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君
大学生微信运动的使用心理研究
李文君
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进步,人们也更加关注个人健康问题。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部长通道”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指出,国务院即将印发实施的 《全民健身计划 (2016—2020 年)》,到 2020年,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要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 亿,身体素质稳步提高。国家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人民也日益关注运动健康,运动健身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穿戴设备的发展,众多运动与健康类APP应时而生并逐渐流行起来并成为年轻人社交新热点。相比同类产品,微信运动依托腾讯的品牌效应、用户流量和便捷接口迅速发展起来,社交优势和运动捐步功能为微信运动赢得了用户与口碑,实现了良性发展。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微信运动为例,比较它与其他运动健康类APP的传播优势,分析大学生微信运动的使用心理,最后对其在运营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大学生行为习惯;使用心理分析;微信运动
[作 者]李文君,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为了系统掌握我国国民体质现状和变化规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的规定,按照《国民体质监测规定》的要求,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统计局、全国总工会10个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区、市)进行了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公报》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各项数字指标显示大学生越来越弱不禁风,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有许多大学生体侧引体向上都在3个以下,这可能令他们没有足够的体力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而3000多万在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更关系到未来我国人口的总体身体素质。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不断重视,运动健身逐渐成为一种生活锻炼的新方式。越来越多的运动装备应运而生,而大学生又有别于普通民众,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无法穿戴价格不菲的运动装备。微信运动既可以应用于普通智能手机,又具备基本的追踪运动距离、支持音乐播放功能,还具有交流分享的社交功能,所以更适应大学生喜欢交友、急于炫耀的心理。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微信运动展开研究,并对大学生的使用心理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概念
微信运动,是由腾讯开发的一个类似计步数据库的公众账号。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微信运动公众号查看自己每天行走的步数,同时也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运动量的PK或点赞。操作的方法很简单,你只需要搜索微信运动账号并关注即可,之后你每天携带设备行走的运动量会自动导入排行榜中。
(二)微信运动与其他运动促进类APP对比研究
1.与其他运动促进类APP比较分析。随着近年来“晒路径”和“晒公里数”的潮流正不断刷新着朋友圈,运动促进类软件以其个性化、平民化和参与性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争取去满足大众健身个性化的需求。笔者选取了Nike Running、动动、咕咚、Keep、平安医生(五类APP STORE中热门的运动促进类APP)与微信运动进行对比分析列成表1。通过表1发现众多运动促进类APP虽功能繁多,但其弊端也在所难免。主要都是虚假信息多、广告植入过多等。
2.微信运动特点分析。通过以上对五类APP STORE中热门的运动促进类APP进行列表分析,笔者根据Fogg教授提出的Fogg’s Behavior Model(FBM)劝导式设计行为模型中的主要劝导策略进行整理如表2。
综上,通过将微信运动与五类运动促进类APP进行对比,笔者发现:总体来说,无论是运动促进类APP或是微信运动,他们都利用大众健身时间碎片化为大众提供服务。与传统的健身理念不同,大众健身方式的多样化也使得这类APP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而且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人们可以通过健身展示自我、结识朋友、交流感情实现用户的互相激励。同时,与以往去健身房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相比,健康促进类软件可以为大众提供低成本、专业性强的健身服务。
本文则主要通过以微信运动为例,深入剖析自媒体时代下此类应用在大学生中的使用心理。
表1:APP STORE中热门的五种健康方式养成类APP分类比较
表2:微信运动在健康养成类方面的促进策略
根据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林之达所著的《传播心理学》教程中的传播心理学理论框架,笔者将之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论述。
(一)受传者的心理过程
1.注意、感觉、知觉、思维等认识过程。英国学者F·巴特里特提出认知结构帮助受传者认识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帮助受传者判断、理解、评价进入心理系统的信息。微信运动恰好在认识过程中比较容易接受(只需添加微信运动公众号关注即可)。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即使对微信运动的具体使用一无所知,由于其每天晚上会定时提醒你每天的运动步数,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其大致功能。甚至可以说,微信运动为用户提供的是一种“傻瓜式”服务。
2.喜、怒、哀、乐等情感过程。在传播过程中,情感为进入心理系统的某些信息开路。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提出“发生认识论”中提到当传播者选取的信息的意向、观点和后果与受传者的情感一致时,就会发生同化作用而使心理平衡。而微信运动带有强大的社交功能,可以通过微信这个沟通平台进行彼此交流心得和成果,使用户形成良好的心态这一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参与心理)。“使用与满足”是指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给予某种需求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一个过程。首先,人们接触微信运动是为了满足他们对运动的特定需求。其次,人们根据媒介印象来选择特定的运动类软件,开始具体的接触活动。接触行为的结果有两种,即运动需求得到满足或者运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都会对接触行为造成影响,人们会根据满足的不同程度与不同结果,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程度上改变对软件的具体期待。
(二)受传者的个性心理
在需要个性心理倾向方面,马斯洛将人类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当人类最低级的生理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后,就开始追求第二层次的安全需要。健康需要属于安全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将这几种个性心理总结列出表3。
表3:微信运动需求模型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主要选取微信运动为自媒体时代运动促进类的代表,对微信运动中大学生的使用心理进行了剖析,及其对健康促进的影响。在研究中发现虽然健身促进类APP拥有个性化、平民化和参与性强的优势,可以满足大众健身的一些要求,并针对大众的心理特征对健康促进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还是建议这类APP开发商,设计产品时在关于刺激感的呈现方面加以完善。
[1]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R/OL]. http://www.gov.cn/test/2012-04/19/content_2117320.htm.
[2]刘佳依.跑步类APP传播效果研究——以贵阳市五大高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4):40-41.
[3]Charles Duhigg.习惯的力量[M].北京:中信出版社:吴弈俊,2013:46-49.
[4]何步文.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与终身体育[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2):413-414.
[5]刘传海,王清梅,钱俊伟.运动类APP对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3):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