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虞看深入推进浙商回归工作

2016-02-12 16:25桑士达徐金才姚升厚柴军
浙江经济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上虞浙商招商

桑士达 徐金才 姚升厚 柴军

从上虞看深入推进浙商回归工作

桑士达 徐金才 姚升厚 柴军

充分认识浙商回归的重要性、紧迫性,鼓励更多浙商回乡创业,提高回归投资质量,使浙商回归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创新驱动的重要贡献点

浙商是创业创新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绍兴上虞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浙商回归工作的精神,将其作为扩大有效投资、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一招,取得可喜成绩,得到省委书记夏宝龙等领导的批示点赞。

亮点与特点

2012-2015年,上虞区共引进浙商回归项目93个,累计到位资金108亿元,在历次绍兴全市浙商回归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亮点有三:一是回归项目量大质优。93个项目中,10亿元以上8个、5亿元以上10个,项目多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涉及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如总投资53亿元的新和成新材料产业园、52亿元的万达广场、12亿元的惠普两化融合服务外包项目等。二是回归领域不断拓展。从以往的单一产业回归向资本、人才、科技要素和公益回归等拓展,如由北京虞商联谊会会长发起的注册资本3亿多元的京虞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中小企业解决了不少融资互保难题。三是回归势头日益强劲。虞商与故乡联谊联络更紧密,回乡投资创业的脚步加快,回乡发展的积极性高涨,如湖北虞商联谊会投资3.5亿元的滨江新天地、深圳虞商投资1亿元的新型墙体材料等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

为确保浙商回归工作有序扎实推进,上虞区专门创设了“1533”工作载体,即“一套体制机制、五个承接平台、三大支撑队伍、三种招商模式”。

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成立了由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统战、经信、商务等部门和乡镇街道负责人为成员的“回归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还建立京沪广深等7个区域及工业、金融、现代服务、科技人才5个专项工作组,合力推进“回归经济”。

搭建五个承接平台。一是国家级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引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二是省级上虞经济开发区(主要引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等);三是省级曹娥江旅游度假区(着重引进培育生命健康、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等);四是高铁新城(侧重引进培育商务办公、金融时尚、会展商业等);五是“一江两岸”集聚区(重点引进培育总部和信息经济、现代物流等)。

强化三支队伍支撑。一是上市公司企业家队伍。现有15家挂牌企业,涉及机电装备、绿色化工、节能环保等,多为细分行业领军企业。二是建筑大军队伍。上虞有10多万人在外创业,特别是在沪建筑大军,通过多年的资本积累,很多企业家都有回乡投资、反哺家乡的意愿。上虞区设法推动民营资本和优质项目结合,如由21家建筑企业联建的百官广场、上海虞商投资的新华定制沪浙港等项目。三是虞籍乡贤队伍。许多虞商和乡贤纷纷赴家乡进行投资环境考察和招商项目对接。

创新三种招商选资模式。一是建设“园中园”。在五大产业承接平台中建设“园中园”,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招商、运营新模式,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二是鼓励兼并重组。积极鼓励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在外企业进行兼并重组,获得先进装备、技术、品牌、销售渠道等资源,有力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也为“借船出海”后的回归发展创造条件。三是探索“产业+基金”发展模式。高起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对重点培育的项目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并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激活财政资金对产业的引导效应,以政府资本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面临的瓶颈

政策优惠不够明显。浙商回归工程出的是“亲情牌”,却少“亲情政策”,缺乏针对优质浙商回归投资项目的特殊优惠措施和专项政策照顾,即使有一些共享性的“普惠”政策,但实打实的优惠扶持少,这与上海自贸区、中西部等地区的优惠政策相比有较大差距,不利于回归浙商“军心”稳定,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投资欲望。

浙商潜力尚未释放。当前浙商回归的贡献度与天下浙商的巨大能量相比尚不匹配。从回归资金看,回乡投资的浙商还是少数,浙商回归的潜力远未充分挖掘;从回归内容看,仍以产业回归为主,还未形成项目、总部、资本、人才、科技、公益事业等的“大回归”格局。

要素制约亟待破解。连续多年的高强度招商选资,浙江招商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土地方面,可用于招商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工业招商用地日趋紧张,指标、规划等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浙商回归工程的深入实施;资金方面,回归浙商长期在外打拼,在省内缺乏人脉资源、缺乏抵押物,加上省外企业不为省内金融机构熟知,融资难、融资贵现象普遍存在;人才方面,本省专业人才少、技术工人少,用工成本相对较高,房价偏高,难引难留高层次人才。

项目质量有待提高。浙商回归实施以来,大项目、好项目的数量和比重逐年提升,项目质量呈稳步提升态势;可总体看,引进项目中单体规模大、产业层次高、经济关联度强的特大项目屈指可数,商贸综合体项目较多,工业项目特别是高端制造业项目比例偏低。

启示与建议

民营经济是推动浙江发展的主力军。加快“两富”“两美”浙江建设,浙商不可或缺、举足轻重。充分认识浙商回归的重要性、紧迫性,鼓励更多浙商回乡创业,提高回归投资质量,使浙商回归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创新驱动的重要贡献点,是浙江深化浙商回归工作亟需研究和破解的问题。上虞的浙商回归工作实践给我们的启示和建议:

将选商选资放在首要位置。积极实施领头雁工程。依托已回归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中的龙头企业,“以优引大”“以商带商”,带动更多资本回归、先进技术回归和高端人才回归,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群的磁场导向和集聚作用,催化滚雪球效应和葡萄串效应,吸引大批成熟型大产业大企业和高端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抱团来浙投资兴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要立足长三角地区,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国企、央企、优质集团地区总部落户浙江,鼓励大型企业、知名企业设立物流、采购、研发和中介服务中心,努力将浙江打造成总部经济集聚区。继续强化资源整合。鼓励企业投资节能环保、产品附加值高的“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的同时,对现有闲置厂房作全面摸底调查,进行归类和包装,突破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为高端优质“浙商回归”项目留出更多开发成本低、地理位置好的发展空间。要实行部门责任分工,构建“点面结合”的招商选资新机制。

促进回归工作常态化。改善浙商回归软环境。要热情邀请海内外浙商参与世界浙商大会、浙洽会、服装节、长三角民营企业产业项目对接洽谈会等活动;要切实解决回归浙商的子女就学、看病就医等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经济上有回报、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真正实现人的回归、心的回归。健全异地商会网络。加强与异地商会及驻外浙籍企业的联系,及时掌握驻外浙籍企业回乡投资项目的进展和需协调解决的问题。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小分队到各地商会召开推介会、座谈会,介绍家乡投资政策、建设规划、招商项目等,让企业家了解家乡,促进项目对接,促进“浙江经济”与“浙江人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大力弘扬浙江帮精神。要多形式传播“浙江帮”正能量,加强与海外工商社团、商会组织的联系与协作,通过海内外浙商的人脉和商业网络,举办各类雅集聚会和经济合作恳谈会,使“浙江帮”精神薪火相传、“一家亲”生生不息。

搭建多层次回归平台。拓展浙商回归园区。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科技园和工业园作为浙商回归平台,积极推进以“园中园”形式建立回归园区,形成多层次、立体式的回归平台体系。积极探索驻点招商、借力招商、集会招商等系列招商手段,使更多浙商了解浙江的投资建设政策和环境优势。拓展回归服务平台。浙商服务中心要当好“店小二”,为浙商回归创业、投资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无偿全程代办服务;帮助回乡浙商与在外浙商办理涉及政府职能部门的日常相关事项,真正让浙商资本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拓展信息服务平台。认真开展在外浙商信息采集工作,建立海内外浙商资源库,挖掘知名浙商、实力浙商,为在外浙商提供招商信息、政策信息、项目信息等。加强在外浙商的网络紧密互动,扩大招商信息网络覆盖面。

健全完善政策保障。给予更多优惠政策。通过减少不合理限制和加快审批服务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动力。根据浙江产业发展特色和重点,制定和出台更加灵活、更加优惠的回归引资的扶持政策,并在项目审批、供地、规划、税收、征地等诸多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在财政奖励、企业登记、海关商检、金融信保和用电用水等方面提供更多优惠政策与便利保障。实施个性化分类政策。对引入的企业,应按照其投入规模、成立时间、亩产税收贡献率等进行奖励补助。对重点优质品牌企业适当考虑政策倾斜,尤其是对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效应强、产出效益明显的大项目,必要时实行“一企一策”。完善招引质量评估考核机制。要对引进项目的规模质量、投资强度、环保标准、科技含量、能源消耗以及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科学评估和论证,以减少盲目招商、盲目圈地行为,切实提升回归引资实效,努力营造最佳政策环境,确保奖励资金发挥最大效应。

作者:桑士达徐金才姚升厚,浙江省政府参事;柴军,上虞区副区长

猜你喜欢
上虞浙商招商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招商合作
园区项目招商
持续加持自由流,招商华软又添科技“神器”
从新闻报道看“浙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评读
新时代浙商走向新天地
上虞区沥海镇小学
上虞
为何要浙商回归
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