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惠玲
(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局,甘肃 泾川 744300)
泾川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及发展构想
吕惠玲
(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局,甘肃 泾川 744300)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成效;泾川县
[摘要]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泾川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县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为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应继续实施坡改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梯田地埂开发利用工程、淤地坝建设工程和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泾川县属黄土高塬沟壑区,全县土地总面积1 409.3 km2,辖14个乡镇,总人口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人。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7.42万t,总耕地面积58 580 hm2,农民人均耕地0.18 hm2、人均纯收入5 594元,其他土地资源包括有林地55 420 hm2、人工草地10 667 hm2、荒地3 153 hm2、其他用地13 113 hm2。2014年果品总产量38万t。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水热资源较为丰富,是发展优质、速生林木的适生地带。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 389.6 km2,年降水量的60%集中在7—9月,暴雨多,强度大,易造成水土流失,年均土壤侵蚀模数8 275 t/km2,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之一。
1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
经过多年的连续治理,泾川县探索出了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塬面条田林网化、塬坡梯田林果化、沟壑林草郁闭化、沟底库坝川台化、资源开发效益化”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实施了一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12亿元,全县12条重点小流域得到了综合治理,建成了田家沟、茜家沟、三合沟、崖窑沟、官山沟、凤凰沟等一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精品示范小流域。截至2014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144.76 km2,治理程度达到82.4%,主要治理措施是水平梯田修建和造林种草(含封禁),此外还建成淤地坝34座,配套建成生产道路814 km、集雨水窖3.98万眼、各类小型拦蓄工程3.68万处。经测算,现有各类水保工程年拦蓄径流3 815.08万m3、拦截泥沙723.8万t,使年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8 275 t/km2下降到2014年的3 068 t/km2,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总产已由1952年的4.77万t增加到了2014年的17.42万t,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发展基础。
泾川县自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来,自然封育和人工治理并重, 将25°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植树种草,在朱家涧沟、王城北沟、田家沟、蒋家沟、官山沟等流域实施封禁管护4 000 hm2,在国道、省道、乡村道路沿线设立人工围栏213 km,使区域自然植被得以较快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4年底封禁区植被覆盖度由封禁前的28%提高到了62%。泾川县有完整的小流域19条,面积665 km2,截至2014年底,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的有12条,面积444 km2。通过大力实施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环境逐步转向良性循环,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7.1%,林草覆盖度达到59.5%, 92%以上的农田受到绿色屏障的保护。先后荣获“甘肃省实现绿化第一县” “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 “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 “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等称号。
按照“生态夯实基础、产业增加收入、居住提升文明、城乡一体推进、文化丰富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强化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发挥水土保持工作的综合优势,坚持山、水、田、林、路、村、镇全面规划,治山与村容整治兼顾,绿化与美化并举,治理与开发、治水与增收相结合,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资源,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建设生态山水园林城镇的目标,累计投入3亿多元,实施了市政工程、绿化工程、亮化工程和美化工程,建成了回中生态文化广场,创建了省级园林县城。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乡风文明,建成生态、旅游一体化示范流域2处。倡导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实施“一池三改”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党原乡丁寨村、玉都镇康家村等小康文明示范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本着治理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泾川县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型林果业、商品型草畜业、经济型生态农业、水保型生态旅游业”为主的水土保持产业开发模式,壮大了县域经济总量。一是果品产业。大力发展梯田果园,在南北二塬种植优质红富士苹果,2014年全县果品总产量达到38万t,果品人均纯收入达到3 400元。二是草畜产业。坚持梯田建设与种草相结合,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10 673 hm2,以草促畜,草畜结合,共同发展。2014年全县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0.36万头、35万口和500万只,畜牧业总收入达到3.2亿元,农民人均畜牧纯收入998.75元。三是蔬菜产业。泾川县把蔬菜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进一步挖掘梯田的增产增收潜力,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布局,基本完成了泾河川区、红河川区、黑河川区塑料拱棚蔬菜主产区,城关镇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主产区,南北两塬果菜间作立体栽培示范区建设。
2存在问题
泾川县在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部分乡村坡耕地面积仍较大,高标准农田占比低;梯田地埂利用率低,草畜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坝系水资源利用率低,沟道控制性工程措施配置少;对水土保持监测重视不够,科技创新贡献率低;生态文化建设拓展不足,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力度不强。
3发展建议
一是实施坡改梯和基本农田高标准化建设工程。要紧紧依托国家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有利时机,在坡耕地面积较大的太平、高平、玉都、党原、王村、红河等乡镇,加快坡耕地改造扫尾步伐,实施坡改梯工程3 333.33 hm2,使全县基本农田实现高标准化,达到田块结构好、道路网络好、径流调控好、埂坎利用好的“四好”农田标准,梯田化程度达到100%,人均占有高标准基本农田 0.15 hm2。
二是实施梯田地埂种草利用工程,推进草畜产业规模化。经测算,泾川县梯田地埂面积达 6 730 hm2,其中可利用地埂面积有4 710 hm2。在地埂上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可极大地缓解粮、经、果、饲的争地矛盾,还能起到固埂护田、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梯田生态景观的作用,确保全县地埂牧草面积稳定在3 140 hm2左右,鲜草年产量达11.78 万t,青贮饲草 5.11 万t以上。在保证饲草完全自给的基础上,依照“规模发展、科学饲养、典型带动”的草畜产业发展方向,建成一批规模化养殖场和饲草加工基地,保证草畜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是实施淤地坝建设工程,推进沟道坝系化。新建茜家沟、三合沟、崖窑沟、官山沟、凤凰沟坝系,新建骨干坝5座、中型淤地坝15 座,与已建成的田家沟和蒋家沟坝系形成坝系群,实现沟道坝系化,彻底控制泾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建成大、中、小水利水保设施体系基本健全,拦、蓄、淤、排、引、种、调多功能高标准坝系工程和拦蓄工程,并在有条件的骨干坝,配套提灌工程,提高抗旱防灾能力,确保人均旱涝保收田0.13 hm2,农村户户通上自来水。
四是实施水保科研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推进治理科学化。要以建成的田家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开发过程中,将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结合,加强与高校、科研等单位的合作,探讨在新形势下建设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效益型等小流域的方式方法,为进一步扩展水土保持工作范围和功能提供切实可靠的的科学依据。强化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水土流失监测和效益评价,建立科学的水土保持评价系统,以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来指导和推进全县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五是实施生态文化建设工程,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化。要以宣传“与时俱进、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团结奋战”的泾川精神为依托,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田家沟水土保持生态风景区、官山沟生态林业风景区、完颜民俗村等美丽乡村和田园风光建设典型,与泾川独特的佛学圣地大云寺、王母宫、南石窟寺等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扩大泾川生态文化建设的知名度。依托地处陕甘交界处,是陇东东大门的地域优势,力争融入陕西、甘肃、新疆丝绸之路旅游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责任编辑张培虎)
赣州市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促进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赣州市水保局决定在“十三五”期间,以创新为引领,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支撑,以制度为保障,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强化创新、彰显特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力推进赣南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全市计划建成100个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包括以发展脐橙、油茶、中药材为重点的生态特色产业园,以防治面源污染、保护水源水质、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的生态清洁家园,以开展科普教育、发展乡村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重点的生态休闲观光园。力争使20个达到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工程和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标准,30个达到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村创建标准,50个达到市级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标准。
目前,赣州市水保局正在着手制定《关于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和《赣州市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评价办法》。
张声林(江西省赣州市水土保持局)
湖南省首届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在攸县召开
2015年12月28—29日,湖南省首届生态文明论坛在攸县隆重举行。会议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湖南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集中研讨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制度机制和实践创新问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祝光耀出席会议并讲话,湖南省相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单位代表100多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认为,加快推进湖南生态文明建设要搞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理念先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把“绿色”作为“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一,这既是长远的战略谋划,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更是现实的行动指南。只有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在全局中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理念,才能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要体现在领导干部政绩观的转变上、落实在企业的绿色转型上,而且要贯彻到每个公民的日常行为中。
二是规划引领。湖南省区域差异大,各地区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矛盾不同,但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共同的目标。“十三五”规划把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理念、目标、任务、制度等全面融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各地区在编制空间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和省级空间规划要求,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开发边界与保护边界,加强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统筹规划,用新的发展理念谋划发展蓝图,引领发展行动。
三是建设制度。严格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湖南实际,从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积极探索,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的落实,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长效推进机制。重点完善各级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办法,构建与权力匹配的责任追究制度,真正落实党委、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四是推介典型。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的指标体系、考核办法的要求,结合湖南省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县、乡镇、企业、学校、机关等创建活动,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先进典型,用鲜活的事迹教育人、感召人,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五是营造氛围。多渠道、多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也是监督者、享有者,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欧阳伟平(湖南省攸县水土保持局)
生态文明攸县在行动
近年来,攸县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紧扣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两个重点,统筹城镇和乡村两个区域,以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的同时,明确“坚持生态立县,加快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建设“美丽攸县、生态攸县”的工作目标。围绕这一工作目标,全县“坚持科学引领,增强绿色发展自觉性;加快产业转型,增强生态文明支撑力;着力改善环境,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突出机制建设,促进生态建设长效化”,从规划、治理、保护到建设,从部署、落实、督导到考核,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做法。尤其在城乡同治工作中,大力推行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逐步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促共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树立了一批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样板,获得了湖南省循环经济示范县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该县建设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也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欧阳伟平(湖南省攸县水土保持局)
(责任编辑张培虎)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2-0070-02
[收稿日期]2015-07-20
[作者简介]吕惠玲(1970—),女,甘肃泾川县人,水利工程师,水利造价工程师,水土保持监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