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

2016-02-12 16:32赵玉华王梅苏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试金石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群众

赵玉华,王梅苏

(1.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2.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

赵玉华1,王梅苏2

(1.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2.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获得感”是绝大多数人实实在在的感受,具有多层次性,体现在改革的全过程。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进行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发展机会,感受到公平正义,更有效地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拥有更多的精神食粮、更好的文化享受,能够过上高质量有尊严的生活,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对党的建设制度进行深化改革,为实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提供政治保障。

〔关键词〕人民群众;“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试金石

王梅苏(1992-),女,辽宁沈阳人,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指出,改革要“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代表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了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回应。

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具体含义

让绝大多数人都能有“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获得感”是绝大多数人的感受,不是少数人的感受,要使每个人都能公平获得机会和成果,要让改革和发展带来的利益能够公平地惠及到每个人身上。当然,这是从质的方面讲的。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因此,获得的利益和感受也是有差别的,不能把“获得感”理解为每个人都能无差别获得相同利益。

“获得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性的。“获得感”是多方面的,它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不仅有属于经济基础范畴的内容,也有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内容。“获得感”也是多层次性的,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物质层面得到一定满足的情况下,精神层面的“获得感”越来越重要。更进一步讲,“获得感”不仅体现在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也体现在让人民群众公平地获得发展机会、释放发展潜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2〕,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拥有“获得感”的条件。

“获得感”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获得感”是能让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的一种感受,是百姓最需要、最盼望的,是能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利益。经济方面,收入越来越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方面,政治地位显著提高,民主权利得到实现和保障,实现参政议政、管理国家事务;文化方面,能够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源,享受更多更高的精神生活;民生方面,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社会保障水平越来越高,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满意度越来越高;生态方面,环境越来越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一样使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获得感”应该体现在改革的全过程。“获得感”要贯穿于每一项改革的全过程,要贯穿于改革开放事业的全过程。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它既是我们改革发展的目标、动力,也是检验改革效果、得失的重要标准。因此,“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会伴随每一项具体改革过程,会伴随改革开放事业的全过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会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和实惠,从而会有更多更高的“获得感”。改革开放事业无止境,人民群众“获得感”也就不会有停顿和终结。

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有些问题因长期累积而日益严重。从经济方面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仍没有完全达成;从政治方面来看,民主法治建设任重道远,国家、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高,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没有完全实现,政府办事效率低,手续过于繁杂,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现象屡屡发生,人民群众期盼着真正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文化方面,现有的文化资源离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还有一定差距。民生方面,社会保障制度需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水平需要提高,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从生态方面来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雾霾天气频频出现,企业乱排废气废水的现象没有得到彻底遏制,人民群众无法获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状况也随之受到威胁。这些问题一部分是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一部分是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无论什么原因产生的问题都会损害社会的公平正义,影响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因此,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而这一有效办法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只有全面深化改革,解决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改革为了人民群众,改革依靠人民群众,改革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人民群众是改革事业的主体。全面深化改革标志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矛盾问题错综复杂,利益调整更加艰难,需要下定决心,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而决心和信心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3〕人民群众是否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源于其对改革措施及结果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满意、高兴、赞成就理解、支持和参与,而是否满意、高兴、赞成主要看改革能否让他们有更多“获得感”。

全面深化改革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他们当家作主、过上文明富裕的生活也就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他们才会真切感受到改革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从内心拥护改革,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改革实践。这样,当改革需要调整利益关系时就会减少阻力,当改革过程中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时也会得到理解和支持。有人民群众支持、理解和参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都会被克服。

三、扎实推进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发展机会。经济体制改革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仅来源于结果,而且来源于过程,使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物质利益,同时也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一方面,机会公平、规则平等,市场参与者都能获得支配和使用社会稀缺资源的机会,平等参与竞争,解决垄断、权力凌驾规则的问题,为个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为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与此同时促进了就业、解决收入来源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发挥政府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公平的经济环境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经济繁荣发展,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使之有更多的“获得感”。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政治体制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基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必要手段。政府落实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简政放权”和“权责统一”,目的是制约权力,明确责任,使政府内部行政体系和司法体系规范化、法制化。从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中央深改组已召开21次会议,司法改革成为会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议题。政治体制改革提高了执法和服务水平,解决了人民群众诉讼难的问题,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保障人权,让人民群众在公开透明的政治环境中有更多“获得感”。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精神食粮、更好的文化享受。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民素质,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的必要手段。针对文化体制改革,国家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其中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惠及13亿人民群众的重要方式,促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让文化发展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优秀的文化中得到充实,并在充实中有更多的精神食粮和更好的文化享受,让人民群众在高效高质的文化环境中有更多“获得感”。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过上高质量有尊严的生活。社会体制改革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改革,也是最容易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的改革。在城乡关系方面,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医疗方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教育方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保证教育的公平公正。通过各项改革,真正让人民群众做到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让人民群众在惠民便民的社会环境中有更多“获得感”。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目前,我国雾霾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森林资源锐减,水资源严重短缺。针对这样的现状,国家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方面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资源进行集约使用,依靠法制手段加强监管,从而缓解环境压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修复,改善生态污染问题,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对生态环境进行改进。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决不能以污染环境、牺牲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代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改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在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中有更多“获得感”。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实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提供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同时,要加大力度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解决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风气影响极坏的腐败问题。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信任党,才能相信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会给人民群众真正带来利益,最终实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郑重承诺。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立足点,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试金石去检验改革的成效。通过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提升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从而不断凝聚力量,推动改革的稳步进行,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N〕.人民日报,2015-02-28(1).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3〕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3-7.

责任编辑周荣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3-0015-03

〔收稿日期〕201远-03-21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15DKS002;L15BJL003)。

〔作者简介〕赵玉华(1962-),男,辽宁黑山人,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试金石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群众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战“疫”是考察识别干部的“试金石”
CACSI:汽车品质的试金石
哲理漫画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