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庆钰
建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核算标准体系
文/马庆钰
马庆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正确核算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与贡献,可以给国家决策提供正确的信号和依据。现在,社会组织一般被界定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可以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来考量的。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更多考虑的是企业,而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在公益领域中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的作用被忽视了。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快速增加,各种各样的产品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比如养老产业、教育服务业、卫生服务业等,这些领域都有巨大的需求空间。根据一些专业的研究报告,到2020年,养老产业的需求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健康和卫生服务业的规模也将达8万亿元,教育行业的需求将达3万亿元,生态环境的需求规模将达5万亿元,这意味着第三产业的规模大约在25万亿元到30万亿元。需求量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是供给不足,现在的养老产业供给只能满足需求的1/18,继续下去将会是非常大的缺口。
目前,官方的统计基本上忽略了社会组织的贡献。民政部每年发布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这个数据基本可以反映出官方对社会组织力量的估计。根据公报,2014年全国注册登记约61万个社会组织,从业人员682万人,固定资产1560亿元,增加值638.6亿元,人均增加值9000多元。而据统计,2014年第三产业全国人均增加值8万元,这意味着社会组织的贡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官方的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地反映了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中的贡献呢?这涉及到GDP和增加值的基本测量。非营利部门包括政府、教育、卫生、宗教慈善、非营利组织等,增加值是以单位劳务价值来计算的,单位劳务价值等于员工的工资薪金总和。《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社会组织增加值是638.6亿元,从业人员682.3万人,这样,每个人的月薪是600元,这数据显然不可信。实际上,2014年公共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人均工资5万元/年,如果按照682.3万人来计算,增加值约为3000万亿元,与公布的增加值638亿元差别很大。分行业来看,如民办教育,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共有15万所民办教育机构,在校生4000多万人,教职工326万人,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人均年收入是51950元,那么326万人的总额是1700亿元增加值,还要加上折旧、税收、管理费用等。再如民办医院,根据民政部门统计,卫生类民办非企业单位21000多家,就业人数近50万人,2014年卫生系统人均年收入是58000元,那么增加值基本上在250亿元到300亿元之间。总之,要做更准确的核算,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即使按照官方统计,社会组织力量的影响力也不是微乎其微的,目前有4000亿元左右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