正常逻辑的.

从宗源诗人角度分析陶渊明地位后,还可以从时代先后的区分以及三品序列的角度进行思考.细读《诗品》便不难发现,钟嵘的品第分类特点在于:上品有宗源,除阮籍外都有后世继承者(体现在同品或中品诗人);中品诗人或源出上品,或源出中品,但都无后世继承;下品诗人既无宗源,更无后世继承.从前文已述,钟嵘对于风骚精神的脉络传承,看得很重,那么在诗人品第中,将这一清晰脉络贯彻始终,也不难理解.因此,上品12人中:汉3人,魏晋8人,宋1人.汉3人中除了古诗十九首(算一人吧),都显然不够位列上品,魏晋8人中也并不都实至名归,这不但和古人厚古薄今,以古为高的审美原则和伦理意识有关,更是这种审美传承的要求和体现.汉三人前已有论述,其余九人,不但前有宗源,而且除阮籍特殊外(出自小雅,仅此一人又无后世继承)都后有继承.陶渊明两位宗源都在中品,本人后世无人继承(至少钟嵘的时代没有),位列中品,也无不当之处.正如前文所引,钱钟树先生提出钟嵘论诗,常言源出,实在附会牵合,但其自身拥有完善的宗流体系,有身在此品,而源流出于同品之人:比如上品王粲源出李陵,潘、张出于本王粲,陆、谢出于曹植;中品谢瞻之等五人出自张华.也有身在此品,而源出于上一品的情况:中品曹丕本源自李陵,郭璞本自潘岳,张、刘、卢三人本自王粲,颜延之本于陆机.源出于低于本品的诗人,没有出现,也不合逻辑.("若夫身居高品,而源出于下等,《诗品》中绝无此例.")这样确实会导致陶渊明源出于中品诗人应璩,但身属上品的逻辑性错误.("使如笺者所说,渊明原列上品,则渊明诗源出于应璩,璩在中品,璩诗源出于魏文,魏文亦只中品.恐记室未必肯自坏其例耳.")这一论证从根本逻辑上证明了陶渊明位列中品的合理性:从逻辑上看,既彻底否定了"陶渊明本应出自上品"的错误猜想,又从宗属关系、时间顺序上理清了"曹丕---应璩---陶渊明"之间的品第关系,再次证明了钟嵘将陶渊明置中品的合理性.

由此看来,钟嵘将陶渊明列入中品,是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与钟嵘个人诗学理想、诗歌审美角度相融合的产物.尽管从后世审美角度看来,这一评价是极为不合理的,但这确实代表了钟嵘个人的文学观和诗歌理想,进而让我们看清了一个时代对于陶渊明诗歌的定位.当然,从钟嵘所列设的评判角度看来,这一批评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注释:

①曹旭.诗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1962:78-79.

③④⑨⑫⑭钱钟书.《谈艺录》"陶渊明诗显晦"条申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4:91,92-96.

⑤⑥古直.钟记室诗品笺[M].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 1928:229.

⑦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63.

⑧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人间词话讲疏.附补遗[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3:76.

⑩曹旭.诗品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90-205.

⑪李伯勋."三品论土"不公的秘密[M].社会科学,1981 (2).

⑬⑮⑯沈约.宋书[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03: 331,401.

⑰《诗品.中.魏文帝曹丕诗》

⑱《诗品.中.魏侍中应璩诗》

[1]曹旭.诗品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2-137.

[2]周振甫.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6-7.

[3]王叔岷.钟嵘诗品笺证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60-266.

[4]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人间词话讲疏.附补遗[M].成都:古籍书店,1983:74-77.

[5]李伯勋.三品论士不公的秘密[J].社会科学,1981(2).

[6]贾树新.简论《诗品》的品风[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7]王运熙.陆机陶潜评价的历史变迁[J].东方丛刊,2008 (2).

[8]何庄.论魏晋南北朝的文论之"清"---兼及陶渊明的品第[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

[9]郭鹏.钟嵘《诗品》关于同品诗人的优劣诠次[J].许昌学院学报,2007(1).

[10]梅运生.钟嵘的身世与《诗品》的品第[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

The Literary Rating Positioning on Tao Yuan-m ing from ZHONG Rong's"Shi Pin"

LI Yue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

I207.22

A

2095-5537(2016)04-00082-08

2016-06-18

李悦(1987-),男,汉族,天津市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钟嵘上品陶诗
流传千年的养生“上品”
魏晋九品官人法之上品的演变与起家官制度
晚明陶诗评点研究
上品海参“上品堂”
苏轼和陶诗研究综述
陶渊明诗歌意象的张力
论钟嵘《诗品》中的“怨”
钟嵘论赋、比、兴
本刊聘请签约杂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