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曜(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 上海 200434)
人口城市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探索研究
——以上海市虹口区“菜场书屋”项目为例
韩 曜(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 上海 200434)
[摘 要]公共图书馆需要加快服务创新,以适应人口城市化的转变。上海市虹口区“菜场书屋”项目是公共图书馆在推动社会管理方式转型、维护社区稳定、促进城市融入等方面作出的一种积极尝试。但是,其也遭遇了经费、管理、内容和方式上的困难与瓶颈。只有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项目化管理,优化内容,关注未成年人,加强数字化建设,“菜场书屋”项目才能得以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菜场书屋 公共文化服务 人口城市化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空间城市化的背后是不可避免的人口城市化趋势。“2000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36.2%,城市人口为4.59亿人;到2010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7.5%,城市人口达到了6.5亿人;预计到“十二五”末,城市化率将达到51%。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4.7亿人,城市人口将是8.4亿人,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1]。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变为市民,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空间环境、职业身份的变化,更多的是文化不同带来的融入障碍。为了避免这种文化冲突,成为新市民的他们,大多数依然选择在相对固定的乡族群体中活动,这其实造成了一种半城市化状态。“具体表现为农村流动人口在制度上没有享受完全的市民权,在社会行动上与城市社会有明显的隔离以及对城市社会没有认同感,不认为自己是市民,在社会认同上出现内部化、边缘化倾向”[2]。在人口城市化的大潮中,公共图书馆对于弥补新市民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填补城市与农村文化间的沟壑,更好地落实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方面,承担了艰巨的责任。上海市虹口区“菜场书屋”项目正是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促进人口城市化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
1.1 从馆外服务出发,挖掘基层需求。
虹口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之一,全区总面积为23.4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常住人口为83.96万人,是上海人口密度最高的区[3]。2009年,世博会前夕,虹口区下属的江湾镇街道图书馆通过馆外服务走访,偶然了解到江湾镇街道福赐菜场的摊主们非常希望不出菜场就能看书,特别是想了解世博会的相关情况。于是,江湾镇街道图书馆提出在菜场建立一个流动书屋。由于馆藏资源有限,其求助于虹口区图书馆,希望得到文献资源的支持。虹口区图书馆意识到这是一个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覆盖功能的重要切入点,随即组织人员去实地了解情况,之后又会同江湾镇街道政府、江湾镇街道图书馆及菜场主管部门,在福赐菜场建立起第一家固定书屋——“世博书屋”,并把第一批500多册世博专题图书送到了该书屋[4]。
随后的反馈出乎意料,不少摊主尽管生意繁忙,但仍在休息的间歇去看书;也有摊主觉得图书的种类太少,看起来不过瘾。鉴于此,虹口区图书馆和江湾镇街道图书馆工作人员持续跟踪“世博书屋”动向,适时增补书刊。此后,该书屋逐步固定下来,江湾镇街道图书馆与福赐菜场也签订了服务协议,规定由菜场方进行专人管理。
1.2 完善基础配套,由点到面铺开。
此后,《解放日报》头版对“菜场书屋”取得的辐射效应进行了报道[5],该项目得到了市、区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在2011年底,虹口区第一批16个“菜场书屋”挂牌;至2012年底,全区26个标准化“菜场书屋”全部建成[6]。几年间,虹口区图书馆已为“菜场书屋”陆续配送了50余个书架,25 000余册图书、期刊;全部实现了每个书屋配备“2个书架、500册图书”的资源标配;同时还定期为书屋更换新书,累计更换18 000余册;此外,区内各街道图书馆还为场地条件允许的“菜场书屋”添置了彩电、DVD播放器、阅览桌椅等[6]。至此,覆盖虹口区的“菜场书屋”项目初具规模。
1.3 实现规范管理,内容逐渐丰富。
在建立书屋的基础上,虹口区文化主管部门逐步介入,协调街道、菜场方,规范“菜场书屋”的管理,逐步延长服务时间,每个书屋达到保证书源、专人专管、常换常新的局面。区、街道两级图书馆工作人员还经常到书屋,指导书屋工作人员开展日常管理。截至2014年8月,图书流通册次已达42 593册①。此外,虹口区图书馆和各街道图书馆也积极策划,把一些精品活动带进菜场,如欧阳路街道图书馆在祥德路菜场举行的“三个一”赠书活动,即为菜场摊主送上一本图书、一本杂志、一张服务卡,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7]。到2014年8月,该图书馆累计举办活动13项,受益人群达2 241人①。
2.1 顺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
“菜场书屋”虽然规模小、设施简陋,却倡导着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是菜场摊主精神食粮的补给站,拉近了农民工与文化,特别是城市文化的距离。它的诞生是公共文化基本服务在区域发展、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增加的大背景下,兼顾“均等化”“便民性”的必然产物,是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向弱势群体的进一步延伸,对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和基本性具有示范导向作用。面对特大型城市的扩张来说,公共文化服务向更深处挖掘,覆盖城市的各个角落,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也能逐步减少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之间的不平衡。
2.2 推动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型
“菜场书屋”是推动城镇人口融入到城市,实现社会管理方式转型的一种尝试。它的建设不能仅依靠一个图书馆,而需要文化、经济等各部门协同合作;不仅需要政府参与,还必须有社会力量的多方努力。因此,“菜场书屋”项目的运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部门从封闭孤立型管理向跨界合作服务的转变;从政府行政一元化的社会管理主体向由政府、企业事单位、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多元化主体转化。
2.3 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菜场摊主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是社会群体中知识水平、经济能力都相对较弱的一部分,在城市生活的压力与自身养成习惯的冲突中,他们承受着不同于城市固有群体的心理压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公共资源紧缺、社会不公平的存在常常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环境。一旦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风险就将首先爆发在这些社会结构的薄弱地带。而“菜场书屋”扮演的社会角色,将不仅仅是图书馆的馆外服务阵地,更可能成为摊主们为数不多的、感觉自在的、城市中的公共文化场所。公共资源的惠及所带来的除了实用技能、法制宣传、心理辅导、娱乐休闲的文化知识以外,更多的是体现城市对异乡人的关怀,也成为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2.4 促进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
菜场外来务工人员离开家乡,在城市扎根,社交关系网络也被迫解散和重构,心理上必然有一定的落差。“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也逐步稳定下来并在城市生活,但是并没有彻底融入城市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系统,与城市居民之间在思维与行为方式方面存在着极其明显的界限,在城市的生活得不到支持,在心理上并不存在一种归属感,必然会产生一种疏远以致不认同的感受”[2]。上海团市委研究室在《上海80后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到,他们大多数在社会心理方面孤独感强、被排斥感强、归属感和认同感低[8]。“精神层面的孤独与空虚”已成为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菜场书屋”通过提供文化服务使来沪务工人员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进而减少其在“新家”的陌生感和孤独感,就显得不可或缺[9]。多地的实践也表明,那些身居社会中下层的外来务工人员对文化生活兴趣浓厚,图书、影像等阅读体验正在改变着他们。正如上海团市委与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去年撰写的一份报告中所倡导的,“应当在充分尊重新生代农民工所在地文化元素的前提下,推动他们融入上海文化氛围,增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10]“菜场书屋”通过阅读推广活动,使不同的人群进行交往和互动,在阅读活动中,使他们更好地体验、理解城市文化的包容。
项目运行4年后,2014年8月,虹口区图书馆组织人员对“菜场书屋”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喜忧参半。一方面,书屋的建立确实给外来务工人员带来了实惠,丰富了他们的工间生活,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的担忧,帮助下一代融入城市文化;但是另一方面,“菜场书屋”运行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也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1 经费来源不稳,硬件无法保证。
“菜场书屋”运行以来,虽然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关心,但经费的落实仍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靠社会各界捐助或者仅靠图书馆一家,书源的问题勉强可以解决,但是其他硬件设施的配备和后续维修保障都成为问题。此外,虹口区的菜场体制复杂,有私营、公私合营等,所处地段的条件也各异,导致“菜场书屋”的空间场地没有相对标准,遇到改建、拆迁等调整,书屋往往面临“被取缔”的尴尬境遇。一方面,处于“半城市化”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利用还略显生疏与羞涩,觉得这是文化人做的事情,自己不适合,所以有没有无所谓;另一方面,非文化领域的相关政府部门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公共文化服务触角进一步延伸的积极意义,仍然着眼于见效快、看得见的“硬指标”上。再加上客观因素的制约,“菜场书屋”的部分停运也在意料之中。
3.2 管理有待健全,菜场经营者缺乏重视。
“菜场书屋”的管理人员大多由菜场工作人员兼职,他们忙于各自事务导致书屋开放时间没有保证,且大部分书屋无明显标识和指示牌。此外,现场图书摆放较为凌乱、借书记录登记不及时、借书手续不规范也是经常发生的问题。个别书屋利用押金的方法借阅图书,更是无形中设立了一道门槛。甚至还有的书屋负责人因为嫌烦,不愿意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进来阅读。这些现象除了受管理人员本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外,书屋管理培训方面的缺失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部分菜场的经营者对于书屋缺乏重视,或者从心里抵制书屋建设,在改建之初没有预留书屋空间,造成书屋数量减少。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作祟。据笔者了解,菜场一个摊位一年的租金大约20 000元左右,“菜场书屋”的设立将直接减少菜场经营者的收入,在此基础上,还要占用菜场管理人员的精力,自然得不到支持。
3.3 书屋功能简单,需求导向不明。
“菜场书屋”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借还上。借阅人次少、借阅册数低、使用效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书屋每月只有四、五人借阅,有些书屋的借阅人员主要以菜场工作人员为主。但大多数“菜场书屋”暑期的借阅量都会有所增加。在借阅种类上,杂志比图书受欢迎,图片类、养生类、生活娱乐类、儿童类图书更受关注。而在2014 年7月之前,只有部分“菜场书屋”有零星读书活动,在积聚人气上能力较弱。
究其原因,菜场摊主们大多属于阅读困难群体,一方面他们难以自主获取阅读资源或享受社会阅读媒介提供的阅读条件,另一方面又处于尚无阅读自觉或习惯和缺少应有阅读能力的状态[11]。笔者进行了80份抽样调查,样本结果显示,菜场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学历较低,其中50%为小学学历及以下,45%为初中学历,仅有5%为中专及以上学历。他们整日为营生繁忙,偶有闲暇,在电视等休闲娱乐的选择中,阅读确实还没有成为首选。同时,书屋本身的吸引力也有限,提供的图书多于杂志,厚部头、正统类、严肃的文学作品远多于浅显易懂的娱乐类图书,这种一厢情愿的推送,背离了需求导向的指引,自然不受欢迎。
3.4 社会关注不够,“免费开放”宣传仍有盲区。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实际工程施工中旋风分离器的应用范围是很广泛,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外界环境以及生产规模等原因,导致了对旋风分离器性能的要求逐渐增高。为了保证75t/hCFB炉的整体运行效率,除了提高旋风分离效率,还需要调整燃料的粒径,使得炉内温度能保持的恰到好处,还应保持料层厚度和过量空气系数的标准,加强锅炉运行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基于合理的设备改造,缩小中心筒插入深度、入口段截面形状改造,方可有效全面提升75t/hCFB炉的整体运行效率。
近年来,社会对于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集中在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收入水平、最低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上,在努力维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前提下,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及融入城市社会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的阅读设施和服务显著缺乏。同时,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宣传仍有盲区,缺乏向城市不同群体的有效延伸。“中华全国总工会农民工培训”推荐教材《农民工素质提升手册》一书中介绍的“获取图书的途径”主要有4种,其中第4种才是“到当地的一些图书馆借书看”,之前的3种途径分别是:从家里带一些书;到附近的旧书市场买一些书;到大书店看书或到一些书店租书看[12]。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的公益文化机构,在一些学者心目中其作用竟会排在旧书市场和书店之后,更何况一般基层民众(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和影响力之弱可以想见[12]。正因为关注和宣传的力度不够,让菜场外来务工人员甚至菜场经营者对于图书馆送上门的服务依旧顾虑重重,“要不要收费?以后会不会收费?他们做这些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都阻碍了“菜场书屋”真正走近菜场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
3.5 城市化过程中外在需求与内在意识的冲突障碍
菜场外来务工人员从农村来到城市,伴随职业身份改变的还有生活方式和社交环境的改变,城市生活的开放性与多样性使他们在闲暇时间有了更多的选择,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开始逐渐增加,他们也能模糊地意识到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融入城市的助益。但是,他们又面临着一些心理障碍,“城市边缘人的生活境况,使其在意识上认为利用图书馆是一种近乎‘奢侈’的行为,很难对城市的公益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对公共图书馆的用途与性质的了解,缺乏自信和勇气走进公共图书馆这样的公共场所去接受文化服务”[13]。于是“菜场书屋”中常常可以看到的有趣现象是,孩子远远多于成年人,成年人鼓励孩子们走进书屋,孩子们也乐意在这里消磨时光。这些心理障碍显然还没有在外来务工人员的下一代中扎根,因此公共图书馆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的下一代更好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还能借此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在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的影响。
4.1 有效整合资源,强化保障机制。
“菜场书屋”项目牵涉到区商务委员会、街道办事处、区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仅靠区文化主管部门和公共图书馆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立由区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全程参与的形式,才能将各项保障机制落到实处。如今,虹口区已逐渐形成由区商务委员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落实书屋场地,各街道办事处保障书屋的硬件设施配备,区图书馆负责书屋内书架/书刊的调换、日常活动的开展及业务指导的合作模式。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菜场书屋”平台上有效整合,能够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下一步,如果能实现将“菜场书屋”筹建纳入区标准化菜场的指标体系中,则“菜场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拥有更多制度的保障。
4.2 创新运作机制,实现项目化管理。
2014年底,虹口区图书馆主动出击,推动“菜场书屋”通过招投标方式,成为“虹口区社区公益服务项目”,项目组织每年固定以专项资金的形式投入“菜场书屋”,使经费得以保证。第一笔经费41万余元已经到位[6]。同时,要解决“菜场书屋”的管理难问题,区图书馆只有实行规范的项目化管理:通过分析立项依据、项目目标与预期成效,制定切实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对日常借阅服务及其他各类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都作细化要求;制定项目管理方案,建立“从项目负责人、执行人到普通志愿者”的三级管理模式和岗位架构,明确岗位职责,逐步规范工作方式;通过引入志愿者模式,解决书屋管理和菜场管理间的冲突;对项目的档案管理、公关管理、风险管理也要做出预判,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对策;此外,还应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并接受“虹口区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组”的中期评估,才能为项目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4.3 加强业务辅导,优化内容供给。
从自身角度来说,虹口区图书馆要着力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书屋“软件”建设,在“管好”“用好”菜场书屋上下功夫。首先,逐步规范“菜场书屋”的管理,做好业务培训,确保每个书屋完成书架整改、专人专管、常换常新、记录完备;其次,工作人员还需要经常与菜场书屋的管理人员交流沟通,根据各菜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服务要求,规范开放时间,统一服务标准。
同时,虹口区图书馆应紧密结合摊主的实际需求,不断丰富“菜场书屋”的读者活动,如安排讲座、电影、导读等活动,内容可以围绕食品安全、卫生健康和法律普及等关系到菜场摊主切身利益的方面展开,从而扩大菜场受益人群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相关领域的认知水平。2015年年初,“菜场书屋”做了相关尝试,虹口区图书馆组织志愿者给书屋带去了《如何保护你的腰——慢性腰腿痛的预防》《民间借贷》《婚姻家庭关系法律解读》《借钱那些事》《食品安全》等讲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许多活动中颇为内向的摊主们对自己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特别感兴趣,讲座结束后还围着志愿者请教。可见,把握住需求不仅可以使活动更有效果,也能让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更为积极。
4.4 关注未成年人,帮助其融入城市。
菜场外来务工人员在扎根城市、融入城市上做出了很多主动和被动的努力,这些努力背后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子女。以虹口区江湾镇街道为例,地处四区交界的江湾镇街道,拥有标准化菜场4家、500多位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把上海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不再满足于挣钱养家,换句话说,从到上海“讨生活”的初衷已经逐渐转变为“过日子”的愿望,而第二代的文化教育问题,更是他们心中惦念的要事。“菜场书屋”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下一代,着眼将来,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从近处看,书屋则是一个家门口相对安全、健康、积极的“托儿”场所。2014年暑期,虹口区图书馆把“阿拉一起读童谣”活动带到全区8个街道的“菜场书屋”,通过阅读上海话童谣、做弄堂游戏,拉近孩子们和这座城市以及和城市孩子之间的距离,活动受到了摊主们的欢迎[14]。下一步,虹口区图书馆可以充分依托馆内阅读文化品牌,深入探索内容建设,将“书影随行”“彩虹屋的奇妙之旅”“童心圆”等活动延伸到“菜场书屋”的孩子们身边,还可以请他们走进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并在使用图书馆、在图书馆交朋友的过程里,加深对城市文化的理解。
4.5 推进数字化建设,建立菜场公共信息中心。
“书屋数字化建设是指在整合、提高、发展和补充现有书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数字技术,将书屋建设成为具有多媒体数字化信息,能够通过电子技术设备等进行多种数字化信息服务的机构”[15]。“菜场书屋”的数字化建设既可以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阅读体验,也可以形成以书屋为圆心的菜场公共信息中心,用以拓宽外来务工人员对信息,特别是公共信息的了解渠道。添置无线发射器、接入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可以实现摊主不需要走进书屋,只在自己摊位上就可以进行的手机阅读、甚至观影,无形中实现了“菜场书屋”的全天候服务,还可以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刚开始接触、利用公共文化资源的不适。而广播、电视等平台又可以及时、高效地将市、区两级公共信息传播到菜场外来务工人员之中。这些相对经济的手段,在帮助菜场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文化上的作用不可小觑。
“菜场书屋”项目秉持政府主导、区文化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全程参与的原则,不仅仅是在外来人口的聚集地播撒文化的种子,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化和延伸,更对于促进、推动人口城市化具有积极的意义。面对“菜场书屋”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只有不断寻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法,坚持持续化发展,明确功能定位,才能从精神文化需求着手,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实现自我价值,塑造城市“新市民”。
注 释:
①文中数据来源于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在2014年8月发布的《虹口区“菜场书屋”改建后现状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
[1]向友桃. 公共图书馆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 河北科技图苑, 2011,24(5):16-18.
[2]赵文斌.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研究[D]. 石家庄: 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2012:16-18.
[3]上海虹口. 区情概览[EB/OL]. [2015-08-20].http://www.shhk. gov.cn/shhk/zjhk/.
[4]场集市里开“世博书屋”[EB/OL]. [2015-08-20].http://old. j fdai l y. com/newspa per /xwwb/pa ge_ 11 /2 0 09 12 / t20091222_827243.html.
[5]朱珉迕,王海燕. 小菜场里办书屋,能做什么[N]. 解放日报, 2011-07-28(1).
[6]张 雄. 小菜场里办书屋,有何作为[C].新蓝图·新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中小型公共图书馆. 北京:朝华出版社, 2015:281-285.
[7]菜场书屋“三个一”赠书活动[EB/OL]. [2015-08-20].http:// www.libnet.sh.cn/zxtsg/SHNewsCMS000000002078023200.htm.
[8]团市委研究室. 上海80后外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问题研究[EB/ OL]. [2015-08-20].http://www.shyouth.net/html/yanjiushi/ yjs_cgzb/2013-12-18/Detail_178645.htm.
[9]卢玉娟. “菜场书屋”的调查与反思[J]. 成才与就业, 2015(1): 83-87.
[10]外来人员“生活孤独” 上海在菜场里办流动书屋[EB/OL]. [2015-08-20]. http://www.chinanews.com/df/2011/07-28/ 3215200.shtml.
[11]王 虹. 图书馆阅读的行为角度研究: 基于阅读困难群体问题的思考[J]. 图书情报知识, 2014(1):83-89.
[12]刘瑞芳, 武晓丽. 公共图书馆开展新生代农民工阅读推广服务探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11):93-95.
[13]周晓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农民工阅读思考[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12(4):57-59.
[14]吴侬软语“,阿拉”又来读童谣[EB/OL]. [2015-08-20]. http:// www.libnet.sh.cn/zxtsg/SHNewsCMS000000002189480300.htm.
[15]周 舟. 论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建设[J]. 编辑之友, 2011(8): 36-38.
Research on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Taking ''Food Market Library'' Project in Hongkou District of Shanghai as an Example
[Key words]Food market librar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bstract]Public libraries need to speed up service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Project of ''food market library'' of Shanghai Hongkou district is a positive attempt which public libraries made in aspe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mode, maintaining community stability, promoting urban integration, and so on. However, it also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and bottlenecks in the fund, management and content. Project of ''Food market library'' can ha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further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realization of project management, optimizing content, paying attention to minors and strengthening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258.8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韩 曜 女,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副馆长,馆员。
[ 收稿日期:2015-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