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
社区公共安全现状与风险防控策略
·课题组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公共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基础。在社会公共安全事件中,有较大比例发生在社区,社区也往往是社会公共安全事件的第一现场。因此,社区公共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安全的整体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2015年5月30日)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因此,要不断优化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切实提升社区公共安全水平。
1.社区公共安全国际标准的建立
为了保障社区公共安全,减少社区意外伤害事件,提升社区居民安全感,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1989年)上确定了安全社区模式的含义、基本标准和原则。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成立“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on Community Safety Promotion),负责在全球宣传、推广安全社区计划。2011年,全球已有30个国家和地区的268个社区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安全社区”称号。
随着全球范围内安全社区的不断推广,世界卫生组织逐渐建立和完善了社区公共安全的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安全社区需具备以下6个基本准则:(1)组织机构: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2)预防计划:有长期、持续、能覆盖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员和各种环境及状况的伤害预防计划;(3)预防项目:有针对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以及提高脆弱群体安全水平的预防项目;(4)记录制度:有记录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5)评价方法:有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6)活动参与:积极参与本地区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有关活动。
基于安全社区建设与发展,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在安全社区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又在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公共场所安全、涉水安全、儿童安全和学校安全9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社区公共安全的7类具体指标,包括:(1)成立组织与负责人;(2)制定安全规章制度;(3)长期开展安全促进工作;(4)有针对脆弱群体的安全措施;(5)有伤害记录制度;(6)有安全制度、项目或措施的评价方法;(7)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安全活动。
社区公共安全的国际标准为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提供了基础,将成为各国制定本土化的社区公共安全规范化标准。
2.持续完善社区公共安全规范化标准
我国一直致力于推动社区公共安全国际标准的落实与我国社区公共安全规范化标准的建设,以政策的形式先后明确了安全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目标和标准等。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2006年正式发布了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COSHA)起草并组织实施的《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 T9001-2006)。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印发的《“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都明确了建设安全社区的任务和目标。2006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发布安全社区建设标准,并颁布《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社区公共安全规范化标准已初步形成,亟待通过安全社区的建设落地和推广。
3.积极推动社区公共安全规范化项目落地
我国不断推进社区公共安全的规范化项目落地,将社区公共安全规范化标准应用于安全社区建设与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当中。在各地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推动下,中国安全社区建设项目全面启动,据统计,2011年6月,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全国安全社区促进中心)备案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单位有1253个,涉及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等19个省级行政区,其中,街道615个,乡镇488个,企业主导型社区27个,以其它载体筹建的123个。
国务院安委办于2011年11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通知》(安委办〔2011〕38号),北京市东城区于2015年7月了印发了《北京市东城区关于进一步推进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北京市东城区有2个街道(东华门、东直门)成为国际安全社区网络成员,在此基础上,全区其他15个街道和3个地区正积极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于2015年11月印发了《关于持续加大安全社区推进力度全面提升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水平的通知》,指出当前我国安全社区建设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够平衡、质量水平不够高、重形式轻内容以及政策、资金、技术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并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深化、扎实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举措。
社区公共安全的规范化项目建设将成为推动我国社区公共安全发展的重要方式与动力,我国也不断完善社区公共安全的规范化标准,并在不断实践中促进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精细化。
1.推动防控网络精细化,为社区公共安全提供工具保障
提升社区公共安全水平,首先要全面推进“人防”、“物防”和“技防”的精细化,搭建精细化的社区公共安全防控网络。一是“人防”的精细化。注重风险排查队伍、应急值守队伍、紧急救援队伍、专家队伍等队伍建设,确保在风险防控各个环节有充足和专业的力量支撑;二是“物防”的精细化。建立健全社区公共安全监护设备、庇护场所、应急物资等的筹备、定期检查与更新机制,确保设备、场地、物资等风险防控与事故应急必需品充足到位;三是“技防”的精细化。建立集社区安全日常管理、重点区域风险源监测监控、预警预测、应急联系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信息系统,实现社区公共安全风险识别、重大风险源监控、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救援等信息互通共享。
2.夯实岗位责任精细化,为社区公共安全搭建制度支撑
精细化的组织分工与岗位责任是确保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成效的保障。一是领导责任的精细化。建议成立专门工作机制统筹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工;二是部门联动的精细化。注重发挥安委会成员单位在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中的协调作用,协调相关部门“对口指导”,及时解决社会治安、交通秩序、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难题;三是资源分配的精细化。社区公共安全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优化风险防控,需要财力、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建议依据社区公共安全风险现实状况,识别风险防控的客观需要,合理调配资源,设立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专项资金及专项配套的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各类社区公共安全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3.促进宣传机制精细化,为社区公共安全凝聚社会共识
推动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工作,还需要精细化的宣传机制凝聚社会共识,为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创造良好环境。一是传播途径的精细化。利用社区LED电子屏、横幅、宣传栏、宣传单等实体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把握多元信息载体的不同优势,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理念;二是信息共享的精细化。建立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先进经验推广机制,依据社区公共安全的阶段性、地域性风险规律,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考察、交流和参加各级安全社区活动;三是宣传团队的精细化。召集志愿者入户、上门走访宣传,深入普及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有关知识技能,宣传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
▲ 2016年9月5日,安徽省六安市启动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月活动。
1.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把握总体安全战略
公共安全的国家战略与法律法规是持续推进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基本依据,应贯彻落实社区公共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把握国家总体安全战略,促进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可持续化。一是将社区安全与国家安全战略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2014年4月15日)时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系统提出“11种安全”。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社区公共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组成部分。社区应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社区对应安全领域的风险防控。二是进一步落实社区公共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开展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工作。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与社区公共安全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落实。
2.建立和优化社区公共安全制度
社区公共安全制度建设应在国家战略指导与法律法规框架下快速推进,建立和优化社区公共安全制度,推动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工作的可持续化。
社区公共安全建设与风险防控工作包括4个机制:(1)建立项目引领机制。各安全社区创建单位和促进单位要结合职责,根据本部门、本领域、本地区(街道、社区)的安全工作实际,确立社会稳定、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校园安全、居家安全等持续改进项目,以项目方式推进安全社区工作;(2)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安全社区建设强调跨部门合作、广泛参与,充分发挥跨界基层组织的协调作用,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参与安全促进活动,提高社区成员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认可度;(3)建立持续改进机制;(4)建立长效推进机制。安全社区建设关键是形成持续改进机制。各创建单位、促进单位在实施各项伤害预防计划措施的过程中,建立自查制度,并认真实施。通过伤害监测评估,及时总结、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形成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以上4方面机制为我国社区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化建设搭建了框架。进一步推进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可持续化,还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构建以下三方面制度:一是日常风险检测与常态风险监测制度。通过经常性组织开展入户摸底调查,掌握社区居民在安全、健康方面的真实诉求。在收集社区公共安全风险资料、建立社区公共安全事故案例库、制定社区公共安全风险清单等工作的基础上,对社区安全风险实施日常检测与常态监测,提早识别高危风险并整改;二是常态的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实操演练制度与定期的社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演练制度。定期开展社区居民风险防控的实操演练,以及社区居民紧急疏散、自救互救等危机事件应急疏散与救援演习,找出社区居民在风险意识与应急技能中的薄弱环节,补齐短板,确保社区居民掌握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应知应会,并不断固化下来;三是社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除了对社区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处置与战略防范外,对于社会矛盾纠纷等社区公共安全的深层风险与隐患,应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通过风险沟通与调查提前识别社区社会稳定风险,对社区社会稳定风险进行风险分析评估,明确可能危害社区公共安全的高危风险和重大隐患,提前干预。
3.培育社区风险文化,营造良好安全环境
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可持续化离不开良好的社区风险文化。一是制定合理的社区风险文化建设规划。将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纳入社区公共安全管理的工作规划当中,为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常识普及与技能培训等提供指导;二是培育互助意识,达成互助共识。通过风险文化教育,构建家庭防灾、减灾基本单元,完善邻里救助支持框架,同时激励社会组织以及社区非正式组织在社区开展公益性的社区公共安全活动,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参与,各方支持”的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局面;三是利用多元媒介深入普及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有关知识技能,宣传社区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安全常识,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公共安全素质。
社区公共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基础,提升社区公共风险防控水平,切实保障社区公共安全,对于优化社会公共安全的全局具有深远意义。应继续以标准的规范化为社区公共安全树立标杆、以管理的精细化为社区公共安全提质增效、以机制的可持续化保障社区公共安全的长治久安。
(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城市安全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
执笔人:唐钧、王中一)
注:本文系中央政法委委托课题“社会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研究”(政法研2016-11号)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