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敏
(1 福建中医药大学党校,福建 福州 350122,csmxszy@163.com; 2 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22)
承“旧邦新命”之志,探“完善社群”之伦
——论当代中医伦理研究的新思路*
陈思敏1,2
(1 福建中医药大学党校,福建福州350122,csmxszy@163.com; 2 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建福州350122)
当今中医伦理研究理应担当责任,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探析传统文化之伦理大道,关照现实,与时俱进,完善社群。为此可开拓以下路径:第一,关照现实,梳理中医伦理,建构现代语境下的中医伦理体系。第二,问题牵引,加强中医伦理实践研究,使其经世致用,走向亲民。第三,守好中医药类高校的阵地,切实推进中医伦理世代传承。
中医伦理;优秀文化;新思路
中医伦理是在长期的中医理论及实践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医患关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法则以及医生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追求等方面内容的伦理关系或价值观。中医伦理关乎医患关系和谐相生,也关乎中医学子成长成才,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探析当代中医伦理研究新思路,以期推动中医伦理经世致用,完善社群。
1.1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流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这是当今我国包括伦理学学者在内的文化学者必须担负起的重要使命。而中医伦理是中医文化内蕴的价值观,与其他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融会贯通,理当成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头阵地。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基于此,可以明确当代中医伦理研究担当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1.2探析中医文化之伦理大道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隔断了精神命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行不立。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3]。而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审慎对待传统文化之灵魂,唯有抓住灵魂,才能守住民族文化的根本。所谓文化的灵魂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就是蕴藏在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伦理主旨,关乎道德主体个体自身、道德主体之间、道德主体与社群之间以及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相处之道及德行要求。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中医伦理内蕴于中医文化的价值观,是中医文化的灵魂。因此,能否将中医文化内蕴的伦理大道或德性智慧开发梳理出来,是促进中医文化传承乃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也是应时代需求,弘扬发展中医伦理,从而提升当代医生价值观境界,促成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之一。为此,当代中医伦理研究担当着探析中医文化之伦理大道的责任,宜求真务实,仔细梳理中医经典蕴含的伦理价值观、道德要求、道德规范,为创新和弘扬中医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3关照现实,与时俱进,完善社群
中医伦理博大精深,涉及中古大医的崇高德性,包含高明的道德智慧,如何在关照现实的基础上,以问题为牵引,将其开掘,并在现代语境中加以创新,并付诸实践,使其力克时弊,进而成为完善社群、促进和谐的良好推动力,应该成为当代中医伦理研究的又一重要职责。诚如2010年第18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上提出,要“在对传统文化的回顾中反思东方伦理的现代价值”,强调“在传统和现代的变迁中重构伦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对现实问题的考察中重塑东方伦理的理论体系”“在对未来发展的关注中建构东方伦理的当代出路”[4]。
那么,当今中医伦理研究欲实现以上时代使命,又需遵循什么样的研究思路?笔者认为可以从若干前辈为学之志中寻得启发。
2.1文化自觉,弘扬传承
针对始于“五四”时期的中西方文化论争中出现的“全盘西化论者”或“东方文化论者”,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他指明,“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5]。他在晚年谈到“文化自觉”时说:“20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的主流一直是围绕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而发展的,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有关中西文化的长期争论,归根结底只是一个问题,就是在西方的强烈冲击下,现代中国人能不能继续保持原有的文化认同?还是必须向西方文化认同?”,他认为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面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6]。
2.2贞下起元,旧邦新命
冯友兰教授之为学,国难之时为“贞下起元”,国立之时为“旧邦新命”,他说:解放以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所谓“旧邦新命”,“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7]这样的追求和志趣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开拓了一条与世界接轨的新路,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世代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
2.3穿透旧网,完善社群
罗国杰教授在其所著《伦理学》的自作序中开篇阐明编写该书的初衷在于批判与建设,关照变革之现实,批判落后的“封建意识”。他说,封建道德教条、重义贬利、裙带关系、等级意识、帮派体系、愚忠愚孝等“封建意识”像“一具埋掉的死尸,不断发散着腐烂的、令人窒息的臭味;像一个巨大的道德幽灵,盘桓在中国的上空;像一张穿不透的网,笼罩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际关系中间……”[8]。这里富含深切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破旧识,立新伦,促善行。其意在于批判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意识,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伦理,以实现“完善社群”之追求。
此三位学者,从自身所处时代的现实出发,探索人伦大道,对社会主义变革和发展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彰显的治学理路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是批判与继承辩证统一的,是创新与弘扬相并行的,是回归现实、关照民生的。正是这种关照现实的理路推动他们成就深邃的学问,推动现当代哲学、伦理学从“殿堂”走向社群,亲近人民。此等为学之志实需传承,这样的研究初衷和思路于当代中医伦理研究具有重要启发:进行中医伦理研究时,要懂得正确对待中医伦理文化与西医伦理文化的对立的方面和统一的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才可能在现代为中医伦理及文化真正取得话语权;在继承中医伦理经典传统时,要善于将经典传统与当今社会现实结合,使经典的传统中医伦理文化有创新的现实基础,并在服务现实中实现弘扬与传承;要强调中医伦理在世代之间的弘扬与传承。
3.1关照现实,梳理中医伦理,建构现代语境下的中医伦理体系
如前文所述,当今中医伦理研究,必须承前辈“旧邦新命”之志,探“完善社群”之伦。这就要在中医传统文化中细细梳理各家伦理文化之精华要义,探析其中内蕴之大道,而后关照现实,以问题为牵引,建构“完善现代社群”的伦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要方》等经典中医古籍中所涉及的传统中医文化堪称民族瑰宝,其内蕴的中医伦理精神则为传统中医文化之核心要义,既呈现中古大医精益求精的医技追求与至仁至善的价值追求,且包含“天人合一”“阴阳相生”“顺应自然”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大道,必须注重加强梳理、阐释、创新工作,使中医伦理呈现出来,并构成体系,取得话语权。
以中医伦理包含的义利观为例,最典型的代表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药方》,其第一卷《大医精诚》[9]深刻阐述了为人医者重义之道、重义之心、重义之法、重义之行。篇中首论医者勤于精技之道,谓“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又论医者仁德侧影之心,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再述医者生命使者之责,谓“夫大医之体,……省病诊疾,至意深心。”又述医者之智,谓“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此中蕴含恰当义利观,将医者对医技精益求精的追求、对仁心大德的参悟、对生命价值的敬重、对患者苦难的怜悯阐述得淋漓尽致,并细数医生在各种情势下的具体行为规范,字字精辟,句句真言。诸如此类内蕴于传统中医文化中的伦理大道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其所倡之真、善与美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当代中医伦理研究要善于用现代语言或符号将中医传统文化内蕴的伦理大道呈现出来,并构建伦理体系,取得话语权。
3.2问题牵引,加强中医伦理实践研究,使其经世致用,走向亲民
研究和梳理只是做到了“以探析传统文化之伦理大道为始基”,为构建新伦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但这是不足以克时弊、传精神。当今中医伦理研究还必须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开拓相并行的原则,才可能真正让中医伦理文化瑰宝从“殿堂”走向“亲民”,经世致用。用唯物辩证法来思考,可以快速并且恰当地分析“义”与“利”的辩证关系的,二者并重,不可偏废。但是,这仅仅是对二者关系的理论把握。那么,在现实中,如何使道德主体都能够恰当平衡义利追求呢?这不只是理论解析能够解决的问题。
中医伦理研究不仅要重传统中医文化内蕴的伦理资源的开掘与建设,还要重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行,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推动,互为补充。综观当今,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之后,当我们处处面临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唯利是图等价值挑战,催生了一种危险的趋势,即过分滑向重利轻义的这一端,更有甚者,唯利是图。不少领域充斥这样的思想流毒,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与和谐,冲击着人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当今时代特别需要正确的义利观。而前文所述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篇所蕴含的高尚义利观与当今医药卫生界出现的种种乱象形成鲜明对比,重重打击唯利是图之流,着实需要仔细研究梳理,并关照现代社会新语境新问题,取其精华,添加新义,实现其现代价值。就《大医精诚》篇而言,要使其内蕴的伦理价值观深入医生内心,不仅要熏陶医生,还要鉴于当今恶劣的医疗环境,辅以对医生正当权益的有效保障、医学常识的普及、患者理性的培育、言行的引导、情绪的宣泄等途径,才能使医生找回自信自觉,将医生高尚的道德光芒延续下去。总之,在实践中渗透中医伦理要求,同时在实践中获得对中医伦理的更为深刻的与时俱进的解析,不仅有益于中医伦理的梳理及体系的建构,也有助于中医伦理的弘扬,这也应当是当代中医伦理研究的重要思路。
3.3守好中医药类高校的阵地,切实推进中医伦理世代传承
大学是传承文明,播种希望的殿堂,也是孕育梦想,创造未来的地方。那么,中医药类院校无疑是传播和传承中医伦理的主阵地。为了守好中医药类高校阵地,切实推进中医伦理世代传承,可以从校园文化、人文熏陶、思想教育等途径着手。
第一,建设中医伦理韵味浓厚的校园文化,比如开展文化传承的社团活动,将中医伦理文化渗透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福建中医药大学历经多年精心打造的“传承中医国粹,弘扬优秀文化——‘一园一馆扬中医’”的品牌活动就收到了良好成效。
第二,在中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强化中医伦理人文社科知识传播。培养高素质中医学生,仅仅以“制度”“规范”“禁令”的方式,很难促成其自觉实践符合中医伦理价值观要求的行为。换句话说,如果无法传递给医学生对自身道德行为的理性思辨和取舍的自觉、智慧和能力,将来他们走到医护岗位上,也可能受到利益的诱惑或负能量的影响而产生困惑,更有甚者随波逐流,重利轻义,唯利是图。那么,如何培育其理性思辨和审慎取舍的能力呢?过去的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哲学或伦理学等人文社科知识的传递、人文情怀的熏陶和理性思维的培养,难以突破道德教育的陈旧说教模式,也很难成功孕育教育对象对有德性的认知和行为的理性自觉。这就应该成为我们改进中医学子思想教育的突破口,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激发主体实施道德行为的主体自觉,人伦思辨恰恰就是激发这种主体自觉的基本前提,正如德国医史学家文树德在关于中医伦理的报告中提到,“在德国,医学伦理是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中国的医学院校(包括中西医)普遍不设置伦理课程,而是以医德教育取而代之。专家认为,医学伦理与医德还是有相当的差异的,前者是哲学思考,后者只是一种行为规范”[10],这里强调的就是医学生研习伦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遵循这一理路,应该在中医学子的思想教育中强化中医伦理学等人文社科知识传播,使中医学子深刻理解中医伦理文化,为传承和创新中医伦理文化打下牢固的思想理论基础,为提升自身的职业人格和道德素质奠定重要的价值观基础。
第三,构建和拓展中医伦理传承的实践平台。例如设立中医生伦理价值观审查激励机构,并制定中医学生伦理价值观审查激励规定和实施办法,在这种审查和激励中注意关照中医伦理精髓,为其精神成长、人格养成和道德提升找到现实动力和路径,从而促进中医伦理在中医生各种行为训练中实现传承。
此外,加强中医伦理文化宣传与交流工作的研究,为开拓中医伦理传播平台和取得话语权创造空间。中医伦理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要立足国内,还应放眼世界,构建中医伦理文化开掘、交流、创新、传承、弘扬的大格局。例如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依托高校与港澳台及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使中医伦理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也是当代中医伦理研究不可忽视的一条理路。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2014-10-15)[2016-03-25].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2]曹洪欣.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5-03-25(20).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24)[2016-05-02].http://news.cntv.cn/2014/09/24/VIDE1411557478175860.shtml.
[4]张彦.东方伦理的魅力与出路——第18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综述[J].哲学研究,2010(10):125-126.
[5]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1-232.
[6]费孝通.费孝通九十新语[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207-208.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
[8]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
[9]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
[10]洪蔚文.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医伦理[N].人民日报,2005-11-03(8).
〔修回日期2016-09-22〕
〔编辑商丹〕
Inherit the Will of "Old Country in New Fate" and Explore the Ethics of "Perfect the Community"-New Ideas about the Contemporary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hics
CHENSimin1,2
(1PartySchool,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122,China,E-mail:csmxszy@163.com;2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Department,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122,China)
Currently, research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hics should hold the responsibility to carry forward and inheri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well to explore the ethic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emplate the reality, advance with the times, and then to perfect the community. Therefore, we could exploit the following paths: Firstly, contemplating the reality and comb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hics so as to constru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hics system in the modern context. Secondly, tracing problems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hics so as to fulfill the statecraft, and being intimate to people. Thirdly, keeping the position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hics.
Eth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cellent Culture; New Ideas
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5.04
2013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B类课题(编号:JB13790S);2014年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编号:X2014011);2015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名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内在动力研究——以中西方若干经典伦理学命题的启示为视角(编号:JAS151499)
R-052
A
1001-8565(2016)05-0747-04
2016-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