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泉 章宝燕 陈少楷 林志强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4年上报的862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62份ADR中,41~60岁患者比重最高(423份,达49.0%);静脉滴注引起的ADR位居首位(659份,达62.3%);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位居首位(次位X 235份,达22.7%),再则是抗感染药物(163份,占15.7%);消化系统损害为临床主要表现形式(225份,达24.0%);ADR上报人员以医生为主(639份,达74.1%);严重的ADR有105份,为12.2%;多数ADR经采取相应措施后好转或痊愈(842份,达97.6%)。结论加强ADR的监测,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用药监测;分析;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表明,住院患者中的ADR发生率为10%~20%,有5%的住院患者因ADR入院。我国是ADR的重灾区,每年约有500万~1000万住院患者发生ADR,其中严重事件可达20万~50万,约19.2万人死于ADR。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为更好地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點及一般规律,进一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降低ADR的损害,本研究对2014年上报的ADR进行汇总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我院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ADR,经我院监测员对报告进行筛选评价后,上报至国家ADR监测系统的ADR报告862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ADR报告的患者性别及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报告人职业、报告类型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
2.结果
2.1性别与年龄分布
862份ADR报告中,男患者496例(57.5%),女患者366例(42.5%),男女比例为1.35:1。年龄构成上41~60年龄组位居首位,423例,达49.0%;其次是>60岁年龄组,230例,达26.7%。见表1。
2.2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862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静脉滴注给药659次,位居首位,达62.3%,再则为口服给药,249次,达23.5%。见表2。
2.3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参考《新编药物学》(17版),把862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1036种药品处理归类,以抗肿瘤药使用次数最多,235次,占22.7%,再则是抗感染药物,163次,占15.7%。见表3。
2.4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根据《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把862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处理归类,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225份,占24.0%;其次是皮肤及附件损害168份,占18.0%。见表4。
2.5ADR上报人职业、报告类型及转归
862份ADR中,医生上报639例,占74.1%;药师上报223例,占25.9%。ADR报表的类型统计,严重已知的ADRl05份,为12.2%;无严重新的ADR;一般已知的ADR671份,为77.8%;一般新的ADR86份,为10.0%。862份ADR发生后,经采取相应措施,684例好转,达79.3%;痊愈158例,占18.3%;未好转4例,占0.5%;不详16例,占1.9%。
3.讨论
3.1个体因素
由表1显示,862份ADR,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35:1,ADR于中老年所占比例最大,与多篇报道一致。生理方面,老年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衰退影响药物体内过程,而且老年人往往身患数病,多种药物的同时使用,药物的毒副作用也随之增加。心理方面,老年人在没有人指导用药的情况下,容易因为从众心理,轻信那些夸大疗效的药物广告,造成药物的滥用。因此老年人用药应注意:不用或少用药物;合理选择药物;选择合适的剂量;药物治疗要适度,年轻一辈要多关心老一辈用药情况,防止老年人滥用药物。
3.2给药途径因素
表2显示,以静脉滴注给药659次,达62.3%,与文献报道一致。由于在住院患者中静脉注射给药应用广泛;其次注射剂的微粒、滴注速度、药物之间的不合理配伍、溶媒的选择不合理、护士的操作不规范等均可导致ADR。因此,建议临床医师应该改变观念,遵循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把ADR发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必要静脉给药时应加大对患者的用药监护,掌握正确的药物配制方法,关注静滴速度和药物的配伍禁忌等,并随时做好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能及时采取正确、积极措施的准备,尽量把患者的危害降到最低。
3.3药品种类因素
由表3显示,抗肿瘤类引起的ADR比重最大,与报道一致,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严重ADR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运用抗肿瘤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最佳的药品和用药剂量。根据用药说明,严格选择药物溶媒、抗肿瘤药物的并用药品、给药方式,静脉给药时应注意给药速度。制定化疗方案应注意ADR的用药前预防和发生后的对症处理。对于抗肿瘤药物所致骨髓抑制,根据不同抗肿瘤药物导致血象最低值出现时间不同,选择合理的时间点进行化疗前后血液学指标监测发生白细胞、血小板或红细胞降低时,应及时选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介素-11或促红素进行升细胞治疗,并采取支持对症处理
3.4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由表4显示,862例ADR中,ADR累及器官/系统以消化系统损害所占比例最大。消化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恶心、腹泻、厌食、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骚痒、皮疹、皮炎、斑丘疹。上报比例较大原因可能為:皮肤覆盖于体表,可以直观的进行描述,患者自己容易觉察到,医生护士也容易观察;消化系统损害较常见,具体表现也较为显著。其他系统ADR症状表现不那么显著直观,患者可能因为其他病情而忽略,因而临床医务人员要详细询问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到不遗漏临床上出现的药品损害。
3.5上报人职业、报表的类型及转归
对上报人员的职业统计发现,医师上报的ADR数量最多,但绝大多数都是一般的ADR;药师上报数量为医师的1/3,但上报的严重的ADR却超过医师;护士上报数量为零。具体原因是医师绝对数大,而上报ADR的药师则以临床药师为主,尽管其对ADR敏感、上报严重的ADR多,但由于绝对数小,因此总体上报数量不及医师,但临床药师在ADR报告工作中越来越重要。而护士由于对相关知识和敏感度不够和护理工作繁忙,一般发现的ADR仅涉及局部输液反应。护理人员既是用药执行者,也是患者发生反应的观察者,能更及时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和恢复情况,所以,在ADR监测过程中护士的责任与医生一样重要。解决办法是对护士进行ADR上报及相关知识培训,增加其对ADR的认识和敏感度。临床医师、药师、护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相互配合,建立医、护、药合作的ADR监测体系。
862例ADR中,新的和严重的报告数量为191份,占总数的22.2%,与上年我国新的和严重的ADR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2.1%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报表质量较高。《ADR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对新的ADR定义为: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ADR。新的ADR因具有不可预见性及医务人员对其认识度不足,如很多中药制剂及营养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偶有轻微皮疹、瘙痒或胃肠道不适等较为常见且轻微的症状,而说明书中并未载明,医务人员可能存在错报或漏报现象,提示医务人员在填报时应仔细与说明书核对。同时,临床药师加大了对报表的审核力度,保证了填报信息的全面、准确,描写规范、完整。
调查结果显示,862例中,好转684例(79.3%),痊愈158例(18.3%),未好转4例(0.5%),不详16例(1.9%)。上报的ADR转归以好转和痊愈为主,大部分对原发病没有影响,原因是医护人员发现疑似ADR后绝大多数都立即采取了停用怀疑药品,加用抗过敏药物对症治疗,加速怀疑药品体内排出等处理,因此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ADR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应用药物品种、给药途径等因素相关,其ADR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因此,临床ADR监测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一旦发生ADR,在积极救治患者的同时,应仔细分析导致ADR的原因并及时上报,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