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广宽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北京 100191,kuan393@pku.edu.cn )
·医德思想·
仁者寿、德润身:儒家视野中健康的道德前提
谢广宽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 北京100191,kuan393@pku.edu.cn )
从儒家传统的视角,对健康长寿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进行探讨。道德是健康的价值前提之一,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保持和恢复健康的重要因素,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只有符合道德才具有价值。
道德;健康;儒家伦理
汉语“健康”一词源自日语对荷兰文的音译,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并无“健康”的组合连用的概念[1]。与之相近的是“寿”“康”等词,表达健康长寿之义,这些词往往与伦理道德关系密切。如《尚书·洪范》所言:“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人们追求的五种幸福中的寿(长寿)、康宁(身体健康内心安宁)、考终命(善终)三种都与现代意义的健康相关,与之并列而紧密相连的第四种幸福则是伦理层面的“攸好德”(喜好美德)。在儒家思想中,健康长寿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更为密切,先秦儒家经典著作中提出了“仁者寿”“德润身”等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儒家传统的视角,对健康长寿与伦理道德的关系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很早就意识到了情感与健康密切相关。《黄帝内经》提出养生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内心的安宁,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即所谓“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弊,精神不散”(《素问·上古天真论》),才能长命百岁。而负面的情绪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多方面的伤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五运行大论》)。“富润屋、德润身”(《大学》),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人们调节情志、形成安宁快乐的心理状态,维持甚至恢复躯体健康。
1.1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保持内心的安宁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使人心胸坦荡,内心安宁,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不道德的行为容易使人内疚,惴惴不安,整天算计会使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从而损害健康[2]。
1.2道德行为使人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
有道德的人能得到社会的赞扬和肯定,帮助他人往往得到被帮助者的感谢,这都会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感受[3],所以道德能够润泽身体,即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说的“富润屋、德润身”。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经常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产生负面的心理感受而有损健康,即俗话说的“千夫所指不病而死”。
1.3道德有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可以使人更好地融入社会[4]。孟子曾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道德修养好的人更能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多方面的支持,建立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取得成功。此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良好的社会关系也是健康的重要方面。
1.4伦理可以疗病
被称为“儒家慧能”的近代奇人王凤仪先生,进一步发挥了传统儒家的观点,认为伦理关系不和谐会导致疾病,通过发现良心、诚心悔过来调和家庭伦理可以治疗疾病。王凤仪及其学生的大量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对某些心性所致的疾病疗效显著[5]。
儒家孝的观点要求人们要关注父母的健康。“孝”是儒家最看重的德行之一,孔子把孝看作最根本的道德,感叹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首要的要求就是要关注父母的健康。孟武子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告诉他孝顺的子女只对其父母的疾病忧愁。也就是说,子女应该关注父母的健康,特别是在父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之时。他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孝顺地面对父母岁岁递增的年龄,做子女的喜忧参半:喜的是父母得以长寿,忧的是父母渐渐老去,忧则生怜爱,怜爱滋孝心。这都体现了对健康的关注。
“孝”还要求人们保重自己的身体,遵纪守法,谨慎行事,规避社会伤害。马融在注释“父母惟其疾之忧”时,认为“其”字指代子女,说此章“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之,疾病之外,不得妄为非法,贻忧于父母也。”孝顺的子女应该在行为等方面严格遵循父母的教导,不能妄为使父母担忧,只有自己生病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孝经》中提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有这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最基本的“孝”就是要爱护自己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身体,不要毁坏伤残;进一步来说就要求人们要遵守社会规范,不能以身试法,遭受劓(割掉鼻子)、刵(割掉耳朵)、剕(断脚)、髨(剃发)、墨(面部刺黑色字)、宫(破坏生殖器)等刑伤。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仁者在对比“仁者”与“智者”时有一句著名的论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具备仁德的人为何能够健康长寿?历代解释众多,笔者认为可以简单归纳为四条:
3.1性静
从孔子本人的这句话看,仁者之所以能长寿是与“仁者静”的特点有关。后世注释也认同这一观点。汉代的董仲舒认为,仁者之所以长寿,主要是因为内心清静、心态平和:“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春秋繁露·循天之道》)[6]338。宋代邢昺注释这一章时说,有仁德的人因为无贪欲,所以性静,而性静的人多能长寿,“仁者少私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考也”。[7]
孟子发挥了孔子这种思想,提出了养生要善养“浩然之气”,这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恰恰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浩然正气有道来配合,需要用正义来培养,是靠平时正义积累而成,行之有愧这种气也就没了。文天祥曾在《正气歌》序言中记述他在各种污浊陈腐之气杂陈的狭小囚牢被关押了两年而未病,靠的就是这种浩然正气[8]。
3.2仁者不忧
仁、智、勇是儒家最为看重的三种美德。《论语》中孔子曾两次对比仁者、智者、勇者的特点。《论语·子罕》中说“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也有类似的记载,只是顺序有所不同——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具备智、仁、勇三种美德,具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惧怕。孔子自己谦虚说自己还不具备这三种美德,而在其弟子看来孔子同时具备三种美德,这句话是他自己的叙述。仁者为何不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释说:“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君子乐天知命所以不患得患失。
3.3乐天知命
君子不忧是因为乐天知命。“乐”并不是智者的专利,仁者也追寻乐。在《论语》中有15次提到愉悦之“乐”,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等,孔颜乐处后来成为后世儒家追寻的重要问题。孟子讲“君子有三乐”,其中之一就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种“乐”对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汉代董仲舒说:“天之生人也, 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6]188财货养育人的身体,道义涵养人的心性。缺乏道义的涵养,内心也不会快乐。
3.4顺受其正
君子乐天知命,所以顺受其正。伤害是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据调查伤害在我国人口前五位死亡原因之一,在死亡构成中的比例超过了10%[9]。儒家有强烈的使命感,认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应该善加保护,完成自己的使命,应该避免遭受伤害而过早死亡。如孟子所言,仁人尽量规避意外风险,不待在有倒塌危险的墙壁下面,更不会违法乱纪死于非命,“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大学》中也指出,“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有德之人利用财富发展自己,而无德之人往往为了财富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最后遭受社会的惩罚,即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在传统儒家看来,健康长寿是重要的目标,但不是生命的唯一目标,也不是最高目标。健康长寿实质上是为了追求有价值的生活而获得永恒。生活的最高价值体现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个方面,“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肉体迟早消亡,而道德风范可永垂后世,成为不朽。当生命与道德原则发生冲突、无法两全的时候,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孔子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后世在总结养生经验时也继承了这一点,南朝颜之推曾言“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颜氏家训·养生》)[10]。伦理不仅提供行为规范,而且是安身立命之所在。生命是道德的载体,道德是生命的取向,只有体现道德价值的生命才有价值。
综上所述,从儒家的观点来看,道德是健康的应有之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保持和恢复健康的重要因素,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只有符合道德原则才具有价值。这对当前中国颇有启发:
从个人层面来说,养生需要修德。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更加迫切,社会上的养生热日益升温,但多过于集中在吃保健品、服用药物、体育锻炼等物质层面,对道德重视不够[11]。中国古代医学和养生学受儒家观点的影响,非常强调伦理道德在去病延年中的作用。被尊为“药王”的隋唐时期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13]”这些养生名言启示我们,养生首先要养德,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将修身行善作为健康的道德前提。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道德的迷失,不正确的道德观导致不少人心理失衡,影响到群众的健康。政府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需要指出的是,影响健康和寿命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医疗条件等,道德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儒家以德润身的主张也不能绝对化,历史上也存在不少仁人志士英年早逝(如颜渊)的例子,“仁者寿”的论断凸显了道德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体现了一种趋势,但不是说每个人都是如此。
(本文曾在2015年10月“北京大学健康中国论坛”会议上宣读,感谢王一方教授和吴庆前博士对论文初稿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
[1]刘士永. “清洁”“卫生”与“保健”——日治时期台湾社会公共卫生观念之转变[M]//余新忠,杜丽红. 医疗、社会与文化读本.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06.
[2]陈明华. 论孙思邈健康伦理思想[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3):51-53.
[3]王红霞. 试论以德健身[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14(2):20-21.
[4]王晓燕,董平. 儒家健康伦理观对现代人的某些启迪[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5):42-43.
[5]张祥龙. 王凤仪伦理疗病阐析——儒家生命伦理之活例[J]. 中外医学哲学,2014(2):9-28.
[6]曾振宇,傅永聚. 春秋繁露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 论语注疏[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0.
[8]黄兰波. 文天祥诗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09.
[9]陈竺.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10]颜之推. 颜氏家训[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40.
[11]王晓宏.“仁者寿”——儒家“道德养生”思想探析[J]. 江淮论坛, 2015(3):110-113.
[12]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 476.
〔修回日期2016-09-03〕
〔编辑商丹〕
The Benevolent Can Enjoy Longevity, the Virtue Embellishes the Self-cultivation:The Moral Premise of Health from the Confucianism Viewpoint
XIEGuangkuan
(MedicalHumanitiesInstituteof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191,China,E-mail:kuan393@pku.edu.c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lth and longevity and ethics and moral from the Confucianism viewpoint. Morality is one of value premises of physical well-being, that is to say, morality is a crucial factor to maintain and recover health. The pursuit for health and longevity is worthwhile only if it is moral.
Moral; Health; Confucianism Ethics
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5.03
R-052
A
1001-8565(2016)05-0744-03
2016-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