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泳延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校刊部,云南 昆明 650111)
边疆民族山区双贫人口的精准扶贫问题探究
——基于大姚县杨家箐村的实证分析
万泳延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校刊部,云南 昆明 650111)
“双贫人口”是指生活在贫困地区(连片贫困地区或贫困县)的贫困人口,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目前,我国还有1.28亿农村贫困人口,其中95%是双贫人口。双贫人口能否摆脱贫困,关系到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成败。云南省大姚县是全国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有力帮助下,大姚县石羊镇杨家箐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面临诸多的困难。要实现杨家箐村双贫人口的精准扶贫目标,一是强化宣传教育,精准扶贫,克服“等靠要”思想。二是发挥党员作用,加强村委班子建设。三是产业培植发展要有可行性和连续性。四是注重“能人”“示范户”带头效应的研究推广。五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自我脱贫和发展能力。六是鼓励走出去,合力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七是兑现承诺,鼓起信心,真抓实干。
双贫人口;边疆民族山区;精准扶贫;自我脱贫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大姚县地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距州府所在地楚雄市120公里、距省会昆明市289公里,辖区国土面积4146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比达81.7%。有8镇4乡129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8万人,居住着汉、彝、傣、傈僳、回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5.6%。[1]经过3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扶贫开发,我们现在面对的扶贫对象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攻坚进入了决战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因此,透过对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指导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精准扶贫、科学扶贫、内源扶贫、改革创新扶贫体制机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新时期的扶贫开发思想。而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开发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精准。精准扶贫的要义,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杨家箐村正在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有序、稳步的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一)夯实脱贫发展根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经济发展与脱贫的“命脉”,要着力优先解决通路、通水、通电等问题,打通经济动脉、畅通农业农村发展的血脉,切实改善边疆贫困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杨家箐村位于大姚县石羊镇西河片区,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距石羊镇府所在地30公里,距县城76公里。全村国土面积45平方公里,东邻坟箐村委会,南接叭腊么村委会,西与大理州祥云县相邻,北与三岔河乡和石羊社区相接。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构成了杨家箐村发展的瓶颈。实施扶贫开发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关心支持下,争取项目资金和帮扶物资累计2000余万元。实施了石羊镇至杨家箐村及各村民小组的通路工程、沼气示范村工程、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安居温饱示范村工程等项目。
2015年以来,完成了石羊镇政府所在地到杨家箐村委会道路硬化工程24公里,这不仅打通了经济动脉、畅通了发展的血脉,切实改善了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还惠及坟箐、土把窝、大钟等3村委会。与此同时,还修建上碧么、下碧么、温竹箐3个村民小组的通村桥梁,平整拓宽了乐此箐、下碧么2个村民小组通村道路,硬化下碧么村民小组水泥公路150米,修通桥头哨、瓦窑哨、大龙潭3个村民小组的村组公路和半角山公路,实施了村委会至祥云县米甸镇仁头关村的公路改扩建工程。新建瓦窑哨通过渔泡江临时交通桥,建成瓦窑哨、上碧么2个小组3000米三面光大沟,架设自来水管道2000多米,新建下碧么党员活动室60平方米,美化、亮化村委会办公、住宿楼,在严重干旱缺水的半角山、瓦窑哨小组打机井2眼。
(二)打造脱贫发展引擎,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产业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和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关键措施。杨家箐村现有农户325户,1174人,其中农业人口1150人,劳动力63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68人。全村耕地面积1175亩,人均耕地1.01亩,林地56182亩。在脱贫方式上,坚持长短结合,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注重抓好贫困户产业发展摸底调查工作。根据贫困户的家庭经济状况和发展意愿,为贫困户分析、拟定合理的产业发展建议,积极引导和提升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脱贫不返贫、持续增收致富的路子。第一,根据全村平均海拔1680米,年平均气温17.1℃,年降水量690毫米的实际,积极宣传种植烤烟的各项优惠政策,督种好烤烟,确保948亩的种植面积。协调烤烟种植辅导员进行烤烟种植辅导,动员群众积极栽种优良种烟,提高产量和烟叶品质,增加了贫困户收入。第二,动员群众发展核桃、板栗种植约8000亩,花椒2600亩及魔芋、辣椒、中药材等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3]2012年,在帮扶单位的牵头协调下,扶持下碧么村民小组发展蚕桑167.8亩。通过树立典型,示范推广,目前全村的蚕桑种植达700多亩,成为村民经济收入的稳定来源。第三,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畜牧总产值87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795头,肉牛500头,肉羊4756头,土鸡约2万只。第四,扶持建设了贫困群众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烤烟、蚕桑、板栗、核桃、黑山羊等特色合作社,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也即是说,杨家箐村通过发展烤烟、经济林果、特色养殖等高收益产业,农民经济收入得到显著增加。2007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283元;2015年底,全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98元,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
(三)增强脱贫发展能力,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据有关资料,全国建档立卡的贫困村,70.8%没有集体经济,加之边疆民族山区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低的“两低”情况,自我发展能力弱。因此,发展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的村集体经济,既是脱贫攻坚的任务,也是重要途径。在帮扶单位的积极引导下,杨家箐村委会干部群众建设了一片约70亩的经济林果基地。基地建设投入资金8.77万元。在基地管理上采取“村委会+农户”的模式,即由村委会负责林果基地开发,在开发时留下一定的资金,作为每年林果基地农药、肥料等生产用品的支出,然后把基地承包给有能力的农户负责日常管理,等到林果基地初见成效时,村委会与承包农户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成。另外,帮扶单位还为村委会购买种羊17只,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一方面保证了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带动他们增收致富,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
(四)筑牢脱贫发展防线,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1.按要求逐年完成减贫任务。通过“五查五看”的调查统计,杨家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有43户145人,未脱贫的有35户111人,已脱贫的有8户34人,贫困发生率13.2%。2015年有35户108人,未脱贫的有31户96人,已脱贫的有4户12人,贫困发生率10.7%。2016年有31户96人,未脱贫的有27户85人,预脱贫的有4户11人,贫困发生率将控制在9.5%以内。由此可见,全村贫困发生率逐年降低,部分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出列,减贫任务如期完成。
2.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标。2016年,全村贫困人口31户96人,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贫困退出标准,计划脱贫4户11人。2015年,这4户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大龙潭村民小组贫困户张良2882元、乐此箐村民小组贫困户张大由2715元、杨家箐村民小组贫困户余泽伟3272元,瓦窑哨村民小组贫困户唐炳饶3852元。通过分别实施帮扶措施,张良家发展黑山羊养殖11头,市场价格每公斤35元—40元,增加了其经济收入;张大由家发展四季蚕桑种植,每季蚕桑能增加收入2000多元;余泽伟家在“挂包帮”干部的扶持下,发展黑猪养殖7头,年底出栏时会有1万多元收入;唐炳饶家发展烤烟种植4亩,增加收入1.6万多元。因此,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3150元,达到不愁吃、不愁穿的“两不愁”的脱贫退出标准。
3.有安全稳固住房。为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住上安全的适用房,在具体工作中采取分类推进的方法:第一,实施加固处理可达到安全住房标准的,每个贫困户补助2000元。第二,对无能力搬迁的贫困户,在乡镇、村和“挂包帮”干部的组织帮助下实施拆除重建,在政府补助6万元的基础上,再贴息贷款6万元。第三,对有能力搬迁的实施易地搬迁,每户给予6万元补助和6万元贴息贷款。通过以上措施,预计脱贫出列的4户中,需建房的1户(唐炳饶),新建住房面积80平方米,两层楼房现已浇灌完工,其余3户均对自家住房进行加固处理。
4.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社会养老有保障。第一,全村适龄青少年的入学率达到100%,不存在因贫辍学的情况。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生21人,其中接受学前教育1人、义务教育13人、普通高中4人、高职专科2人、普通本科1人。第二,全村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人数为95人,参合率达到98.96%。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79人,占比为82.29%,没有参保的16人为在校学生。
5.扶贫政策、资金和项目帮扶全覆盖。大姚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新增2000万专项扶贫资金,给予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低于5000元产业发展扶持,用于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杨家箐村35户贫困户,到位产业扶持资金共计17.5万元。同时,贫困户享有低保、农资综合、粮食直补、养老保险、生态补偿等各类补贴在2100元以上。目前,政府实施的持续、稳定、有力的惠农政策,为下一步其他贫困户的脱贫退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6.实现贫困户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第一,为全村所有的贫困户建档立卡。通过“五查五看”(查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查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查家庭劳力、看劳动观念;查居住条件、看生活环境;查致贫原因、看贫困程度),全面掌握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信息。制作结对帮扶联系卡,明确脱贫帮扶责任人,与帮扶单位的领导干部签订脱贫责任书。分析致贫原因,有针对性的制定脱贫帮扶措施。第二,在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把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全部录入云南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施动态管理,以便省扶贫办实时督导,跟踪管理。
(一)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龙头
杨家箐村交通闭塞和地广人稀,尤其是农民发展滞后、观念落后的现状,决定了基层组织必须积极发挥作用,整合力量,才能把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和村民自治的凝聚力结合起来,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杨家箐村党总支按照自然村和村民小组分布,结合交通条件,成立了8个党支部,引导各支部在村民自治、建设美丽乡村、土地确权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作用。在充分发挥支部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全村党员引领发展、率先垂范的身份意识,通过党员开展村容清洁、河道整治、集体经济建设等系列活动,强化党员带头作用。要求每个支部、每位党员要关注和联系所属支部的贫困户,及时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并向总支报告情况,培育良好的党群关系。每位党员每年度都要承诺为村民做三件好事,无论大小,主要目的在于亮出身份、提高党员意识,树立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从而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先导
从杨家箐自然条件的恶劣现实出发,尤其是地域广而各小组居住相对分散的情况,无论是村内事务的集体协商,还是与村外的交往沟通,都必须优先解决好交通问题。第一,对外的交通问题,涉及到人、财、物的流通。这种流通带来的必然是开放和活力,以及对村民观念的塑造。对内的交通,对于提高村庄内部事务的处置效率,增强集体凝聚力等,都有无形而巨大的作用。第二,杨家箐村气候干旱、地势陡峭、地质环境恶劣、土地资源匮乏,农业作为大多数农户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手段,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尤其是水利、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尤为急迫。第三,由于长期闭塞,观念落后,村内相当部分村民缺乏基本的健康意识,加之饮水安全和人居环境上存在的问题,导致村民因病致贫、返贫。为此,必须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三)注重造血,着眼长远
对于一个生命体而言,输血可短期应急救命,造血可长期生存壮大,对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的双贫人口来说,亦如此。要实现扶贫的目标,扶智是根本,扶志是关键。不可否认,少数村民利用国家政策,越扶越懒、越扶越贫,这与我们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注重短期效果的工作思路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杨家箐村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第一,十分注意调动村集体、村民的主动性,按照国家扶贫开发的标准,不光要精准定量,还要定性,在自身发展基础上评定其发展动力,不搞一刀切。同时,也要求帮扶干部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因户制宜地开展帮扶。对于那些缺乏志气的人,要先看其行动;对那些拿不出想法的人,要先看其态度;对那些有想法但能力欠缺的人,积极帮助他找方法、出主意;对那些有主意有动力的人,可以直接出资帮扶。第二,对家中有在读学生的贫困家庭,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要经常关心学生成长,大力支持家长开展稳定的生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析成长路径,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对接,争取在实用技术、职业技能方面学有所成,为家庭脱贫助力,也为自身发展打好基础。
(四)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优势,凸显智力扶贫的效用
杨家箐村“挂包帮”“转走访”的扶贫单位是云南省委党校。作为全省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主要阵地,集中了最优秀的教师和大量教学资源,对于基层组织建设、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城乡综合治理等方面,有研究和理论优势。第一,杨家箐村两委积极主动联系省委党校,请党校老师为基层党员上党课,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出谋划策。第二,省委党校以石羊镇、杨家箐村为研究对象,从扶贫开发、产业发展方面进行深度调研和理论分析,为县、镇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每年都安排大姚县、镇、村三级干部到省委党校参加专题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引领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第三,根据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关于建立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工作挂钩联系点的通知》,省委党校主动与石羊镇党委对接,并根据杨家箐村委会党总支、8个党支部的实际情况,发挥党校优势,在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方面着力,为杨家箐村委会党总支筹集资金开展党建工作;确定25个党支部与杨家箐村委会8个党支部结对开展支部共建,有针对性的组织村党支部成员参加学习,提高村党支部成员和党员的思想觉悟,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脱贫致富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基层组织建设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在石羊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2016年4月26日,选举产生了第六届村“两委”成员,但组织凝聚力不强,决策力、执行力弱,村委会各项工作疲于应付,要加快脱贫攻坚的速度,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1.从硬件上看: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和设备不足,制约了各党支部活动的开展。杨家箐村8个党支部,仅有一个支部建设了党员活动室,但相关的配套亦难以解决。虽然并非每个支部都需要建设党员活动室,但杨家箐村情况的特殊性在于:一是因自然条件所限,党支部与党支部、各党支部与党总支之间相距较远,不便于共用活动场所。二是党员活动室也是群众议事和群众活动场所。从这个角度看,加强党员活动室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党支部开展活动,加强基层党支部与党总支的联系,也在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发动群众、提高群众集体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从软件上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有待发挥。这是边疆民族山区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关系基层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杨家箐村有61名党员,其中老党员和外出务工党员近半数,村党总支和各支部在组织结构上是完善了,但这种组织结构如何充分发挥作用,还有待研究和解决。村党总支在全村发展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各支部的责任和任务是什么,怎样调动支部党员为村集体、村民服务的积极性?在村党员、外出党员、老党员应如何发挥模范作用?全体党员在党性、宗旨意识、群众路线方面存在的不足应该如何加强?这些都是基层组织建设中需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
(二)自然环境制约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根基不牢
1.自然条件的影响突出。杨家箐村在交通、气候、土地、地质等方面,都面临诸多的制约。例如,交通上,虽然已经完成了进村公路的硬化,但由于辖地较广,各小组之间道路都还是土路,受天气影响较大,晴通雨阻,通行效率不高。另一方面,无论是进村公路,还是村组道路,都因地质脆弱面临较大灾害风险。
2.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多。农业生产上“靠天吃饭”的问题虽有所缓解,但生产生活用水短缺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前些年毁林开山,致使生态日渐脆弱,对恶劣气候的防灾抗灾能力弱。多山石、少土壤,土地资源非常稀少,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迫切需要村两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多方论证,整体规划,有序实施,全村扶贫开发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才有扎实根基。
3.安全稳固住房建设缓慢。2016年,涉及建设安全稳固住房的贫困户共有18户。其中,已有3户动工在建,2户灌顶完成;1户易地集中安置,搬迁至石羊镇政府所在地。其余的由镇政府统一招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后施工建设。目前,住房所需的建设钢材、水泥已入场,但进展缓慢。如不加快实施,年底完工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三)产业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撑
1.烤烟种植的优势减弱,经济收益降低。边疆民族山区双贫人口要真正脱贫,需要有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扶贫,很难保证不返贫。杨家箐村在产业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烤烟种植依赖严重、产业分散、技术水平较低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烤烟种植为全村村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烤烟种植受天气、技术、管理、劳动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随着烤烟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展,为照顾贫困户而拆分,致使烤烟种植的农户分散、面积缩小,加之种植周期长达5个多月,育苗、移栽、烘烤等对劳动力需求大,而且需投入的生产成本并未减少,导致贫困户的经济收益并不高。散种越来越不被看好,种植烤烟的亩产收益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也没有优势,寻找替代产业势在必行。
2.其他农副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不显著。除烤烟种植外,杨家箐村现在主要发展蚕桑、板栗、核桃、花椒种植和生猪、家禽养殖,多是各户种养。虽然已成立了多个合作社,但很多农户还没有加入合作社,在技术、管理方面,也就缺乏统一有效的指导,以至有些农户的板栗、核桃种下去七八年都不挂果,加之市场价格波动大,产品仅限于采摘出售,没有加工、包装,经济收益低。养殖方面,以黑山羊、生猪、鸡禽等家畜为主,作为生活支出的补充性收入。许多地方的发展已充分地证明:小农生产始终只能解决温饱,而且还要“老天照顾”,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把资源集中,在节约成本、提高技术管理水平、解放劳动力等方面有所突破,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亟须重点思考。
(四)群众发动不足、凝聚力不够的情况亟待解决
1.群众工作乏力。在群众工作方面,杨家箐村长期存在一些困难,思想不统一、行动不配合,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里既有自然条件的制约造成的,也有基层党组织和村委班子要自我反思的地方。村两委班子在如何发动群众为村庄公共建设出力方面,在把全体村民拧成一股绳方面,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都亟待创新。
2.部分贫困户脱贫愿望不强,动力不足。杨家箐村的31户贫困户中,一般贫困的22户69人,占比 71.88%;低保贫困户 9户 27人,占比28.12%。根据贫困户属性的划分,贫困户之间所享受的帮扶措施也有所不同。以一个三口之家的低保贫困户为例,每年可领取不低于6000元的低保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都想真当低保贫困户,不愿脱贫,致富愿望不强。
3.惠农政策有待完善。从入户走访的实际情况看,部分因病、缺劳动力、缺土地的贫困户存在一个普遍的情况,就是单身汉居多。大部分因病致贫的家庭,都有上了年纪的慢性病患者,常年累月的就医用药和卧床不起,使得他们基本丧失劳动力。劳动力的丧失,就意味着无法从事种养业,家庭生产性收入也就不高。负担重、收入低、生产资料缺乏,是造成贫困户单身的主要原因。因为未婚,金融扶持要求的夫妻共同还贷的贴息贷款等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单身贫困户就无法享受。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破罐子破摔,等着政府兜底脱贫。
(一)强化宣传教育,精准扶贫,克服“等靠要”思想
1.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人穷不能志短。没有脱贫志向,再多的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第一,要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志,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自身“造血”能力,[4]引导和支持贫困户用自己的双手开创幸福美好的明天。第二,贫困人口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低的“两低”情况,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贫困人口致贫因素较多,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出,缺资金、缺技术普遍,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常见。因此,必须加强技能培训,强调教育脱贫的重要性,紧紧抓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让贫困群众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5]
2.要把克服“等靠要”思想贯穿于整个扶贫工作的始终。经过多年来的持续不断的扶贫开发,面上的致贫共性因素的影响在下降,而致贫的个性因素的影响却更为突出。要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开准“药方”、对症下药,切实把脱贫攻坚转到精准扶贫的轨道上来,真正做到扶贫扶到人身上,脱贫落到人头上,提高脱贫攻坚的针对性、有效性。[6]在政策和资金倾斜的情况下,如果不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反而会助长“等靠要”的思想。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揽,否则,再多的扶贫资金,也难以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二)发挥党员作用,加强村委班子建设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第一,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只要有信心,黄土变黄金”。第二,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通过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建设,做好对贫困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协调好农办、扶贫办等部门,开展涉农、扶贫等政策和技能培训,加强业务指导,帮助大家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支持贫困群众积极探索,为贫困群众创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环境和条件。
(三)产业培植发展要有可行性和连续性
1.构建产业发展带动机制。第一,要建立“多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项目整合机制和部门协作机制,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统筹运用好资金、资产、资源,集中力量精准脱贫。[7]第二,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牵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结合实际,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在评估可行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收益面广的特色农业基地。
2.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问题细化研究。针对致贫原因的个性化、复杂化、多元化的贫困人口,不能用“大水漫灌”的粗放式帮扶,必须对原来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和调整,与时俱进地完善扶贫方略,研究“小农户”如何与“大市场”更紧密地结合。[8]要使“小农户”与“大市场”有序合理地对接、融合发展,第一,加快现代科技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贫困户更多地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增值收益。第二,积极培养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组织,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企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第三,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小农户”,让贫困群众分享农业现代化的红利。
(四)注重“能人”“示范户”带头效应的研究推广
贫困群众身边的致富典型,环境相似,地缘相同,条件相似,最具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也最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引导性。要加大致富先进典型的宣传,立标杆、树榜样,先富帮后富,后富学先富,往往能起到树立一个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对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专业技术人才和知识型人才,要给予项目、技术、信息、资金等扶持,从而吸引更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精准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能人”“示范户”的带头作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五)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自我脱贫和发展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脱贫和发展能力。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扶贫的根本出路是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为此,要强化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技能和创业能力。
(六)鼓励走出去,合力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
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统筹使用各类资源,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支持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拓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对在城镇工作生活一年以上的农村贫困群众,输入地政府要承担相应的帮扶责任,并优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贫困群众有序实现市民化。[10]
(七)兑现承诺,鼓起信心,真抓实干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11]各级党委、政府和结对帮扶单位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都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1][3]大姚石羊镇杨家箐村委扶贫开发现状及对策案列分析[EB/OL].大姚县人民政府网,2016-01-0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5.
[4][5][7][10][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08.
[6][8]韩俊.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若干问题的分析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6(08).
[9]梁正志.强化宣传引导 助推扶贫攻坚[J].当代贵州,2015-08-08.
责任编辑:马树勋
F323.8
A
1671-2994(2016)05-0154-06
2016-10-24
万泳延(1982-),男,云南腾冲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校刊部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本文系云南省党校(行政院校)系统2016年度立项课题《云南喀斯特山区双贫人口的旅游精准扶贫》(2016XT2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