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出路
——基于某院校学生转专业现象的审视

2016-09-22 01:13张海峰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科专业管理

张海峰(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出路
——基于某院校学生转专业现象的审视

张海峰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本文透过某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转专业现象,审视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寻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出路,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应用型、技能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新建本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存在学生专业认知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科专业对口就业困难,与市场衔接度不高;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材及案例与教学方法不适应;实验实训建设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等问题。提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应遵循的思路: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创新课程设置体系,体现通用技能与学科交叉主题;教学方法手段多元化,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做实产学研教学平台,避免流于形式。

新建本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困境与出路

一、引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该目标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社会对于应用型和技能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将会加大[1],这对于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来说,将会是新的机遇。然而,现实中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大学生承受着比理工科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较为突出。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高校转型发展,这预示着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思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标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都将有新的变化。如何加快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学科专业价值,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管理学科面临的重要战略性课题。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A校为例,透过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转专业现象,重点审视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试图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和路径,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时代发展对于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A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概况

公共管理属于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A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设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公共事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现就A校这两个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情况作简要介绍,并对这些专业2013-2015年的招生数、转专业人数及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类型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和分析。

1.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情况

从培养方案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均体现出了多学科交叉、应用型的特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偏重政府宏观管理人才培养,一些课程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相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公共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能力和素养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多偏重于财务管理;同时两个专业课程中均缺少方法论课程的设置。为方便说明比较,如表1所示:

2.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2013-2015年招生及转专业情况统计

从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2013-2015年的招生入学数及转专业情况看(见表2),过去近三年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净转出人数均占到当年专业在校生人数的近三分之一以上,基本没有其它专业转入人数。尤其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转出率逐年增加,2015年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转出。就转出专业来看,学生倾向于选择一些就业形势好的文科类专业,转出专业几乎都是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学生将转专业视为一种投资行为,渴望获得更好的教育投资回报率。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会计”和“金融分析师”吗?长此以往,高校专业供需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

表1 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比较

3.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2013-2015年就业单位类型情况

从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2013-2015年就业单位类型占比看(见图1,图2),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不多,考研升学的人少之又少。近三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其他企业工作的学生人数占当年专业毕业生人数的81%,66%,78%,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占比则更高,分别为95%、76%、79%。具体就业岗位以文员、市场营销、商品零售人员居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即专业与工作性质不对口现象较为突出,教育回报率不高。

图1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3-201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单位类型占比

表2 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2013-2015年招生及转专业情况

三、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困境

(一)学生专业认知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态度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与动力不足。这一定程度上与该专业学生高考填报志愿非第一志愿居多,多数为别的填报专业调剂而来有关。二是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虽然目前高校开设有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仍然存在内容实效性不强等问题[2],认知实习时间较短,且多为走马观花的参观考察,学生对专业的了解难以深入。三是对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认为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涉及知识面广、偏宏观但深度不够,陷入泛专业化瓶颈,所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往往通而不专,不好就业;四是认为教学内容政策性较强,乏味无趣,且知识更新速度快,可能由于政策的变化在实践中过时不实用,学习积极性不高,产生厌学情绪。五是在不了解专业特点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心智不成熟、考虑问题不全面,盲目跟风。学校转专业的政策正好符合他们的意愿,进而产生转专业行为。

图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3-201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单位类型占比

(二)学科专业存在对口就业困难,与市场衔接度不高

由于传统观念和传统就业机制的存在,人们往往从字面上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认为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面向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的,把就业单位与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联系过于紧密。现实情况是从历年国家公务员招录专业目录数据来看,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直接需求量并不大,确切针对公共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对口人才需求更是不多。很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较为对口的就业是进入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则更多从事行政管理的相关工作。而同等的应聘企业岗位,这些专业的学生面临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竞争时,专业对口差、就业竞争力不足的劣势显现突出,处境较为尴尬。专业替代性强,政府部门难进,加之非政府部门的公共人才需求定位的忽视,造成公共管理类专业相对就业面窄的窘境,直接影响到了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学科的招生和教学,进一步影响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三)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材及案例与教学方法不适应新建本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很多仍然是延续着“结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教师更多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对专业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内容涉及面过于宽泛,重点不突出;理论性太强,实践教学内容少;在教学方法上,尽管采用了案例法,但仍然是教师对案例的讲解居多,学生参与度不高。且由于案例及教材建设明显滞后,缺乏与教学内容、关键知识点以及与我国公共管理环境契合度高的优质案例,实施效果不尽理想。其他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管理游戏很少去关注,更谈不上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上,过于注重知识的掌握与累积,方法训练少。同时,现存的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对于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原理的掌握较为片面,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量,学生学习效果偏低。总体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的能力取向没有受到重视,专业特色和需求并未真正体现,与公共管理教育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应用型师资水平不高,专业引领不给力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和实践性突出特征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相关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还要清楚了解政府运作和公共管理的实际。目前国家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培养创新意识的公共管理人才,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还与当前要求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实践教学总体师资水平不高,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空洞、乏味,操作性不强,学生缺乏专业化引导,难以实现公共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专业的教师,就谈不上培养专业的人才。新建本科高校公共管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具体来说,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太少,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中坚力量明显不足,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团队优势还未形成;“十三五”期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在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力逐步放开,本院生源堪忧,学科专业结构面临挑战,师资转行压力较大。

(五)实验实训建设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作为一门交叉属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在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仍属于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实践教学动力不足。相比理论教学,教师想要做好实践教学往往需付出更高的时间机会成本,耗费更多的精力,加之实践教学经费制度忽视了对教师的支出补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二是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有效规制。目前公共管理实践教学仍缺乏规范化管理条款,加之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及质量难以进行科学评估,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流于形式[1]。三是实践教学重形式轻能力,尚未建立有效的实习实训平台。公共管理类实验课程主要是仿真模拟性的,学生主要通过设计的软件程序来熟悉公共事业管理体系或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工作流程等[3]。随着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公共管理专业模拟软件需要时常维护、更新。但由于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资金缺乏,想要与社会政策发展同步、更新,往往是教师空有想法,但未必能实施,严重制约着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进程。另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四是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在目前开展的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中,大多数是靠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造成学生被动实践的现象。学生在专业实习中缺乏能动性和创新性,难以把理论转化为综合实际技能。同时参与社会实践的周期普遍较短,有的甚至并未进行任何实践活动,毕业实习也是找单位盖章应付交差了事。

四、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发展出路

(一)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公共管理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它跨越多个学科门类,学科知识体系庞杂且动态发展,涉猎内容宽泛,是复合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与社会行动能力,有利于提高其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4]。第一,学校要与当今公共管理学科特点紧密结合,加强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及开展相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必要的专业素养。如邀请杰出校友、高年级学长现身说法,树立榜样,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加强联系导师制,开展一对一的辅导;定期邀请专业相关的管理人员、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学术论坛,增强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低年级学生对自身兴趣和专业缺乏足够认识,缺乏稳定性。因此大学期初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确立职业生涯方向、避免转专业的盲目性、随意性的重要路径。第二,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专业课程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双主修或辅修第二专业等,培养从多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间的联系,学校负责学科建设的教师要及时了解社会和企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搜集本校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的意见,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需求与成果,提高他们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

(二)创新课程设置体系,体现通用技能与学科交叉主题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正处于激烈的职能转变和行政改革过程中,对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要求更强调用职业技能训练取代社会科学知识。因此,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应更进一步体现出“通用技能”的要求和“学科交叉”的主题。为强化培训学生的专业特长、就业与深造能力,可将学科知识体系“横向拓展、纵向打通”,横向拓展即可重点通过实施通识教育促进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广泛选课[3],通过交叉复合性课程的学习着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感觉考研困难,且专业选择受限的原因在于,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一些专业涉及数学或需定量方法论的知识基础。纵向打通既针对文科背景学生对定量研究方法类课程学习的欠缺及困难,注重方法训练,可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一至二门方法论或定量方法论课程,为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衔接作准备,拓宽个人发展渠道。此外,顺应公共管理改革的趋势,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实践课程的内容,加强高校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完善各级教学研究和实务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拓展机会。开设课题研讨课程,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职场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手段多元化,锻炼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根据公共管理交叉学科的特有属性,鼓励教师将教育新理念渗透到教学决策和教学行为中,进行深层次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升案例教学的比重,保证案例教学实施的空间和时间。提倡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采取建立团队或小组以及模拟课堂教学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依托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构建“专业巩固平台”,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政府或企业实践平台,对其进行体验式训练,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建构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四)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新建本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因面临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专业数量少,生源不足,教师的待遇及学科在学校的地位也受到影响。在绩效工资制度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师待遇相对一些就业好的专业偏低,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满学校现状,难以安心教学,更谈不上关心学科建设。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学科急于改变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实践型师资水平不高的现状;另一方面又面临高层次人才“不愿意来,进来了也留不住”这样的困境。因此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着重通过培养并结合引进与外聘,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及教学水平。一是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人才,鼓励教师考博、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历及职称比例,尽快实现转型;二是通过管理部门人员授课、教师挂职等“校府合作”方式,柔性引进人才和培养“双师型”师资。三是选派任课教师到国外或管理部门、企业考察,及时把考察所获得的经验和信息补充和渗透到课堂和科研工作中,促进教师将公共管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水平,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制定优惠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和完善师资队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五)做实产学研教学平台,避免流于形式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平台,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突出应用水平和业绩导向,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与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就比较繁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教学环节的准备与设计。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给予教师在教学改革尝试方面的大力支持,给予新的教学模式改革在资金、技术及制度方面的充分保障,确保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具有持续性。

[1]王守文.基于交叉学科视域下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1):7-9.

[2]秦正为.公共管理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0-106.

[3]林闽钢,高传胜.“三三制”教改下公共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41-44.

[4]苏强,张东,周健民,林征.本科生转专业问题的调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97-102.

The Dilemmas and Outlets of Public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Phenomenon of Undergraduates Changing Majors——Taking a school of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or an Example

Zhang Hai-feng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From the phenomenon of undergraduates Changing Majors this paper thought about existing problems of public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and tried to find a suitable development way,better m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applied and skilled public management talents. Public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of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ave some problems such that students professional awareness is not high and learning interest is not strong;professing employment is difficulty and the degree of linking to the market is not high;theory teaching had been stressed,teaching method is not adapt to teaching material;experimental training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social requirement for applied talents.Public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should follow:to strengthen the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to innovate curriculum system and reflect general skills and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to diversify teaching methods means,and improve the students'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y;to intense th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and improve teachers'practical teaching ability;to do real produc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platform,and avoided to become a mere formality.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public management;teaching reform;dilemmas and outlets

G642.0

A

1672-0547(2016)02-0116-05

2016-02-23

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309)

张海峰(1979-),女,湖北洪湖人,铜陵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学科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学科新书导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