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思想对现代体育养生的启示与价值研究
——以儒家传统养生思想为例

2016-02-12 03:21刘建新张天成
浙江体育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儒家国学传统

刘建新,张天成

(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国学思想对现代体育养生的启示与价值研究
——以儒家传统养生思想为例

刘建新,张天成

(吉首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研究目的:基于国学思想视域下,对儒家传统养生思想的内涵进行分析,探寻出其对现代养生的启示意义,从而体现出儒家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旨在为现代养生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果与结论:通过“主气论、阴阳说;动静论、中庸说;理欲观、五行说”为线索,牵引出儒家传统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的启示意义:对缺乏体力活动行为、饮食相关行为、物质、精神成瘾行为、心理健康及生活习惯相关行为的启示意义,从而探寻出儒家传统养生思想中劳逸有度、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身心和谐、理欲协调的现代价值。

国学思想;现代养生;启示;价值;养生思想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学这一中国国粹也开始颇受世人关注,并有学者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国学,具体而言,就是指中国传统并带有民族气息的思想学术,其中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本文基于国学思想视域下,对儒家传统养生思想的内涵进行分析,探寻出其对现代养生的启示意义,从而体现出儒家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为现代养生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儒家传统养生思想的内涵与核心

1.1主气论、阴阳说

“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知识生出许多万物而已[1]”、“诸公且试看,天地之间,别有甚事?只是阴与阳两个字……天地间只有一个阴阳……所谓阴与阳,无处不是[2]。”朱熹认为“气”充满天地,并提出了自己完善的养生亦是养气的阴阳论体系,强调了“屈伸往来者,气也,人之气与天地之气常相接无间断,人自不见,人心才动,必达于气,便与这屈伸往来者相感通”。儒家传统养生思想把气看作是延年益寿、兴衰交替的根本法则,描述宇宙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都应该以气为生,以气为养,养生亦是养气,养气亦是养生。在认知行为上,儒家传统养生思想充分肯定了气对天、地、人的重要性,并指出气只有屈伸、往来、聚散的状态,而没有生灭、增减之说。意谓天地之气是一种常态,通常只表现出原生态法则,儒家传统养生思想的精髓便在于此,顺应生理、日常和身体的自然规律合理饮食,参与充足的体力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处理好社会适应、情绪反应、压力应对、人际关系等行为,就可以借“天地之气”成“长寿之躯”。

1.2动静论、中庸说

“养者而动时,则天不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3]》,一动一静,具有动静的运动形态,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在内,并不是静止不前的固化状态,而是永恒自我运动的物质过程,在运动中存在和不断发展,最终被认知和统一。即“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静止只是相对的,静是动的另一种形式。从现实生活中来看,静止性活动过长,日常体力活动不足,都是一种隐形的健康危险行为,世间万事万物在偏离本质基础上表现出的给健康、完好状态、终生的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者间接损害的行为,这种健康危险行为是与养生体育格格不入的。

《论语》中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4]”,孔子将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朱熹则作为儒家继承者,“中则直上直下,庸是平常不差异,中如一物竖置之,常如一物横置之,唯中而后常,不中则不能常”,儒家养生思想主张的中庸学说对现代社会道德规范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价值。

1.3理欲观、五行说

“明天理,灭人欲”。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四书集注[5]》、“只合云阴阳五行循环错综,升降往来所以生人物之万殊”。朱熹提出要劳逸结合,修身养性,人从一生下来就有自己独有欲望,这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欲求;但是不是所有的欲求都是合理的而且可以实现并最终被肯定的。因此,就需要一条准绳来约束它,那么这条准绳就是我们所说的“理”,儒家养生思想认为正是因为有了欲望所以理法才会应运而生,同时理欲不存在先后顺序,理本来就存在于欲望之中,随欲望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同理可证,约束人的道德法规也是跟随人的欲望而变动着的,因此需要用自身的思想行为去克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饮食起居等欲望,这当然也包括养生延寿的欲望,那是不是我们应该调节和克制自己,正确看待欲望,正确引导达到养生延寿的效果。

五行常表现为“太和”状态,这种状态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天地万物的分化则形成了新的事物,顺应分化论,即互相对立、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同时对立面的存在诠释了天地在分化过程中的运动变化,及日新月异、变化无常,养生思想的基本准则则是顺应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即五行养生。具体表现在:金对应秋、白、肺、忧、收;木对应春、青、肝、怒、生;水对应冬、黑、肾、恐、藏;火对应夏、红、心、喜、长;土对应长夏、黄、脾、思、化。

2 儒家传统养生思想对现代养生的启示意义

2.1对缺乏体力活动行为的启示

据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人群中只有31.6%的学生每周参加足够的体育锻炼(体力活动的天数达到4天以上);其中,男生不足40%,女生不足25%,同时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频率还有随年级上升而明显下降的趋势。青少年自幼养成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影响到日后的整体发展,其体力活动可蕴含并参与到日常生活中,这不仅意味着多余热量的消耗,还将形成体育健身的意识和终身锻炼的习惯。

国学思想中的儒家传统养生思想则提倡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通过适量的活动来提高生命的质量,而适量的活动从当今社会角度来看可以理解为体育锻炼、体力活动和日常活动等,有更直接的方法、更明确的时间和强度要求,其不仅是防治肥胖最直接、主动而有效的措施,而且还在调节气息、增强体质、增加健康方面有积极意义,同时儒家养生思想对现代体育养生的机理意义则主要表现为:促进心脏发育,增强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弹性;提高肺的储备能力,加强其适应性和呼吸系统的工作能力;促进新陈代谢等,使得全身各器官获得充足的血液和营养分子,以保持机体健康。

2.2对饮食相关行为的启示

孔子曰:食镱而餲,鱼 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凡此者皆损胃气,非惟致病,亦乃伤生,欲希长年,斯宜深戒,而奉老慈幼,与观颐者审之[4]。食物久置会腐臭变质,不食变质的鱼、不食色泽不新鲜、有异味的食物,饭菜加工不得法不可食用,所有这些如果不注意都会有损胃气,不仅仅是致病,而且也会伤害生命。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犯的“食忌”,就是容易损伤脾胃的零食、油炸、生冷食物,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及奶制品等摄入足等,强食、强饮或过多过饱之饮食,其不但致病,也会伤身,需要人们引以为戒。

2.3对物质、精神成瘾行为的启示

物质、精神成瘾行为导致的伤害不是即刻的,而是一个慢性、长期的过程。这类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饮酒、滥用药物、习惯性吸入某些可溶性气体等,滥用这些物质一旦形成习惯,就可能导致心理性和生理性成瘾,产生戒断反应等临床症状。2000年,WHO将酒精、烟草和滥用药物列入发达国家疾病负担的前10位危险因素;其中,酒精、烟草更被列为全球前5位危险因素。其实,网络成瘾行为只是精神成瘾行为中最普遍而突出的一类表现,网络与游戏机成瘾对健康有伤害性影响,首先表现在身体方面,其次对青少年心理、个性、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更为隐蔽而深远。“恰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性情恰淡虚无,真气跟随自身,精神内守而不耗散,疾病会从哪儿来呢?国学思想提出的传统养生观对于当今社会化的物质、精神成瘾行为有一定启示意义。

2.4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心不缘境,住在本源。意不流散,守于内息。神不外役,免于劳伤。人知心即气之主,气即形之根。形者气之宅,神形之具,令人相因而立。若一事有失,即不合于至理,可能久立焉?[6]”。心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应当驻守在本源里。意识不可流散,应当固守在内心停息指出。精神不被外物所使役,可以避免劳损。人们都知道心为气的主宰,气为形的根源。第三届国际心理学卫生大会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有幸福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趋于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也随着升高,其中包括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和精神创伤,国学思想则从心理活动耐受力、自控方面和环境适应能力方面对现代化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了指导启示。

2.5对生活习惯相关行为的启示

目前,我国在阐述肥胖的发生、发展原因时,都遵循一种模式:日常膳食摄入能量过多,体力活动消耗热能减少,体内热能过剩等,体力活动不足通常和体育锻炼缺乏相伴行,但又有自身鲜明的表达形式,以及现代静态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常见,它们都蕴含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日常饮食和锻炼行为均体现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习惯行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7]”。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操劳过度,才能使形体与精神同时兼备。在这中间就提到饮食、作息、劳逸等日常生活行为,饮食的节制、作息的规律、劳逸结合,以及加强体力活动时间和强度、科学引导余暇生活、减轻过重的压力负担,将是形体与精神同时兼备的必要条件。

3 儒家传统养生思想的现代价值

3.1劳逸有度——儒家传统养生思想的现代功能价值

“过劳”用现代化词语描述为人体由于过度劳累(透支体力和精力)而损害身体健康,“过逸”是指很少参与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传统的儒家养生思想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适当的工作和休息都是非常必要的,认为劳逸有度有两个值得重视的优点:其一是在工作之余有积极性的休息,有益于更好的工作和劳动;其二:还有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作用。

儒家养生思想则强调“形神统一”, 机体和精神意识相统一,形是神的内在基础,神是形的外在表现。“形神相因”,孔子曰:然,人有三命而非命也,人自取值,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者,疾共杀之[4]。孔子认为人若长寿,需劳逸结合,劳神、劳力过度,则耗伤精气、元气,损伤心血,轻则忧心忡忡、少气无力;重则诱发病变、危害生命。过逸会使机体气血流通不畅,精神萎靡。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儒家养生思想注重精神养生,通过人格修养和六艺养身提出了修身养气的养生思想。

3.2形神兼养——国学养生思想的主导价值

中国古代养生观认为,人的生命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在人的生命特征中,精神、意识占主体地位,人的本质便在于此。由此可见,保养生命的意义则在于精神方面的本质,儒家养生思想在形神的协调发展中更注意运用技艺、体育项目来调节机能,这样有利于形神的兼养。

“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所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8]”。儒家养生思想提出神形具养,“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注重生活规律,参与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天人和谐,修为德行、涵养形神。同时需重视养心而安神,“心藏神”,七情过度则耗伤神,教育现代人“戒怒”、“慎思”,调养形神。

3.3动静结合——国学养生思想的形态价值

中国传统养生体育强调动静结合,“养者而动时,则天下能使之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下能使之全”,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来达到养生。儒家养生思想指出个体身体的健康决定于后天的因时而运动,强调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状态,运动是形态世界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世间万事万物都应该是运动的状态,传统的动静观非常明确地表示静止和运动是两者状态,这两者状态都归因于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根本、绝对是运动的代名词,派生、相对是静止的代名词,其初衷是通过动使其融入到运动的效益、氛围之中,从而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儒家传统养生思想通过动静观来调和修正动与静,其在生活中所带来的身心效益就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

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儒家传统养生思想进一步说明了运动对养生的不可变性和不可替代性。动静协调可以保持现有的生命质量,其带来的效益都将落实到身体、心理、交往、修养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将反作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3.4身心和谐——国学养生思想的修养价值

儒家养生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身心和谐观念,并基于身、心之间的融洽而形成养生观,和谐则指作为个体的人自身的相互统一。当前,面对学习、就业、工作竞争等压力的冲击,伴随着承受能力的不足,个体表现出了身心失调等一系列症状,而儒家确立的中庸之道和道德准则,为培养身心和谐的理想境界提供了保障,“身心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矣,所以立命也”,“自省”时常反思自己,修身养性、仁爱、身与心合为一体,达至和洽,才能身心和谐,现代化的社会需要从中吸取精神营养,从而达至心理净化、境界提升和塑造健康的身心。

3.5理欲协调——国学养生思想的精神价值

何为天理,既在于人欲之中,将具多彩的物质世界看作理之用,理因在欲中,即人欲的外在表现。这种有欲的思想皆说明了物欲对人的牵引,人欲的存在带来了理的可贵,即理所务欲。健康长寿的欲望人皆有之,而儒家传统养生思想通过理欲的观点来表述养生的法则,对运动的理欲观加强自我的修养,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9]”,儒家养生思想中的“欲”即指我们养生保健运动强身的延寿目标,我们渴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强健的身躯,同时也希望自己无病无疾,能够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并希望自己的寿命比常人要久远一些;“理”,即指我们在养生和运动中应遵循适当适量的法则,我们在进行养生体育保健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时辰、天气、环境条件、手段方法、自身等一系列可能会影响到养生保健和运动的因素。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儒家传统养生思想中存在着养生保健和运动的规则方法,要“理欲协调”,根据变量情况,选择“理”的养生方法和运动方式,并且控制好“欲”的表现值。

4 结  语

终上所述,儒家传统养生思想作为国学思想的代表,与中国传统五行学说、五行养生等相互关联,即与“动”、“气”、“理”、“欲”、“阴阳”、“中庸”等相融合,是中华民族对现代人类的一大贡献。现代社会是需要养生的,儒家传统养生思想不仅给现代养生带来了启示性意义,而且还在协调人类文化环境、体现现代价值,其有利于我们传承和保护传统养生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使之成为人民的共同财富。

[1]黄琨,曹姗姗.朱子语类[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2]余晓慧,熊伟.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J].体育文化导刊,2013(8).

[3]荀子.荀子·天伦[M].卷三十四.

[4]孔丘,杨伯峻,杨逢彬.论语[M].长沙:岳麓书社,2000.

[5]朱熹,陈戍国.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6]尤乘撰,杨柳竹,宁越峰.朱德礼,校译.寿世青编[M].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7]田合禄.读经感悟 太极医话[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神灭论》注释组.神灭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6.

[9]柯蒙,周溯源,王燕.中国典籍名篇分类精译(治学名篇)[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Study on the Thought of Sinology which is Bring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Value to the Modern Sports Health Keeping——take the thought of confucian health keeping for example

LIU Jian-xin,ZHANG Tian-che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China)

The aims of study: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Sinology to analyze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Health Keeping’s connotation and seek the inspiration for modern sports health keeping so as to it will embody the modern value of Confucian thoughts of keeping health and support a reference for Modern Health Keeping’s development. Research methods: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Gasification Theory Static and Dynamic Theory, Initiative Theory which lead to the health-keeping. Traction out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health preserving thought of modern sports health implications: the lack of physical activity, dietary behavior, material, spirit of addiction, mental health and lifestyle related behavior of enlightenment, in order to explore traditional Confucian health preserving thought Lao Yi have degree, and spirit raise, the combination of static and dynamic, physical and mental harmony, and desire to coordinate the modern value.

Thought of Sinology; modern health keeping; enlightenment; value; the thought of health

1004-3624(2016)05-0125-04

2016-06-01

刘建新(1993-),男,湖南邵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民族传统体育.

G812.9

A

猜你喜欢
儒家国学传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