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转型困局与推进思路

2016-02-10 17:22王李兵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群众工作

王李兵

(中共海门市委党校理论科,江苏 海门 226100)

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转型困局与推进思路

王李兵

(中共海门市委党校理论科,江苏海门226100)

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开展群众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群众工作关系到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事关党的事业成败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挑战和新问题。面对这种转型困局,党的群众工作应从加强思想认识、拓展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上寻求突破。

社会转型;群众工作;对策思路

群众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党的群众工作关系到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事关党的事业成败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维护。改革开放30多年,是我国社会转型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无论是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上,还是各阶层利益格局的调整,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挑战和新问题。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如何加强和改进,无疑是值得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时刻高度重视的现实议题。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及其时代价值

党的群众工作指党为实现自己的政治路线,从维护群众的利益出发,所进行的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等工作的总和。[1]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奋斗史,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得以创立、继承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党的群众工作不断探索、不断丰富和不断创新的历史。在这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党积累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群众工作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

1.一种认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党在90多年的发展奋斗实践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并创造性地将这一观点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就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根本路线,即党的群众路线。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党的群众工作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指导下,从理念走向实践的过程。党90多年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指导下,党的群众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2.一种工作方法:坚持依靠群众和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党的群众工作,就是通过组织、宣传、教育、服务、凝聚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进行的一项根本工作。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一套党的群众工作的法宝:一是要坚持依靠群众。二是要教育引导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政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最终走向胜利。然而,人民群众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泛指一切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由于受教育程度、阶级差别以及地理区域等的不同,不同个体成员之间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去启发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最终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为实现其自身利益的目标上来。

3.一种价值取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没有任何特殊利益。”建党90多年来,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二)党的群众工作的时代价值

群众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同时,也是党的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所使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1.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最终取得胜利的真正秘诀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在实现自身奋斗目标之中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整合进来,带领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执政党来说,其执政基础是否牢固、执政地位的合法性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接受,关键就在于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否融洽。当前,党与群众的关系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例如,极少数党员干部经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以权谋私,贪图享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部分党员干部唯上是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突出。诸如此种问题,如果听之任之,就会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的公信力和执政基础。简言之,党的群众工作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通过党的群众工作,党群干群关系日渐密切,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夯实。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极大地冲击了我国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导致党群关系疏远,干群关系扭曲,官民关系紧张。事实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例如,少数地区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致使官民的不信任加剧。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对如何整合、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凝聚各方面力量,形成发展共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就成为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

3.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实践充分证明,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会取得成功。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之所以能够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向前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改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面对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纠纷,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凝聚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来推动改革,我们才能继续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得到人民的普遍支持和拥护。

二、转型期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深度交融,传统的党的群众工作理念、方式方法和手段,都难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有效应对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必须努力把握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

(一)工作主体结构的变化

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主体。目前,无论从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环境、肩负的任务和使命,还是从党员队伍结构来看,党的群众工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当前,党的历史方位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2]由此决定了党的权力结构、奋斗目标、功能定位及其领导方式也相继发生了改变。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如何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就成了重要的价值命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紧紧团结广大群众坚持武装斗争;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要想翻身做主人,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彻底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就必须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在利益和价值取向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同时,我党非常注重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党员都能自觉地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群众路线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在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之后,党与人民群众在实质上逐渐转入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部分党员干部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追逐私利,与民争利,加上群众主体意识的增强,对党的认同逐渐由情感性认同向法理性认同转变。由此,党群干群矛盾逐渐加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受到挑战。

2.党的队伍及其构成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员队伍的空前壮大,一方面给党的事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和蓬勃生机。另一方面,也给党的组织和管理带来了严重挑战。这主要表现在:党员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党员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趋势;党员文化程度呈不断升高趋势;党员职业类型上呈多样化趋势。正是由于这四种表现趋势,党的干部队伍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代际更迭与社会的变迁,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无论其价值观、生活方式,还是情感认知、行为方式上,与老一辈党的干部相比,都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蜕化、作风败坏、生活腐化、工作消极,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工作对象结构的变化

党的群众工作对象,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革,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观念、民主法治、阶层结构、利益需求等方面,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工作对象的代际更替,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

1.阶层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原有的两大阶级一大阶层逐渐分化。根据我国社会学家陆学艺的研究,目前,我国存在十大社会阶层。[3]由于职业取向、经济收入、政治态度、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与利益诉求难以协调,不同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分化日益明显。这无疑是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必须要解答的重大课题。

2.思想观念的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极大地激发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活力,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与更新。这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平等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受不健康思想观念的侵蚀,部分群众深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扭曲。此外,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个人,由于所处社会经济地位、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的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会因角度和标准的不同,必然导致在立场态度、价值取向和利益要求上的明显差异。简言之,思想观念的日趋多元化,极大地挑战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评判和情感认同。

3.利益需求的变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不同主体之间需求的差异性。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实力不强,人民生活普遍处于“温饱”阶段。由于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人民群众在利益需求上具有较高的同一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人民群众内部出现分化,利益格局重新调整,人们的利益需求逐渐由单一化、平均化向多元化、差异化转变。面对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如何正确认识和满足其需求,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及其冲突,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社会的和谐,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任务和突出问题。

(三)工作环境结构的变化

群众工作环境是指党开展群众工作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国际国内两个环境。环境结构的改变,必然深深的型塑着党的群众工作。不同的社会环境,党的群众工作必将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革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严重挑战。只有认清形势,深入系统地分析当前国际国内两个环境,准确把握党的群众工作的时代特点,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

1.国际环境的变化。当前,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向,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思想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然而,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仍主导着世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有所发展,我国周边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多,国际敌对势力分化、西化我国的战略图谋仍未改变,这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国内环境的变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党和政府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无论是经济、政治环境,还是社会、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经济领域,由于社会资源配置、财富分配方式存在不平等,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共享机制不均衡;在政治领域,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诉求普遍提高;在思想文化领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在社会领域,社团组织、中介组织等第三方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被打破,社会流动显著增强,阶层结构日益分化,社会异质性明显加剧,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凸显。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一个高度传统化的社会和一个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其社会运行是稳定而有序的,而一个处在社会急剧变动、社会体制转轨的现代化之中的社会,往往充满着各种社会冲突和动荡。”[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遭遇转型带来的烦恼。因此,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如何掌控和开展新环境下的党的群众工作,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发展,共建和谐社会,无疑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项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三、转型期推进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思路

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历来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困扰,能否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前途命运和党的事业兴衰。然而,党的群众工作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项复杂繁重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加强思想认识、拓展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以切切实实的行动取信于民,密切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

(一)加强思想认识,增强党的群众工作理念

要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理念。

1.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党的群众工作的主体、对象、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党群干群亲如一家、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逐渐消解和淡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趋势,赋予党的群众工作新的内涵,在时代变迁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激发真心为民办实事的内在动力。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要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3.强化民主法治理念。当前,我国民主政治进程加快,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人治色彩痕迹明显,公平正义有时难以伸张。党的群众工作迫切需要民主法治来规范、引导和保障。因此,要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民主法治理念。

(二)拓展工作载体,提升党的群众工作水平

要有效开展党的群众工作,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进行。有效的载体能使党的群众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上,党的群众工作主要依赖于开会作报告、开展群众运动等。这些在特定时期被打上时代烙印的主要载体形式,面对主体日益多元、价值取向日益多样的当下,越来越难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和普遍支持。所以,在社会转型期,必须拓展工作载体,才能提升党的群众工作水平。

1.拓展沟通载体。既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影、书籍等传统传媒方式,更要充分重视网络时代下新媒体技术的熟练运用,如通过微博问政、在线交流等方式来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难题。在新媒体时代,构建顺畅、高效的网络互动平台,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前提。目前,各地政府和组织纷纷打造互联网官民互动平台,如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线上表达线下对接,及时化解民众的问题,这种创新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正是通过各种沟通载体的拓展,构筑党群交流的渠道,利用新媒体,党的群众工作既能降低工作成本,又能收到良好效果,提高工作效率。[5]

2.创新工作实践载体。党的群众工作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去推动,例如,浙江温岭市的“民主恳谈”,江苏南通市的“大调解中心”等,就是这样的实践载体。广大党员干部正是借助这些载体,深入到具体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去服务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培训群众和引导群众。

(三)完善工作方法,增强党的群众工作有效性

党的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除了在理念上的创新,载体上的拓展,功能上的完善,还需要拥有恰当的、正确的方式方法。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党的群众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完善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无疑是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现实要求。因此,完善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需要完成以下三个转向。

1.从行政命令强制方式转向说服教育引导方式。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受时代环境所限,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的方式,就能使党中央的精神和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和落实,人民群众也非常拥护和接受这种方式。然而,随着民主法治观念的不断增强,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人们开始对这种强制方式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应以说服教育引导方式为主,以广大党员的示范引领、道德感召、榜样示范来吸引群众、凝聚群众、赢得群众。

2.由被动执行转向主动作为。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日臻完善和行政运行机制的逐渐成熟,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群众工作往往只当做完成一项任务,执行一项命令而已。对于存在的问题,能拖则拖、能推则推;对于那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往往存在“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的错误思维。正是这种被动式执行的方式方法,极大地激化了当前的党群干群矛盾,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因此,应化被动执行为主动作为,有为才有位。有为,才能切切实实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广泛爱戴。

3.从简单管理转向综合治理。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凝聚发展共识,整合发展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就成为摆在党面前的重大课题。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这就需要管理体制的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6]因此,我们要克服简单管理思维,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健全工作机制,推进党的群众工作制度化

1.建立畅通有序的民意沟通机制。为充分了解民众诉求,建立畅通有序的民意沟通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就是要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使得各阶层群众与党和各级政府之间能够相互表达意愿和诉求,从而使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能够通过正当的、规范的渠道进入公共决策过程中,供决策者参考和借鉴。因此,第一,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联系群众的优势,主动沉下去,充分调研,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相关问题。第二,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子信箱、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在反映民意诉求方面的巨大潜力,让各种诉求表达快速“浮”上来,为群众提供必要的窗口和平台。只有构建这种畅通、快速、有序的民意沟通机制,才不会让问题在社会上累积,才能让矛盾及时消解,让群众满意。

2.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第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要切好“蛋糕”,突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让城乡劳动者特别是低收入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通过制度创新,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消除不同阶层保障的差异,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各项权益的实现。

3.建立公正透明的监督评价机制。第一,评价标准要明确。即坚持基本标准与具体标准的统一。基本标准,即任何党的群众工作都必须共同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旨在保证每项群众工作的正确方向。[7]而具体标准则要注重与当地实际结合,不仅要注重建立主观性价值标准,还要注重建立客观性的事实标准。第二,评价主体要明确。主要包括三类评价主体,即执政党自身的评价组织;人民群众;第三方组织。科学、准确评价党的群众工作必须将这三者充分结合起来。第三,评价方法要科学。即要吸收和借鉴当前国际公共政策评估领域普遍采用的测评方法,如自评法、专家评价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等,也要结合我国实际和党的群众工作这一特定事实,不断创新党的群众工作评价方法,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1]夏明,贺兵主编.党的群众工作大辞典[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68.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之二[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

[4]塞缪尔·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40.

[5]汪俊玲.新媒体时代群众工作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1).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张怀海.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理论研究[A].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C].北京:130.

责任编辑:许如江

D261.3

A

1671-2994(2016)04-0098-05

2016-05-13

王李兵(1985-),男,安徽安庆人,中共海门市委党校理论科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猜你喜欢
群众工作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不工作,爽飞了?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