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方方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雷锋精神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探微
葛方方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的建立,而雷锋精神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优秀结晶,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促进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精神支撑。高校借助雷锋精神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宣传,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合理设计和精心组织雷锋精神的实践活动;三是健全雷锋精神实践活动的管理机制;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雷锋精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雷锋精神作为一种道德范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的冲击下,雷锋精神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忘。为了有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况,笔者在2016年3月对浙江省部分高校进行了书面形式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总计发放10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81份。问卷对各高校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随机抽取,其中一年级学生381人,占比38.8%;二年级学生235人,占比24%;三年级学生226人,占比23%;四年级学生139人,占比14.2%。问卷中有两道题专门涉及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知情况。在对“你是否知道每年3月5号是‘学雷锋纪念日’”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整理后,发现有80%的同学表示不记得每年这一天是雷锋纪念日,16%的同学只是大概知道,仅有1%的同学清楚地记得。对于“你怎么看待某高校推出的‘雷锋班’这一活动”这一问题,有63%的同学表示该活动很有意义,64.3%的同学表示从没质疑过雷锋精神。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受访学生认为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已没有必要学习雷锋精神,有些学生甚至认为我们今天仍旧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仅仅是一种政治宣传的形式,并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
上述调查结果基本代表当代大学生对雷锋精神所持的态度。可见在大部分大学生保持肯定和认同雷锋精神的同时,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对雷锋精神认知的问题:一是当代大部分大学生忽略或淡忘了雷锋精神的真实存在;二是部分学生认为雷锋精神已经与当今时代脱节。经过进一步整理分析,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对雷锋精神产生误区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及高校对道德教育重视不足,对雷锋精神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宣传手段流于表面形式,易于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进而影响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同和践行。
1.雷锋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怎样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是每个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面临的人生课题。学习雷锋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真正理解并和谐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雷锋在他的日记中写道:个人是一滴水,一滴水只有汇入到大海中,才能折射太阳的光辉。在雷锋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中,他无数次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人活着的意义,应该怎么活,为谁而活,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他人和集体”到“怎样对待国家”等等,这些问题是每个人时刻都必须面对的。简而言之,如何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对雷锋精神的学习,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离不开社会,个人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雷锋精神也体现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在宿舍生活中要学会以宿舍成员的集体利益为重,在学校、班级活动中要以学校、班级利益为重。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实现宿舍、班级、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个人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才能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也有着良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新型人际关系离不开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正是二者的真实反映。雷锋精神既能够让大学生真正意识到和谐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也能够让大学生学会像雷锋一样和谐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每个人都要为他人着想,个人要服从集体,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的和社会的利益。这既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也有助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2.雷锋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雷锋的一生短暂而伟大,他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壮丽的人生诗篇,树立起一座令无数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他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光辉典范。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2年3月份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研究表明,人的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是分主次的,其中道德能力处于最首要的地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是衡量其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准,直接关系社会道德风尚的好坏。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素质培养方面迫切需要榜样的引导和教育,而雷锋精神正是具有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促使大学生同自己的道德品行相对照,在发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之后,激发出不断完善、自我实现的强大动力;可以促使他们努力创新自我、超越自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飞跃。
3.雷锋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雷锋精神包含忠于党、忠于祖国、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勤俭节约、爱岗敬业等宝贵品质和高贵道德,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一生无不体现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而这正是社会责任感的高度表现。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提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关系国家发展的好坏。雷锋精神有利于引导和调节大学生的良好个性,帮助他们确定目标,找准自己的位置,并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当代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学习雷锋精神,不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践行雷锋精神,才能激发并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将这种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对祖国未来建设的贡献上。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大学生的刻苦努力和不懈奋斗,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重要基地,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引导,将雷锋精神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效结合起来,探索借助雷锋精神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发挥雷锋精神的育人作用。
1.加强宣传,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营造良好氛围。第一,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优势,把大学生雷锋精神的教育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可以开展“班级校园好人好事的征集报道”“雷锋精神践行者标兵面对面主题交流会”“学雷锋主题演讲”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校刊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渠道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精神的宣传报道不仅要全面深入,而且要灵活丰富。要让大学生从认知到熟悉再到深刻理解雷锋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第二,要善于借助各种节日来促进宣传,争取让每一个大学生牢记和践行雷锋精神。如每年一次的“学雷锋纪念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分别是3月5日和9月20日,高校可以借助这种特别节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学雷锋实践活动。要确保每次活动既能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能顺应社会时代的需求。第三,要发挥教师、学生干部中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从上到下的全面普及。要努力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打造“人人学、处处学、时时学”的良好环境。动员和鼓励大学生以各种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不仅有利于实现高校的道德教育目的,而且也能为大学生真正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社会责任感奠定思想基础。
2.合理设计和精心组织雷锋精神实践活动。高校在加强雷锋精神宣传的同时,还要合理设计并精心组织雷锋精神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还要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第一,高校要做好已有项目。如每年的暑假实践活动、响应基层和祖国需求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都深刻体现了包含雷锋精神在内的志愿服务精神。高校要广泛动员和积极引导大学生踊跃参加活动,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发光发热,真正领悟到劳动的光荣、奉献的伟大,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第二,高校要着重开发和挖掘其他能彰显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学习教育活动。为了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关注、参与雷锋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培育大学生的务实精神,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应该精心设计。在实践活动中,要把雷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融为一体,引导大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让他们真正体会集体的力量,感受服务和奉献祖国人民的光荣使命感。这些志愿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不断领悟道德品质的精髓,在践行雷锋精神的同时也能提升社会责任感意识。
3.健全雷锋精神实践活动的管理机制。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途径比较单一,多以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公共课和形势与政策选修课为主导,这远远不能引起新时期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深刻了解、普遍重视和身体力行。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大量负面信息挑战着大学生的甄别能力,造成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削弱。高校应充分利用雷锋精神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将校内与校外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不断丰富雷锋精神实践教育活动,实现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的雷锋精神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在重视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并把二者结合起来,将雷锋精神的弘扬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统一归纳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在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校的育人目的中合理体现。同时,高校要健全有效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校级、院级、班级志愿服务实践组织的工作职能,使他们能够有序地带领、引导和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雷锋精神实践活动。
4.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奖励是激励的重要内涵,并建立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奖励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大学生在做好事、帮助他人,服务集体、奉献社会的时候,如果能得到相关部门、集体或个人对其行为的积极肯定,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服务信念,并且有更大的动力投身于志愿服务实践中去。因此,高校在借助雷锋精神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过程中,要注重给予践行者们科学的评价和一定的奖励。要建立健全评价奖励机制,应该对那些没有真正领会学雷锋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表现很被动,甚至只是一味想从活动中谋取个人利益的大学生加以沟通和引导,而对那些在活动中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大学生则给予及时适当的表彰、奖励和认可。如高校在每次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要给每位志愿活动参与者颁发志愿者证书,给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特别奖励。经调查,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奖励机制,有助于实现大学生行为由“他控”转变为“自控”,能充分调动并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外部的要求内化,由“要我学”转向为“我要学”,变“被动”为“主动”,进而刺激和端正学生参与学雷锋精神实践活动的动机。要让大学生明白,想让自己的奋斗成果得到认可并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成为竞争中的胜利者,就必须发扬乐于助人、艰苦奋斗、团结合作、脚踏实地、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调动雷锋精神实践者的志愿服务热情,才能形成雷锋精神践行的持久动力,才能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雷锋精神作为我国先进思想文化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我们要有效结合雷锋精神的实践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把雷锋精神的弘扬放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过程中,通过弘扬雷锋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编辑 张敬燕]
G416
A
1671-6701(2016)06-0105-04
2016-11-15
葛方方(1988— ),女,河南濮阳人,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