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垚
略论新时期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引领
谢林垚
国家文化软实力实质上是该国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由内而外发散过程。文化体系重塑的核心价值内涵失根、文化传播机制的核心价值手段滞后、文化创造主体的核心价值取向不高,彰显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急需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现实依据。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根基;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观念;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培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底蕴,是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三条基本策略。
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举世瞩目,“中国故事”在世界舞台却鲜有人知,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进一步增强。
习近平明确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可见,从价值观的层面,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水平,客观上存在着的三重评判维度:一是生命力维度,该国的核心价值观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时间长度;二是凝聚力维度,该国的核心价值观在维系民族团结过程中的聚合强度;三是感召力维度,该国的核心价值观在国际文化交锋中的影响程度。因此,国家文化软实力实质上是该国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由内而外发散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既取决于文化本身的价值内涵,又受制于文化传播的价值手段,更离不开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基于上述分析,分析研判制约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实问题,就内在地包含三重任务:首先应分析中华文化自身的价值特性,其次要透析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机制,再者需研判文化主体的素质水平。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着急需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应然性。
(一)文化体系重塑期的核心价值内涵失根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在铸造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秦汉以来,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思想体系,在历史中沉淀、孕育、凝练出整个民族的精神基因。综观我国传统社会,其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等,已深深内化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目标、价值手段和价值准则。无论王朝君主如何更替,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这种核心价值观始终一以贯之,中华文明也得以在价值层面独领风骚。但自鸦片战争后,一系列战败条约的签订和国家羸弱的现实,使得千年以来形成的“天朝上国”的文化中心论遭遇挑战,价值层面的优越感被文化自卑心理取代,文化自信心逐步丧失。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文化体系重塑时期。价值观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文化体系重塑实质上是价值观的重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换言之,核心价值观“补位”,关键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中汲取营养。
(二)文化传播机制的核心价值手段滞后
传播学培养理论认为,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三观”。文化是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播直接影响价值观内化,可见文化传播机制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文化传播机制所涉及到的核心主体是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3]其中企业和社会组织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政府则是文化传播机制的“守门人”。
“守门人”(gatekeeper)理论提出者卢因(Lewin)认为,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客观上充当了信息把关人的角色。[4]政府理应担当起文化传播的“守门人”,切实履行一系列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各项职能。就当下文化传播机制的核心价值手段而言,政府的传播职能缺陷主要集中在引导和监管方面。以网络舆情监控疏导为例,短板主要是“网络恐惧症”和治标不治本的“救火式监管”,缺乏有理有节的舆论引导,未能做好“守门人”。
(三)文化创造主体的核心价值取向不高
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其创造者是每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主体。文化主体的整体价值取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层次。我国文化创造主体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即从事狭义文化所覆盖行业的个体、群体和机构;从事制度设计、制定、宣传、执行、教育、研究的个体和群体;以及其他无意识创造文化的个体或群体。但这种只重一头的价值取向,折射到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领域,必然引发文化创造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品生产。在略显浮躁的文化生态中,上述文化创造主体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侵袭,部分文化产品沾染了“铜臭气息”,从而拉低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层次。可见造成文化创造主体整体素质不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高速发展当中的“价值失衡”。从这一角度而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首先在于使文化创造主体建立正确的价值规范和准则,这是当前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而且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目标之所在。但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软实力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回到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面上去制定策略。
(一)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渊源,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也是我们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立身之本和精神之魂。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的世界大同、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世致用等等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包含着书法、武术、绘画、戏剧等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包含着民贵君轻、为政以德、讲信修睦等弥久而新的政治理念,这为我们发展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资源。
利用传统文化发展文化软实力时必须以核心价值观为指针。所以,秉持科学的态度是利用传统文化的首要前提。所以应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尺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审视,将符合核心价值观价值旨趣的合理成分筛选出来加以提倡弘扬,不能厚古薄今和薄古厚今。再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按照时代的要求对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对内涵予以扩展。
立足传统文化,不意味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趋势,文明因广泛交流才能多彩,固步自封没有出路。文化软实力作为硬实力的一种发散力量,只有在文化交融借鉴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文化价值观的固有影响力。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式文化,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进程中,正是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才形成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集合体。正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内核并非是传统文化中“土生土长”出来的,而是在对全世界文明批判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可见,传统文化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立足点,也是我国与别国达成价值公约的契合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二)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观念
1.要创新文化表达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习近平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6]要加快转变中华文化的表现方式,拓展升级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打造带有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面。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形成官方、团体、商业多元多层次人文交流机制,引导多重动力推动人文交流持续健康发展,力争使国际间文化交流有新意、有意义、有效益。创新和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使中华文化的价值魅力在国际舞台和平台上全方位展示。
2.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提高国际话语权。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国际话语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我们往往处于有理说不出的尴尬境遇。从自身角度来看,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国际传播能力不足,二是与国际话语体系接轨的契合点把握不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要从上述两点着力。其一,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阐释好中国特色。其二,要着力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注重从全球层面等方面说清楚、讲明白,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世界各国都能够分享中国发展的成果,意味着中华民族将与世界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三)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培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底蕴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公民作为文化创造的最大群体和最小主体,其整体思想道德素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水准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文化软实力价值底蕴蕴含在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之中,其提升之道在于抓好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学校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贯穿于学校和社会各项管理过程中,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等途径,帮助未成年人和青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和传播者。要通过乡村、城市街道、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给社会成员,加强对公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打牢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
2.要对领导干部进行“三严三实”教育,这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环节。党自身的先进性、党的理论的正确性、领导干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执政管理水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同时,政府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导力量,其价值取向、从政准则的水平直接影响软实力提升的进程。“三严三实”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明确了领导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是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智慧结晶,是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执政实际之中的操作准则。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三严三实”,端正“政者,正也”的价值取向,对于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导向性作用,对于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实现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
[1][5]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3]李敏伦.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面临的挑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6).
[4]李彬.传播学引论(新1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0.
[6]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1).
(责任编辑 丛文娟)
谢林垚,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100044)
G120
A
1672-6359(2016)04-0085-03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北京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14ZDB1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