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芳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山西太原030006)
非正式组织价值引领的大众化路径选择
张志芳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非正式组织价值培育的内生动力。要在克服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非大众化”倾向的过程中,把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在破解非正式组织价值引领问题上聚众化与分众化两大课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价值引领;价值培育;路径选择
非正式组织是体制转型过程中正在引起社会关注的社会组织,其价值取向的引领问题,越是伴随改革发展的深入,就越具有更为突出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党必须“提高领导发展能力与水平”“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的能力”,这无疑为实现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包括非正式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相对正式组织而言,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引领,特别是以非正式组织成员更易接受的大众化路径与方式引领其价值取向问题,既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客观上也存在不少需要破解的现实课题。
非正式组织是相对正式组织而言的社会组织,最早由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梅奥(George Elton Mayo)提出,[1](P8-9)是人们在共同工作、交往过程中因工作、地位、价值倾向相近或感情、性格、偏好相投自然形成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具有自发性、不稳定性、内部凝聚力、心理协调性强、信息传播迅速和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作用明显等特征。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把非正式组织看作为不属于正式组织的一部分,“是一个没有固定形态的、密度经常变化的集合体”。[2](P92)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取向则是该组织及其成员在实际生活中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看待、处理不同矛盾、关系时的基本价值立场、观点与倾向,是对什么是有价值或无价值的认知态度与看法。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表明,以什么样的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和以什么样的途径与方式实现这样的引领,对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取向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非正式组织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这一组织价值取向受到社会的关注,总体上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非正式组织很难从具体数字上有准确的统计,我们仅能从其某些领域的发展中分析其发展势头。据统计,目前中国65%以上的社区都拥有总体属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组织,总数量接近100万。[3]如此庞大的数量可以看出,改革开放的环境不仅使非正式组织发展的社会条件更为充裕,处于体制转型、利益调整和多重性压力加大状态下的社会成员,也增加了通过非正式组织选择价值、表达意愿、寻求同情和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的可能性,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问题,由此就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表现为非正式组织内生和期待着的强烈欲求。换言之,改革发展和转型社会的特定环境,在为非正式组织发展创造巨大空间的同时,其价值取向的引领问题也成为包括非正式组织自身在内的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领域。非正式组织作为改革发展过程中作用逐步凸显,并在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组织,确实面临着一个坚持什么样的价值理念,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凝聚自身、指导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以社会主流价值实现对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引领,恰恰能够满足非正式组织对自身价值引领存在着的内生要求。
首先,发挥社会主流价值对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有益于为非正式组织确定正确的价值指向。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取向,因其松散性、民间性、自愿性和缺乏正式规则的特点,使之更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受多元价值特别是西方价值倾向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更容易使非主流价值特别是“意见领袖”“网络推手”的价值获得呼应。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在多元化价值取向中保证一元性价值导向的社会统领性,如何在多重性价值选择面前保证社会核心价值的主导性,对非正式组织而言,其内在呼唤社会主流价值引领的需求是明显的:一方面,社会主流价值具有甄别是非、判断对错的基本价值判断功能,发挥社会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能够在非正式组织成员思想认识上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为他们科学分辨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积极应对错误价值观念的冲击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定向。另一方面,社会主流价值是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大势的反映,能够为非正式组织提供具有发展性、前瞻性的价值判断,这就为非正式组织成员在面临局部与全局、现实与长远等利益关系的选择时,提供科学的价值方法。
其次,发挥社会主流价值对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有益于为非正式组织提供科学的价值定力。非正式组织的价值构建,无论就其组织而言,还是就其成员说来,都不同于正式的社会组织,其发展的整个过程都会由于价值整合与价值认同的复杂性而更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处于某种价值选择懵懂甚至茫然状态中的非正式组织成员,又可能在信息不对称和从众心理的双重作用下,自觉不自觉地为非正式组织中非正式“领导”的价值选择所左右。产生这种情形的原因,需要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建立在体系性价值观念的基础上,涉及价值选择的一系列内容缺乏基本的价值定力,价值定力及其内容的不确定决定了其价值取向上因人、因事和因具体事件表现出各有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碎片化景象。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例如在某一价值问题上完全呼声一致的群体,在另外的问题上则出现不同的情况。可以说,因感情、态度、偏好相投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如果没有决定其成员感情、态度、偏好的价值定力,注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也很难真正对组织的成员产生持久的凝聚力。社会主流价值是社会价值领域中最基本思想、观念和态度的系统化的价值认识,发挥其引领作用,就能够在价值目标、价值定位、价值信念、价值判断、价值要求、价值行为和价值标准等一系列价值选择的重大问题上,为非正式组织提供基本的价值准则,促进非正式组织形成正确的、具有恒久力作用的价值定力。
第三,发挥社会主流价值对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有益于满足非正式组织培育、践行正确价值理念的内在要求。社会主流价值的特点,集其最根本者而言,一是统摄性,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整合力和凝聚力。二是共识性,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目标、价值信念与准则,表明的是社会倡导与推崇的价值导向,也是社会认同度最高的价值取向。三是持久性,是社会长期坚持的价值观,并逐步融入人们的思想和意识深处,指导着人们的价值行为。四是大众性,是包括非正式组织成员在内的社会最大多数人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维护的根本价值准则。社会主流价值的这些特点,与非正式组织中价值观认知和实践中统摄力、持续性弱,以及共识性因具体问题而宜的特点相比较可以看出,发挥社会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能够克服非正式组织培育、践行正确价值理念实践中的某种先天不足,为非正式组织提供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对其成员具有感召性、导引性作用的价值观念,由此促进非正式组织以正确的价值理念凝聚与发展自我。
上述内在性要求,如果考虑到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分层次、有重点和针对性地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包括非正式组织在内的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和各种组织的价值取向既明确了基本的要求,又在推动社会主流价值通俗化、大众化的进程中进行了一次极具推广意义的典型示范,这无论对非正式组织自觉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还是在非正式组织中以通俗化、大众化和生活化话语宣传、普及社会主流价值,都增强了现实实践的可行性。
受非正式组织自身组成结构与发展特点的影响,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存在许多与正式社会组织并不相同的问题。比如,非正式组织价值主体的分散型、微量型的特点,使作为价值主体的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无论是进、出入组织,还是在组织中的活动,都以分散、自发的方式进行,都无需通过严格、统一的规定、程序,不必接受规制性的管理与约束,这就决定了非正式组织在接受价值传导、影响中的作用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而其价值功能一旦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发展中成为影响非正式组织成员价值选择的消极因素时再予以重视或纠正,则为时已晚。这显然增加了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难度。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列举许多。但从总体上看,与非正式组织自身结构与特点密切相关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制约性因素,是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存在的“非大众化”倾向,即在分析把握非正式组织及其成员真实关切和实际需求的过程中,不能以具有融合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引领方式与话语,解答非正式组织及其成员的价值困惑,提升主流价值引领效能的倾向,其实践结果对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引领形成的消极性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1.忽视非正式组织价值选择的自愿式、个性式特点,造成以僵化式、教条式的话语传递替代通俗性、易受性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非正式组织是人际交往中自愿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它们的成员基于相互间心照不宣的“合得来”“谈得拢”产生相互联系,同时又因年龄、地位、能力、工作性质或区域、志趣、嗜好甚至利益关系等个性因素聚合于一体,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样的特点,对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方”和“传导者”,如果不能形成非正式组织成员感到“合得来”“谈的拢”“听得进”话语引领功能和情感效果,那么就会在非正式组织中形成并无公开反对、抵制或不予认同,但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教育内容事实上并不接受或认同的情形。另一方面,在改革发展和体制转型已经促使社会成员在价值选择问题上自主意识空前增长,而社会主导性价值引领受僵化式、教条式宣传教育所累已经表现出某种不适应的情况下,非正式组织价值选择的个性化倾向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引领,就可能削弱社会主流价值对非正式组织甚至社会成员的控制力,从而加大了正确的价值观注入非正式组织中的难度。
2.忽视非正式组织价值培育的潜在性、隐蔽性特点,造成以一般性、集中性的发动宣传替代经常性、渐进性引领工作的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由自然或自发形成、没有章程和确定权利、义务的非正式组织,具有发源于组织内部的团体意识与很强的凝聚力。这样的内聚力从哪里产生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组织中各个成员的价值认同。价值分析的理论告诉我们,由价值认同形成的凝聚力是极其牢固的,这无疑为我们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实践增强信心与动力。但进一步的思考又会发现,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培育,基本上是以潜在的、隐蔽的,甚至是无形的方式进行的。在一个非正式的群体中,一个人在经历磨难、遭遇挫折时,同事好友的某种安慰、些许关心,可能使其价值选择向这些同事好友靠拢;群体成员相互间的一次交谈、讨论,甚至传递来的某些信息,可能使一些人的价值选择发生偏移。这种潜在性、隐蔽性的特点,使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实践,很难通过我们习惯的集体学习讨论、集中辅导、组织培训等方式展开,如何结合非正式组织的实际,更多地通过思想诱导、情感交流、心理分析、谈心谈话等途径,运用专题解读、案例分析以及“一对一”沟通等大众化的方式打通社会主流价值进入非正式组织的通道,运用非正式组织价值培育的方式方法传输社会主流价值,保证社会主流价值宣传的成效等,已是必须面对和回答的现实课题。
3.忽视非正式组织价值凝聚中非正式“领导”作用明显的特点,造成以行政性、笼统性的教育替代融合性、重点性教育的消极影响。非正式组织不是行政组织行为的结果,其自发形成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制度、程序选拔、任命的领导,也没有相应的领导机构。但事实上,每个非正式组织和群体中,都有自己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领导”。非正式组织内的“领导”可能没有太高的社会知名度,也并非在任何时间、问题上都具有影响,但凭借自己在非正式组织内的情感、经验、知识、阅历和个人魅力等,在一定问题上或人群中能够产生影响多数人判断、意见,或对多数人意见进行聚合、引导功能的效应,特别是在某些复杂性社会问题、现象、矛盾、纠纷发生时,他们可能是人们认知倾向的决定者,是非得失的裁决人,甚至是某些事件的领头人,还可能是一些复杂矛盾的调停者,在非正式组织成员中具有较高的拥戴程度,某种情况下甚至拥有比正式组织领导还高的拥戴度和号召力,是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和价值凝聚中无形的但有突出影响力的重要因素。非正式组织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不分人群、重点的以行政性、笼统性的教育实现价值引领的低效率,而习惯于依靠外在的、强制性组织力量进行宣传教育工作,忽略对重点人群、人物有针对性的思想诱导、说服,不注重发挥非正式组织中非正式“领导”的价值培育中的作用,常常使引领的效果大打折扣。
4.忽视非正式组织价值接受的多样性、多变性特点,造成以固定性、单一性方式方法替代经常性、创新性方式方法的消极影响。道尔顿(M. Dalton)曾经根据其人员组成将非正式组织区分为三种类型。[4](P291)一是由不同组织、单位中相同或相近等级、身份成员组成的水平型组织;二是由相同组织、单位中不同等级人员主要因利益关系组成的垂直型组织;三是由不同组织、单位、不同等级组成成员因为相同兴趣、友情、社会满足感而组成的混合型组织。这样的区分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比如按兴趣、偏好和利害关系可作情趣性与功利性之分,按聚合力可有短时性、长久性之分,按影响力可有强势与弱势之分,按社会作用可有积极性、消极性甚至破坏性之分。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在价值接受上呈现的是多元性特点,各种思想流派、价值理念都可能对它们产生影响,同一组织中的人群往往还会由于价值选择的变化分分合合。同时,伴随不同成员兴趣、偏好、关注问题,特别是利害关系的变化,他们在价值接受上也会表现出多变性的特点,会出现因思考、认识社会热点、难点矛盾与问题的转换带来价值倾向的转换。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抱有特定目的、具有特别用意和一些敌对势力有意识地利用的情况,非正式组织的价值接受与选择过程就会变得更为复杂。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非正式组织成员中入心入脑。而在非正式组织价值接受的多元性、多变性发展中,固定的、陈旧的和以不变应万变、不考虑受众需求的方式与方法,会对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引领形成诸多无形的阻力。
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存在的“非大众化”倾向告诉我们,必须结合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与实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5](P29)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能在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进程中充分体现出来。
首先,在认识定位上,要高度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引领问题,把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亨廷顿在谈到“文化核心”问题时说过,大多数国家都有一个核心文化或主流文化,深浅不等地由该社会大多数成员所共享。他认为,在美国,盎格鲁-新教文化便充分地扮演了文化核心和主流文化的角色,“从19世纪到20世纪后期,来到美国的移民受到各种方式的说服、诱导或强迫,要他们遵从盎格鲁-新教文化的基本要求”。[6](P52)而就非正式组织而言,既然现实社会存在其产生与发展的条件和土壤,它具有满足一些社会成员价值需求的特殊功能,社会的治理就要正视它在价值培育实践中的作用。社会发展在把非正式组织这一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作用的组织摆在我们面前时,任何以“异类”视之或轻视其作用的态度,除了会失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块重要阵地外,还可能把这一阵地留给某些消极的或敌对性的组织,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作为现代社会个人交往的一种方式,非正式组织具有促进人们相互间非正式交流、沟通、理解,减缓心理压力、培育群体价值认同,以及化解正式组织难于化解的一些矛盾与问题等积极作用,也具有以个人偏好为基础、缺乏必要的管理规则与约束、非正式信息迅速传播,以及某种程度上与正式组织、正式领导发生抵触等消极作用。后者很容易在非正式组织成员的价值选择中发生一些不应有的价值偏移,而当个人偏好、价值与正式组织目标发生冲突,并为少数别有用心的组织或势力利用时,还可能对主流价值和正式组织的作用产生消极性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非正式组织价值培育作用的认可、重视与否和方式选择是否得当,很可能使社会主流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而对这一群体在任何意义上的忽略,都会使主流价值的覆盖面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面失去本不应该失去的一个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
其次,在总体把握上,要深入分析非正式组织价值接受、变化的特点,努力破解非正式组织价值引领问题上聚众化与分众化两大课题。非正式组织能够集不同领域、层次的社会成员于一体,且以自己的价值认同形成可观的内在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与非正式组织价值形成、变化的特点相联系的。在这里,为什么人们会有到非正式组织中寻求价值认同的愿望,为什么非正式组织能够为其成员提供能够满足他们价值需求的精神寄托,为什么一些人在非正式组织中愿意袒露自己真实的价值疑虑,为什么非正式组织中的非正式“领导”能够形成事实上的威望等,实际上都与其价值引领问题上存在的聚众化与分众化两大课题相关。聚众化是指必须深入分析非正式组织凝聚其成员价值取向的原因与实际做法,特别是注意分析、把握现实生活中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等深层次问题产生的新疑难、新需求、新期待,以主流价值对具体问题予以科学的解释、答复,使他们能够从内心形成对主流价值观、方法论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由此催生主流价值的聚众化效应。分众化是把传播学意义上的细分受众对象应用于非正式组织价值的引领进程中,通过区分不同的人群,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为特定的受众群提供特定的价值传导与教化。这就需要结合非正式组织价值选择的特点,对不同类型、不同方式非正式组织和不同需求成员的价值取向作分层次、针对性的具体分析,注重结合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对非正式组织不同人群价值接受、变化产生的影响,结合非正式组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面对的新的矛盾与问题,有重点地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特别要注意发现、总结和积累国内外主流价值影响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注重对非正式组织价值培育实践中出现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研究,努力使主流价值的传播内容与方式充分考虑到受众对象因所处的层次、领域、职业和所关注问题的不同存在的需求差异,促进主流价值在细分受众对象、强化分众宣传的过程中更具大众性、更有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第三,在具体实践中,要强化社会主流价值的引领功能,多途径、多方法促进社会主流价值成为非正式组织的基本价值取向。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的价值取向,是认识的过程,更是实践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深入。而就具体实践发展而言,要通过多样化引领方式,比如营造强大舆论场的宣传舆论引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传媒等载体设置的“视点”“时评”“论坛”“观察”“话题”的主题介入引领;发挥非正式组织中非正式“领导”人物的作用、进行多种方式途径方法的“非正式”引领等,避免主流价值引领上的“非大众化”倾向。在这样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以各级党委、政府、主流媒体等公权部门为主,通过主动及时发布具有权威性、真实性的信息进行的价值导引作用。根据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霍德盖茨(K. M. Hodgetts)的研究,[1](P147-148)小道消息、谣言在非正式组织或渠道内的传播,源于四种原因:缺乏正式渠道的权威信息、难于分辨信息真伪、传播的信息与个人有利害关系、谣言先于权威信息发布。鉴于这样的情况,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组织在掌握公共信息、把握基层舆情上的主动作用,只要能够把这样的权威信息发布与非正式组织成员的价值需求、真实关切和接受习惯融合起来,通过及时公布公共信息,公开热点、难点问题的真相,解析包括非正式组织成员在内的基层群众诉求表达的焦点问题,借助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对影响人们价值选择的现实矛盾、热点事件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行客观解释、正面导引,就能帮助非正式组织成员不受虚假信息及其隐含着的价值观的影响,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实际生活中发端于非正式组织中的议论、抱怨甚至对主流价值观的置疑,以及一些非正式组织成员把小事演变为大事、由简单问题趋向复杂化的情形,并因此影响及更多人在价值选择上的偏移,很大程度上都与主流价值的权威引领意识不强、引领方式僵化、不能切入受众关切和难于与包括非正式组织成员在内的普通群众实现价值沟通有直接的关系。
第四,在社会环境上,加强社会正式组织科学价值取向的培育工作力度,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功效,形成有利于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社会氛围。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天然地具有互相沟通、交流、组合的需要,他们在难于从正式组织中获得这些需要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到非正式组织中去寻找,以求从中获取归属感。同样,非正式组织能够在自愿的基础上因兴趣、关注、偏好等集聚众多的人,某种意义上,正好说明社会的正式组织在主流价值的大众化传播,以及满足社会成员价值需求方面出现了不足;非正式组织能够在价值选择中激发其成员的兴趣与偏好,也正是主流价值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工作存在“空白”与“死角”的某种反映。因此,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首先要在社会的正式组织中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扩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覆盖面,努力促使更多的人能够在社会的正式组织中获取价值共鸣。这样的主导地位应当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讲的、说的和媒体、舆论阵地上宣传着的价值观念,这一点,我们目前并无太大的差距。二是在正式组织中,特别是在这些组织中具有标志性作用的骨干成员、领导干部实际的行为上体现、践行的价值观念,即不仅要看这些人讲什么、说什么,而且要观察分析其做什么、怎么做。上述两种情形如果高度一致,即实现了言行统一,那么其对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引领工作就相对容易,对其成员产生的聚众化的效应也容易出现;而这样两种情形如果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落差或者出现言行不合的情况,人们去非正式组织中寻找价值寄托的现象就会增加。所以,注重培育社会正式组织的科学价值取向,让非正式组织成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得到相同的价值引领和价值感受,就能够形成有利于以社会主流价值引领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文化氛围,推进非正式组织价值取向的正向化。
参考文献:
[1][美]霍德盖茨.工作中的现代人际关系学[M].吴德庆,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美]C.I.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社会管理创新需加强社团组织培育崇川经验引关注[EB/OL].中国新闻网.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2 -27/3563790. shtml.
[4]吴江霖,戴建林.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郭彦英]
Popular Value Orient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s
ZHANG Zhi-fa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arxism,Shanxi Party Institute of CCP,Taiyuan 030006,Shanxi,China)
Abstract:The mainstream value's decisive role in guid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s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s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ternal demand for cultivating values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s. On the one hand,we must be aware of the mainstream value's disadvantage in guiding inform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lost of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on the other hand,we should highligh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s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Dealing with major issues related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enhancement or lost in ties with the masses,we ought to explore new ways to better promote the mainstream value's leading role in guiding value orientations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s.
Key words:informal organizations;value orientation;the leading role of value;value cultivation;path choice
中图分类号:D632.9;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6)02-0114-07
收稿日期:2015-11-30
基金项目:本文为作者主持的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网络环境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4BKS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志芳(1973-),女,山西大同人,法学博士,中共山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