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2016-02-10 06:08李欣章
山东社会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城乡居民

王 慧 李欣章

(青岛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王 慧 李欣章

(青岛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本研究选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10种因素,利用2003-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因子与城乡居民收入呈正相关关系;经济环境因子与城乡居民收入呈负相关关系;制度因子与城乡居民收入呈正相关关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鼓励和引导创业,以创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扩大就业、增收;突出收入倍增重点,努力加快农村居民增收步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构建橄榄型社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主成分分析法;影响因素

近年来,有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影响因素贡献程度的研究被广泛关注,在定量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分配等方面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是,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既往的相关研究比较多的集中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入分配等问题的阐释,对于如何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与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深入研究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各种因素,探讨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发展对策,为实现“两个倍增”和“两个同步”的发展目标略尽绵薄之力。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现状

(一)总体概况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得到了快速提升,其中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21809.8元,上升到2015年的31195元,增长约1.4倍。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由2011年的6977.3元,上升到2015年的11422元,增长约1.6倍。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平均收入均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十二五期间,由于我国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制定和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政策,在财政支持力度上也偏向于农村,因此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增长非常迅速,其增长率基本稳定在9%附近。这一趋势使得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快于城镇的居民收入增长率。十二五期间,虽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比值有所降低,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仍在不断扩大,从2011年的14832.5元上升到2015年的1977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了约1.3倍。

(二)收入分配格局与来源构成

目前我国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工资性收入,它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城镇居民总收入中,各年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均保持在65%左右。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为工资水平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同时,政府出台了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居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由2009年的12382.1元增加到2013年的18929.8元,增幅达到52.9%。

表1 2011年-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情况

数据来源:2011-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

除了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也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近年来,国家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提高了职工退休金和居民低保标准,出台了多种保民生的措施。转移性收入在相关政策的拉动下增加较快。2009-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从4515.5元增加至7010.3元,增幅为55.2%。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大。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增加和居民理财能力逐步增强,促进了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快速增长。2013年城镇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人均809.9元,较之2009年的431.8元,增幅达87.6%。但是,财产性收入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仍然是收入结构中所占比重最低的一项。

经营性收入一直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弱项。虽然随着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的实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发展迅速,使得经营性收入在人均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从2009年的8.1%升至2013的9.5%,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表2 2009年-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构成

数据来源:2009-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如表3所示,我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从2009年的2061.3元增至2013年的4025.4元,占纯收入的比重从40.0%增加为45.3%。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转移性收入从2009年的398.0元增至2013年的784.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7.7%提高到8.8%。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从2009年的167.2元增至2013年的293.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保持在3.2%左右。

表3 2009年-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构成

数据来源:2009-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分析

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表明我国农村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显著。2009-2015年间,由于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以及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长率有所波动,但总体保持下降趋势,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增长率为9%,2015年降为7.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亦有所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从2009年的1:3.33降至2015年的1:2.73,2014年最低至1:0.84。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长率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的变化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但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基数差距较大,其绝对值差距仍较大。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2021.5元,2015年该值增加至19773元。

二、城乡居民收入与相关因素分析

(一)经济增长水平

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认为,国家的经济水平与居民收入增长存在直接关联性。因此,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水平相协调是国家社会经济运行合理的基本要求。居民收入增长过快或过慢都会出现不利结果,过快会引致通货膨胀从而对经济发展不利,如英国、原联邦德国和美国均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过慢则难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相应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上世纪50年代日本遇到过的问题。因此,世界各国均采取各种收入政策和相关措施来实现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现实中,由于受到各种不利因素和条件的制约,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无论是收入水平的增加值还是收入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发展并不协调,总体表现还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情形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偏低。因此,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倍增计划是改变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水平不相协调的正确策略。

(二)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与居民收入水平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由于生产技术落后,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策略只注重经济增长及财富增加因素,而忽略了环境资源保护、人民生活质量等综合衡量社会发展效益的因素,从而造成经济快速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改造,我国平均每万元 GDP 能源消耗总量也不断下降。本文将通过平均每万元 GDP 能源消耗总量来考察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三)劳动生产率

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率不仅与经济增长方式相关联,而且还与经济增长质量密切相关。据统计,在经济增长质量越高的年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也相对较高。*李依凭:《农民实际收入率与GDP增长率关系的动态分析》,《东岳论丛》2004年第5期。社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劳动生产率作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又一主要因素。通过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可以降低社会生产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利润,使得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成为可能,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同步。

(四)城镇化率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农村转移至城镇,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三产业。一方面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另一方面,由于非农就业机会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到城镇居民的收入。衡量城镇化程度的主要指标是城镇化率,自2009年以来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承载力,促进城市协调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率逐年升高(已近58%)。但是,目前农村在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仍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城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产生影响。

(五)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具有相对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作用,是国家调节社会收入进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葛寿昌:《社会保障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2页。社会保障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作用使得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指标,本文将其作为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是由一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战略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倾向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致使缺乏政策支持的农村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更多财富资源向城镇居民汇聚,马太效应导致农村居民相对更加贫困;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政治出现不稳定,激化社会矛盾,使居民收入增长陷入不稳定状态。因此,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近年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已经快于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但是由于农民收入基础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仍在不断扩大。

(七)失业率

目前工资性收入仍然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失业率的高低对城乡居民收入会产生重要影响。根据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历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10%左右上下波动,拓宽城乡居民就业渠道,增加城镇就业人员,降低失业率是十三五期间实现城乡居民增收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八)物价水平

物价指数的上涨或下降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衡量一国居民的收入不仅要看居民收入的绝对值,还要对比物价水平计算国民收入的实际购买力,维持稳定的物价水平对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物价水平应当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匹配。物价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物价水平的两个指标。2014年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有升高趋势,恩格尔系数的反弹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面临着挑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能反映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用支出的影响程度,从而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三、模型设计

为考察各种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我们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从中找出主要因素及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影响的程度。主成分回归分析法是将多个具有共线性的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独立的综合变量并进行回归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一)选取指标

本研究分别选取了GDP增长率(X1)、平均每万元 GDP 能源消耗总量(X2)、全员劳动生产率(X3)、社会保障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X4)、失业率(X5)、城镇化率(X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X7)、城乡收入比 (X8)、恩格尔系数(X9)以及对外开往程度(用进出口总额/GDP表示)(X10)等指标。

(二)建立Y与X变量的回归模型

Y表示城乡居民收入为因变量,xi为自变量,表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因素;为常数项,表示没有影响因素影响下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值;i为自变量xi的回归系数,表示指标xi每变动一个单位,城乡居民收入将变动i个单位;为回归结果随机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且相互独立,的期望值等于0。

(三)实证分析

1.将原始样本举证进行正向化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数量级和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4年)标准化后的数据为ZXi,ZXi=(Xit-Xi)/i,(i=1,2,...,7;t=2003,2003,...,2014);Xit表示第i个指标第t年的原始数据,Xi和i分别为第i个指标的样本均值和样本标准差。

2.根据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值和显著度Sig统计量检验是否适用于主成分分析法。KMO值为229.375,数值较大;显著度Sig统计量小于0.002,为高度显著,说明数据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

3.利用SPSS22.0软件中的princomp过程对各个指标做主成分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R,计算R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前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0.06%,满足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要大于85%的要求,说明前三个主成分已经包含所有指标绝大多数信息,降维效果较好。因此,本文选择前三个主成分为评价指标,其中第一个主成分F1的贡献率为55.87%,第二个主成分F2的贡献率为18.63%,第三个主成分F3的贡献率为15.90%。*限于篇幅,本文的推导过程从略,对推导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

4.实证结果分析。首先,经济发展因子与城乡居民收入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劳动生产率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指标对于城乡居民收入有正向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其次,经济环境因子与城乡居民收入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要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实际提高,真正提升居民购买力,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有效控制物价水平,降低恩格尔系数。再次,制度因子与城乡居民收入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说,就是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政策、促进城镇化等相关制度措施有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能有效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为有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两个倍增”和“两个同步”目标,相应的对策措施必须围绕“公平原则、创新原则、协同发展原则、突出重点原则、稳定持续原则”实现重大突破。

第一,鼓励和引导创业,以创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扩大就业、增收。经营性收入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应重点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完善创业服务机制,鼓励支持劳动者通过创业获得经营性收入。

第二,突出收入倍增重点,努力加快农村居民增收步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调整城乡发展政策,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根据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应当通过政策、财政、税收、技术等方面具体措施开展惠农政策,提高农民收入,抑制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在各类资源方面都优于农村发展,因此农村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要从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方面切实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农村财政供给制度,增加农村财政投资力度,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力的金融支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快农业经济增长步伐,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开展科技兴农,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为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第三,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构建橄榄型社会。重点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广大农民、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和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监管控制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水平,壮大中等收入阶层。

第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利用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企业增加工资水平的动力。鼓励各相关企业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思维新方式加速产业链的升级与优化,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加和生产率提高同步。

第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将城乡低保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同时,积极构建包括医疗救助、重残救助、临时救助、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等在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城乡困难对象、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能够得到不断提升,提高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政府应继续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扩大社会保障的主体范围,提高社会保障的管理水平,加快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由“基本保障型”向“福利普惠型”的转变。努力形成能够覆盖城乡各类主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法制保障的、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责任编辑:佘克)

2016-06-02

王 慧,女,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李欣章,男,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本文系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岛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项目编号:QDSKL1501109)、青岛农业大学校级重点课题项目“山东省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差异性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614ZD2)的阶段成果。

C812

A

1003-4145[2016]08-0174-05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城镇居民城乡居民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