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广
山西商人在青海省经商活动可追溯至明清时代,主要是晋南太平县(今襄汾县的汾城镇)商人。此时,商帮结成以故乡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乡情相助为宗旨,形成了牢固的商业帮体,有较大的经济实力,以各种生活必需商品的货币交易取代了单一的“茶马互市”易货贸易,为西宁市及周边县城(湟源、湟中、大通、互助、門源等县)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民间就曾有“先有晋益老(山西商号),后有西宁城”的说法。
早在1927年青海建省前就有商会组织。1929年建省后冠以“青海省商会”(总商会)名称,同时在西宁市和农业区各县均有市县商会。会长的产生是由商民推选,条件是德高望重,具有相当经济实力,有领导才能,为人正派,办事公正。选出后报送政府备案审批。各届会长大都颇受商民拥戴,并获得良好的评价。
山陕会馆
民国时期青海省商会(总商会)的历届会长多数是山西籍商人,尤以山西籍“绛太帮 ”(今山西省新绛县和襄汾县的汾城镇)商人居多,如:
1.毛益三会长,山西省襄汾县人,西宁世诚和商号经理;
2.赵善初会长,山西省襄汾县人,离开西宁较早;
3.李松亭会长,山西省襄汾县人,西宁德盛魁商号经理,此人后转到甘肃张掖、武威经商;
4.孙国斋会长,山西省襄汾县人,西宁恒庆成商号经理,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退休回原籍襄汾县汾城镇;
5.高子岭会长,山西省襄汾县人,西宁信益福商号经理;
6.赵文翰(字墨林)会长,山西省襄汾县人。1904年生,1933年接任西宁德盛魁商号(后改为志城号)董事长,1940—1949年任青海省商会会长,任期时间最长,1948年商会改名为青海省工商联合会,转任省工商联理事长,全国工商联常务理事;并担任西宁市一区区长。
此外,陕西籍会长有两位,一位是张麟阁;一位是杨蔚生。
青海籍会长有两位:一位是吴垠(吴子平); 一位是廖霭庭(1949年7月接任赵墨林),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青海省商业厅副厅长,改革开放后任第四至第六届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以上统计:1927—1949年历任青海省商会会长共10人,其中,山西籍会长6人,陕西籍会长2人,青海籍会长2人。
上世纪二十年代,青海省商会成立之初,任会长的是毛益三和赵善初,具体时间为1927—1928年。1928年时陕西籍张麟阁(聚义成商号经理)任职,约到1929年。此后续任的是李松亭(德盛魁商号经理),任职到1933年,李松亭到甘肃凉州地区发展,将德盛魁商号全资转让给他赏识器重的赵墨林(时年29岁)掌管经营,赵便成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山西“绛太帮”商人中少壮派的代表人物。
赵墨林13岁随家乡长者徒步来到西宁,在东家李松亭的德盛魁商号从学徒做起,3年后学徒期满成为伙计(员工),从身银入股到份银,从学徒到股东,坚持节俭勤奋好学上进,于29岁接班,掌管德盛魁商号。后又独立创办荣聚兴、世昌号、乾泰源、新丰益等商号,并担任董事长。他这16年从童工—学徒—伙计—坐庄(驻天津分号经理)—东家的创业历程是晋商文化核心“激励兼容,劳资共创”管理制度的彰显,他本人也是“激励兼容,劳资共创”在西部丝绸之路上艰苦实践并获得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
赵墨林
赵墨林任会长10年间,发扬前辈“节俭勤奋、明理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传承晋商“以义制利、劳资共赢”,建立了晋商独具特色的组织形式(伙计制、商帮制)和管理形式(联号制、股份制),始终以晋商“诚信为本、包容为德、共赢为策”的优秀品质为创业发展之灵魂,特别是以“山陕会馆”为窗口和平台,不断弘扬山西文化、传播晋商精神。当时的山陕会馆热闹非凡,整条街就叫“会馆街”,上世纪三十年代,青海省面对市民的第一场电影就在此放映,逢年过节便邀请省外剧团和戏班(蒲剧和秦腔为主)在此演出,民国几十年间,“山陕会馆”一直是西宁市主要的文化娱乐场所,现为青海省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月1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将“山陕会馆”列为“中国文化遗产”。近20年,西宁市政府两次投入巨资进行恢复和修缮,现焕然一新,是西宁市一大旅游景点,在此可探寻近代百年以来晋商走入丝绸之路的轨迹和辉煌的发展历史。
由此,赵墨林在民国时期为青海的商贸发展,为服务和协调商民之间,商民与政府间的利益和矛盾不辞辛苦、忍辱负重、奋力拼搏。同时,他还组织和鼓励青海商民率先为抗战捐款,为兴教助学捐资奔走、呕心沥血,为青海省商会和“山陕会馆”的兴旺发达及精细管理等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