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水喻”认知象似性考释

2016-02-13 00:47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汉英隐喻汉语

方 芳(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中西方“水喻”认知象似性考释

方芳
(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象似性是隐喻思维方式的认知基础。本文通过考察中西方“水喻”的认知象似性,试图解释水喻形成背后的文化成因。分析表明,汉英两种语言中纷繁复杂的水喻的形成主要受几个方面的影响:身体的感知作用,外部的生存环境的作用以及文化哲学观念的过滤作用。总体而言,汉语中的水喻象似性带有感性特征和主观想象的特点,而英语的象似性具有理性的抽象特征。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象似都属于创造性的象似。

水喻;意象;象似性;文化哲学

一、引言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它产生的基础是语言与自然之间的象似性。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现象,反映在头脑中即是一种隐喻性思维。象似性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时代。在《克雷特利思》对话录(Cratylos)中,柏拉图区分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两种关系:自然的联系和约定俗成的关系(Ungerer&Schmid,2001)[1]。如果说语言是自然的产物,那么语言反映自然,人们无法改变。如果语言是约定俗成的,那么它与人类的习惯有关,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变语言。这两种关系此后分别发展成象似性和任意性两种观点。在索绪尔时代,任意性被提高到了一个不可置否的地位。语言形式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因而是具有任意性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被重新解读,象似性作为认知系统的焦点之一也随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就像印章会留下印记,身体要投下身影一样,不可避免地具有象似性”(Solbin,1985)[2]。

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C.P.Pierce)对符号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把符号(sign)分为三类:象似符(icon),指示符(index),象征符(symbol)。这种分类方式使得象似性(Iconicity)的概念能够更加准确描述语言中的象似现象。此后,象似性作为一个与任意性(arbitariness)相对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在《论语言符号象似性》中,象似性被定义为,“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王寅,2006)[3]。有关象似性的探索始于句法象似性的研究,之后拓展到语音、词汇以及语言的其它层面。值得关注的是,象似性是隐喻的基础,因而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能使我们理解不同的文化如何在心理上表征其世界和价值”(卢卫中,2011)[4]。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隐喻象似性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文化现象内部,揭示不同文化表象下的价值观和哲学观。本文从具体的隐喻现象入手,选取具有根隐喻文化特征的“水喻”,从象似性的视角考察中西方文化水喻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二、“水喻”研究“得”与“失”

水是人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源。人们对水的自然和抽象属性的认知不断丰富,并且以隐喻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语言系统,产生了大量的有关水的隐喻表达。中西方“水喻”具有很大共性特征,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性。对差异性和对文化成因的探索首先要建立在汉英水喻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

自刁生虎(2006)[5]提出“水”是中国古代的根隐喻以来,汉语中的水喻现象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徐文姣(2010)[6]把“水”的概念隐喻拓展为八类。但这些研究中有关水的概念隐喻存在交叉和分类标准不一致的现象。贾冬梅,蓝纯(2012)[7]对水喻的目标域按认知域进行归纳,发现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水”主要通过借代、隐喻、词性转化等派生方式,形成了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和人的体系。在汉英水喻对比研究中,黄兴运,覃修桂(2010)[8]把英语中的“水喻”分为十二种类型,其中九种是与汉语共享的隐喻。张柳溪(2012)[9]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三个大型语料库(CCL,METALUDE,COCA)对汉英水喻进行了更为系统的分析。他概括出人物、金融、抽象思维、能量、质量等十一个语义域,二十六条子目标域,其中汉英共享的目标域有十九项。笔者认为,该研究系统地呈现了两种语言中的水喻现象,有比较大的参考价值。在以上提及的研究中,随着语料的不断丰富和认识的加深,汉英水喻归类更为细化和系统化。略显不足的是,对水喻现象背后文化成因的解释还有所欠缺。笔者曾从解析中国文化根隐喻——“水”的概念隐喻特征入手,揭示宗教、古代文学和成语、惯用语等不语体类型中“水喻”的主要特征,并藉此探寻“水喻”衍生的机制以及中西方隐喻衍生方式的异同。这些探索对汉语水喻的文化成因已经有所涉及,但并未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系统地展开。

象似性概念的提出为探究水喻现象背后的文化成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隐喻本身以象似性为基础,离开了象似性,隐喻的投射关系就不复存在。本文以“水喻”为考察对象,假设不同文化中的隐喻表达有不同的象似性基础,通过对水隐喻象似性的考察来解释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及背后的成因。

三、中西文化“水”隐喻象似性

语言结构的象似性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对应,即成分象似。另一种是关系象似,指是语言结构与人类经验结构成分的对应(Haiman,1985)[10]。在文化隐喻层面所讨论的主要是形式与意义间的对应关系。隐喻象似性存在着一个从相对具体到抽象的象似度问题,按象似程度的不同可以概括出具象、意象、抽象三个维度(孙影,成晓光,2012)[11]。假设不同文化中的水喻的象似性基础存在差别,那么从这些维度对水喻象似性进行分析,就可以从更深层面解释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性原因。因此,以下分析主要基于象似度展开,同时延伸到对字源和文化哲学观的考察。

1.字源象似性 中国的汉字主要由原始的图画或记号演变而来,“水”字也符合这一演化规律。汉字“水”在甲骨文中以象形图画的方式表示出水的一些象形特征:象征河道的曲线和河水激起的波浪。这是人们对水最原始的印象。汉字“观物取象”的特点从中可见一斑。英语虽属表音文字,却在字形上仍然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象似性。Water一词的首字母“W”的字形呈弯曲形,与水的蜿蜒流动的特征象似。印欧语系的“水”字大都以“W”或“U”或“V”开头,从外形上拟象于弯曲流转的河道。另有一些词也具有这样的象似性,如wave(波浪),wind(曲折前进),wrinkle(皱纹),wrench(猛然扭动),具有“弯曲,缠绕,扭曲”之意。

2.隐喻生成方式象似性

人们一般把汉英两种文化存在的很多差异归结为思维方式的原因。并且从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来分析。这是从宏观的角度的一种分析和解读。从微观方面来看,思维方式的不同还表现在中西方对事物感知、抽象方式的不同。思维决定语言,语言反映思维,因此,汉语与英语中的水喻都象似于自身文化对事物的感知方式。

(1)具象象似性

身体感知除象形文字对水的形态进行描摹以外,中西方水喻中都存在大量以水自然特性为基础的隐喻。这些水喻建立在身体感知的基础上。由于不同文化的人们有着类似的感知体验,因此生成了大量十分相近的隐喻表达。

水有源头例:source of income(收入来源);

水清澈透明——纯净、灵动是水

例:limpid eyes(水汪汪的眼睛);

水无味——平淡是水

例:watery talk(无聊的谈话)

lifeofmilkandwater(平淡如水的生活);

水流动——具有流动性特征的事物是水

例:Conversations flowed freely.

(交谈非常流畅)

She is in full flow(她口若悬河);

水带来灾祸——麻烦,问题是水

例:Be careful,or we’ll get into deep water.

(小心,否则我们会陷入麻烦);

环境感知环境感知也体现出具象象似性特征。汉语对水的认知常常带有一种正面的情感,而英语中的水喻倾向于表达一种负面的情感。这一差异来自于对环境的不同感知。由于语言象似于生存环境,其差异性自然在语言中得到反映。中华文化发端于两河流域,是一种大河文明。沿着两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农业文明离不开水的滋养。长期以来,人们依水而居,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甚至形成了对水的一种原始崇拜。人们对水怀有一种深切的情感,因而在汉语中水主要“正能量”的形式出现。例如,“源源不断的活力”“排山倒海”“水到渠成”“顺水推舟”等。这类表达在数量上多于和水害有关的水喻,如洪水猛兽。

西方文化发源于欧洲,这些国家大多临海,在发展贸易和拓展生存空间的过程中不得不征服变幻莫测的大海。水自然成了灾难和灾祸的根源。因此,西方的水喻更加突出水的“破坏性”。由水的危险而产生的隐喻如troubled water,dangerous water比较常见。由于海上贸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领域出现许多于水有关的表达above water(不举债),in low water,in dead water,under water都指经济上的拮据。另一个典型具体例证是,汉语中对水的柔弱性有着辩证的认识,汉语有“以柔克刚”“滴水石穿”一类的表达,而英语中的水喻把水的柔弱性等同于“软弱,无力,无用”,因而英语中有as weak as water,water off a duck's back一类的表达。

(2)抽象象似性

汉英两种语言形成水喻的抽象方式存在不同,汉语的抽象主要是在本体基础上带有感性特征和主观想象的抽象。在水的自然特征的基础上,经过隐喻形式的渲染,在头脑里建构出是一种意象的抽象。这种意象特征在成语表达中更为普遍,如“盈盈秋水”“双瞳剪水”“行云流水”“白水鉴心”“水性杨花”。这是由汉语“观物取象”“心物一体”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英语中更多的是一种客观而理性的抽象,通常把水的自然属性映射到抽象的目标域中。比如,“first water”表示象水一样纯净透明没有杂质的珠宝品质一流,鉴于此,英语中便用“水”来喻指“一流”。如:diamonds of the first water,salesman of the first water.水纯净透明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喻指没有瑕疵的品质。在英语中,带有一定直观性的意象思维不占主导地位。英语中虽然也有水喻思想、情感、情绪的表达,但大多是缺乏想象空间的单纯的水的动态性类比。如下例所示,与汉语相比,英语中这一类水喻少了一份情感的寄托和意象化的意蕴:

1)pour out his affection(思如泉涌)

2)Angerwaswellingupinhim.(愤怒涌上他的心头。)

3)She was overflowing with joy.(她满怀喜悦。)

4)“送君若浪水,叠叠愁思起”(隋唐五代,《全唐诗》)

5)“性所以立乎水之静,情所以行乎水之动,欲则水之流而至於滥也”(宋,《朱子语类》)

6)有些只是躲避战祸的可怜人,但大多数是一肚子坏水的家伙。

此外,水喻一般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表达出现水喻本体,如“蹚浑水”“捞油水”“似水流年”“清汤寡水”,另一种则不出现本体,如stream of fashion(水喻潮流),dip into my savings/动用存款(水喻金钱)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水喻时间)。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这两种隐喻方式,但相对而言,英语中不出现本体(水)的表达多于汉语,反映出英语偏重于抽象化的认知方式。

总之,象似性是隐喻思维方式的基础。自然的象会以各种形式映射到水喻表达中,形象、意象、抽象,抑或是几者同时并存(孙影,成晓光,2012)。汉语“观物取象”的思维特点,使得水喻生成过程中具象和意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英语则由于其对事物客观化、对象化的考察方式,水喻的形成以具象和抽象思维为主。

3.文化哲学观象似性

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一些独有的隐喻。汉语以水喻美德;水喻人民、百姓;水喻女性;水喻势力的一方;水喻正面能量。英语以水喻基督精神;水喻无用、不重要的事物(张柳溪,2012)。这些特有的水喻都能在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发展中找到依据。其中,“水隐喻美德”和“水隐喻基督精神”,这两则隐喻分别取源或相似于中国文化哲学观和西方的宗教观。

就汉语而言,以道、儒两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思想的形成。道家以“水”喻“道”,“上善若水”的七个方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从对水的整体认知出发,把水的性质、状态和功能映射到道德域中。儒家以“水”喻“君子”,认为君子有九种德行(仁爱,高义,智慧,果敢,明察秋毫,包容,正直,处事有度,意志力)。佛家以水喻菩萨“十种善法”(流润赴下,植善法种;信乐欢喜;坏烦恼根;自体无杂清净;息烦恼热;止欲渴爱;深广无涯;高下充满;息诸尘坋)。这些植根于中国文化深层的观念是“水喻美德”的渊源和根本,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所在。水”是古代中国人直面自然寻求哲学概念而建立的本喻(艾兰,2010)[12]。

比较来看,英语中缺乏对水整体认知的隐喻途径。宗教经典《圣经》的影响留下的最显著的痕迹是水被赋予了“基督精神”(Living water,water of life)。从字面来看,living water是流动的水、活水。在西方宗教中,该词指为受洗仪式提供洁净的水,喻指“基督精神”。《圣经》中将耶稣称为“活水的来源”(The spring of living water),他给予众生的living water象征着耶稣的教义和恩赐会使信徒获得永生。由此可见,隐喻的表达无不体现文化与宗教的烙印。水喻是中国文化的根隐喻,探讨文化哲学观象似性对于了解汉语的水喻的衍生机制尤其重要。

四、“水喻”象似性与创造性

认知语言学把象似性看成是语言的根本属性。有些学者认为,象似性反映出语言只是被动地映射世界,忽略了语言的创造性。因此,任意性才是语言的根本属性。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够全面。首先,象似性和任意性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其次,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象似,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创造性的象似。它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思维方式和文化哲学观对隐喻表达的双重过滤作用。一方面,汉语重感悟与联想的意象思维与西方重逻辑的抽象思维有着质的区别。除了两种语言中都有水喻的具象表达以外,汉语水喻多通过意象方式,英语水喻多通过抽象性方式生成。另一方面,水喻映现不同的文化哲学和宗教观。受到儒、释、道家哲学的影响,汉语水喻以“水喻美德”为核心思想并具有整体性认知的特点。英语则受到西方宗教经典《圣经》的影响,“水”以“基督精神”的形态存在。因此,笔者认为人类语言的差别因为象似性而越来越小,最终出现语言的一致性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五、结语

综述所述,水喻是不同思维方式在隐喻中的映现。中西方形形色色的水喻既来源于身体的直接感知,又象似与外部的生存环境,此外还受文化哲学观念的影响。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了解文化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象似性是隐喻存在的根本和基础,两者相结合的研究具有潜在的文化解释力。本文对中西方“水喻”认知象似性的考察,是对水隐喻现象从文化成因角度的系统总结和概括,同时也是对隐喻象似性理论的验证。词汇象似性、句法象似理论只能解释相对比较微观层面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的解读需要更具解释力的象似性理论框架。目前,隐喻象似性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水喻”象似性研究只揭开了文化隐喻现象的冰山一角,更多的发现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1]UNGERER F,SCHMID H 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SOLBIN D.I.The child as linguistic icon-maker[M].Haiman J.I-conicity in Syntax.Amsterdam:JohnBenjamins,1985:21.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510.

[4]卢卫中,语言象似性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6):840-849.

[5]刁生虎.水:中国古代的根隐喻[J].中州学刊,2006(5):180-183

[6]徐文姣.“以水取譬”——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水”的概念隐喻[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7]贾冬梅,蓝纯.五行之水行背后的概念借代和隐喻[J].外语教学,2012(6):19-23.

[8]黄兴运.覃修桂.体验认知视角下“水”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0(6):28-34.

[9]张柳溪.汉英水喻认知对比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0]HAIMAN,J.Iconicity in Syntax[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b.

[11]孙影,成晓光.隐喻象似性的三维阐释[J].东北师大学报,2012 (3):114-117.

[12]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增订版)[M].张海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

Exploration of"Water Metaphor"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a Cognitive Iconicity Perspective

Fang Fang
(Hefe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601,China)

Iconicity is the cognitive basis of metaphorical thinking.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reasons behind"water metaphors"by ways of examining cognitive iconicity.It is found that physical body perception and concept abstraction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water metaphor.Other factors include living environment imit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philosophy.On the whole,iconicity in Chinese water metaphors is more distinctive with its sensible and subjective feature,while in English there are more rational metaphors.Iconicity in Chinese,and English as well,is creative by nature.

water metaphor;image;iconicity;cultural philosophy

H315

A

1672-0547(2016)02-0095-04

2016-01-13

方芳(1973-),女,浙江义乌人,合肥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汉英隐喻汉语
学汉语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汽车德汉英图解词典(五)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