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16-02-11 18:40刘博识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政治

刘博识

当代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刘博识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要使用典型教育、感化教育、自我教育和冲突缓解等方法,将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和成才教育贯穿到教育内容中,政府、学校和家庭要通过完善机制、转变模式和发挥优势等途径,引导青少年弱势群体形成正确的“三观”,在认知自我的过程中提高接受挫折的能力,确保青少年弱势群体能够健康发展。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朱镕基总理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并指出要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自此,全国开始广泛关注弱势群体。随着研究的深入,青少年这个祖国的未来中的弱势群体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当前,对于青少年弱势群体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概念,综合来看,其可以概括为:“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自身和社会等原因,其发展远远落后同龄人,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处于劣势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弱势群体是容易“受到排挤和打击,更缺少政治、经济和社会机会的亚类”。[1]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教育,根本不能摆脱其应尽的责任,不能缺少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关怀,而青少年弱势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急切诉求更是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在教育对象身上希望达到的目的。习近平对当代我国青少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志存高远、德才兼备、情理兼修、勇于开拓”,这当然也包括青少年弱势群体。具体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形成正确的“三观”

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青少年弱势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加之青少年弱势群体生活长期的窘迫和心理失衡,势必在价值与道德选择上出现偏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人”也越来越多。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青少年弱势群体也受到“金钱第一、利益至上”观念的影响,精神生活现实化地追求物质享受,产生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庸俗化和功利化,以游戏人生为信条。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青少年弱势群体明辨社会中的是非、善恶和美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三观”,用正确的方式待人和处事,实现健康发展。

(二)调整心态,认识自我

青少年弱势群体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十分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协助青少年弱势群体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青少年弱势群体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片面认识产生的,在生活中将自己封闭,将弱势状况归结为自身条件和命运的不公,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持否定态度,消极面对生活。对于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当“大锅药”,一概而论,应该因地制宜,对于青少年弱势群体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和疏导。“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思想入手,引导青少年弱势群体调整心态,认识自我,坚定信念,确立远大理想,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辩证的对待弱势,不自暴自弃,坚持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以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三)增强“受挫力”

一般来说,青少年弱势群体对周围环境有较大的依赖性,将改变弱势状况的重任交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当他们独自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无限放大,认为难以改变,即使在他人帮助下采取一些措施,也担心失败。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一个“怪圈”,希望改变生活,又局限在自己的狭小空间中,思想上出现矛盾,最终将精神寄托在网络中,逃避现实。这种逃避反过来又会加重他们的挫折感,甚至导致抑郁。青少年弱势群体在生活中解决问题需要付出的精力确实要比其他人更多,但这不应该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更不是不解决问题的理由。特别在当今社会,机遇和挑战无处不在,青少年弱势群体应该准确定位,提高受挫折的能力,这也是他们改变生活的必经之路。针对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关注其主观世界,抚慰他们紧张的心情,用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和磨难;其次要让青少年在具体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体会社会责任感和奋斗成就感,体会人生哲理;再次,要让青少年弱势群体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人生经验,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供必要的条件,营造轻松的生活氛围,从容面对挫折。

二、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其目标的具体化,要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对青少年弱势群体进行针对性教育。科学的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要前提。

(一)生命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的社会实践活动,价值上是通过人的生命得以体现。离开了生命,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石和载体。对于青少年弱势群体来说,生命教育更是起点。“生命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强调教育的生命性,关注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发展,提升生命的意义。”[4]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生命教育应该关注两个层次:一是生存教育,将生命看成是人的生命存在,强调尊重生命;二是生命价值教育,站在社会的立场上强调生命的升华。青少年弱势群体生命教育具体到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己”教育。要让青少年弱势群体认识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形成良好的生活心态和习惯,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二是“知人”教育。充分认清每个个体生命的社会性,积极和正确看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遵守社会规范道德,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三是“知物”教育。认识到每个生物都有生存权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是“知天”教育。引导青少年弱势群体思考人生问题,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

(二)挫折教育

通过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定义不难发现,其在生活中挫折较多,需要教育者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其“逆商”能力。逆商是美国学者保罗·史托慈明提出的概念,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承受压力的能力,亦可理解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5]当今,处处充满了竞争,青少年需要良好的承受力。青少年弱势群体很容易出现生命美好和生活残酷的两种极端认识,更加需要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对生活过于乐观,一遇到挫折,就会对生活失望,近些年不断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在进行挫折教育时,要避免将挫折教育当成是吃苦教育或是惩罚教育,应该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不能简单地等同为打骂。否则,很容易扭曲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性格,要么培养成更加难以管理的叛逆者,要么培养成逆来顺受的奴隶,这无疑使得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挫折教育成为“另类的教育”。

(三)感恩教育

感恩的心是人幸福的基础。人作为社会的人,恩情是一个重要的链接纽带,从人与人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离不开恩情。感恩既是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情感层次,亦是激发责任和义务的基础。试想,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感恩的心,怎能奢望其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青少年弱势群体在接受他人帮助时往往会产生自卑、愤怒等不健康的情绪,有些行为甚至让人心寒。对青少年弱势群体进行感恩教育,是激发生活热情,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感恩教育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三种:一是认知,在心里认识和认可自身获得的帮助;二是认情,在心里衍生出温暖的情感,并转化为报恩的行为;三是实践,将接受的帮助行为变成帮助别人的行动,并持之以恒下去。从内容上有三个:一是感恩父母,对父母的尊重和回报是人最基本的要求,感恩的心对于改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二是感恩帮助者,对救助者的感恩不仅仅体现在言语上,更应该在行动上,改变自身的不足,帮助他人,将爱心传递下去;三是感恩生活,平静地看待生活中的种种不足,客观地面对挫折。

(四)成才教育

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成才教育是解决其自身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其他教育的重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让青少年弱势群体树立成才意识,变“输血”为“造血”。成才教育要坚持“现代化意识”,重点通过专业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育,提高其适应环境、实际运用和创新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要教育青少年弱势群体坚持自我设计,依据自身特长和社会需要设计自身方向,准确定位发展目标;要坚持自我实施,按照自我设计的计划去实施并在过程中调整目标,逐渐改变不合理设计,使目标逐渐贴合自身实际,避免目标过大或者过小;要坚持自我约束,选择了合适的目标,就要适当舍弃其他目标, 避免分散过多的精力,确保集中精力实现既定设计。在自我设计过程中,要坚持时刻检验、控制和纠偏自己的行为。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成才之路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在提供更多帮助的同时,一定要教育其树立正确的成才意识,这也是重要的环节。

三、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方法是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更多的是指一种行为方式。针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包括不同的方式,综合进行。

(一)典型教育

典型教育是指通过典型的人和事来教育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通过鲜活的例子能够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将抽象的说理变成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提供仿照和借鉴。如高度截肢却演绎生命精彩的彭水林、经历苦难依然乐观自强的洪战辉等,在经受苦难后仍然勇敢迎接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这些原本是弱势群体却坚持奋斗的真实例子,往往能够引起共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典型教育分为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典型教育。在正面典型教育中,要实事求是的宣传,引导青少年正确的对待典型,形成学习、超越的氛围。而在反面教育过程中要慎重选取典型,切不可简单地把犯有思想方面错误或者偶然犯错的人和事上纲上线,故意设立反面典型。不论是正面典型教育还是反面典型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有凭、有理、有据的分析和批判使青少年弱势群体受到教育。

(二)感化教育

感化教育,重在感,在受教育者得到特殊的关怀帮助时感动,进而引起思想深化和行为感化的过程。感化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在贯彻理性教育的同时,也关注了感性教育,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关心人、尊重人和爱护人等方式方法,开发人的巨大潜能,激发人的向上之心。感化教育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是通过感情启动的教育。对青少年弱势群体进行感化教育,首先要做到热爱和关心。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比责任更具备人性化。每个青少年都希望得到关注,有时候家长和老师一个关爱的眼神比纪律制度起更大的作用。情感上真挚的付出是感化教育的前提,对青少年弱势群体在生活和思想上给予更多的关怀更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其次要做到尊重和信任。青少年弱势群体由于所处环境的尴尬自尊心往往更强,更敏感,此时,尊重是发展的基础,信任则是鼓励前进的动力。在感化教育中,要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兼顾原则性,在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中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三)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起源于哲学的人本主义,凸显了个体的差异性,重点是突出具体的、社会的人在生活中的价值性。首先要主张自我激励,把教育内容转化为学习的动机,变成需要的动态体现,促使青少年弱势群体在自我教育中主动接受教育内容,从被迫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其次要培育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既包括思考,提炼,也包括检讨。特别在成才教育过程中,自我认识是关键的一步,只有正确的定位自己,认识自我的优点、缺点、成绩、不足,才能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再次要倡导自我调控。要通过不同的程序和模式,改善机体的非随意反应,通过心理过程治疗身体创伤,避免出现偏激行为,确保心理健康。在运用自我教育时,要避免放任自流,同时也要开拓视野,避免狭义的自我教育,要提倡相互帮助和互相教育,通过广义的自我教育教育个人,避免青少年弱势群体孤独的成长。

(四)冲突缓解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动速度快,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和突出。青少年弱势群体在这个矛盾的社会中,心理极易发生变化。某些矛盾处理不恰当,就会使得矛盾累积,最终发生质变,对社会和青少年弱势群体本身产生极大的震荡和破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关注青少年思想和行为质变的“临界”点,调整与其他群体的矛盾,疏导和控制冲突的发生。冲突缓解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缓解矛盾。通过理清对立情绪、正常的发泄、增进人际沟通等方法,使青少年弱势群体能够把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讲出来,缓解与其他群体的矛盾,避免青少年弱势群体做出非理性的事情,从根本上减少冲突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处理冲突。处理冲突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果断处理、缓和处理、转移处理等。果断处理一定要果断,做到迅速辨明是非,对采取的方法产生的后果有充分的估计,处理结果要公平公正;缓和处理时要保持头脑清醒,在情况不明时不轻易表态,如果不违反大的原则,可以适当让步,满足一定的要求;转移处理时要通过各种措施分散冲突参与者的注意力,将冲突主体隔离起来,逐步化解矛盾,避免当事人出现偏激行为。

四、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发展问题。要通过不同力量发挥自身的优势,各尽其能,发挥合力作用。

(一)完善政府政策支持

社会政策能够有效地改变青少年弱势群体所处的劣势环境,缓解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紧张感,提高社会满足感和幸福感。如今,在国家的重视下,已经制定了专门的青少年政策,如教育政策、服务性政策、司法保护政策等,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青少年工作的法治化进程,也为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教育和生活提供了保障。对贫困、单亲、残疾等青少年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不明确,社会救助措施模糊,这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对待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理念上没有充分准备,在定位、保护和教育等方面存在问题。相关立法部门应该加快青少年弱势群体政策体系的建立,明确不同的救助和保护类型,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保证青少年弱势群体处于一个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投资、融资等方式,保护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平等教育权。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其一般只能就近就学,这就需要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力度,提高教育硬件、软件设施质量,特别要加强中等教育力度,根据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差异,选择更多适合自身的职业培训,掌握生存技能。要加强网络治理法律规范力度,从人性化的角度关心爱护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成长,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育人优势。

(二)转变学校教育模式

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随着世界教育理念的发展,反思型教师理念逐渐普及,即“能够以自身的观念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的疑惑和困境为意识对象进行例行的审视、分析、判断和选择,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主动承担起专业化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进而促进自我自主发展的教师。”[6]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以反思型教师的标准为自我要求,建立现代化的思想理念,用新的观念来看待和评价青少年弱势群体的行为。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掌握辅助知识,特别是心理学基础知识,提高教育的渗透力和有效力。通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把握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灵敏地调节个人的语言和行为,以自身乐观的精神状态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弱势群体。要转变教育模式,突出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主体地位。要从细微之处入手,关注其教育、健康等现实性问题,走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从“教会顺从”转向主体人格生成。坚持贴近生活的理念,使青少年弱势群体能够在情感上接受,行为上主动,从被动学变成带有认知的学,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一要充分运用权威性。在家庭教育中,权威性主要是指父母在孩子身上体现的权威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和抚养关系,导致子女在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依赖性,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宽严相济,树立慈祥和威严的形象。因此,在青少年弱势群体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充分发挥权威性,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三观”。二要充分借助感染性。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十分强的感染性。对待周边的人和事时,父母的态度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孩子也很容易与父母的态度发生共鸣。大部分青少年弱势群体家庭相对困难,父母由于生活的艰辛往往喜欢感情用事,缺乏理智,突出表现就是脾气暴躁,导致青少年弱势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吸收这些缺点。家长在教育时既要有“颜值”,也要有“言值”,以身作则,用健康、道德的言行尊重孩子,增强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要通过积极正确、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感染子女,提高青少年弱势群体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三要充分发挥及时性。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接触的第一个教育,相比学校和社会教育,及时性更强。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通过长期的家庭生活,家长对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能够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教育纠偏。青少年弱势群体情绪和心理状态波动较大,情绪易波动,产生消极情绪,特别是当前社会信息变化大,新鲜事物多,青少年弱势群体经历的种种不公让他们在思想上出现更多的冲击和变化,这需要家长的细致观察,及时疏导,割除思想“毒瘤”,将不利因素提前消除。

[1]陆士桢.中国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现状与社会保护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4]张素玲.生命教育[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10.

[5]保罗·史托慈明(安庄祺译)..逆境商数[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0.

[6]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析[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123-124.

(责任编辑 马晓黎)

刘博识,鞍山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工作部讲师(邮政编码 114000)

D64

A

1672-6359(2016)04-0063-04

猜你喜欢
青少年生命政治
青少年发明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