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
————苏州工业园区的探索

2016-02-12 03:15江苏省编办苏州工业园区编办
中国机构编制 2016年9期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事项信用

· 江苏省编办 苏州工业园区编办

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
————苏州工业园区的探索

· 江苏省编办 苏州工业园区编办

2015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被列为国家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园区扎实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积极构建以权责清单为核心的集中高效审批体制、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综合监管执法体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便捷公共服务模式,逐步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平台管信用、一张网络管服务、一支队伍管执法”,努力构建便利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探索“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基层政府治理架构。

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构建以权责清单为核心的集中高效审批体制

2015年5月,出台苏州工业园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方案,同年8月,园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

1.整合审批职能。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局成立后,首先对分散在各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和整合,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将市场准入、投资建设和复杂的民生服务办证等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及与审批密切相关的事项分批划转至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行政审批局依法履行相关行政审批职责,负责对划转的审批事项进行审核、批准,并对审批行为及后果承担法律责任。截至目前,园区已先后从16个部门划转2批共计114项审批事项,其中,许可类86项,另有28项为与之相关的管理与服务类事项,所划转事项均以清单形式明确。审批事项划转后,对原审批部门职能定位进行了重新界定和明晰,梳理出台部门责任事项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明确职能部门主要负责行业规划发展、政策规范、行业管理、公共服务,将履职重点逐步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2.精简机构人员。优化内设机构,重点对内设处室及服务窗口进行整合,将划转的各类许可和服务事项进行归口分类,综合设置了经济事务审批处、规划建设事务审批处、社会事务审批处及对应办件窗口,统一行使审批局承担的各项审批职能。根据“人随事转”的原则,从部分业务部门划转专业审批工作人员。原来涉及的近30个业务处室、90多名审批人员、16枚审批印章精简为3个业务处室、30多名审批人员、1枚审批印章,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大大节约了行政成本。

3.积极推进并联审批。行政审批局成立后,着力理顺事项办理的前后关系。在“三证合一”试点的基础上率先实施“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辖区范围内企业设立和变更按照“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一个流程、一张执照、一个号码、一份档案、一个平台”的准入新模式进行登记。同时,园区以提高企业便利度为出发点,试点外资项目单一窗口,将外资设立和企业登记并联办理。仅2016年上半年,园区就受理各类审批业务23.97万件,同比增长23.49%。

4.全面实现电子化踏勘。园区设立之初就构建了地上地下一体化、精度到厘米级、深度到使用单元、可区分度到1米以内地物的完整、统一和实时更新的园区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各类地理要素在规划、建设、国土、房产、环保等业务系统中数据共享,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精细化、流程电子化、内容清晰化、要求标准化动态管理。园区各部门依托该平台构建了涵盖各行政职能的业务系统网络,有效实现了信息的实时更新、共享,并保证了数据的权威性。通过平台,审批人员可获得清晰、精准和一致的审批辅助信息,实现即时调用各部门的权威数据,通过获取电子共享数据实现电子踏勘,代替传统的现场踏勘,实现了一般项目审批可不到现场踏勘即可做出行政决定,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

5.合理压缩办理时限。通过取消提交法律依据不足的材料、合并审查要件雷同的前置审批事项等途径进一步压缩事项办理承诺时限。例如,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质押和解除股权质押业务由法定20个工作日压缩到承诺2个工作日,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由法定5个工作日压缩到承诺1个工作日,排水许可承诺时限由划转前的2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在实际操作中,一批业务已基本实现即来即办,缩短了办理时间,提高了办事办证的效率。

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构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便捷公共服务模式

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园区面临着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双重任务,目前,园区常住人口80多万,还有大量的企业法人。为全面服务好不同群体对象,园区依托行政审批局、“一站式”服务中心、智慧社区,根据企业法人与自然人在审批服务方面的不同需求开展各类高效便捷的特色服务。

1.推行窗口服务标准化。率先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全面加强窗口建设标准化、窗口服务标准化、政务公开标准化、服务行为标准化和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针对审批事项编制包括法定条件、审核要点、审批流程、内控要点、廉政风险防范等内容的详细操作规程,做到“划转一项、梳理一项、承接一项、规范一项”。

2.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目前园区建立的人口库、法人库和地理信息库“三库”与政务通、居民通和企业通实现17个业务应用对接,多部门对这些信息可查、可看、可用、可管,方便企业在同一门户内申办不同业务。其中,人口库已包括110万人口信息,法人库包含了5万家企业数据,这些数据积累为园区推进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公开和网上办理提供了基础。利用共享数据,园区审批局一方面完善网上办事大厅,积极打造“线上E站式,线下一站式”的虚实结合的政务服务模式,实现80%的业务通过网络受理;另一方面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综合信息化平台的研究和开发,整合各业务部门系统,构建管理、审批、监管、执法畅顺高效的信息化保障体系,积极探索与业务审批系统的对接,并实现了加工贸易综合业务全程无纸化网上审批。

3.打造“智慧社区”,推动民生服务下沉。园区积极推动个人业务办理向基层延伸,凡与百姓个人有关的业务尽量在基层街道、社区建立审批网络。比如,将出国(境)证件受理业务从园区公安分局出入境窗口延伸至全区派出所;将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下放至街道,申请人可在所辖街道就近注册。同时,为提高百姓办事效率,园区打造了集行政管理、社区事务、为民服务为一体的智慧社区信息平台,推进以服务群众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向社区延伸,整合园区八大业务系统,开通了网上办事大厅,提供覆盖全区63项社区业务的网上办事入口及20项居民生活办事指南。信息平台还与园区劳动社保、民政、公安等部门的应用系统实现了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社区服务资源信息库,实现数据“一方采集、多方共享”,避免办事群众重复提交信息。为规范平台应用,园区出台了指导意见,明确了社区政务服务事项准入、社区工作站服务标准化、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社区工作评价、平台使用考核等机制,为基层便民服务办理提供了规范化的制度保障。园区智慧社区信息平台2015年7月正式上线,覆盖园区10个板块、72个工作站、132个社区居委会,为园区45万户籍人口和75万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就近、便捷、高效服务。通过平台,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八大类63项政务服务的业务办理信息服务、预审服务和在线办理服务,并可以随时在平台上查看办事进度,实现了“一张网络管服务”,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4.开展亲商亲民高效便捷的特色服务。行政审批局面对各类企业积极开展特色服务,提供预约办理、上门服务、集中咨询、多语种帮办、移动终端延伸、周末错峰等一系列便民服务举措,联合建设环保、规划城管、外资经贸、社会事务、国地税、公安、工商等部门,实现一号呼入、多部门应答。行政审批局还制定了“顾客提升计划”,重点为企业和招商部门提供各类专题业务培训,针对审批流程较长、资料繁复、业务量大的审批事项制作教学视频,在大厅、网站和手机上播放,方便顾客提前学习、熟悉程序、一次办成。街道社区以工作站为载体,实现一人一窗能办所有事的“全科服务”,工作站通过合理排班,实行“朝九晚九、全年无休”工作制度,最大限度保障居民办事需求。

三、强化监管和综合执法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综合监管执法体系

1.全程受监督、审批无腐败。审批事项集中后,为避免出现集中腐败的问题,园区向行政审批局派驻了纪检监察机构,严格规范审批行为,对审批过程实行全方位监督。一是强化内部监督。制定并对外公示每项审批事项的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办理时限等,根据事项要求进行分级审批,建立重大项目审批会商制度、审批办理情况定期抽检制度等,确保行政审批权力集中后运行透明。二是注重多方监督。努力探索公众、监察和审管部门对审批行为“ 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通过建立“电子监察平台系统”,实现纪检监察部门外部监督,纪检监察部门从审批系统中自动采集数据,通过与行政权力库的行政权力编码、权力名称、办事流程、办理时间等信息进行自动关联比对,设置不同监测点,发现超时违规情况时,将通过OA、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审批部门发出警告,督促整改,办结时效与单位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同时,行政审批局也建立了审批进度查询系统,办结情况及时向当事人推送,全流程网上公开公示,方便办事人员监督。此外,还通过第三方收集顾客意见、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等举措监督审批行为,规范审批流程。

2.审管分离、强化监管。园区相继出台了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审批和监管责任清单,对“批”和“管”的责任进行了明确,建立了按照责任清单追责的体制机制。为防止审管分离后造成的信息脱节问题,建立信息双向推送机制,制定《苏州工业园区审批与监管制度》,确保行政许可事项划转后事前、事中、事后顺畅对接。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区工商前置改后置信息推送平台,在企业登记设立之初就将相关信息直接推送给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以便各业务部门及时掌握企业信息,做好抽查监管工作。监管部门及时将监管信息反馈给审批部门,实现审管信息双向推送率100%。实行集中审批后,审批人员大幅减少,将多余的审批人员充实到事中事后监管岗位,园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增加了58人,监管力量得到加强,特别是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监管得到进一步加强。

3.强化信用监管。一是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应用。积极构建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涵盖了园区4万多家企业的信用数据共计30多万条,简化了原来查询企业、个人信用的繁冗程序,除了归集原本就透明的数据外,还将工程建设领域违法记录、法院失信“黑名单”、行贿犯罪档案等以往各个部门封闭的数据信息有效联通,形成了完整的信用查询评价系统,各类信用数据在平台上都能共享使用,实现“一个平台管信用”。截至目前,平台共采集信用数据23.9万条,覆盖法人3.8万户、重点自然人61个。企业可以通过“企业通”端口,在平台上进行信用查询、信用核查、异议申诉等。园区信用平台将目前在园区内正常运行的企业录入其中,通过采集企业90个维度的数据,再赋予每项指标不同的权重,最终得出的信用等级,帮助企业形成其专属的“信用身份证”。二是建立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出台《苏州工业园区社会法人失信行为联动惩戒实施办法(试行)》,加强部门对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信息的联动应用。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双公示”制度,归集“双公示”数据5425条,其中,行政许可2361条、行政处罚3064条。通过信用信息推送,行政审批局可以依据企业信用等级,对于优质企业,在法律法规范围内适当简化审批流程;对于信用不良的审批对象,在审批过程中重点监控。通过建立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使“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

4.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园区先后整合组建市场监管局和综合行政执法局,作为园区党工委管委会职能机构。其中,市场监管局由工商、质监、食药监、物价部门“四合一”,并相对集中了旅游、文化、卫生、教育、商务等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共承担1008项行政处罚权,下设4个稽查大队和5个分局,基层一线执法人员占比70%。综合行政执法局加挂城市管理局、安监局牌子,行使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监督、园林绿化行政管理职责和规划、建设、国土、渔政、水政、城镇燃气、市政管网等领域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共承担行政处罚权1467项、其他权力42项,并将原有的3支大队进行整合,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统筹加强街道执法力量,有80.9%的人员在一线执法。园区还将上级10多个条线部门专网整合为一个平台,大力推动“智慧安监”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运用大数据分析和双随机手段,增强监管执法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自组建以来,园区市场监管机构共出动执法人次729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33次,立案数量132份,实施经济处罚金额达700万元。综合行政执法局月均办理行政处罚案件593起,较试点改革前同比增长57.3%。

猜你喜欢
苏州工业园区事项信用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信用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