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成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略论近代以来南京城市商贸中心的变迁
徐 成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历史上南京城内最繁华的商贸空间主要集中于城南沿秦淮河两岸。近代之后,南京城市商业中心由城南一点,发展为城南、下关、新街口三足鼎立。下关、新街口商业中心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开埠通商、国府奠都等政治因素,以及现代交通业的快速发展。
南京;城市;商贸中心;变迁
商贸活动的繁荣与否,是一个城市兴衰的重要动因,也是一个城市地位的集中体现,而城市商贸空间的演变,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城市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在近代中国,南京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局之地,又是洋务运动的重镇之一,更是近代农民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舞台。因此,研究近代南京城市商贸中心的变迁,对于认识近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现代化过程,具有典型意义。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段,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其山川形势,自古便备受称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京)前据大江,南连重岭,凭高据深,形势独胜。”[1]虽然南京属于宁镇扬丘陵地区,本身的农业生产条件并不发达,但它东连长江三角洲,西接皖中沿江平原,周边的富饶已足以提供必要的物资需求。正因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早在周原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为了进一步称霸江淮,在今南京中华门外长干里一带修筑越城,以强威势,南京建城由此而始。三国时,东吴孙权于黄龙元年(公元229年)迁都南京,时称建业,这是南京历史上首次成为都城。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又相继在此建都,长期的首都地位,加之大量北方人口因战乱而南迁,为南京的大发展带来了契机。
南朝时期,南京城已经相当繁华,因为处于黄金运道长江的枢纽位置,当时的南京是国内的贸易中心。从江南地区运来的有丝、帛、粮食、瓷器,从长江中上游运来的有土特产品、建筑材料、矿产品等;从南京运出的则有丝、绢、帛、绫、锦缎、铁器等产品。除了国内,当时的南京还与国外进行着频繁的商贸往来,国际贸易的对象,主要有今天越南、柬埔寨、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日本的远航船只,也自北九州出发,绕道朝鲜半岛西岸,顺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今天江苏沿岸,进入长江口,到达南京。从海外输入的货物有珍珠、玛瑙、珊瑚、象牙、犀角、琉璃、香料、木棉等,输出的物品主要有丝绵、绫绢、瓷器、漆器等。[2]当时城内大宗货物的进出,主要是通过秦淮河。秦淮河外接长江,内通运渎、潮沟、青溪等城内水道,[3]正因为在交通方面外通内联的作用,沿河两岸成了主要的商品集散地,遍布着谷市、牛马市、纱市、盐市、草市等集市,[4]商业十分兴盛。
六朝时的繁华为南京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给南京带来了畸形的消费之风。此后,随着整个江南地区的持续开发,南京的社会经济也不断发展,但六朝时期奠定的城市商业发展的消费基调却一直未变,其城市商贸中心依旧主要位于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秦淮河沿岸。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建立大明王朝,实行两京制,以金陵为南京,同时立大梁(今开封)为北京,古金陵始得“南京”之名。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朱元璋宣布撤销大梁“北京”的称号,改南京为“京师”,以南京为国家唯一都城,南京首次成为一统全国的首都。随着全国性政治与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大量的士农工商人口涌入南京。洪武末年,南京的坊厢人户、京卫军士、文武官员、国子监生、在京服役的轮班匠以及应天府住坐匠的总和大约70万人,[5]这为南京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当时全城“物货所聚”的市场主要有十三家,基本集中于城南一带,较大的有位于大市街(今雨花西路能仁里附近)的大市、位于斗门桥(今升州路与鼎新路交会处)的三山街市、位于新桥(今升州路与中山南路路交会处)的新桥市、位于旧内府西(今白下路与中华路交会处)的内桥市、位于来宾街(今西街附近)的来宾街市等。[6]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恢复两京制,下诏应天府仍称南京,同时升北平府为北京。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的中心地位有所下降,但作为“留都”,南京城内仍设有宗人府及六部等机构,因此其地位依旧较为特殊。到了明代中后期,南京的商贸空间在明初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主要市场仍集中在城南及城西南一带。[7]
1645年,清军南下占领南京,改应天府为江宁府。由于清初的战乱及种种弊政,南京城变得一片萧条,甚至连往日最为繁华的秦淮旧院一带,也已“化为瓦砾之场”[8]。随着三藩平定、台湾收复以及清廷对江南政策的调整,南京的城市经济逐步得以恢复。至迟到康熙后期,南京已重现昔日繁华,南京城西北的长江中,“樯帆出没,不可级极,上下两江,旅舟商舶,络绎奔凑。”[9]乾隆时,南京城内的大型集市已经扩展到了十七家,买卖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对外贸易依旧主要依靠水道,此时的秦淮河入江口已在今三汊河附近,来往的贩运商船多集中于此,然后自秦淮河上溯,入三山门(今水西门),故而三山门一带客商云集,兴建有十几家接待商旅的客栈及安顿货物的塌房,“秦淮由东水关入城,出西水关为正河,其由斗门桥至笪桥为运渎,由笪桥至淮清桥为青溪,皆与秦淮合。四面潆洄,形如玉带,故周围数十里间,闾阎万家,商贾云集,最为繁盛。”[10]
图1 民国时期的下关码头
城市的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客商,他们纷纷在南京建立自己的同乡组织——会馆,清代中期,全国各地在南京建立的商业会馆多达近40处。这些会馆大多建于城南,尤其是今评事街至朝天宫一带最为密集,如江西会馆(评事街)、旌德会馆(评事街)、安徽会馆(下浮桥)、福建会馆(油市街)、旌扬会馆(油市街)、太平会馆(甘雨巷)、山西会馆(颜料坊)、山东会馆(陡门桥)、全闽会馆(升州路天后宫)、洞庭会馆(徐家巷)等等。[11]会馆是地域性商帮组织的活动中心,众多会馆的设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南京城市商贸的发达。
总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南京一直是东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至清代中后期,南京的商业贸易依旧十分活跃,南京不仅是沿江一带重要的商业枢纽中心,更是江南地区最大的消费城市。在南京城内,最繁华的商贸空间主要集中于城南,特别是沿秦淮河两岸,但当历史的车轮驶入近代之后,这种空间格局则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的大幕由此拉开,清政府战败后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民国后改称《南京条约》)。此后,西方列强为了便于商品输入和经济侵略,纷纷通过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要求开放一系列沿海、沿江通商口岸。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法《天津条约》明确要求增设南京为通商口岸,但因当时南京在太平天国控制之下,故而又规定:“其江宁俟官兵将匪徒剿灭后,大法国官员方准本国人领执照前往通商。”太平天国失败后,英法公使分别照会清廷,要求南京开埠,但当他们派人员勘察南京时,发现南京因战争而破败不堪,经济极为衰败,遂认为此时的南京在通商上并无多少价值,因此决定暂时搁置开埠事宜。直到 1899 年,清政府与列强修订长江通商章程,规定:“凡有约国之商船,准在后列之通商各口往来贸易,即镇江、南京、芜湖、九江、汉口、沙市、宜昌、重庆八处。”[12]同年5月1日,南京下关设立海关,定名金陵关,南京正式成为对外开埠城市。
下关开埠不仅大大扩展了南京的对外贸易及商业规模,而且逐渐在城北形成了一个新的商贸中心——下关商业区。下关地处南京城北江边,在近代之前,这一带较为荒芜,“除一部菜畦麦田为园艺及农作之经营地外,余皆碎瓦颓垣。”[13]19世纪60、70年代,镇江、九江、汉口、芜湖等长江口岸相继开埠通商,驶经南京江段的中外轮船开始日渐增多。因为南京尚未开埠,各轮船公司不能在此开辟码头装卸货物,但却可以设“洋棚”并用小船驳运旅客上下,从事客运业务,下关一带也因此逐渐热闹起来。1899年,南京正式开埠通商后,西方各大轮船公司纷纷到下关开设分支机构,并建造码头,进行客货运输业务。很快下关就成为了长江沿岸重要的商埠之一,“上下水轮船,无不停泊于此。”[14]同时,下关也成为了南京的一个新兴商业区,特别是惠民河两岸的商埠路、大马路一带,商贾云集,洋楼林立,商行、旅馆、饭店、戏馆、银行、洋杂货铺等鳞次栉比,因此民间素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商埠街”“南有秦淮河,北有大马路”之说。以餐饮业为例,清末民初建立的酒楼菜馆有60多家,其中位于下关地区的就有13家,分别为福庆楼(下关二马路)、大庆楼(京沪车站前15号)、生生菜馆(下关铁路桥10号)、清真荣华楼菜馆(下关大马路177号)、同源义(下关惠民桥)、花顺兴饭馆(绥远路1863号)、兴隆馆(绥远路1900号)、五味斋菜馆(三马路78号)、耿源兴(绥远路1910号)、程坤和(绥远路1897号)、雅叙园(下关河街11号)、何天兴(下关邓府巷64号)、粤华楼(二马路5号),[15]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1929年6月,国民政府成立了以蒋介石为主席的首都建设委员会,同年12月,委员会制订并公布了《首都计划》,作为南京城市全面规划及建设的蓝图。在这轮城市建设中,新街口商业区迅速崛起。新街口虽然位于城市中心地带,但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前,却毫无繁华可言,“在往年不过是一条很狭窄的十字街,两边的房屋很稠密,大半是简陋污秽不堪。”[16]随着城市交通建设的开展,新修筑的中山路、中山东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北段)、汉中路四条干道均汇集于此。1930年8月,在四条干道的汇集处开始修建新街口广场,3个月后竣工,这是南京市内的第一个广场,“故时称第一广场”,新街口广场也就成了首都城市交通的辐射状中心点,市内多条公共交通路线,均途经新街口。新街口广场建成后,四周很快就聚集了众多商场、银行、酒店、旅馆以及公司房屋等建筑,新街口成了名副其实的市中心。
图2 民国时期新街口广场
当时新街口一带分布着福昌饭店、国际饭店、大三元菜馆、岭南粤菜馆、新都餐厅、瘦西湖、明湖春等众多经营各式菜品的饭店餐厅。一些高档的电影院和京戏院,如大华大戏院、新都大戏院、世界大戏院、中央大舞台等,也都集中在新街口。1936年1月12日,中央商场在新街口开业,该商场高3层,总建筑面积达8201平方米,是南京第一家专卖百货的综合性大型商场。商场开业后,生意异常火爆,其所在的中正路也随之兴旺。1936年5月,政府花费2834.26元,专门在中正路中央商场一段修筑了一条长106.40米、由弹石铺成的慢车道,[17]以解决因顾客如潮而带来的交通拥挤。当然最能体现出新街口商业中心地位的是其周边银行林立,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农民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等,均在新街口附近设行经营,因此新街口被称为“南京华尔街”。对于新街口商贸中心的快速崛起,时人也深有感触:“从前常听说南京三处大热闹,花牌楼(今太平南路一段)、下关、夫子庙,可是现在新街口,却后来居上,反倒特别繁华了。”[18]
除了下关、新街口这两个新近崛起的商业区之外,南京的传统商业中心——城南秦淮河畔夫子庙一带,依旧是南京城内人口最稠密、商业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开始着手城南一带的交通建设。1931年10月,长度超过1300 m、宽度为24.38 m的太平路开辟完工。[19]太平路以原先的吉样街、花牌楼、太平街、门帘桥、朱雀街为基础,北接中山东路,南至建康路,修成后成为了城市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1932年8月,宽23 m的中华路竣工。[20]中华路北起白下路,向南经府东街、三山街、花市大街和南门大街,止于中华门,为另一条南北方向的重要干路。随着新道路的开辟及两侧房屋的重建,以夫子庙、太平路、中华路为核心的城南商贸空间的繁华更甚于前。
由于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城南商业区内各色商铺林立,终年人流如潮。除了像亨得利钟表店、大同服装店、精益眼镜店、张小泉刀剪店、盛锡福鞋帽店、李顺昌西服店等众多著名字号驻扎于此外,贡院商场、太平商场等一些新式百货商场在城南相继开设。因为人口稠密,菜馆、茶楼、浴室等服务型商业场所在城南遍地开花。清末民初时,仅夫子庙地区就有餐厅、酒楼、小吃铺67家,[21]著名的有五芳斋、一品轩、奇芳阁、永和园、六朝居等。1935年,南京的酒家菜馆有1151家,而其中近半数聚集在夫子庙一带。[22]1948年,全市被评为特级的餐饮网点只有6家,其中4家位于城南商业区,分别为六华春(贡院街)、太平洋(贡院街)、凤凰餐厅(新姚家巷)、光明餐厅(太平路)。娱乐方面,城南一直是戏园、书场等传统娱乐业的密集区,众多新式的影院、戏院也纷纷落脚城南。在抗战胜利后,仅短短的一条贡院街就汇集了一家电影院(首都大戏院)、一家话剧院(飞龙阁剧场)、三家清唱厅(中华戏茶厅、全安戏茶厅、天香阁戏茶厅)和一家淮扬戏院(鸿运楼戏茶厅)。[23]
近代以来南京城市商业中心由城南一点,发展为城南、下关、新街口三足鼎立,这种态势也可以从南京城内各区域地价的变化中看出端倪。1928年,传统商业中心城南中华路中段的地价为200元每平方米,新兴商业区下关大马路一带的地价为140元每平方米,尚未开发的新街口为60元每平方米,鼓楼傅厚岗、山西路、三牌楼的地价则分别为20元、15元、14元每平方米。到了1935年,中华路和大马路每平方米的地价分别为400元、200元,新街口的地价则飙升至500元每平方米,而傅厚岗、山西路、三牌楼的地价仅为70元、50元、55元每平方米。[24]可见三大商业区的地价,是要远远高于城内其他地段的。
图3 民国时期的南京-城南一带
纵观近代以来的南京城市发展史,政治因素成为其商贸空间变迁的首要动因,而其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下关开埠和国府奠都。如前所述,南京在清代中期时还依旧为江南重镇,城市商业较为繁荣。但鸦片战争后,上海迅速崛起,成为新的东南经济中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南京城市商贸遭到巨大打击。由于太平天国在南京实行禁商政策,“天京乃定鼎之地,安能妄作生理,潜通商贾?”[25]致使南京城内商业贸易完全消失。同时,长期的战争不但使南京城遭受重大摧残,更是阻碍了南京的开埠通商时间,从而大大延缓了南京步入近代化的步伐。南京的商业发展不仅无法与上海相较,而且也远远落后于汉口、九江、镇江、芜湖等长江口岸城市。以1900年为例,汉口、九江、镇江、芜湖四口进出口贸易额在全国口岸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0.08%、2.89%、3.02%、4.22%,而南京只占0.68%。[26]直至下关开埠,南京的对外贸易才得以逐步发展起来。开埠后外商纷至沓来,1900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今下关6号码头处建怡和码头,1901年英商太古洋行在今下关2号码头处建太古码头,1903年日商大阪洋行在今下关电厂附近建大阪码头,1906年德商美最时洋行在今下关4号码头处建美最时码头。随着码头的不断增多,泊港的轮船数量和吨位也大幅提升,下关沿江一带逐渐发展起来。外资的渗透以及外商的进入给南京城市商业贸易注入了新的因素,最终在下关形成了一个新的商贸空间。
1927年4月17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七十三、七十四次会议正式决定以南京为首都,6月第九十七次会议决议南京为特别市,由此南京再次成为了全国政治中心。大量的军政及其他各行各业的人员涌入南京,南京的人口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1912年,南京的人口为269000人,[27]经过十数年的发展,至1927年时,南京人口为360500人。成为首善之区后,南京的城市人口开始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1928年为497526人,1930年为577093人,1934年为795955人,1936年7月4日,南京市进行人口总复查,城市常住人口猛增至945544人,[28]短短数年时间,已较之1927年增长了2.6倍。南京人口在短期内剧增的主要是外来人口,以1933年为例,当时南京人口为77万左右,其中因建都而迁入的外来人口就高达50万。[29]而之所以能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则是因为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故而时人评价:“同样的南京不成为政治中心区,亦决不会有今日人口的繁密。”[30]由于人口的剧增以及大量政府机构的进驻,原先城南和下关一南一北两个商业区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迅速扩大的城市商业流通需求,因此在城市中心地带,新街口商业区应运而生。
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是南京贸易空间变迁的另一重要动因。交通使商品和人流集中,从而为商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条件,历史上城南的繁华便与秦淮河的通航便利休戚相关,而近代下关与新街口商业区的崛起也和交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下关开埠前夕,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开筑了江宁马路,以增强下关与城内的联系。江宁马路自下关江边起,由仪风门入城,经鼓楼最终到达通济门。[31]开埠后,政府又在城北下关一带修建了商埠街、大马路、二马路等新式马路。1907年,津浦铁路通车,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下关火车站由此成为全国著名的铁路车站。南京港的货物吞吐量也由此骤增,1927年南京港进出口货物总值为12594787关平两,1936年则达到了26664906关平两。[32]大量货运、客运流的形成以及水陆交通枢纽地位的确立,是下关成为城北商业中心的重要保证。
图4 民国时期的南京下关车站
国府奠都后,南京市政府对交通发展非常重视,将其看作是城市建设的第一要务。[33]首都建设委员会在进行道路系统规划时,决定采用放射式与矩形相结合的空间布局,具体而言,就是以新街口为中心,修筑中山路、中央路、汉中路、中正路等放射性干线,作为全市干道的基线,而其他干道则与这些干道基线平行或垂直。在此规划下,自1929年5月至1937年2月,南京市内共开辟了36条新道路。众多的道路将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各项功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促进城市商业发展的关键,新街口商业区的快速崛起,与其城市交通辐射状中心点的地位密不可分。
过去和现在是历史进程的不同时间体现,现实的状况由过去的历史发展而来。近代以来南京城市商贸空间的变迁影响深远,新街口、城南、下关直至今日依旧是商贸繁华之处。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速,南京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在历史的基础之上去拓展新的商贸空间?如何使新老商贸空间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与互补关系?这些都应该是科学城市规划的题中之义。
[1](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南直(卷20)[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江苏地理研究室编.江苏城市历史地理[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
[3]郭黎安.试论六朝建康的水陆交通[J].江苏社会科学,1999(5):126-132.
[4](宋)马光祖,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5]范金明.南京通史·明代卷[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6](明)礼部纂修.洪武京城图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7](明)王诰等编撰.正德《江宁县志》卷五《市镇》[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2.
[8](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清)于成龙等编撰.康熙《江南通志·余国柱序》[M].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10](清)甘熙.白下琐言(卷八)[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11]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M].北京:三联书社,1957.
[13]陈植.南京都市美增进之必要[J].东方杂志,1928(13):36-38.
[14]十年来之南京[M].南京:南京市政府秘书处,1937.
[15]南京市宴席酒菜业同业公会会员登记表[Z].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卷宗号4191.
[16]倪锡英.南京[M].北京:中华书局,1936.
[17]中央党部国民经济计划委员会.十年来之中国经济建设(下篇)[M].南京:扶轮日报社,1937.
[18]新街口素描[N].中央日报,1936-10-09(3).
[19]工务局筑路成绩[N].中央日报,1931-10-10(4).
[20]中华路完成[N].中央日报,1932-08-03(3).
[21]齐春风.南京百年城市史·金融商贸卷[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22]俞允尧.秦淮古今大观[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3]南京市地理及社会概况[M].北京:首都警察厅,1946.
[24]南京市政府秘书处统计室.《南京市政府行政统计报告(民国二十四年度)》[M].南京:胡开明印刷,1937.
[25]中国史学会编.太平天国(第4册)[M].北京:神州国光社,1952.
[26]吕清华.南京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27]王云骏.民国南京城市社会管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2001.
[28]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9]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0]居正.都市环境的改进问题[J].南京市政府公报,1937:111.
[31]叶楚伧,柳诒徵.首都志[M].上海:正中书局,1935.
[32]吕清华.南京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33]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3辑[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0.
[责任编辑:陈绍松]
Discussion On the changes of urban commercial center of Nanjing since modern times
Xu Cheng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 and Economics, Nanjing, Jiangsu 210000)
In history, the most prosperous commercial center in Nanjing was concentrated in southern regions along the Qinhuai River. Since modern times, three commercial centers in Nanjing city, South city, Xiaguan, and Xinjiekou emerged from the original commercial center. The emergence of new business center is largely due to the opening of the commercial por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apital,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Nanjing; Urbanization; Commercial Center; Change
2016-01-20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南京城市经济空间发展演变研究”(2014JSB133)。
徐 成,(1973-),男,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史。
F7
A
1671-9549(2016)01-00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