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文化建设

2016-02-13 00:47孙根华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246000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理念建设文化

孙根华(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000)

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文化建设

孙根华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安庆246000)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高校文化改革发展。高校文化建设应深刻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根本内涵,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为基本途径和方法,实现以人为本的共享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高校文化建设;引领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观念和战略创新,也是引领文化改革发展的风向标。高校既是教育机构,也是“以文化为核心实现其职能”[1]的文化组织机构,文化建设是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充分发挥其社会先进文化高地的作用,有着较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但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助推高校文化建设,学界尚少涉及,本文试就上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以创新发展建设创新驱动、充满活力的高校文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而“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和传承、研究、融合、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2]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引领文化是高校最古老、最基本的职能和历史使命。中国近代大学是响应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新文化的时代要求而诞生的。从晚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建立,高校在传承民族文化、建设发展新文化方面,始终起着不可或缺的引领作用。而且文化自身也具有不断变更的适应性特征,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所言:“文化是一种充满生气的力量,而且在被不断更新改造,即使不被政府更新,也会被构成社会的成千上万个分散的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所更新。”[3]高校应将创新发展理念践行于文化的精神、物质和制度等系统内部的不同层面。

确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精神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高校精神文化,集中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目标、理想信念、行为规范、文化底蕴等,体现着高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它是无形的存在,却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浸润作用。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最原始的职能,高校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均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建设以鼓励创新精神为特色的物质环境文化氛围,是高校文化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的具象化呈现。高校的物质环境,包括各类建筑等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校园景观以及校徽、校旗等标志性文化符号,不仅是师生教学、生活、成长的物质环境,也是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场所,直观反映高校的文化品位、历史传统与个性特色,同时具备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育人功能。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4]高校的物质环境建设,应以激发和保护广大师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望、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为重点,有规划、有步骤地优化校园自然环境、加强人文景观建设,规范和完善各类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校园物质环境建设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位,注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以创新的精神构建高校制度文化体系,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有效保障。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高校的制度体系,是处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间的关键环节,是高校文化建设在制度层面的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中,逐步形成了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基本治理制度框架。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和政府、社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变化,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全面深化,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改革的精神、法治的思维来进一步创新高校制度体系建设,在理顺高校与政府、社会之间外部关系的同时,理顺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等关系,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现代大学治理制度体系。

二、用协调发展理念建设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高校文化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熊德平在研究古今中外关于“协调”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协调是指“在尊重客观规律、把握系统相互关系原理的基础上,为实现系统演进的总体目标,通过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和力量,依靠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使系统间的相互关系达到理想状态的过程。”[5]高校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体现在正确处理系统内、外间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面共同发力,实现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高校文化子系统与其外部各子文化系统间的协同推进、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使整个社会文化系统达到“理想状态”。

宏观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发展的核心价值指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其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日益频繁多样、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隐蔽复杂的今天,高校只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抵御“西化”、“分化”等思想文化的侵蚀,才能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全过程、全方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6]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为重点,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公民道德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造就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文化情怀、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胸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中观方面,与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区域内其他子文化系统实现均衡发展是高校文化建设发展的基本功能定位。作为所在区域、地方的文化建设高地,在利益多样、价值多元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进程中,高校应以其理性精神,科学地进行文化批判与选择,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加强与地方文化的合作交流,引领和推动高校文化与所在区域、地方的文化建设均衡发展,为推动区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统筹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两个重点方面作出贡献,使地方文化建设与高校文化建设形成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微观方面,注重文化系统自身内部不同层面的协调发展是高校文化建设发展的本质特征、根本使命。高校文化建设发展与协调发展均最终指向人的发展。以内在精神层面的理念为指导,以外在物质层面营造氛围,以中间的制度层面作为保障,共同构建高度统筹兼顾、有机统一的高校文化,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党建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和谐发展,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共同提高,理论引导与行为规范的有机统一,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人格相互协调等,真正做到以文化人,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用绿色发展理念建设尊重生命、重视生态的高校文化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从文化建设的视角出发,绿色发展理念是处理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关系基本准则,前者对应着生命文化建设,后者则指向生态文化建设。

个体自然生命的存在是一切文化活动建设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生命文化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使青少年科学合理地认识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成为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人,进而提高其生存能力、提升其生命价值,并最终指向人的终极关怀。高校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学会生存”和“重视生命教育”等重要理念,深入研究、切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有利于生命成长的文化生态环境。遵循生命成长规律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文化实践活动,科学、系统地对学生开展生理知识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和伦理知识教育,帮助学生不断延伸自然生命的长度、拓宽社会生命的宽度、提升精神生命的高度,使学生成长为立体的人、大写的人,让社会不断走向和谐、使人类不断趋于崇高。

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是以人类与大自然(或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展开。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高校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迫在眉睫。高校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首先是进行深层的价值体系构建,确立和培育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等理念,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中间形态的制度文化中,通过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体制机制的设计和实施,规范和养成师生的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通过课程体系的科学规划设计,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在表层的物质文化建设中,大力推进“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美丽校园”建设,切实践行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经济、适用、绿色、美观”的原则,在校园的规划、建设上体现生态意识,营造生态文明氛围;在日常管理中注重节能环保建筑、设施建设,把校园建设成为节能减排的示范性单位,做好校园的安全建设等。同时,利用自身的人才、知识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为全社会的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科技服务。

四、用开放发展理念建设兼容并包、动态交流的高校文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系统要生存发展,必须在系统内部和其他系统之间相互输出、输入必要的物质、信息、能量等。就文化系统而言,如果处于封闭状态,将丧失活力并最终成为历史。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以开放发展的理念,建设兼容并包、动态交流的高校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开放发展的理念引领高校文化建设,就是要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高校建设成为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创新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批判性地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引领和传播时代主流文化的基地。

从历时性考察,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一代的文明成果都是在吸收和发展前一代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都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7]高校文化建设要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自觉意识自身的使命,坚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深入挖掘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倍加珍惜并不断发展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艰辛革命历程中形成的、在不断锤炼和反复选择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大力弘扬当代中国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观念、新风尚,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一带一路”、五大发展理念等,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华文化的时代内涵。

从共时性分析,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对话,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世界交往的出现,各民族的孤立自守状态将逐渐消失,各民族的历史之流也汇成了世界历史长河之水,各民族将在互相影响中不断发展。[8]文化建设发展的进程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和同一文化系统内部不同子文化系统之间相交流、碰撞、选择、吸收、创新的过程。高校文化建设要尊重文化的多元存在,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在主动加强、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中,认真研究、批判性地容纳、借鉴外来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并以之为基础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9]高校应践行创新发展理念,主动肩负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风格、中国气度、中国智慧的优秀民族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精神文化的高地。

五、用共享发展理念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高校文化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风俗等,是人类后天习得的,为某个群体或社会成员所共同享有,其本身便具有共享性特征。

高校文化建设的共享性首先体现为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建设主体上是依靠高校全体师生,在建设目标上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平等发展,在建设内容上是使高校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个性得到全面解放。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建立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实现人类解放这一崇高理想而创立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要义所在。

高校文化建设的共享性还体现在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果方面与全社会的全面共享。高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师生全员共同参与、最终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的动态建设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果让社会全体成员共享的过程。高校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和成果,也应进一步主动开放自身的文化资源和成果,包括有形的图书资料、文化场馆等物质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和无形的智力成果等,增强与社会其他文化系统之间的资源和成果共享,使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文化成果惠及全社会。高校文化建设要在努力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权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作出自身的贡献。要积极参与文化部牵头组织开展的文化共享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全体人民群众有机会、有可能共享高校文化建设发展的资源与成果。高校是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生力军,要在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主动贡献力量,主动服务于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多样化文化需求,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建设主体与主要贡献力量。

人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文化发展也是为了人。高校文化建设践五大发展理念,其内在的逻辑是依靠高校广大师生,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和动力,通过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三种基本途径和方法,最终实现共享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终极鹄的。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既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是当前高校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提升文化竞争力的,进而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基本路径。

[1]高晓清,石新.论高等教育的文化本质[J].现代大学教育,2002(2):31-34.

[2]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4):1-7.

[3]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7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5]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2.

[6]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N].人民日报,2014-07-09(1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

[9]胡锦涛.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文艺报,2006-11-11(01).

[1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1-19].人民网.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 with the“Five Development Concept”

Sun Gen-hua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Anhui 246011,China)

To promote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prosperity,we must take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 as the lead and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Culture.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 profound grasp of the fundamental connotations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Powered by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green development,open development as the basic way and method,realize the shared development of people-oriented.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leading

D601;G123

A

1672-0547(2016)02-0078-04

2016-03-09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文化建设研究”(AQSK2014B025)

孙根华(1974-),男,安徽望江人,安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念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