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协同治理视域下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浅析

2016-02-11 15:28李孝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河南供给

李孝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42)

社会协同治理视域下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浅析

李孝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42)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必备要素。社会协同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及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就斐然,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但也存在着诸如建设合力不够、供给不足、制度不健全、人才匮乏等问题。基于社会协同治理视角,应从形成公共文化建设合力、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引导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推进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处着力。

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协同治理;供给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的必备要素。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都对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国家层面上的一项文化战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但也存在着制约发展的问题。基于协同治理的视角,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公共文化服务走向社会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发展。

一、社会协同治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社会治理强调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以及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善治。具体概括为“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社会协同治理,是协同与治理的有机结合,“可以看作是在开放系统中寻找有效治理结构的过程”。

公共文化具有公益性、公平性、便利性、多样性、基本性、公共参与性等特质。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生产或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和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要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公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既给公众提供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也维持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环境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公民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目标现代化、理念现代化、内容现代化、手段现代化及效能现代化的特性。

二、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还存在着制约未来发展的问题。

1.公共文化建设合力有待增强。在新的形势下,河南人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但是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课题研究较为滞后,智库发展滞后,研究团队力量有待加强。在河南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人们普遍对公共文化服务在当前社会发展以及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调研发现,有些基层地区在进行地方规划和建设时未能真正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强大合力亟待增强。“三馆一站”宣传不够,作用发挥不力,文化部门与宣传、广电等部门之间以及各级社会团体之间协调发展不尽人意。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盘棋大格局有待完善。公共文化活动群众参与度不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区域范围内的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有待形成,河南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合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有待改善。尽管河南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数量有较大增加,但距离国家指导标准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河南广大农村以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存在旧、少、小、破现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3000多所公共图书馆,平均43.72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而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河南平均每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面积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不善,重投入、轻管理现象严重。例如,郑州市二七区蝴蝶谷体育公园投入可观,还曾开展过民俗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现在却因疏于管理而荒废。

3.服务效能有待提升。河南有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存在活力不够、人才不优、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健全、文化体制改革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多元化与丰富度还不够,社会力量参与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足,积极性不高。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受益率较低,常态化、长效化服务有待强化。有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地被挪作他用,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不够,极大地影响了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

4.供给侧有待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河南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不断改善,但由于公共文化资源有限、供给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河南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过程中,让百姓有获得感的文化供给贫乏,公共文化服务仍然存在供给总量不足、效能不高、质量较低、形式单一、供需错位、文化精品不足,城乡供给不均衡,残疾人、外来务工者、农村“三留人员”等特殊群体文化供给欠缺等问题。虽然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不定期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送电影、戏曲、图书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以及电视、广播“村村通”,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产品仍不够丰富,旧多新少,供需不匹配,甚至存在送戏下乡节目连年基本相同、农家书屋书籍陈旧常年一把锁、一场电影只有几人观看等现象。

5.文化人才匮乏。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与服务效能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精神。调研发现,由于多方面原因河南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端文化人才,在河南“三山一滩”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等存在“专岗不专人”,甚至一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没有在编工作人员,存在“有岗无人”等现象。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现有的一些优秀民间艺人和乡村文化能人也由于缺乏相应的传承保护而难以有所作为,公共文化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三、社会协同治理视域下加快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形成公共文化建设合力。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社会力量,凝心聚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河南新篇章。第一,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的首要推动者,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保证。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党的治国理政新思路、新举措贯穿于文化建设实践,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五大发展新理念上,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凝聚共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推动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完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任务,促进文化强省、文明河南建设。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汇聚力量,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河南公共文化服务新实践,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关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实现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文化建设要努力增进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福祉,把握方向,做到心中有定力、行动有准绳,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河南文化发展步伐。第三,强化大局意识。应强化问题意识,服务大局,有效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难题,着力体现“六统一”,即全国标准与河南特色相统一、保障基本与促进公平相统一、把握需求与有效供给相统一、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统一、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统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统一。应实现河南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同谱河南人民逐梦旋律,汇聚促进河南发展的正能量。

2.创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第一,创新内容。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创新打造更多具有中原文化特色、彰显河南建设新成就、弘扬焦裕禄精神和大别山精神的优秀文化作品,提升河南形象。创新制胜,内容为王。应融入河南元素,讲好河南故事。培育富有创意、崇尚创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公共文化精品,引领奋发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传递中原出彩的声音,增强河南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应聚焦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创新开发公共数字文化内容,加强对文化热点的引导,多角度观照人民群众当下生活,以“看齐意识”对文化新现象进行评析,多方位表达时代进步,努力构建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二,创新模式。统筹推进,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以点带面”,实现服务多样化,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例如,充分发挥河南省图书馆联盟的作用,探索推行“图书一卡通”,即凭一张图书卡就可以在同城任何一个图书馆免费借阅图书。积极探索建立“按需点单”的互动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推进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特色服务,真正做到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衔接。第三,创新机制。一是创新协调发展机制。政府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向“管文化”转变,协调推进河南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二是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模式,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准入标准、运营模式,建立监督和考核体系,同时制定社会力量退出办法,注重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推进群众参与制度化,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公共文化服务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真正成为文化服务的建设主体和服务主体。三是促进志愿者服务制度常态化。加强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完善各项细则,探索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建立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动态调整机制和常态研究机制,以应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四是创新绩效评估机制。衡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与效能的高低取决于群众的满意度,这就需要制定群众满意度指标,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量化细化考核标准,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以考核促落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3.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符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实现向高层次供需平衡的跃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而有效供给正是推动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增效的重要前提。第一,“把脉问诊”。相关部门应深入调研,准确了解群众文化需求,尝试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切忌闭门造车。只有把准了文化之需的脉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公共文化供给深入人心、精准有效。第二,丰富有效产品供给。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既要注重数量,也要保证质量,做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注重品质与内涵,优化供给结构,做精做细文化供给,改善供给品质,提供优质服务。培育多姿多彩、品质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突出中原文化特色。第三,供给方式多样化。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合理调配文化资源的投放,着力探索“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公共文化供给模式,提供菜单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向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倾斜,避免文化供给和需求的缺位、越位、错位,真正实现“以需定供”。第四,供给主体多元化。为了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需要创新供给主体,探索多元化主体供给模式,由政府主导,凝聚社会各方力量,以需求为导向,多元主体共建,高效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强化保障。完善的文化法律制度对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护公民享有文化发展成果至关重要。第一,加快文化立法。尽管在2015年各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或规划纲要,但我国文化立法较为滞后,数量不足,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保障公民文化等方面权利,因而应加快公共文化法治建设,加快公共图书馆立法进程,推动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性、均等性、规范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法治化水平。应探索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使公共文化活动有章可循,服务有标可依,实现体系建设标准化、精细化。第二,健全相关制度。应引入市场机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制度,建立财政预算评估制度,对文化建设预算项目进行考核,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应完善公共文化投入政策,鼓励社会众筹,通过税收减免、融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监管。第三,创新公共文化治理。应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文化服务方式转型,强化服务功能。应推动文化生产与供给模式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避免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越位、缺位等现象。第四,完善人才制度。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应加大文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文化领军人物和既洞悉公共文化又善管理、懂传媒的复合型人才,优化文化人才结构。应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制度,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为河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保障。

5.打赢公共文化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文化脱贫攻坚也是全面小康的题中之意,现在已到了冲刺阶段。第一,激活“造血”功能,催生内在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应激活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总的来说,目前贫困地区文化短板问题较为突出,需要认真调查、了解贫困地区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提供特色优质文化服务,改造落后文化,把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扶贫开发计划以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脱贫攻坚必须有公共文化的滋养与润泽。文化对人的教化主要体现在以榜样引导、社会舆论等文化手段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通过知识传递、文化传播等培养人的能力,以正义、是非等文化价值认知提升人的境界和道德情操。贫困地区也应有文化之繁盛,也要捍卫乡土的文化营养,成风化人,摆脱贫困。第二,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性、兜底性公共文化建设。探索“互联网+乡土文化”的融合,应借力发力,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末端建设,谋求贫困地区文化跨越式发展;应重心下沉、服务下移,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应守住绿色、永续发展,守望乡愁、留住记忆,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攻坚克难,破解突出矛盾,开展绿色文化创建活动,增创文化红利;应扩大开放、促进交流,打造贫困地区文化活动交流平台,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应明确靶向,文化共享、普惠民生,倾力满足群众的获得感,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贫困地区群众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助推精准脱贫,打赢公共文化脱贫攻坚战。

[责任编辑 游玉华]

G127

A

1671-6701(2016)06-0078-04

2016-10-16

2016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16B240)、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BGJ035)阶段性成果

李孝敏(1969— ),女,河南信阳人,本科,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编辑,副教授。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河南供给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出彩河南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